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
自然笔记之“植物的奥秘”
自然笔记之“植物的奥秘”作者:刘彦麟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0年第12期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二一校区小学部2016级五班刘彦麟“土豆先生”的自我介绍:我叫刘彦麟,是一名小学生。
因为爱画土豆小人,大家给我取了个外号“土豆先生”。
我喜欢打篮球、骑自行车、做烘焙,最爱动植物。
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步行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不论是云大校园里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定居翠湖的白鹭、苍鹭和黑水鸡,还是百年梧桐、银杏、苍松,以及墙角的三角梅、道旁的迷迭香,它们早已成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今年春季,我利用“延长的寒假”认真观察身边不起眼的花花草草。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只开花不结果,有的四季都不变样儿……我收集了很多种植物,将它们制成标本,并记录它们的特点,尝试制作了一本独特的自然笔记。
4月13日星期一雨期待已久的自然探索之旅开始啦!今天我观察的主角是家里的瑞香。
瑞香的叶子较厚,表面有一些细小的脉络,不仔细看的话,可能发现不了呢。
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我决定解剖它。
我轻轻地撕下瑞香叶子表面的白膜,这层膜跟煮熟的鸡蛋去壳后表面的那层膜相似,作用是保存叶子中的水分,使之不易蒸发。
去除膜后,我看到瑞香叶子上有无数个小孔,这些小孔挤在一起,使叶子看起来像极了一块海绵。
不要小看这“海绵”,它不仅能储存水分,还能“呼吸”。
叶脉中有很多管子,这些管子好似交通要道,水分和营养就是通过它们传输的。
没想到小小的叶子竟然这么神奇!4月14日星期二阴转晴雨过天晴,地上还是湿漉漉的,我却迫不及待地带上篮子,骑着自行车去户外啦。
现在正值鸢尾花、桃花、梨花、杜鹃花开放,我要去寻觅它们的踪影,同时用它们验证科学家的一个发现:很多植物的叶子、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等与一个奇特的数列非常吻合,这个数列是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斐波那契提出的斐波那契数列:0、1、1、2、3、5、8、13、21、34……我仔细观察鸢尾花、桃花、杜鹃花和梨花,发现花瓣的数量是按斐波那契数列排列的:鸢尾花的花瓣有3瓣,桃花和杜鹃花开5瓣花,同一棵树上的梨花小的一朵有8瓣,大的一朵有13瓣,而这些数字排列起来就是3、5、8、13。
牛顿自然哲学哲学与自然神学背景
牛顿自然哲学的哲学与自然神学背景摘要:在哲学领域,中世纪神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变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
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其一大主题就是自然的发现。
牛顿是古代物理学、神学向近代自然科学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他的自然哲学不仅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次集大成,也含有丰富的神学和哲学思想。
牛顿学说的这一背景表明,近代科学与基督教自然神学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自然哲学;自然神学;近代自然科学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74-02在哲学领域,中世纪神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变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
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其一大主题就是自然的发现。
自然的发现主要是通过自然哲学的思辨、奇异科学的实践以及柏拉图主义的复兴这三个途径发展起来的。
除了人文主义者,自然哲学家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的复兴中吸取了物活论、生机论和泛神论的因素,把自然看作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运动实体,研究自然与研究上帝属于同样的工作。
这一转变是从中世纪神学到近代自然科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然哲学家们反对经院哲学把抽象的理性模式强加在自然之上,要按照可以感觉到的自然本身的原则解释自然。
虽然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常常与占星术、巫术、魔术、炼金术、通灵术这些“奇异科学”掺和在一起,但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以实用为目的,要求可感的经验证据和检验——这些在原则上符合经验科学的一般标准。
一、哲学背景(一)经验论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作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
他坚信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愿意尝试和发挥这种力量,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东西。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提出“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并以此作为其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要获得知识就要面对自然,面对事实,以经验观察为依据。
