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合集下载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精选课件
30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鉴别
软组织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于T1WI上均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 上为较高信号。 神经纤维瘤有时可见相对特征性的MRI表现,即于T2WI上出 现“靶征” 。组织学上,靶缘区为结构较疏松的黏液样基质, 于T2WI上为高信号,靶心则为肿瘤实质区,含有大量紧密排 列的肿瘤细胞及少许纤维和脂肪,故于T2WI呈等信号;注射 Gd-DTPA增强后,靶中心呈显著强化,信号高于靶缘区。靶 征虽可见于神经鞘瘤,但极少见于恶性肿瘤。 神经纤维瘤可出现多个肿瘤灶,即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鞘瘤于T2WI上信号通常较高,且不均匀;组织学上,其 排列整齐且紧密的细胞区与排列疏松的黏液样基质区的分布不 如神经纤维瘤那样规则,而且中央区信号常高于周围部,这是 因为中央区常存在坏死及组织液化导致的囊变,这也是神经鞘 瘤与神经纤维瘤的重要区别;增强后,中央区无明显强化,这 一表现可用于鉴别诊断。
腹膜后平滑肌瘤 属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比皮肤平滑肌瘤及血管平滑肌瘤罕见。该病 可发生于除儿童外的任何年龄。肿瘤常较大,与其不易早期发现有关。 许多肿瘤有钙化。当出现下列表现时应考虑平滑肌瘤:
(1)一个大的(大于 5cm),边界清楚的,规则的腹部肿块,而症 状很少。
(2)超声检查示不均匀低回声。 (3)CT示增强的软组织密度。 (4)血管造影无动脉包裹、A-V分流或静脉浸润。
精选课件
27
一、间叶组织肿瘤(淋巴管来源) 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的良性肿瘤,含淋巴腔及管状成分, 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及囊状淋巴管瘤。 约 1/3 淋巴管瘤发生于颈部,称为囊状水瘤,发生于腹 膜后者罕见。 腹膜后淋巴管瘤仅见海绵状及囊状两种类型,其中腹膜后 海绵状淋巴管瘤仅有数例报道,多数病例还是腹膜后囊状 淋巴管瘤。 腹膜后淋巴管瘤通常为良性,恶性者称为淋巴管肉瘤,罕 见。腹膜后淋巴管瘤通常在幼童出现, 65 %在出生时即 已显著, 90 %见于 2 岁以内,但高达 80 岁亦可发病。 本病男性占优势。左右腹部发病相似,最常见于腰部并引 起肾脏移位,多无泌尿系梗阻。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节细胞瘤。男,5岁。
(二)神经节母细胞瘤
很难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可能的区别是临床发展缓慢,病程更长,肿瘤边界较
神经母细胞瘤更清楚,强化程度稍低于神经母细胞瘤,
也常不易与神经节细胞瘤区别。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神经节母细胞瘤。男,8岁。
神经节母细胞瘤。女,2岁。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嗜铬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肿瘤直径往往大于2cm,最大超过10cm,呈圆形或椭圆形; 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较大肿瘤因有坏死灶,密度 往往不均匀,15%有钙化; 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肿瘤往往显示中等至明显强化; 肿瘤明显强化和囊变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



向椎管内扩展:MRI冠扫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经椎间孔进入椎管。
淋巴扩展:90%有肾门、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大,增大淋巴结常不 易与原发肿瘤区分开来,还可以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左颈淋 巴结的发现可避免巨大不可切除肿瘤的剖腹活检。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直接扩展

与大血管关系:超中线的神经母细胞瘤沿椎体前缘扩展,肿瘤包绕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静脉(单侧或双侧)、腹腔动脉干和肠 系膜上动脉,脾静脉前移或包绕。 与周围脏器关系:压迫还是直接侵犯肝、肾有时在CT横断面扫描 上不能正确判断,以多平面MR显示更佳,同时需与肝、肾原发肿 瘤鉴别。围绕肾侵犯。
三、周围神经肿瘤
包括良、恶性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青春期比儿童 时期更常见,通常为良性,少数可发生恶变。 影像表现 通常为位于椎旁孤立性病变,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软组织 密度肿块,其中可含有囊变,含脂肪的黄瘤性成分或少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如何诊断鉴别,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腹部MRI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WBC)、腹部CT、螺旋CT检查*一、检查:1.血常规:1)血红蛋白:恶性瘤中心坏死、出血,或儿童腹膜后肿瘤增长较快时,可伴有血红蛋白减少。

