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城市治理+韧性城市

合集下载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城市双修”,指的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群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努力推进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促进城市管理效率的提高
城市双修可以促进城市管理者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通过市民的参与,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市民的需求,更及时地解决市民的问题,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

二、增强城市文化特色
通过城市双修的方式,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民的文化需求和习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

同时,通过市民的主动参与,可以改变城市的文化氛围,促进城市文化特色的发展和传播。

三、提高城市民生水平
城市双修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城市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市民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出政策和策划。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市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增强城市社区共建共治意识
城市双修可以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促进城市社区共建共治的发展,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市民可以通过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积极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双修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的资源环保和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市民的参与,可以更好地保护城市环境和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一、城市双修的概念和目标城市双修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经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为两个重要方向,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1.经济建设与城市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实现城市经济和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巩固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双修可以使城市的经济和城市环境之间相互促进,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基础。

经济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的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

城市环境建设则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城市。

2.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窗口,城市的形象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发展和形象。

城市双修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使城市在对外交往和宣传方面更有竞争力。

同时,城市的良好形象和品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商家到城市。

3.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双修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双修中,城市环境建设需要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也需要考虑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和城市管理的规范化。

这样就可以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品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城市双修的实施建议为了实现城市双修模式的顺利实施,以下是几点具体建议:1.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将经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相互融合。

2.鼓励企业和投资者积极参与城市环境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中逐渐实现“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

3.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4.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5.完善城市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城市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结语城市双修可以实现经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它强调了城市管理者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的发展,注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风险和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恢复力。

1. 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

韧性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在面对各种灾害时,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应该具备应对和恢复的能力。

城市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城市风险和灾害的认识,制定科学的预警和应急计划,建立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灾害抗性和恢复力。

2. 城市规划和设计。

韧性城市理论要求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以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规划和设计的前瞻性,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城市规划和设计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的社会连通性和共享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

3.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管理者应该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应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交通系统、供水系统、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韧性,提供稳定可靠的公共服务。

4. 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

韧性城市理论要求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加强城市的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提高城市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城市管理者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市管理者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决策,提高城市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5. 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

韧性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加强创新创业能力。

城市管理者应该鼓励和支持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城市管理者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经济的多元性和韧性,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风险和提高适应性和恢复力为目标,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改善城市规划和设计、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强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以及促进经济创新和发展,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双修”的概念。

所谓“城市双修”,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既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又注重城市文化的培育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城市双修”的作用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影响。

“城市双修”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和增加就业机会。

单一追求经济发展往往会忽略了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需要。

而“城市双修”强调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突出城市特色和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金,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双修”可以提升城市文化的品质。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培育和传承城市文化,可以增添城市的魅力和独特性。

通过建设文化设施、举办文化活动、保护传统文化等方式,可以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幸福感,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丰富的城市文化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旅游观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双修”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舞台,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

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往往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压力。

通过“城市双修”,注重人文关怀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可以提供更美好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加大绿化创建力度、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的垃圾处理等,都能够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可以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治理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城市双修”则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培育和传承城市文化,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公民意识,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动性。

城市文化的培育和传承也能够为城市治理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推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城市双修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使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理念的提出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本文将就“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进行探讨。

城市双修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城市软实力是指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是城市的软实力地位和影响力。

城市双修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社会和谐、民生福祉等方面。

通过加强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双修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相应的精神文化生活却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文化消费滞后、文化娱乐空间不足、文化传统丧失等。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城市发展建设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更要让城市居民拥有更高的精神文化素质,享受到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将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城市双修有利于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健康方向。

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城市发展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环保、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城市双修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城市是一个群体的聚集地,城市居民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城市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加强社会关系、提升社会公德等措施,增强城市居民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韧性城市的五个特征

韧性城市的五个特征

韧性城市的五个特征韧性城市是指能够迅速适应和适应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城市。

它们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结果,能够保护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并在各种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发展。