植物学家植物研究自然科学
植物学家植物研究自然科学植物学家是研究植物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索植物的生长、发育、分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植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植物。
植物是指具有自主营养、有机体发育有一定模式、在遗传物质中带有细胞核的多细胞生物。
植物学家主要研究植物的分类、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揭示植物的内在规律。
二、植物学的研究方法植物学家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植物,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分析等。
观察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植物学家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从中获取关于植物的信息。
实验是植物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设置实验条件,改变环境因素,探索植物对不同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分析是植物学家对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解释的过程,通过分析数据,获得对植物的认识。
三、植物学的应用领域植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中,农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植物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良农作物品种的方法,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药学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许多草药和植物提取物都具有药用价值,植物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植物生态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也需要植物学家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总结:植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植物的各个方面。
植物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揭示植物的内在规律。
植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农学、药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植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植物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793011从植物的天赋本能得知有神(黄迦勒).-ccbiblestudy
从植物的天赋本能得知有神(黄迦勒)【散播种子的妙方】各种植物为了散播它们的种子各展奇能:蒲公英等植物的种子长有几根纤毛,这就使它们具备了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使它们在成熟以后可以随风远扬。
又如枫树:两粒种子生在一张薄膜的两端,保持平衡,等从树上落到地上的时候,就像飞机的推进桨一样,旋转而下,飘离母树到相当远的地方降落,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空地和阳光,准备明年长出树来。
凤仙花和多种豆类的荚果则是极有效的弹射器,在种子成熟后可突然爆裂,将种子弹射到数公尺以外。
苍耳子等植物的种子既不能飞,又不能弹,但却长有巧妙的倒钩刺,能够钩挂在动物的皮毛和人的衣物上随之远行。
至于靠鸟类传播的植物,则都有甜美的果实,以吸引鸟类啄食,如枸杞、桑椹等。
这类植物的种子通常只有在通过鸟类的消化道之后纔能萌发,这样就避免了直接落地萌发所造成的拥挤现象。
【植物生长的方向总是固定的】各种植物为了延续自身和种族的生命所展现的智能,实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你撒一把豆子在泥土中,豆粒落地的方位是随机的,其胚点(脐)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并无一定,它服从数学上的或然率原则。
但一旦种子开始萌发,其发育生长方向则完全服从生命的要求,绝对不受或然率的支配。
其根芽即使绕一百八十度的弯曲,也要向下生长;其茎芽即使翻一个完整的跟斗也要向上生长,绝无例外。
现在我们根据生物学知识知道只有这样,根系纔能获得水分和营养,枝叶纔能获得阳光和空气。
但何以能做到这一点,至今仍不很清楚,然而在亘古以前,这些智能就早已存在于这些小小的种子之中了。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植物的种子,若是分别栽在光中和暗室内,它们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凡是栽在光照之下的种子,它的生长、分化、发育都很正常。
但是栽在暗室里的种子,则成为一株白化的植物,如豆芽、韭黄,待抽长到一定程度后,必会养份耗尽、枯竭而夭折。
生物学家相信,植物体内含有一种到目前为止尚未为人所了解的特殊酵素。
它对光极为敏感,能将光的刺激转变成为一种生物讯号,而扭开了生理机键,开始一连串的生长、分化、发育、开花、结果等生命现象。
植物科学探索自然奥秘
植物科学探索自然奥秘植物,作为地球上最为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植物的奥秘远不止于此。