2)白细胞计数:腹膜后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时可有白细胞总量的升高。

2.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前应尽可能用其他方法作出诊断,如有必要,可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3.B超检查:作为术后常规随访检查手段的首选,首次术后3个月即应开始。

通过B超可以了解复发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可以判断肿瘤为囊性或实质性,能够鉴别是来源于腹膜后或腹膜腔,了解是否累及其他脏器。

4.CT扫描:B超检查发现复发肿瘤或可疑者,可行CT扫描。

CT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为术前确诊和再次手术提供主要依据,其定位准确率达80%~90%。

螺旋CT可多角度、多层面扫描,二期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及其分支,门腔静脉走行,复发肿瘤的形状、数目、同邻近器官的关系、淋巴结转移灶等组织显示清晰,分辨率优于普通CT。

5.MRI:能较好地显示软组织,可行多方位检查,确切了解肿瘤与血管间的关系,但因检查费用昂贵,可作为特殊疑难病例的诊断。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了解主要血管的受侵及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有助于术中处理肿瘤的主要血管。

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同时,如果发现肿瘤有主要滋养血管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和血管栓塞,使肿瘤坏死、缩小,便于再手术。

7.静脉肾盂造影和胃肠道造影:可了解输尿管、胃肠道受侵情况及双肾功能,为联合脏器切除作准备。

*以上是对于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易混淆疾病。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4
脂肪肉瘤
• 肿瘤巨大,边界清晰, • CT和MR表现根据组织学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 密度不均匀,内含软组织密度影,不规则条纹状影及脂肪密度影,脂
肪密度(-20~-40Hu)较正常脂肪密度(-80~-120Hu)高; • 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可明显强化; • 分化差者影像学表现为质地不均的、非脂肪性的软组织肿块,不容易
PPT学习交流
20
平滑肌肉瘤(leiomysarcoma)
• 原发性后腹膜肿瘤中第二位 • 好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 病理由细长或轻度肥胖细胞组成;有时呈束状生长,排列
类似纤维肉瘤。多形性平滑肌肉瘤,形态与恶性纤维组织 细胞瘤相似。 •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边界清 •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PPT学习交流
21
平滑肌肉瘤
• 巨大肿块,病变中央多见不规则广泛坏死,厚壁 囊性肿块;
• 富血供肿瘤;增强环形强化; • 较小平滑肌肉瘤均匀肌肉密度。 • 肝脏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 钙化少见;
PPT学习交流
22
平滑肌肉瘤
• 特点: 巨大肿块 广泛坏死 环形强化 肝内转移典型牛眼征象
PPT学习交流
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PPT学习交流
1
主要内容
定义与一般情况 ; 分类; 各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诊断:
定位; 定性; 小结;
PPT学习交流
2
定义
腹膜后间隙:上至膈,下达骨盆入口处的腹膜后潜在腔 隙;
腹膜后间隙病变:非腹膜后器官的病变:肿瘤性; 非肿瘤性;
不包括来自腹膜后固有器官的病变:胰腺、肾、肾上腺 的肿瘤;
PPT学习交流
13
脂肪肉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肿瘤诊疗和鉴别诊疗