以下是韧性城市的五个主要特征:1.弹性可持续性规划:弹性规划是指城市规划和政策设计的能力,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各种潜在风险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韧性城市的规划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和资源的有限性,从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必须关注气候变化适应性、能源和水资源管理、交通规划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等方面。

2.多功能的城市设计:韧性城市的设计应该是多功能的,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压力。

城市设计应该包括多个层面的功能,包括住宅、商业、工业、休闲和公共空间等。

这样可以确保城市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多功能城市设计还可以增加城市的适应能力,因为它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转变为不同的功能。

4.创新的技术和基础设施:韧性城市需要具备创新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压力和威胁。

这包括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如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和智能交通系统,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安全性。

韧性城市还需要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如可靠的供水系统、灾害管理设施和城市緊急服务。

5.全球合作和共享知识:韧性城市的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和共享知识。

城市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分享最佳实践,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韧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不同部门、学术机构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总结起来,韧性城市具有弹性可持续性规划、多功能城市设计、社区和社交纽带、创新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及全球合作和共享知识等五个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城市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并保持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

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城市转型进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们要深化领悟城市“双修”的精神实质,将“双修”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双修”是改善环境质量、塑造特色风貌的重要抓手。

城市是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在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应糊涂熟悉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严峻;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风貌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等等。

城市“双修”是改善环境质量、塑造特色风貌的重要抓手。

它既追求自然舒适的宜居感,又努力保持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让城市进展在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品位。

各地区、各部门应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理念,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应通过对老街等的修复,重塑城市文化符号,呈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们能够记住乡愁、找到精神归属。

城市“双修”是攻坚战,也是长久战。

城市“双修”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做好城市“双修”中的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和违建拆除等工作,往往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难免会得罪人。

面对困难、风险和挑战,需要打好攻坚战。

各地区、各部门应抱着对历史负责、对自然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及城市将来进展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进展思想,以一张蓝图干究竟的干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把城市“双修”不打折扣、不含水分地落到实处。

更应看到,城市“双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打好长久战。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

厦门都市“双修”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旳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会议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都市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住建部有关推进都市“双修”(生态修复、都市修补)工作规定,全面推进厦门作为全国第二批“双修”试点都市工作,特制定本实行方案。

一、工作目旳贯彻生态文明改革,加紧生态文明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和《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通过“双修”工作探索形成厦门生态文明都市建设模式。

增进都市发展转型,提高都市竞争力。

以“双修”工作推进供应侧构造改革、补足都市短板、增进都市发展模式转型。

营造漂亮宜居、公平包容、活力共享旳创新创业环境,深入吸引高端资源和高端人才旳汇集,提高都市关键竞争力。

缔造漂亮厦门,建设漂亮中国典范都市。

作为中国著名旳旅游都市,厦门应充足发挥其环境优势和文化特质,深入提高都市空间品质,塑造整洁、漂亮、精致旳都市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建设两岸同胞情感融合旳共同家园,将厦门打导致为内外兼修旳漂亮中国典范都市。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旳“中国梦”旳样板都市。

创新“双修”规划编制与实行,为规划改革作出探索示范。

贯彻住建部“加紧城镇规划改革,积极应对新常态”旳新规定,探索新旳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作为住建部第二批“双修”试点都市,在规划旳任务目旳、组织方式、理念措施、政策举措等方面加紧创新,成为全国可借鉴旳示范。

不仅要形成一批全国“双修”示范项目,还要推广一套先进旳“双修”规划措施与工作机制。

二、工作内容(一)规划期限和范围工作期限与厦门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工作期限为-2040年,工作基期年为,研究展望至2049年。

工作范围:厦门市行政辖区。

(二)基础工作与支撑性研究1、全面开展现实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评估工作。

开展都市生态环境评估,对都市山体、海岸、水系、湿地、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旳区域。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城市双修”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也要注重人文建设,即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也要关注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培育。

这种双修的理念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双修”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环境作为支撑。

通过推动城市的人文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双修”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关注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就能够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这对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双修”能够塑造城市的品牌形象。