在植物科学领域的探索中,我们揭示了许多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令人惊叹的奥秘。
首先,我们在植物如何感知和应对环境变化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非凡的机制。
植物有着相对简单的神经系统,却能够准确地感知光线、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
例如,我们发现植物通过感受太阳光的方向和强度来调整生长方向和增加光合作用效率。
此外,植物还能感知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做出自我保护反应。
这些发现深入揭示了植物的智能性和适应性,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植物生长发育的特殊机制也为植物科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发现。
我们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但是这些细胞如何有序地组织和分化,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话题。
最近的研究发现,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基因突变体的分析,我们逐渐解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物发育的理解,也为农作物育种和植物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生长发育,植物的抵御病害和逆境能力也令人惊叹。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病原体和逆境作斗争的机制。
通过对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植物能够感知病原体的入侵并通过激活一系列防御反应来抵御病菌的侵袭。
同时,植物还能在逆境环境下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和代谢适应外界环境压力。
这些研究为农作物抗病育种和改善耐逆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植物还具有许多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从古代中医的草药应用到现代药物研发,植物一直都是人们的宝库。
通过分离和研究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我们发现许多植物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这些研究不仅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拓展了我们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认识。
自然神论神学基础分析
自然神论神学基础分析1. 神学基础概述:本章节将简述神学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并说明自然神论神学基础是什么,讨论自然神论的历史和发展。
2. 自然神论的概念和特点:本章节将深入介绍自然神论的本质和思想特点,分析自然神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后来的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3. 自然神的性质和特征:本章节将讨论自然神的性质和特征,包括自然神的起源、能力和功能,并分析自然神如何被视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
4. 自然神论与其他宗教学派的比较和联系:本章节将比较自然神论与其他宗教学派的异同之处,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5. 自然神论的现代意义:本章节将探讨自然神论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如在环保、生态学、人道主义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第1章:神学基础概述在探讨自然神论神学基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神学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神学基础可以理解为神学的基础知识,是神学探讨的出发点和参照系。
它通常包括对神的本质、人类的本质、道德和救赎等方面的探讨。
比如,基督教的神学基础通常包括三位一体、基督救赎等基本信仰。
对于自然神论来说,它的神学基础是什么呢?自然神论是一种相信自然中具有神性的思想体系,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神灵,人们可以通过崇拜自然元素来获得灵性上的满足。
自然神论的神学基础包括了对自然神的本质、自然神与自然环境、自然灵性等方面的探讨。
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神论的神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神论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环境和自然力量,更好地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时,自然神论还可以启示人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力量,这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2章:自然神论的概念和特点如上所述,自然神论是相信自然中具有神性的思想体系,其本质特点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神论的目的是崇拜和尊重自然。
自然神论的信仰者相信自然中存在着无数神灵,这些神灵具有掌控自然环境和自然元素的能力。
植物有灵性