腹膜后肿瘤诊疗和鉴别诊疗

定位——腹膜后器官旋转移位
肾脏顺、逆时针
横纹肌肉瘤
脂肪瘤
定位——腹膜后主要血管和分支旳移位、包埋
淋巴瘤: 腹主动脉前移,主动脉与脊柱间隙增大
肝后下腔静脉、肾静脉、腹主动脉、SMV及SMA等前移
定位——腰大肌情况模糊
腰大肌情况模糊,周围脂肪、受侵犯
定位——排除器官起源
鸟嘴征
鸟嘴征(+) 肿瘤起源于器官
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
肿瘤巨大,边界清楚, CT和MR体现根据组织学亚型旳不同而变化 密度不均匀,内含软组织密度影,不规则条纹状影及脂肪密度影,脂肪密度(-20~-40Hu)较正常脂肪密度(-80~-120Hu)高 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可明显强化 分化差者影像学体现为质地不均旳、非脂肪性旳软组织肿块,不轻易与其他肉瘤鉴别 少数病变内钙化
平滑肌肉瘤: 见大片坏死
男性,64岁,腹膜后 平滑肌肉瘤
CT扫描示:左侧腹膜后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中央坏死明显,可见壁结节,增强实性成份中度强化,病灶边沿清。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
为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旳恶性肿瘤,其成份多样,主要是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 根据MFH组织成份不同,可分为多形性型、粘液样型、巨细胞型和炎症型4个亚型
畸胎瘤
肿瘤大小差别较大,边沿清楚,有完整包膜。 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脂肪压抑成像对诊疗有帮助。 CT可见液性、脂肪性、软组织、牙齿骨化或钙化影。有时可见脂液平 周围境界不清或病灶内见气体影提醒合并感染可能 良性畸胎瘤与腹膜后其他肿瘤轻易鉴别。但恶性畸胎瘤须与其他间叶组织肿瘤鉴别。
鸟嘴征(-) 肿瘤不起源于器官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 extravascular growth-axial CT image (A) shows a right retroperitoneal mass that is predominantly solid with small cystic or necrotic spaces, separate from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VC), found to be a retroperitoneal leiomyosarcoma .Contrastenhanced CT in second patient (B) shows a round, heterogeneous left para-aortic mass with central low attenuation, also with an extravascular growth pattern.
RLS起源于血管壁平滑肌者,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分为 • 血管内生长 • 血管外生长(最为常见) • 血管腔内腔外生长
• Intravascular growth pattern.70,male,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s show a focal mass lesion within the infrarenal IVC (arrows) expanding the lumen and demonstrating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Surgical pathology demonstrated leiomyosarcoma
• Retroperitoneal MFH in 2 different patients. Axial 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 (A) 53,female,leg weakness shows a heterogeneous retroperitoneal mass lesion , found to have a pleomorphic type MFH. CT image of a second patient (B) shows a central low-attenuation mass (arrow) in the extraperitoneal space of the right pelvis.

腹膜后大血管及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大血管及腹膜后肿瘤
前肾旁间隙:内主要为消化器官(胰腺、 十二指肠、升降结肠)及血管;
肾周间隙:内含肾上腺、肾脏输尿管、 肾脏血管及肾周脂肪;
后肾旁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
腹膜后间隙异常影像学表现
所在间隙病变(肿瘤)推移邻近结构; 炎症、外伤—水肿、蜂窝织炎、液化、
坏死、出血、血肿; 积气—消化道穿孔或感染; 大血管改变:
40-60岁男性,大多无症状,可有腰、背 痛和体重下降,尿路梗阻、排便障碍、 下肢水肿或血栓形成。
腹膜后纤维化影像学表现
IVP可显示输出输尿管狭窄、积水,钡灌可发 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狭窄;
CT/MRI:多无特异性;局限在中线及脊柱旁, 多于肾水平下;病变呈片状、板状或边界清楚 软组织密度肿块;包绕下腔静脉、输尿管和下 腔静脉,致其显示不清;增强强化程度与其活 动性有关;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可有受压,但 无移位。输尿管狭窄及梗阻积水。
分其良、恶性,与反应性增生、肉芽肿性病变、 淋巴瘤难鉴别。无法确定正常淋巴结有无转移。
转移瘤
左股骨纤维肉瘤术后转移
腹膜后大血管
1,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
2,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
临床与病理:
结,也可发生双侧淋巴结转移。
腹膜后转移瘤CT/MRI表现
常见的两种表现:实质性肿块或淋巴结增大; 淋巴结增大呈一或多个卵圆形结节,可融合呈
分叶状,推移、包绕血管; 部分淋巴结可发生坏死致其密度/信号不均匀; 增强显示轻度乃至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一般淋巴结增大直径大于1.5cm,目前尚难区
合型,侵袭性生长,不均匀密度/信号并含脂 肪密度/信号; 平滑肌肉瘤以发生坏死、囊变; 神经母细胞瘤常有斑点状钙化灶,多见于婴幼 儿或儿童。 不均匀强化及转移征象。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层厚为 源皂皂,经肘静脉注入 员缘皂造 I 喷 酸 葡 胺 注 射 液,将 原 始 数 据 取 层 厚 坏死,酝砸陨 具有优势。
猿皂皂,重建间隔 员皂皂,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
副神经节瘤,多位于肾上腺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较大,呈明显长 栽员
圆摇 结摇 摇 果
长 栽圆 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血供丰富,明显强化,据典型症状、高血
源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现收集 圆园园源 颈、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少见,腹膜后者多为异位嗜
年 缘 月至 圆园员圆 年 愿 月经 酝砸 检查病理证实的病例,根据 酝砸陨 特点,提高诊断 K细胞瘤,无论良恶性,常可引起高血压,波动性大,难治。去甲肾上腺素、
医出版社,员怨怨猿:苑 原 愿园园圆园 原 圆怨愿 原 源 辕 砸援 圆缘源援
坏死少见。恶性神经鞘瘤、神 经 纤 维 肉 瘤 均 表 现 为 软 组 织 肿 块,肿 块 大、结
脑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 圆员 例临床分析
刘永江
朝阳市中医院,辽宁摇 朝阳摇 员圆圆园园园
【 摘要】摇 目的摇 探讨脑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持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摇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 圆园员园 牟 员 月———圆园员圆 牟 员圆 月治疗的 圆员 例脑出血 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摇 圆员 例脑出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经过临床积极综合治疗后,远 例患者在 源澡 内急性肺水肿症状纠正或缓解。 治疗有效率为 圆愿援 缘苑豫 。死亡 员缘 例,占 苑员援 源猿豫 。其中死亡原因:怨 例死于急性肺水肿;圆 例死于脑病;源 例死于多脏器功能损害。结论摇 脑出血致神经源性 肺水肿发病急,病死率高达 怨园豫 以上。临床要及早诊断并积极综合治疗,降低死亡率。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以影像学为主的诊治技术使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甚至在出现肿瘤症状之前已能作出诊断提供瘤组织周围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

