福建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是指福建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

福建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福建地区属于百越之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福建地区先后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在这些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繁荣。

福建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武夷山、鼓浪屿、土楼、南普陀寺、湄洲岛等著名的文化景点。

此外,福建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朱熹、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

八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性和包容性。

福建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福建文化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福建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八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福建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福建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福建地方史

福建地方史

福建地方史08信管080304039胡嫣然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要全方位地讨论,不是那么容易的。

下面我对福建历史做了一些概括,并就其历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一、历史概括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

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

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

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

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

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

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

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

福建建制沿革

福建建制沿革

福建建制沿革福建,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秦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

汉初为闽越国疆域,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

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

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

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

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

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

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福建经略使开始时专管军事,后来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管福建全省军事、民政、财政,取代道一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府虽然尚存,实际已无权力。

唐末,由节度使领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属江南东道。

5州计24县,其中,望县1个,紧县3个,上县7个,中县2个,下县11个。

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什么时期

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什么时期

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什
么时期
福建是一个具有古老历史的省份,历史上有许多大规模的建立和发展的经历。

据传,当西汉武帝刘彻铖派大将乐毅镇义大伯南下收治海南岛时,便派遣李信置阳江郡,设置三部,其中就包括福建,率领六十万士兵出征攻取浙江、福建全境,从而增添了浙江、福建成为中准统一版图的一部分。

之后,随着晋朝统一中国,到宋、元、明各个朝代,福建都有了更规范的管理。

直至近代,宋朝时期的粤-闽两汉地等地,本为宋朝的军事管辖区域,在明末清初时,清政府又以军事行政机关的形式,重新设置了一系列行政区域,包括福州、厦门、泉州、南阳(漳州的简称)等,称为三省六县,遂此,福建作为行政名称就正式出现在历史上。

1893年,中国所有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福建省时隔20多年,从三省六县重新恢复,根据《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的历史》,是1893年1月1日,福建作为行政名称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并于1912年确立为三省六县之一。

从前文提及的历史背景可知,1912年以前,福建只是一个军事行政机构,至此标志着福建省的正式建立。

接下来的时间里,福建省就一步步建设而走向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水土人情。

福建能够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建立起一片硕大的领地,要归功于其历史依然宝贵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一代又一代历史活动人物的努力付出,也要感谢今天福建前辈,营造福建精彩的未来。

以上就是福建作为行政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福建的历史故事一、古老渊源福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起,福建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片土地上养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英雄人物,他们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了海洋开放的重要门户。

自古以来,福建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福建的海岸线绵延数千公里,港口众多,商贾云集。

福建的一大标志性建筑,莫过于厦门的鼓浪屿。

这个小岛是福建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地方,也是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三、闽南文化的传承福建除了丰富的交流历史,还有着独特的文化。

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方言而闻名。

福建传统建筑中的南音厅堂,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保留了古代福建的建筑风格与福建人的道德伦理,承载了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

四、鹭岛风情的美丽传说福建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鹭岛。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鹭岛以其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传承至今。

相传一个名叫林则徐的人在鹭岛与林如海结为好友,两人相互倾诉且寄予深情,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的美丽佳话。

五、抗日战争的英雄福建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场。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一个英勇的军人,他叫做邱少云。

邱少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他反复参与了多次抗日战斗并取得了战绩。

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十余枪伤仍坚守阵地,最终壮烈牺牲。

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传奇。

六、文化名城的古韵福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还有着许多历史遗迹。

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保存了众多的明清建筑、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成为福建文化的重要象征。

走进这片古老的街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雅气息。

福建的历史故事如同一本大卷轴,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各个时期的风雨兼程。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福建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福建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福建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福建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悠久,其疆域在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漂变。

福建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历史上多次漂变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福建地区在中国历史中的疆域漂变,并介绍其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变迁过程。

古代福建地区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记载,当时福建是楚国的一部分。

汉朝时期,福建地区被划归为交趾郡,辖区范围较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地区的辖区范围发生了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地区被分为闽中、闽东和闽西三个州,并逐渐形成了福建的基本雏形。

唐代,福建地区经过多次分割和合并,形成了闽、泉、潮、建四个州。

同时,福建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特别是福州和泉州两个港口的发展壮大,使福建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宋代是福建地区发展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

南宋时期,福建实行“建州风俗”,建立了统一的行政体制,辖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福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行政区域。

