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屈原列传重点句翻译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

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

”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

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屈原列传西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屈原列传文言文加翻译篇1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重点句

屈原列传重点句

屈原列传重点句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像是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虽然艰难漫长,但怎么能不努力去追寻呢?比如我们学习一门新技能,不也是这样不断探索的吗?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哇塞,这简直就是屈原的孤傲宣言啊!就像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只有你保持清醒,那是多么难得呀!就好像在一群盲目跟风的人里,你能坚守自己的看法。

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哎呀呀,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就如同你对自己喜欢的人,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后悔一样。

想想那些为了理想奋斗的人,不就是这样吗?4.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哇,这描写得多美呀!就好像秋天的风轻轻吹过,树叶飘落的画面就在眼前。

这不就跟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时的感受一样吗?5.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多有气势呀!就像一个勇敢的领路人,骑着骏马在前面带路。

比如那些勇于创新的人,不就是在为我们开辟道路吗?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真的好关心百姓啊!这就像我们看到别人受苦,会忍不住叹息一样。

想想那些为了改善民生而努力的人,不也是这种情怀吗?7.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多有诗意呀!就好像把美丽的花朵穿在身上一样。

不就跟我们喜欢穿漂亮衣服,让自己心情好是一样的吗?8.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就是屈原的独特呀!就好像在大家都有不同爱好的时候,你就偏爱那一个。

这不就是每个人的个性吗?9.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话说得好有哲理啊!就像我们面对不同的情况,要学会灵活应对一样。

难道不是吗?10.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真的好忠诚啊!就像我们对待自己敬重的人,一心一意地付出。

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我的观点结论:屈原列传中的这些重点句,真的是太有魅力了,每一句都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更加了解屈原这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世界。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考点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考点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考点《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考点_屈原列传《屈原列传》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原文译文考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文言文翻译

《屈原列传》文言文翻译

《屈原列传》文言文翻译原文:屈原姓平,楚也姓平。

楚怀王的左弟子。

学识渊博,意志坚强,懂得控制混乱,善于辞令。

入朝时,与国王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出门就要见客,应付诸侯。

王很愿意做这件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屈原的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姓。

成为楚怀王的左派。

(他)知识面广,记忆力强,对国家治乱的原理有清晰的认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与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客人,社交,正确回答各国王子。

楚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高中《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是·选自《史记》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一个作用,之后虽然是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是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②”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⑧。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屈原列传》原文及对照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对照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原文对照翻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对照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屈原列传——重点难句整理翻译

屈原列传——重点难句整理翻译
屈原列传——重点难句整理翻译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译文:秦惠王把这件事当作了忧患,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6、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洁净的身体,去受浑浊脏物的污染呢?
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屈原列传第三段重点字词

屈原列传第三段重点字词

屈原列传第三段重点字词
一、重点字词
1. 博闻强志
- “博”:广博。

“闻”:学识。

“强”:记忆力强。

“志”:记,这里可译为记忆力。

整个词的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明于治乱
- “明”:明白,清楚。

“治乱”:安定与动乱,这里指治理国家的道理。

3. 娴于辞令
-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酬的言辞、文辞。

4.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入”:指对内。

“出”:指对外。

“图议”:谋划商议。

“接遇”:接待会见。

“应对”:应酬答对。

5. 王甚任之
- “任”:信任。

6.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同列”:同位,同在朝班,即官阶相同。

“害”:嫉妒。

7.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造为”:制订。

“宪令”:国家的法令。

8. 屈平属草稿未定
- “属(zhǔ)”:撰写。

9.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夺”:强取,这里可理解为改变(屈原的草稿内容),一说为抢夺(屈原的功劳)。

10. 屈平不与
- “与”:同意,允许。

11. 因谗之曰
- “因”:于是,就。

“谗”:说坏话,进谗言。

12. 王怒而疏屈平
- “疏”:疏远。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司马迁《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屈原列传》选自《史记》,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②”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⑧。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必考句子

屈原列传必考句子

屈原列传必考句子以下是 7 条屈原列传必考句子及例子:1.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哎呀,这就好像在一群混沌迷茫的人中,只有屈原他老人家保持着清醒啊!你想想看,在周围人都浑浑噩噩的时候,他坚守自己的高洁,多了不起呀!就好像在一场混乱的聚会中,只有你能看清事情的真相一样嘞。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哇塞,屈原这是在表达一种多么坚定的追求精神啊!这不就跟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样嘛,虽然路途漫长又艰难,但还是不停地去探索、去寻找。