胃肠钡剂检查腹膜后肿瘤长大后可压迫累及胃肠道钡餐或钡剂灌肠可显示胃肠道受肿瘤压迫和移位征像也可采用侧位或斜位片来检查腹膜间位脏器如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

通过出现明显向前外侧移位来推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如钡剂检查发现胃肠道粘膜破、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或狭窄等改变证实肿瘤源于胃肠道可以与腹膜后肿瘤鉴别。

肾盂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适用于邻近肾脏或输尿管的腹膜后肿瘤诊断检出率6%~8%造影可见肾脏向前或向内移位肾门转向前转肾盂或输尿管积水。

恶性肿瘤可引起输尿管的扭曲、移位和梗阻良性肿瘤多见输尿管的移位扭曲和梗阻少见。

CT检查CT扫描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侵犯部位及提示肿瘤病变的性质。

肿瘤可使腰大肌显示不清肝右后叶旁脂肪线外移下腔静脉肾脾静脉升结肠十二指肠及胰头前移。

实质性肿瘤的密度较高CT值也较高。

假囊肿型肿瘤质地均匀密度低CT值也低。

混合性肿瘤质地不均匀部分密度增高脂肪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锐利CT 值接近正常脂肪组织[1]。

脂肪肉瘤的密度欠均边界不清有侵蚀性CT值大于正常脂肪。

平滑肌肉瘤多数有低密度区系肿瘤坏死和出血。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瘤内含有脂肪成分可呈多房性脂肪的块影有圆形、卵圆形及分叶状[]。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于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胰腺周围呈分散或融合成块的肿大淋巴结影。

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将肠系膜上血管包埋其间成“三明治”征[]。

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扫描可显示血管受肿瘤的压迫而移位。

MRI 检查MRI 检查可任意平扫有利于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大致判断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的侵润范围显示血管内瘤栓的有无及大小有助于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可评价一些术后病例。

