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运动史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立宪运动综述

提要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颇丰。结合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时代变迁因素,举例分析各个领域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做一宏观性检讨。在此基础上,笔者阐发几点个人思考,试图加深本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立宪运动立宪派革命综述

一、宏观回顾

长期以来,清末立宪运动研究,主要是附丽在辛亥革命史之下,当作背景衬托,或者是作为对立面的角色。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就是上述所谓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期,立宪运动史与清末新政史的研究才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学者直接探究的专题研究对象。总的趋势有三个特点:其一,总体评价由否定到肯定;其二,研究选题由宏观到徽观;其三,研究方法由批判论战到理性实证。可以说,这是一个逐渐疏离政治意识形态而回归学术理性的趋势。

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于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清朝的覆亡、辛亥革命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史学界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学者研究这一段历史常用的史料约有六类:(1)报刊资料,如《申报》、《时报》、《预备立宪公会报》、《民立报》、《顺天时报》、《中外日报》、《民报》、《新民丛报》、《东方杂志》等;(2)官书资料,如大清实录、光绪朝东华录、光绪政要、清史稿、清朝续文献通考、政治官报内阁官报等;(3)档案资料,主要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4)私人日记、文集,如《郑孝胥日记》、《荣庆日记》、《张謇全集》及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等人的文集;(5)年谱、传记及一般论著;(6)史料汇编等。可见这些基本上属于旧的史料,如何搞好新资料的挖掘和整理编纂日显重要。

关于立宪运动史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界都是从反对革命的角度看待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如胡绳武、金冲及合著的《论清末的立宪运动》、李时岳的著作《张謇和立宪派》[1],以及刘桂五的论文《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2]、龚书铎的论文《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3],等等。这些论著为数不多,大都是站在革命立场上,批判立宪派改良主义道路的反动实质。

[1]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

[2]刘桂五:《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历史教学》1962年第8期。

[3]龚书铎:《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4期。

密封线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背景下,学界对立宪派的评价逐步趋向肯定。如杨立强的《青史凭谁判是非——略论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4]、耿云志的《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5]、林增平的《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6]、侯宜杰的《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7],等等。这些论文基本上摈弃了立宪派“反动”的论调,认为把立宪运动说成是反动的政治运动并不妥当,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立宪派是革命派同盟军的作用,甚至充分肯定立宪派是一种进步的政治力量。

立宪运动史研究的代表作是1990年代初出版的两部著作:韦庆远、高放、刘文源合著的《清末宪政史》[8]和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9]。《清末宪政史》是一部系统研究清政府预备立宪史而颇有分量的专著。该书虽然在1990年代初出版,但是作者自称“最早的构思和着手搜集资料,是起于60年代初”。也许正因此而使全书在总体评价上显得较为保守,可算是传统观点的典型代表,其对预备立宪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清廷的立宪活动是一幕幕“丑剧”,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但是,该书对预备立宪史的具体研究则全面系统,在不少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有一定深度。全书共十三章:前两章介绍了西方宪政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第三至第十三章叙述了清政府1905—1912年预备立宪的全过程,注意到方方面面,如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改官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设立谘议局和资政院、建立皇族内阁、宣布十九信条,等等。这些具体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实在的基础,可以说,该书是此后有关预备立宪史研究的一本必读参考书。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则系统地叙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宪政改革。作者较为严格地区分了“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两个概念,认为“前者是由立宪派领导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爱国民主运动,后者是由清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而且在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诸方面存在着原则差别”。

[4]杨立强:《青史凭谁判是非——略论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

年第5期。

[5]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

[6]林增平:《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7]侯宜杰:《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历史论丛》第4辑,齐鲁书社,1983。

[8]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9]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

密封线

但就宪政改革而言,作者又认为“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作者力图系统地叙述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的全过程,但主旨似乎还是立宪运动,正如该书的副标题一样。作者早在1980年代初最早接触立宪这个课题时,就以《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一文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以后陆续发表系列论文,如《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10]、《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11]等,对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作了正面研究和积极肯定评价。该书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征引资料丰富、论证具体、有一定深度,而且在于对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两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为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立宪派重要人物的专题研究与传记著作值得关注,如章开沅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12]、马洪林的《康有为大传》[13]、林克光的《革新派巨人康有为》[14]、董方奎的《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15]、李喜所与元青合著的《梁启超传》[16]、耿云志与崔志海合著的《梁启超》[17]、周秋光的《熊希龄传》[18],等等。董方奎的《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是有关立宪派领袖人物梁启超的立宪思想与活动的专题研究著作。其他关于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熊希龄等重要立宪派人物的传记著作,都有较大篇幅叙述传主与清末立宪运动的关系,可为观察立宪运动的复杂情形提供多元化视角。

21世纪以来,关于立宪派重要人物及其群体的研究,成为新一代学人攻读博士与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选题。这无疑也是立宪运动仍在吸引学界关注的重要表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出版成书的有徐临江的《郑孝胥前半生评传》[19]、蔡礼强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20],以及黄俊军的《湖南立宪派研究》[21],等等。未刊者尚有冯素芹的《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

[10]侯宜杰:《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1]侯宜杰:《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墙》,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12]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

[13]马洪林:《康有为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4]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5]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6]李喜所、元靑:《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

[17]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18]周秋光:《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9]徐临江:《郑孝胥前半生评传》,学林出版社,2003。

[20]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1]黄俊军:《湖南立宪派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