同时,福建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福建的陶瓷、丝绸、茶叶等产品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

明代时期,福建地区再次发生较大范围的疆域变迁。

明朝初年,福建地区被划分为福州、泉州和漳州三个行省。

然而,在明代中后期,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变化,福建地区的疆域再次发生变动。

明朝晚期,福建地区被分割为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南安、晋江六个卫所。

清代时期,福建地区的疆域变迁主要表现为海外领土的丧失。

在清朝时期,福建的海外殖民地如台湾、澎湖和琉球相继丧失,福建的疆域逐渐缩小。

然而,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地区,其经济和文化依然持续发展。

近代以来,福建地区的疆域再次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辖区范围进一步缩小。

福建目前划分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级行政区,均在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形成。

总结起来,福建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疆域漂变。

从楚国的一部分到汉代的交趾郡,再到唐代的闽、泉、潮、建四个州,福建地区的辖区范围逐渐扩大。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

晚清时期的福建行政区划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

西周时称闽越,《周礼•夏官》称七闽,别称闽。

曾有诗夸奖福建才子云:“七闵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宋代以后有八闽之称。

一、福建沿革福建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时属楚国。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

汉初为闽越地,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昭帝始元2年(前85年),置冶县(后复名东冶)。

东汉改为东侯官,属会稽南部都尉。

三国吴景帝永安3年(260年),置建安郡,治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

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置晋安郡,治原丰(今福建省福州市),属扬州。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齐武帝普通6年(525年),建安、晋安、南安3郡属东扬州;陈武帝永定初,析晋安郡置闽州;陈文帝天嘉6年(565年),废闽州及南安郡;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改晋安县为南安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建省福州市);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更名为闽州,3年(607年),废州改建安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4年(621年)移州治于建安,5年(622年)另置丰州,6年(623年)分置泉州,治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

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泉州南部置漳州,治漳浦(今福建省云霄县),圣历2年(699年),泉州析地置武荣州,治南安(在今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睿宗景云2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改泉州为闽州;玄宗开元13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21年(733年),置福建经略使(以福、建2州得名,福建之称由此始),22年(734年),置汀州,治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建、泉、汀、漳、潮6州为长乐、建安、清源、临汀、漳浦、潮阳6郡,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10年(751年),漳、潮2郡划归岭南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改长乐、建安、清源、临汀4郡为福州、建州、泉州、汀洲,漳、潮2州来属;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代宗大历6年(771年),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潮州归岭南道;昭宗乾宁3年(896年),置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

福建的历史故事介绍福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福建的历史故事,包括福建的起源、福建的古代王朝、福建的文化名人以及福建与世界的交流等方面。

起源福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这一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福建的是西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中,称福建为“闽地”。

闽地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商埠,吸引了许多外来文明与福建人民交流。

福建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上贸易通道。

古代王朝福建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王朝,这些王朝对福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闽王国闽王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权,建立于4世纪。

闽王国时期,福建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闽王国的航海技术和商业能力使得福建成为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闽王国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福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2. 唐朝时期的福建唐朝时期,福建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福建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福州和泉州成为了当时的两大中心城市。

福建当时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享誉海内外。

福建的文化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也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南王朝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地区出现了数个闽南王朝,这些王朝在福建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闽南王朝在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闽南王朝对福建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福建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文化名人福建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介绍几位著名的福建文化名人。

1. 林则徐林则徐是福建的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他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曾担任福建巡抚,他主张改革,并致力于以自强和引进西方文明来振兴中国。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陈嘉庚陈嘉庚是福建的著名慈善家和教育家,他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福建省简介

福建省简介

福建省简介福建简称“闽”,因古为闽越族居住地而得名。

秦时置闽中郡,汉初(公元前202年)立闽越国,三国时置建安郡。

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置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

辛亥革命后置福建省。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全省现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下设14个县级市、26个市辖区和45个县(含金门)。

2011年末总人口3720万人。

地理位置特殊。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与东南亚联系紧密,是我国著名侨乡,也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

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有1100多万人,闽籍港澳同胞1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

福建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泉州在宋元时期就是世界知名的商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州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和开洋地。

山海资源丰富。

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青山绿水,全省森林覆盖率63.1%,风景优美的“双世遗”武夷山。

福建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居全国第二,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前列,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

人文优势明显。

福建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了古老的昙石山文化,蕴育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武夷山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