瘤内出血时其信号强度增强T1加权像与脂肪组织混淆但T加权像出血信号较脂肪组织信号高。

儿童腹膜后良性畸胎瘤CT、MRI表现

儿童腹膜后良性畸胎瘤CT、MRI表现
讨 论
畸胎 瘤 起 源于 原 始胚 芽 细 胞 ,是 由 2个 或 3个 原始 胚 层组 织 演 化 而来 的胚 胎 性肿 瘤 。常 见于 儿 童 或 青 年 ,患 病 年 龄 跨 度 较 大 ,平 均 年 龄 24岁 (1周 至 67岁 )。儿 童 以 良性 畸胎 瘤 常见 ,就诊 有 两 个 高 峰期 ,即 出生 后 6个 月 和少 年期 。发 病 以女 性 略多 , 男 :女 约 为 1:3~4。 良性 畸 胎 瘤 以囊 性 成 分 为 主 ,故 也 称 为囊 性 畸胎 瘤 ,由外胚 层 及 中胚层 构 成 , 囊 内为 皮 脂 样 液 体 ,囊 壁 为 纤 维 组 织 ,良 l生畸胎 瘤 有 恶 变 的倾 向 ,且 随年 龄 的增 长 ,恶 变 率逐 渐 升高 。
资料 和 方 法
本 组 8例 ,其 中男 2例 ,女 6例 。 平 均 年 龄 11 个 月 (4个 月至 2岁 )。病 程 1周 至 1个月 。临 床症 状 :5例 以腹 痛 、呕 吐 、发 热人 院 ,3例 以哭 闹 、拒乳 、 腹 部包 块 人 院 。影 像 学 检查 :7例 CT检 查 ,扫 描 间 隔 5 mm,扫描 层 厚 5 mm,扫 描 剂 量 150 mAs。120 Kv,其 中 3例 行 增 强 CT检 查 ,高 压 注 射 器 速 率 为 1.5 ml/s。3例 行 MRI检 查 ,扫 描 范 围 自膈 顶 至 肿 物下 - 赵 滨 王继 忠
【摘要 】 目的 结合 文献 复习和总结 儿童腹膜后 良性畸胎瘤 的 CT及 MRI检查特点 。 方法 回 顾 性分析本院 2004年 2月至 2007年 10月 收治 的 8例小 儿腹 膜后 良性畸胎瘤病 例的影像学检查 及临 床资料 。 结果 8例 中,男 2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11个月 (4个 月至 2岁 )。7例行 CT平扫 ,其 中 3例行 增 强 CT检 查 ;2例 行 MRI检 查 ,其 中 1例行 增 强 检 查 。影 像 学 诊 断 均 考 虑 为 腹 膜 后 畸 胎瘤 ,均 经 术 后病 理检查证实 。 结论 CT及 MRI检查对 于腹膜后 畸胎瘤的定位 、定性诊 断较为可靠 ,并在 与腹膜后 其他 病 变 的鉴 别 诊 断 中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某一区域多个类圆形或椭圆软组织结节影,边界清; ü病变进展时,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或相互融合呈
分叶状团块影,其内可有多发不规则小的低密度区; ü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方淋巴结肿大为主时,将
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前推移,致其显示不清,呈 “主动脉淹没征”
影像学表现—CT
üCT检查还可发现盆腔、肠系膜、纵膈或浅表部位 淋巴结增大以及其他脏器如肝、脾受累情况。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ü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ü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块 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ü增强检查时,增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无特异性, 发生坏死的淋巴结内可见无强化的偏向性低密度 灶。
ü此外,增强检查可进一步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 管影,并可显示血管被包绕和移位情况。
影像学表现--MRI
üMRI同样能显示局部多个增大的淋巴结或融合成 团的增大淋巴结。其信号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 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
ü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纤维肉瘤
(四)淋巴源性肿瘤: 1. 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某些原因引起发病 部位淋巴液排出障碍造成淋巴液储留,导致淋巴管扩张增 生而形成的淋巴系统良性肿瘤,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大 至相等,多沿血管轴分布,呈多房、薄壁、水样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葡甸生长,多房囊内分隔为特征,增强后分隔可 轻度强化。 2.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沿大血管 走行周围生长,易发生在中年男性,腹膜后淋巴瘤初期表 现为腹膜后某一区域多发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楚; 病变进展时,结节可相互融合成分叶状团块,内可见坏死, 增强呈轻度强化,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方淋巴结肿大 为主时,将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前推移,致其显示不清, 呈“主动脉淹没征”;增强可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管影, 显示血管被包绕和移位的情况。
三、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移位,定位征
象主要有: (1)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存在脂肪间隔可提示肿瘤来自腹膜后。 ( 2)腹膜后器官如胰腺、十二指肠向前移位,升、降结肠 前外 侧移位,肾脏明显旋转和移位,是上腹部腹膜后肿瘤的定位 征象。 ( 3)肿块紧贴腰大肌,腰大肌增宽或受压变形,密度不均,肿 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或消失。 ( 4)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腔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 位。 (5)肿瘤推压肝叶后缘的脂肪影前移; 肿瘤位于骶尾椎前,与 相邻盆壁肌肉脂肪间隔消失; 。
腹膜后畸胎瘤
畸胎瘤
鉴具有一定特征, 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定性诊断: ①良性腹膜后肿瘤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其周围组 织器官无侵犯,而恶性肿瘤边缘不清,邻近组织器 官多有侵犯。 ②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为均匀液性低密度,边 界清楚,壁薄无强化。 ③神经源性腹膜后肿瘤多靠近中线沿脊柱两侧分布, 脂肪肉瘤多见于肾周围。 ④畸胎瘤为混合密度肿物,如含有脂肪、高密度钙化 等,为其特异表现 。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断和鉴别诊断(类似研究未见报道,文中包括了我院诊照分析。

孥翼警别诊登篓竺_.孽至垫孥堂雪神经源性肿瘤的结果系统认识、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搜集1996年8月~200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