城市的品牌形象是城市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吸引人才和资源的重要因素。

通过注重人文建设,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能够为城市带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声誉。

这对于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双修”能够推动社会公德的培育。

城市是人们共同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城市居民的行为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通过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公德,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能够促进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城市双修”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塑造城市的品牌形象,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德的培育,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城市双修”的理念,注重经济和人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 引言1.1 韧性城市理论的介绍韧性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在面对各种外部冲击和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和恢复,保持城市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城市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提高城市的抗风险和复原能力。

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城市管理挑战,韧性城市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重要思维框架和工具。

韧性城市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在建设和管理城市过程中,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和风险,通过灵活的策略和措施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韧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强抗灾能力,更是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层面中实现城市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通过应用韧性城市理论,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各种灾害、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挑战,从而提高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韧性城市理论不仅关注城市系统的内部可持续性,也强调城市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适应。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韧性城市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所采纳和运用,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城市管理中的挑战在城市管理中,面临诸多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人口密集、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和更新滞后,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频发,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自然灾害频发和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如何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社区的不和谐发展、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足等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城市管理面临着发展压力、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韧性城市理论的提出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2. 正文2.1 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韧性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指通过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使城市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转。

“城市双修”工作解读

“城市双修”工作解读

“城市双修”工作解读1.什么是城市双修?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具体指: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拓展绿色空间,让绿网成荫。

2.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双修?我国三十多年来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由于认识和能力的不足,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城市品质方面留下大量的历史欠账。

因此进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3.如何进行城市双修?(一)城市修补方面a)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b)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c)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d)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和改善民生相结合;e)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二)城市生态修复方面a)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b)注重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c)注重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d)注重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e)在生态修复中,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是一个长期和常态性工作,既需要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还清历史欠账、解决重点问题,也需要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持续的行动计划,同时还要注意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和衔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环境的日常管理,必要时应该通过地方立法强化管理(三)“城市双修”的十大任务从生态修复角度来说,包括四大任务: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从城市修补角度看,包括六大任务: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时代风貌;4.城市双修实践的思考(一)找准问题是基础通过调查评估,明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重点。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城市双修,即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既要注重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城市双修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双修能够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的软实力是指城市在文化、教育、科技、民生等方面综合实力的表现。

通过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培育城市的文化氛围,可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高度文明素质的城市,更容易吸引人才和投资,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双修也能促进城市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提升城市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双修对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双修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双修强调的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通过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和艺术的扶持和推广,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能够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也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城市双修强调的是注重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重视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举办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加大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能够使城市的文化传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城市双修也能够促进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动,使城市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城市双修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

城市双修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治理水平。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发展理念。

城市双修是指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双重修复,旨在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双修的概念内涵、发展现状和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内涵城市双修的概念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的修复:城市建设的修复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区的建设和改善。

包括城市道路、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产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城市建设的修复,可以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功能区域布局,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城市管理的修复:城市管理的修复主要是指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土地使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城市安全管理等方面。

通过城市管理的修复,可以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

一方面,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建设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城市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还引入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城市双修的新路径。

三、实践措施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双修,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实践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

2.优化功能区域布局:优化城市产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

3.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土地使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

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城市双修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实践。

它强调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和改善民生。

通过城市双修,我国的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强调了城市的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城市双修强调要加快城市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经济建设方面,城市双修提出要构建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双修还强调要加强城市经济管理,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双修注重了社会建设。

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强调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城市双修还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城市双修还重视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双修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

在环境保护方面,城市双修提出要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

城市双修还强调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

在实践中,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增长,各类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加强了环境治理,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城市双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压力。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面临了人口过剩、就业难题等问题。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仍然存在。

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很大,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城市双修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建设,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双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

城市双修有助于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常常忽视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城市发展不够均衡。

城市双修的理念把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全面、均衡。

精神文明建设也可以引导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帮助避免城市资源过分集中和浪费,使城市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双修有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一个城市除了需要有雄厚的实力和繁荣的经济之外,还需要具备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