植物有灵性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科学家都对植物的生理与灵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的结果表明,植物不仅有感觉,而且还拥有感情、记忆,会交际,甚至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因此,近年甚至兴起了一门新学科———植物心理学。
不少科学家正在探索植物身上的不解之谜。
一、巴克斯特的研究成果震惊世界另一本与《水知道答案》同样发人深思的书是《植物,也有情绪》,这是巴克斯特(Backster)积累四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巴克斯特是美国测谎仪专家、巴克斯特测谎仪学校的创建者。
他在1966年发现并且纪录到植物也有似人般的高级情感活动,研究发表后举世轰动。
随即巴克斯特以如莴苣、洋葱、鸡蛋、香蕉等为对象研究,得到令人大吃一惊的观察结果,发现植物能与人沟通,且具有人所不及的超感功能。
他发现植物有喜怒哀乐、知道轻重缓急,还发现鸡蛋、菌类、与人体分离的白血球等不具感觉器官的生物也具有感应能力,从而挑战了现有科学的定义,激发了人们重新思考对生命和宇宙的看法。
巴克斯特于第二次大战时期担任美国测谎专家。
1966年一个二月天,他突发奇想的将一株龙舌兰连结到原为情报工作而使用的测谎仪上。
当为植物浇水时,连接叶片的仪器竟画出一种曲线,显示出如人高兴一样的情绪反应,他吃惊不已。
有一次他动念想用火烧掉植物叶子,只是想,还没动作,指针立刻做出剧烈反应,使他意识到植物有知觉、感情,知道他想什么。
这些惊人的结果促使他展开相关研究。
一步步的,巴克斯特走近微小的生命,看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例如他将未受精的鸡蛋连上电极,发现有和处于孵化期的鸡蛋心率相同的曲线;也发现优格当中的益生菌是活的,会对其他优格中被加入伏特加酒杀死的益生菌产生反映。
更有一次他的伙伴Steve看到杂志内养眼画面时,从Steve身上采集来,接在仪器上的白血球竟做出剧烈反映,这使他得知从主体上被分离的细胞仍和主体有一定联系,也令Steve改变原有固执的观念。
巴克斯特证实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令人大开眼界!他甚至发现,植物具有超越时空的沟通能力。
9自然神学
接前
“直到近年才被潘吉星考证清楚,潘寄书白馥兰 (Francesca Bray)博士请其代为调查,1984年 2月2日,白从剑桥复信,说在剑桥大学总馆藏书 总目中发现,林德利所著《植物学初步原理纲要》 (The Outline of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Botany) 第四版,才是李善兰等译著《植物学》的原版书, 该书于1841年在伦敦问世。而所谓‘Elements of Botany’。乃属以讹传讹,误传了126年之久。” (陈德懋1993,p.180)
1.2影响
《植物学》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既影响了 中国也影响了日本的植物学发展。“在 1895年傅兰雅的《植物图说》出版之前的 相当长时间中,《植物学》乃是我国唯一 的一本内容比较丰富的近代植物学书。” (汪子春1981, 86页)
以“细胞”为例,影响线路图
宇田川榕庵1834“细胞”一词→在日本断绝 李善兰1858用到“细胞”一词→在中国断 绝 李善兰1858 →影响了日本语 日本语→影响了现代汉语
1.1出版时间
夏纬瑛1950年的文章“李善兰介绍”中说,“这部植物 学,是咸丰八年(1857)出版的。上面写明咸丰丁巳季 秋墨海书馆开雕”。(夏纬瑛1950,72页)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1953年在影响很大的文章“中国植 物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现况”中,也说:“咸丰八年 (1857)李善兰,一位翻译家和数学家,和英国人威廉 臣共同译述了‘植物学’八卷”(吴征镒1953, 337页)。 上面两则叙述中存在一个初级错误。1857年的说法可能 由解放初就误传开来。 咸丰丁巳是1857年,而咸丰八年应当是1858年而不是 1857年,因为咸丰元年(干支为辛亥)为1851年。
阿奎那 自然神学
阿奎那自然神学
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13世纪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中世
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他在其作品中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神学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当
时的欧洲哲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神学的基本概念
自然神学是指通过理性推理和自然现象来认识神的存在和属性。
阿奎那认为,
自然神学是重要的,因为人类有限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神秘的道理,通过自然神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神的存在和运行。
神的存在证明
阿奎那提出了五种神的存在证明,包括运动的原因、因果关系、存在的层次、
度量的质疑和最后的目标。
这些证明基于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试图通过理性观察和分析来证明神的存在。
神的属性
阿奎那认为神是智慧、慈爱和全能的存在,他持有“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
神是存在者本身,是普世共通的存在。
在他看来,神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最高完美的实体。
自然法和神学
阿奎那将自然法和神学视作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自然法是人类可以通过理性
得出的道德规范,而神学则是依赖于圣经和信仰而来的神圣规范。
他认为人类应当履行自然法,同时追求神学道德的指引。
结语