男26例,女17例。

年龄4~76岁,平均39岁。

腹痛19例,高血压15例,背痛12例,下肢运动减弱9例,下肢感觉下降6例,腹泻2例,呕吐1例。

体检发现9例,其他检查偶然发现4例。

术前分别经单层和多层螺旋CT双期或者三期扫描,双期扫描12例,三期扫描31例。

CT机型:单层螺旋CT(GEhighspeed,USA),多层螺旋CT(Marconi80004层,Holland;SiemensSensation16层,Siemensdefinition128层,Germany;GEVCT64层,USA)。

CT扫描层厚5~10mm,间隔5~10mm,螺距为1~1.2。

双期扫描:CT平扫+静脉期增强。

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单层螺旋CT70S,多层螺旋CT80S。

三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

动脉期延迟时间30s(单层螺旋CT)或者33s(多层螺旋CT),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与前述静脉期相同。

静脉内团注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300mgI/m1),于肘前静脉注射,剂量1.5~2.0ml/kg,注射流率2~3ml/s。

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州I:1顾性对43个病例中良性神经鞘瘤19例(图1),神经纤维瘤2例(图2),恶性神经鞘瘤7例(图3);副神经节瘤9例,其中良性8例(图4),恶性1例(图5),神经母细胞瘤4例(图6),节细胞神经瘤2例(图7)。

28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中(图1~3)神经鞘瘤26例,神经纤维瘤2例。

26例神经鞘瘤中实性9例,囊实性12例,囊性5例。

肿瘤实体部分由较高密度的细胞密集区(AntoniA区)和较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AntoniB区)构成L43。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缓慢生长,良性肿瘤直径不超过 苑糟皂,且多位于神经鞘内,见神经外膜构成的
学杂志,圆园园苑,愿(远)援
包膜,早期体积小、位置深侵蚀性小,腹膜后间隙范围广,多无症状,临床不 [缘]摇 庄严阵,陈佩琼,杨萌霓援 员猿 例副神经节瘤并力形态及兔疫组化研究
易发现。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与神经相连,神经鞘瘤呈圆形或J圆形,
源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现收集 圆园园源 颈、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少见,腹膜后者多为异位嗜
年 缘 月至 圆园员圆 年 愿 月经 酝砸 检查病理证实的病例,根据 酝砸陨 特点,提高诊断 K细胞瘤,无论良恶性,常可引起高血压,波动性大,难治。去甲肾上腺素、
【 关键词】摇 神经源性肿瘤;腹膜后间隙;腹膜后肿瘤;酝砸陨 凿燥蚤:员园援 猿怨远怨 辕 躁援 蚤泽泽灶援 员园园源 原 苑源愿源( 泽)援 圆园员猿援 园愿援 园怨缘摇 摇 摇 文章编号:员园园源 原 苑源愿源(圆园员猿)原 园愿 原 源员怨苑 原 园员
摇 摇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是腹膜后肿瘤中较常见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的第 节状、分叶状,酝砸陨 信号不均,强化效应明显不均,包膜不完整,囊变、坏死常
栽圆宰陨 高信号,信号较均匀,部分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后多数为较均匀明显 奠定了基础。
强化效应,良性者边界清楚,边缘光整,神经鞘瘤见完整包膜;恶性者边界不 参考文献
清,边缘不光滑,有分叶,强化效应不均,可合并囊变、出血、钙化、坏死。副 [员]摇 周建军,曾蒙苏援 严福华等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 悦栽 诊断和
性)、神经纤维瘤、副节瘤( 良、恶性)及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 节细胞神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员怨怨愿,缘苑 原 缘猿愿员 原 圆苑园缘 原 源援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性诊断
• ⑤混合成分有脂肪、钙化、骨化为畸胎瘤。 • ⑥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 • ⑦病变广泛,涉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
增大融合为淋巴瘤。 • ⑧ 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1、脂肪肉瘤
• 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 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 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
• 根据不同的CT表现可将其分为3型: • (1)实体型:肿瘤分化不好,肿瘤内成分以
纤维组织为主,脂肪成分少,密度较高。 其中可见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坏死区无强化。
• (2)假囊肿型:为粘液型脂肪肉瘤,CT值在 一20~20Hu之间,比脂肪密度略高,密度 较均匀。
二、腹膜后淋巴瘤
• 淋巴瘤常表现为腹、盆腔淋巴结受侵,呈 散在或融合团块分布,边缘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常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 大。
• 免疫组化:“盆腔肿物切除标本”:间变 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转移瘤
• 表现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多发结节 或孤立团块,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伴有 原发恶性病变的表现,腹水及腹腔淋巴结 转移,转移淋巴结多来自消化道。
原 右 半 结
肠 癌 术 后
四、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
• 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征象有:
• ①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存在; ②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等) 受压 向前移位;
• ③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腔肌肉脂肪 间隙不清或消失;
• ④肿瘤包裹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部 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位。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17报告)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17报告)