现有闽籍和在闽工作的“两院”院士135位。

2011年,福建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抓住中央批复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重大机遇,集中力量打好重点项目、新增长区域、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等“五大战役”,积极推进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联动发展,大力加强与央企、民企、外企项目对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势头。

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

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

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福建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闽越文化和闽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福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福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当时福建地区是闽越族的聚居地。

闽越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闽越文化的代表是福州的三山五岳信仰和福州的鼓山文化,这些都是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福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唐宋时期,福建的海外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福建港口成为了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

这段历史为福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如福州的晋安寺和福州的古城区,这些都是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福建的历史文化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深刻影响。

福建的佛教文化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福建成为了佛教的传播中心。

福州的白塔寺和晋安寺,以及泉州的开元寺等佛教寺庙都是福建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道教文化也在福建得到了广泛传播,福建的道教寺庙如南平的武夷山和福州的鼓山道教寺庙,都是福建道教文化的瑰宝。

福建还有独特的南方民俗文化。

福建的闽南文化以及闽南方言被誉为中国的“第二文化”,其独特的语言、音乐、戏曲、建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闽南地区的土楼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这些土楼是闽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总结起来,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多样。

从闽越文化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到南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福建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福建的历史文化,让这些宝贵的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福建区域发展历程

福建区域发展历程

福建区域发展历程
福建区域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唐宋时期,当时福建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福建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在明清时期,福建的港口城市福州市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近代历史中,福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在1840年的鸦
片战争后,福建成为外商的重要据点,西方列强开始在福建设立租界和商业机构。

这对于福建的经济带来了新的投资和商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然而,福建在20世纪初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动荡。

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福建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目标,并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

战后,福建成为了解放军的重要阵地,参与了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斗争。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福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福建将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确定为经济特区或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这些措施促进了福建经济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在制造业、电子信息和海洋经济等领域。

在21世纪,福建继续加大对经济的投资和发展。

福建提出了“海西经济区”和“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
福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和交流。

同时,福建也加大了对创新和科技领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学术界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创新。

总的来说,福建区域发展经历了从古代港口贸易到近代的改革开放的历程。

福建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福建省建制沿革

福建省建制沿革

福建省建制沿革福建,《禹贡》属扬州。

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秦兼并天下,南平百越,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

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反复叛乱,终为后世患,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

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

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

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

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

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

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西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

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福建历史简介

福建历史简介

福建历史简介
福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这是福建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在随后的历史中,福建的行政区划和名称有所变化,但“闽”的名称始终沿用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周朝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而在唐朝时期,福建的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设立了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等州。

到了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唐玄宗设立了“福建经略使”,这是“福建”名称的首次出现,从此福建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行政区划单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建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战争。

例如,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南宋时期,福建的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为1府5州2军,共计8个,因此福建又有“八闽”之称。

此后,福建的行政区划和名称虽有多次变化,但“八闽”之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现代历史中,福建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和改革。

例如,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了府、州制度,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福建的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

此后,福建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革,直到现在的福建省。

总之,福建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战争,但其“闽”的名称始终沿用至今。

福建的行政区划和名称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但其“八闽”之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福建的代称。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1)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1)

福建省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1)福建省历史会考是考生们必须面对的一项考试,而它的考察内容也相当重要。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的几个方面,让学生们能有更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1. 福建的历史沿革福建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代,相继经历了秦汉、三国、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战国时期的崇安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明朝的闽南农民起义、八年抗战等等。

这些事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福建四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2. 福建的地理环境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3781千米。

有诸多山脉和地势复杂的地形,其中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

福建的气候条件和植被资源也各有特点,其中风光秀丽的厦门五缘湾、海天一线等景点也是福建地区的一大特色。

3. 福建的文化遗产福建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其中福建土楼、南靖土楼群、福建武夷山、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景点都代表了福建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许多游客爱好的旅游胜地。

4. 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福建自古以来就与其他国家保持着经贸和文化交流。

在唐代和宋代,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繁荣发展,不仅自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业中心,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贸易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5. 福建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福建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它涵盖的范围包括宗教、建筑、文学、戏曲、音乐、美食等方面。

其代表性建筑如福建土楼,认为土楼是中国宅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式。

闽南音乐和青花戏都是耳熟能详的精品文化,而福建美食也是口碑极好。

以上是历史会考复习纲要必修的几个方面。

依据纲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习,不仅可以准确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考生们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州百科