比如你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那是得付出多少努力,不断摸索前行呀!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这简直太让人气愤啦!屈原明明那么忠诚可信,却遭到怀疑和诽谤,这像不像你明明很努力地去做好一件事,却被人无端指责和误解呢?真是太冤啦!4.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瞧瞧,屈原直言正色,用尽心力去侍奉他的国君,这得需要多大的忠诚和勇气呀!就好比你的好朋友总是毫无保留地支持你、帮助你,那是多么珍贵的情谊呀!5.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哇哦,屈原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描述的事物也都美好;他的行为廉洁,所以到死也不容于世。

这就像一个内心纯粹的人,周围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美好的,而他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遭遇不幸,是不是很令人钦佩呀!6.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这话说得真形象呀!就好比一个人刚刚洗干净了,肯定会整理一下自己啊,屈原用这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呢。

想想如果是你,刚洗得干干净净,是不是也不想沾染一点脏东西呀?7.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这不是在提醒我们要趁着年轻力壮抛弃不好的东西,赶紧改变不好的行为嘛!就好像你明知道自己有个坏习惯,为什么不赶紧改掉呢?这不是应该赶紧行动起来嘛!我觉得屈原真的太让人敬佩了,他的这些句子充满了力量和精神内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啊!。

屈原列传常考句子翻译(精选33句)

屈原列传常考句子翻译(精选33句)

屈原列传常考句子翻译精选33句1.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以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2.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3.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4.出处:战国·屈原《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

6.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7.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8. 内容简介:9.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10.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11.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2.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有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描写的依据。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13. 文章赏析:14. 扩展资料《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16.灵修xxx代指楚怀王.但我不太同意楼上“同性之间的爱情”一说。

屈原列传文言文翻译常考

屈原列传文言文翻译常考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国同姓的人。

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翻译:博学多才,志向坚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

3. 入则与王图议,出则接诸侯。

翻译:在内则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在外则接待各诸侯。

4.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翻译: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律和政令。

5.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翻译:屈原起草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到后想夺取它。

6.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楚王生气,于是疏远了屈原。

7.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忠诚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不怨恨吗?8.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恨引起的。

9.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翻译:阐明道德的广阔和崇高,治理国家的条理和脉络,无不一一显现。

10.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翻译:他的文章简练,言辞微妙,志向纯洁,行为廉洁。

1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翻译:他称颂的事物虽然小,但所指的意义却很大,举例虽然近,但所见到的意义却很深远。

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翻译:他的志向纯洁,所以称颂的事物都是芬芳的;他的行为廉洁,所以即使死了也不被容忍。

通过以上对《屈原列传》常考文言文翻译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崇高品德。

他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紧密相连,他的作品《离骚》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学习《屈原列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屈原列传》考点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及翻译(最新)

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及翻译(最新)

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及翻译(最新)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屈原既放,迁于荆蛮,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被放逐后,迁徙到了荆蛮之地。

他来到了长江之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边走边吟咏,脸色憔悴,身体极度消瘦。

一位渔翁看到他,便问:“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屈原回答:“全世界都陷入了混乱,只有我保持着清醒;众人都沉醉于酒色之中,只有我独自清醒。

正因为如此,我被放逐。

”渔翁说:“真正的圣人不会固执于事物,而是能顺应世事变迁。

既然全世界都肮脏不堪,你为何不搅动泥沙,让污水横流?既然众人都沉迷酒色,你为何不一起分享酒糟,痛饮美酒?为什么要谨守美好的品德,却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拍打帽子,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落衣服;我怎么能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世俗的污垢呢?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鱼腹,也不愿让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尘埃。

”渔翁微笑着,轻轻敲打船桨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净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啊,可以洗净我的双脚。

”说完,渔翁离去,再也没有与屈原交谈。

以下是详细解读:屈原被放逐后,他的生活变得困苦。

这里的“荆蛮”指的是当时尚未开化的地方,与中原文化相去甚远。

屈原从三闾大夫沦为流放者,身处异乡,心情之痛苦可见一斑。

在江滨,屈原的形象已经大变样,从一位风度翩翩的官员变成了憔悴的流浪者。

《屈原列传》全面翻译共41页

《屈原列传》全面翻译共41页
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 臣来为自己,推举贤臣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 连着一个,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的原因, 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1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 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 1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 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 1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
《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从不过分失当,《小雅》 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而《离骚》 则兼有二者的优点。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 无不完全显现出来。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 他的品行正直。 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举的是近事, 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屈平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谗言和 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的人妨害国家,端 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写了 《离骚》。
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苟, 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纳。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 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 环境,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 是一个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探究 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10、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 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 11、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 于秦而归葬。 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 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才弄回来葬在楚国。
屈原列传
重点句翻译
翻译下列各句。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酬答对各国诸侯 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惫、 困倦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时没有 不喊父母的。
12、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平早已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 惦记怀王,时刻不忘希望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 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 1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 过来,在《离骚》中多次表达。 1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 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8、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它的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 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1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躯,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2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始终不敢 直言进谏。 21、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等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 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 这样的道路! 22、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 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