【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脂肪 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d i 0 99 .s. 7 —8 0 0 0 8 2 o: . 60i n1 1 0 . 1. . 5 13 s 6 0 2 00 【 中图 分类 号 】 R 3.: 8 4 2 75 R 1. 4 4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章 编 号 】 17—8 02 1)80 9 .2 文 6 1 0 (0 00—8 20 0
发 初诊 , 中 3 手 术 后 6~ 2 个 月复 隔 , 隔增 强后 轻 、 其 例 3 间 中度 强 化 , 组 织密 7 . % (02 ) 和 本 组 占 5 . % 软 12 4 2/8 82 8
发 , 发病 例 中 1 8个 月首 次 复 发 , 复 例 第 度 区平 扫 C T值 3 6~ 5 u 增 强 后不 (01 )均 说 明这 一 点 。 高分 化 脂肪 肉 0H , 1/7
后脂 肪 肉瘤 l 3例 , 析 其 C 分 T表 现 , 以 周 间隙 2 ; 例 腹膜 后 中问 4例 。肿 瘤最 _ c 二 次 复 发瘤 生长 明显 快 于首 次 复 发 人 m,
期提 高 本 病 的诊 断 水 平 。
1 资料 与 方 法
径最 大者 2 r, 8 n5~ 1 3 ,0~ 2 瘤 , 月 后 该 患 者死 亡 。 c 0c 例 1 m 0 2个
脂 肪
20 0 9年 1 0月浙江省江 山市人 民医院经 2 肿 瘤 的病 理 与 C . 2 T表 现
脂 肪 肉瘤 1 , 中 女 8 , 5 , 3例 其 例 例 年
()高分 肉瘤在病理学上分为高分化、 1 黏液性、 多
手 术 、 理证 实 的 C 病 T资料 完 整 的腹 膜后 化 脂肪 肉瘤 2 , 例 脂肪 密 度 区平 扫 C T值 形 性 、 细胞 性 和 去 分化 等 5 亚型 , 个 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 诊断与鉴别
●概述 • >腹膜后肿瘤组织学分类 • >与脏器来源肿瘤不同的CT与MRI征象,无 喙征、器官掩盖征、器官包埋征、供血动 脉突出征 • >提示来源的征象:钙化、坏死、脂肪、黏液 基质、胶原纤维、强化特点、几种MRI征象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分类 一、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1、脂肪来源 • 脂肪瘤与脂肪肉瘤:脂肪瘤为近似皮下脂肪密度及信号,不同 类型脂肪肉瘤体积较大、混杂密度及信号、有强化 2、平滑肌来源(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平滑肌肉瘤:次常见肉瘤,边缘清楚,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 信号及密度不均,强化明显 3、纤维组织来源(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见于中老年,边缘清楚的团块,包绕 腹膜后血管,轻度至明显强化 4、脉管(血管、淋巴管)组织来源:血管瘤、血管外皮瘤、血 管肉瘤、淋巴管囊肿(淋巴管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轴位增强CT,肿块位于腹主动脉与左肾之间 (箭),肾静脉受压、弧形前移
图2 左肾AML
• 冠状位CT增强扫描重组图,左肾下极肿瘤 与 肾实质交界呈鸟嘴状(喙征)(箭)