福州百科

福州百科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州地区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壳丘头遗址、昙石山文化、黄土崙遗址,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创造人类早期文化。

秦统一中国后,境内属闽中郡。

西汉初为闽越王都,后设冶县。

东汉置侯官县,三国属建安郡,西晋为晋安郡郡治。

南朝至隋,或称州,或称郡,而均为州、郡治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名福州,五代时为闽国国都,宋时为福州路治所,南宋末被定为行都,元代为福州路,明清两代均为福州府治所,民国年间,为福建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仍为福建省会,而且境域扩大到五区八县(市)。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攻取福建等地,增设闽中郡,福州境域属之。

汉朝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城设在东冶(今福州)。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后属会稽郡。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冶县。

东汉建武二年(26年),福州是“侯官都尉”的驻地。

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辖以后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地。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出会稽南部都尉设建安郡,置“典船都尉”,侯官县(今福州)属之,置“典船校尉”。

晋朝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部分地设立晋安郡,辖原丰(即后之闽县、长乐、怀安、福清等县)、侯官(即后之侯官、古田、闽清、永福等县)、罗江(即后之罗源、宁德)、温麻(即后之连江县)等8县,属扬州刺史。

福州始为郡治,元康元年(291年)改属江州。

南朝宋初,仍为晋安郡,属江州,辖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

泰始四年(468年)改为晋平郡。

齐建元二年(480年)复称晋安郡。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出南部地方设南安郡,晋安郡只辖原丰、侯官、罗江、温麻4县。

普通六年(525年)改属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福州为州治所。

天嘉六年(565年)撤销闽州,晋安郡又属东扬州。

光大二年(568年)又升晋安郡为丰州,福州仍为州治。

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

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

福建的历史文化知识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福建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就有人类在福建地区繁衍生息。

福建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福建、中世纪福建和近代福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

古代福建的历史文化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福建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土楼是由厚重的土坯和石块构建而成,外观宏伟壮观,内部结构复杂。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是闽南地区土著族群的象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中世纪福建的历史文化主要表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福建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福建成为繁荣的商业港口。

福建的南普陀寺是当时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吸引了许多来自东南亚和印度的佛教徒前来朝拜,也使得福建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

近代福建的历史文化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9世纪末,福建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来到福建,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福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福建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相继建立,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学生。

除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外,福建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

福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福建的民间艺术有闽剧、木偶戏、布袋戏等,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戏曲、音乐和舞蹈等表现形式,传承和弘扬了福建的历史文化。

福建的历史文化对于福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福建人民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指导,注重家庭和睦、友善待人,崇尚勤劳和诚实。

福建的历史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撑。

福建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从古代福建的土楼到中世纪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近代福建的对外开放和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福建省历史沿革

福建省历史沿革

福建省历史沿革古近代时期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

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

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

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

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福建区域发展历程

福建区域发展历程

福建区域发展历程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福建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那时福建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称为闽国。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福建不仅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还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

福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古代,闽国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经济特色。

闽国的兴起与福建地区的地理优势有很大的关系,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为闽国的贸易和海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福建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近代历史中,福建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闽台地区兴起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运动和事件,如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

这些事件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也为福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福建成为了一个富饶的农业和工业基地,特别是在纺织、矿产和电子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福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福建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电子、纺织、机械和化工等行业。

福建还广泛参与国际贸易,发展了一批出口导向型的企业。

此外,福建也加强了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福建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

福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如武夷山、土楼和闽南古建筑群等,这些资源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政府投资大量资源用于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福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活力和创新。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福建正在向着更加繁荣、现代化和宜居的目标迈进,成为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地区。

福建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历史沿革古近代时期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

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

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

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

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

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

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

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

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

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

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64个县。

民国24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

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

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

民国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

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

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

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67个县、2个市。

附:福建省历史(一)闽越族的变迁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

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

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

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

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

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

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族有很大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但勾践却自称为夏禹后裔,居然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

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

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

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

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

这一政策客观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闽越族的汉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

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

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

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

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

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

这前后历时300多年。

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

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

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

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

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

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二)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

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此时,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

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

因此这些入闽汉族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

于是,福建有两郡十六县:闽北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动乱,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

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汉族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

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

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

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

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

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

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

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

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622年,唐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699年,复以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

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

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700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4县。

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属江南东道。

清源郡领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县)、晋江四县,后来清源郡复为泉州。

733年唐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始称“福建”。

唐代相继设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观察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