城市双修提出要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文明城市、文明家庭、文明行为和文明风尚的建设,使城市更具文化气息,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优良精神风貌的城市,会更容易吸引人才和资源,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双修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城市的繁荣昌盛,不仅要有经济发展,更需要有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城市双修,可以加强城市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城市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使城市居民对城市有更加深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城市双修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楼房、路桥等物质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双修强调了文明素养、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德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和修养,增强城市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居民更加尊重他人、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双修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既重视物质建设,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双修的理念指导下,城市可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研究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研究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研究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城市韧性和生态修复成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和策略。

城市韧性强调城市在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时的抵抗、适应和恢复能力,而生态修复则致力于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两者的结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和结构,通过自我调整和适应来恢复和发展的能力。

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响应,减少损失,并在灾后快速恢复正常运转。

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方面,还包括城市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重新具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例如,对于受到污染的河流和湖泊,可以通过水体净化、河岸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恢复其水质和生态系统;对于遭到破坏的森林和草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来恢复其生态平衡。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修复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韧性。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减少洪涝灾害等,从而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例如,城市中的绿地和湿地可以吸收雨水,减轻洪水的危害;森林可以调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其次,城市韧性的提升可以为生态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一个具有良好韧性的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态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社会参与等。

同时,城市韧性的理念也可以引导生态修复项目更加注重长期效果和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

然而,要实现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有效结合,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两者的结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生态修复涉及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城市韧性则需要考虑城市规划、工程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与发展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与发展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与发展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城市韧性和生态修复成为了两个重要的理念和策略。

城市韧性强调城市系统在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和结构,并迅速恢复和适应;生态修复则旨在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将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可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社会经济变化等各种压力和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结构和服务,并且通过适应和学习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能力。

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多样性和冗余性,即城市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资源,并且存在一定的备份和替代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和短缺;二是灵活性和适应性,即城市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其运行方式和策略,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三是连通性和协同性,即城市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协同合作的关系;四是学习和创新能力,即城市系统能够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解决方案,提高自身的韧性水平。

生态修复是指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如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具体的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体治理、栖息地保护等。

生态修复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增强城市的韧性。

城市韧性与生态修复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修复可以为城市韧性提供基础支撑。

韧性城市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韧性城市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一.韧性城市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答:韧性城市建设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四个方面。

(1)经济韧性:指的是城市在面临外部的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周期变迁、产业和科技革命甚至是经济危机时,能及时灵活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有关政策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应对外部变化的弹性,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2)社会韧性:指的是当社会结构遭遇一定程度的冲击或风险时,能够维持社会整合、确保社会治理、保持社会有效运行的能力。

社会韧性强调社会共同体意识,注重社会团结互助。

一个具有较强社会韧性的城市,也一定是充满关怀和温情的城市,也是有凝聚力的城市。

(3)生态韧性:城市人口的过多集聚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压力。

这种压力包括生态绿化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和土壤因工业发展带来污染,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还会进一步催生出更多的资源环境矛盾,引发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深刻变革。

(4)组织韧性:组织韧性即组织制度方面的韧性建设,是城市韧性的“软实力”。

尤其是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越性,就是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这种能力在面对灾害风险时,能够迅速调动各类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双修+城市治理+韧性城市一、“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1.1起源“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陈政高部长在2015年4月在海南调研时,针对三亚城市转型的特点和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的;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由此中央层面正式提出城市修补这一说法;2016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1.2定义★城市修补就是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

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

它不仅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修补,更是城市功能的修补。

通过城市修补完善城市功能,不需强调有单元有一定范围。

不仅是建设工程,更是社会和谐和社区共治工作。

优化存量必须和社区、市民直接沟通,规划应该以新的方式面向社区和居民。

1.3“城市双修”要针对的城市问题★①城市生态系统性遭受污染和破坏;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短板突出;③城市公共空间缺失、城市公共绿地不足;④城市功能在街区、社区层面不匹配;⑤棚户区改造和老城区改造工作中的城市修补不足;⑥城市交通、街道、换乘的空间衔接、人性化差距。