CT与MRI上有助于推测肿瘤性质及来源的征象如下。①钙 化:神经节神经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瘤及神经母细 胞瘤。②坏死:高恶性度肿瘤如平滑肌肉瘤。③脂肪,呈CT低 密度 (-40〜-120HU)、T1WI高信号及T2WI中高信号,脂肪抑制 序列为低信号,见于脂肪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肌脂 肪瘤、髓样脂肪瘤。④均匀低密度:神经纤维瘤。⑤黏液样基 质,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渐进性强 化。含黏液基质的病变包括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黏液样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 细胞瘤及恶性周围神经肿瘤。⑥胶原纤维,T1WI及T2WI均为低 信号,增强扫描缓慢强化。含有胶原纤维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 瘤、节细胞神经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 周围神经肿瘤、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⑦强化显著的肿瘤: 副神经节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Castleman病。⑧其他强化 特点:无强化,见于良性肿瘤。早期强化、廓清迅速,见于 Castleman病及其他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缓慢廓清或不廓清, 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延迟强化,见于良性肿瘤与含有黏液基质 的恶性肿瘤如黏液样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组织学来源如下。 ①结缔组织(纤维、肌纤维母细胞、纤维 组织细胞):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②脂肪:脂肪瘤、脂肪肉瘤; ③平滑肌: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④骨 骼肌:横纹肌肉瘤;⑤脉管及脉管旁:淋 巴管瘤、淋巴管肉瘤,血管瘤、血管肉瘤, 血管外皮瘤;⑥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 经纤维瘤、神经束膜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节神经瘤、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 ⑦分化不明组织:原始周围神经外胚层肿瘤 (PNET)/Ewing肉瘤、滑膜肉瘤;⑧其他: Cas-tleman 病。

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结构肿瘤侵犯腹膜 后的 CT与MRI影像不同之处包括(图1):① 喙征 (beak sign),肿物致附近的脏器实质成 鸟嘴状 (图2),表明肿瘤来自该器官;②器 官掩盖征 (phantom organ sign),巨大肿物来 源于较小器官时,该器官不能显示;③器 官包埋征(embeded or-gan sign),空腔脏器 包埋于肿块内;④供血动脉突出征 (prominent feeding arter sign),器官肿瘤时 其供血动脉粗大、足以在CT及MRI图像上显 示;⑤脏器来源的肿瘤倾向于密度及信号 不均匀, 而原发腹膜后肿瘤多较均匀。

原发腹膜后肿瘤虽不常见,但种类繁多, 组织来源包括脂肪、肌肉、血管及神经组织、 胚胎残余及生殖细胞,以间叶组织最多。其 特点是:①发病率低。仅占成年人全身肿瘤 0.01%〜0.3%、儿童全身肿瘤5%。②各年龄段 均可发病,平均年龄为50岁,无性别差异。 ③恶性肿瘤居多 (62%〜86%),成年人与儿童 均如此,预后不佳。④临床表现,缺乏特异 性,且多在肿瘤相当大时才出现症状与体征。 ⑤就诊时肿瘤体积均较大,良性者平均4〜 7cm,恶性者平均11〜20cm。
二、神经来源肿瘤 1、神经鞘细胞来源: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恶性神经束膜瘤 2、神经节细胞来源:节细胞神经瘤、节细胞 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 •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见于儿童,肿块大, 50%钙化,明显强化 3、副神经节细胞来源: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 节瘤 • >副神经节瘤:位于腹主动脉两侧,中等密度 及中低T1WI信号、中高T2WI信号,强化及 廓清迅速

MRI上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征象还包括:①靶 征(target sign):T2WI上肿物中心中低信号、周 围环绕高信号带,组织学上前者为纤维组织, 后者为黏液样基质,常见于神经纤维瘤与神经 鞘瘤;② 木球果征(bowl of fruit sign) : T2WI上 肿物低、中、信号镶嵌状排列,其成分为实性 成分、囊变、出血及黏液样基质、纤维组织, 常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及 Ewings肉瘤;③旋涡征 (whorled appearance) :T2WI上肿物内线状或弧线状低信号, 与Schwann细胞带及胶原纤维有关,见于神经节 神经瘤及神经纤维瘤;④流空信号:见于血管外 皮瘤、有动静脉瘘的血管瘤及腺泡状肉瘤;⑤ 斑点状强化(speckled enhancement): 与肿瘤内 类似于间隔的结构有关,见于平滑肌肉瘤及横 纹肌肉瘤。
三、生殖细胞来源肿瘤: 1、畸胎类:畸胎瘤、恶性畸胎瘤 • >见于男性青年患者,强化明显,畸胎瘤见 于儿童及青少年、可见脂肪、钙化 2、内胚窦瘤 3、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4、精原细胞瘤 四、其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转移瘤、淋巴 瘤、腹膜后纤维化、Castleman病(巨大淋 巴结增生)
定义
• 腹膜后肿瘤指来自腹膜后间隙间质内的 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淋巴、 神经和胚胎残余组织等的肿瘤,不包括来自 腹膜后脏器如泌尿系统、胰腺、部分肠管、 大血管与脊柱的肿块性病变,但有时转移瘤、 淋巴瘤及少数非肿瘤性病变也与原发腹膜后 肿瘤近似,影像学上需要仔细分辨,因此一 并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