1.4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对城市生态修复,要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

对城市修补,一要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二要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三要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四要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五要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对于城市建成区规划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式——改变单一项目、单个地块碎片化的实施方式。

二是建立规划单元的统筹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设立完善城市社区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绿地等补短板的规划“利益交换”机制。

三是建立深入和广泛的公共参与机制——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决策权力交给居民。

城市修补就是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

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

城市修补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

1.5案例三亚市是全国“双修”试点城市,2015年,即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并建立专门的财政筹集机制。

2.3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解读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城市性质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理解城市治理首先需要厘清城市的性质。

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城市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聚的地理空间。

实际上,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能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城市的公共服务更优质、更配套、更便利。

从公共服务视角下理解的城市性质,可更好指导城市发展和治理。

市治理的使命就是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配套性,构建可持续的财政筹集机制,改进公共服务。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城市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是不一样的。

美国城市,采用的是不动产征税模式,房价不包括优质公共服务“收费”。

中国城市,土地财政模式,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商提前缴纳,房价包括公共服务“收费”。

与不动产征税相比,土地财政局有效率优势,也存在问题。

●剖析城市治理中的两种联盟一是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力量形成的增长联盟,他们具有与决策者直接对话的渠道,拥有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对社会舆论也有较大影响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化改革,企业家群体崛起。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的价值得到提升,知识精英的话语权扩大。

为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技术性知识受到重视,各级政府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决策过程中注重听取专家意见。

另一是社会力量在自我保护中形成的社群联盟,他们通过组织集体行动,进行自我保护,防止增长机器的“任性”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

卡尔·波拉尼指出,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受一种“双重运动”所支配,即市场的持续扩张以及这一运动所遭遇的在特定方向上制约其扩张的反制运动。

●分析增长导向型治理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导向下,城市政策制定从闭门决策走向精英参与,注重应用技术性知识,提升决策的理性和有效性。

这种增长联盟主导的城市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使得城市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快速扩展的新城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

同时,增长导向型治理也存在公共服务偏向性、公共空间供给不足、商品房价格高企、邻避冲突问题凸显、群体性事件较多等问题。

从知识应用看,城市善治既要应用专家知识,也要识别公众偏好,既要应用硬知识——即可重复的技术性知识,也要应用软知识——即特定情境下的地方性知识,既要发挥增长联盟的作用,调动企业家和专家的积极性,也要倾听社群声音,寻求最大公约数。

●推出回应导向的城市制度建设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致力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改进城市治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公平正义,以保障公平共享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鉴于此,我们既要支持城市发展,也要凸显回应导向,增进对话民主,构建更好的城市制度。

首先,需要推进规划师职业伦理建设。

没有倾听,就没有空间正义;没有空间正义,就谈不上一流的城市规划。

第二,需要整合城市热线,便于公众参与。

第三,要构建两大联盟之间的对话机制,推进民主治理。

城市治理利用各方知识、识别各方偏好,需要构建集体论坛和委员会制度。

第四,要推进整体治理,化解“碎片化”问题。

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其规划、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协同行动。

第五,要改进市政绩效评估,强化自下而上的问责约束。

即实行自上而下评估与自下而上评估相结合。

2.4总结总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兴则国家兴,城市强则国家强;城市是国家治理的缩影,城市善治,则国家善治;城市是国家创新的源泉,新制度在城市试点,再形成扩散效应;回应导向的城市治理,既要发挥专家作用,也要改进政策系统,增进协商民主,倾听社群声音,在对话中集聚共识,促进包容性发展。

参考文献:论文:热点PPT40-46公众微信号推送文章:规划年会/大会报告|杨宏山:回应导向的城市治理三、韧性城市或弹性城市★★★3.1背景与定义★弹性来源于1970年代生态学的术语,指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或者破坏时所具有的维持和恢复能力。

运用到城市研究中,是因为作为复杂系统的城市始终处于变化的情景之中,在应对常规压力的常态下,还必须思考如何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压力叠加而保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从这个角度建构“弹性城市”,显然与当下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突发灾难频现的宏观背景有关,具体表现为地震、洪涝、公共安全等,全局层面则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问题、资源消耗及污染的环境问题、城市移民和就业的社会问题、产业更替及波动的经济问题等,与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层次戚戚相关。

弹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防灾减灾所关注的承受和恢复能力,更应该延展到经过改变、或者应对紧急刺激之后,达到一种新的状态的能力,其本质应该是城市发展中走向更好状态的综合能力,其弹性应该涉及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各方面。

3.2韧性城市的特征和评价体系★●特征早在韧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就有不同学者对韧性城市应该具有的特征做出了分析。

不同学者的论述具有如下相同点:其一,强调了城市系统的多元性,表现在城市系统功能多元,受到冲击过程中选择的多元性,社会生态的多样化以及城市构成要素间多尺度的联系等。

其二,城市组织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仅体现在物质环境的构建上,还体现在社会机能的组织上。

其三,城市系统要有足够的储备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城市某些重要功能的重叠和备用设施建设上。

●评价体系马荣加(Mayunga)探讨了通过研究五种资本形态来量化城市韧性的方法。

这五种资本形态分别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以及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

(此处英文不删,名词解释可供参考)3.3韧性城市思维在传统规划理论体系中的定位★虽然韧性城市在最近几年才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课题被学者提出,城市研究和规划科学中的韧性思维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既有规划理论中有关韧性的思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第一类文献主要论述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建成环境的特征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探讨城市功能混合、小街区和多样性的重要性;达武迪认为《雅典宪章》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秩序的追求,体现了以规划力量在一种稳态失效的时候实现另一种稳态的思想特征;《马丘比丘宪章》针对《雅典宪章》所提倡的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进行修正,认为过度的功能分割会丧失城市的有机组织,并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问题。

以上这些特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可以看作城市韧性问题的雏形。

②第二类文献探讨公众参与方式和规划决策的机制阿恩斯坦从公众参与角度分析了社会权力结构和公众参与社会问题的方式。

③第三类文献讨论城市系统理论,这是将系统韧性用于城市研究之前一个必要的前置铺垫。

贝里(Berry)认为城市和城市群正如其他任何系统一样,具有类似的构建原理和模型机制,并适用相似的分析。

④第四类文献主要描述和分析了城市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里特尔和韦伯对于规划需要处理的“不确定的邪恶问题”的本质分析。

3.4打造“韧性城市”的方法★打造“韧性城市”的具体方法还属于实践阶段,并没有相对较为完善和统一的方法,且也必须针对不同地域环境进行不同实施办法。

但根据各专家的意见办法,可笼统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科学进行预测或评估,利用预警机构的成果,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

(预测和评估)第二,基于弹性城市或者韧性城市的防灾规划都应该根据区域或流域的情况来做,从区域层面,不能在狭小的城市“点”上来做防灾。

(区域层面)第三,主动规避风险。

各类建设活动要尊重自然,不要动辄开山、挖河、修(钢筋混凝土)堤、筑坝。

(主动规避风险)第四,注意救护系统的规划问题,保证指挥系统的畅通。

(指挥系统顺畅)第五,关于修复的问题,灾后的修复和重建,包括生活秩序修复、人们心理修复、生态修复和设施重建等。

(灾后修复)第六,要加强教育和学习,让人们普遍建立一种尊重弹性城市的自觉和习惯。

(弹性城市意识)3.5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弹性城市在承洪方面(城市韧性承洪理论)——迎合今年武汉洪灾定义:城市韧性承洪理论,为城市承受洪水的能力,以及当基础设施破坏、社会经济发生崩溃时的重组能力,和防止伤亡和维持目前社会经济特性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