阿奎那的自然神学思想对中世纪的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论证方
法和思想体系被后世众多哲学家和神学家所借鉴和承袭。
通过理性推理和逻辑分析,他试图揭示神的存在和属性,为神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以上即是关于阿奎那自然神学的简要介绍,这一思想体系在中世纪的哲学史上
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知识的发展和信仰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植物也有特异功能
植物也有特异功能作者:王德亮来源:《初中生(一年级)》2007年第05期神奇的“数学家”向日葵花盘上的葵花子排列得井然有序,其实这种排列是按照对数螺旋线排列的。
生长在非洲干旱地区的仙人掌,为了抗干旱需减少太阳的辐射面,所以其外形大多是球形的,这符合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球形表面积最小的数学原理。
高山上的云杉树干都是圆锥形的,据科学家计算,这种形体最能经受狂风吹打。
有人利用这种“云杉原理”设计了圆锥形电视塔,把它建造在山顶上,结果经受住了80米/秒强大风力的考验。
在热带,有一种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叫作王莲,它的叶子背面有许多粗大的叶脉构成骨架,其间连以镰刀形横隔,叶子里面还有气室。
这种精确的设计,使它能够稳定地浮在水面上,即使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坐在上面也不会下沉。
一些国家的现代叶式浮桥就是王莲的“复制品”。
无眼的“看客”植物对光色有感应能力。
有的植物的茎、叶受到蓝色光的照射就弯向光的一边,而菜子见红光就能发芽,对其他颜色则不予理睬。
牵牛花在天空刚泛白时便开花,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光。
这是由于这些植物有一种视觉色素。
其实,每个植物细胞中都有视觉色素,从植物的根到叶尖有着完整的灵敏感觉系统,只是各有特点。
如藻类能对红、橙、黄、绿等色光产生反应,而蘑菇仅对蓝光作出反应。
有趣的“发烧友”植物能听音乐,当听到欢快的声音后会加速生长。
法国科学家在西红柿种植地每天定时播放一定频率的音乐,结果产量比不播放音乐时增加了4倍,还结出了一个1000克的特大西红柿。
印度科学家在7个村庄对水稻播放一种音乐,结果,水稻产量增加25%~60%;对花生、烟叶做同样的试验,产量增加5%。
试验说明,植物存在“初级的神经系统”,对音乐反应敏感。
不同频率的音调与音乐,能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并能将音乐变成“肥料”促进植物生长。
发热的“保暖衣”在南美洲中部的沼泽地里,生长着一种叫臭菘的植物,每年三四月份天气还相当寒冷时,它的花朵就已经开放。
据测定,在长达2周的花期里,花苞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2℃左右。
自然神学·大链条·进化
定I , 诸如运动定律等的各种自然规律。 上帝先把 至 在 经济 学领 域 , 他 还提 出了金本 位制度 。 它们一推 , 天体随后就按 “ 动者恒动”的定律一
地 发生 着, 不 需要上帝再 作什 么事情 。
一
个 天生的基督徒 ( 以家庭 出身和社会环
矗运动 F去, 事物也都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 自 然 境 以及 教育 环 境而 言 ) , 从事 科 学 研 究 并取 得 累 累硕果, 在牛顿那个时代很正常, 使到了现代
今 天我 们 经 常 用 “ 历 史 的局 限性 ” 来 评 价 也 不 乏其 例 。 不过 同时 , 牛顿 ( 以及 许 多其 他 的 古人 , 实 际 上 并不 公正 。 在 当时 那 个 所 有 的 ( 欧 学者) 的信仰也摒弃了原教 旨中的诸多元素 ( 他
还 因此拒绝担任神职 ) , 这种摒弃, 恰恰是因为
家。 他 和 牛 顿 先 后 独立 发 明了微 积 分, 提 出来 的
3 6 I
第 期
时间比牛顿还早3 年, 而且更 大的贡献是在微积 物都看成 自上帝完善地创造之后即不再变化, 而
分中使用的数学符 号比牛顿使用的符号更好, 因 是 处于 走 向完善 的进 程 之 中。
“ 重/ l J 解 释 行星 的运 行, 但 不 能解 释 谁 使行 星运 纪里物理世界的科 学观点, 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
的基础。 在力学上 , 牛顿 阐明 了 动量和角动量守
秉承着 “ 自然神论” 的宇宙观, 牛顿认为天体之 恒 的原理。 在光学上 , 他发 明了反射望远镜 , 还
所 以会 运 动 , 是 因 为 上帝 创 造 了万 物 以后 , 也设 研 究了光速。 在数学 上, 他 发明了微积分 学。 甚
科学实验:植物有灵魂,有特异功能
科学实验:植物有灵魂,有特异功能今天讲讲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试验:巴克斯特试验。
巴克斯特,全名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出生在新泽西州的Lafayette市。
他曾是美国中情局资深的测谎专家。
巴克斯特从事的工作是使用测谎仪进行招工检验。
将通过检测的人,列入合格名单内。
再进行工种调查,以分派合适的工作。
在中央情报局,对测谎仪的使用和研究触发了巴克斯特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
测谎仪是根据人皮肤中的电阻变化而绘出的图线,来表达人的情绪变化状态。
GSR肤电反应装置测谎仪是通过电路来反应电阻的变化。
受测者的两根手指上各贴上一片电极,微量电流则会从电极的两端触角通过。
巴克斯特对测谎仪充满兴趣,但是对在中央情报局从事的工作却感到乏味。
他的真正理想是通过使用测谎仪和情报工作来帮助他对人的意念方面的研究。
不久后,巴克斯特辞掉了政府工作,开始专门从事测谎仪的研究。
1966年2月2日早晨,在他纽约的实验室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了:巴克斯特的秘书从一家即将停业的小花店好心购买了一株龙舌兰(龙舌兰是一种原分布在中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植物,经常被当做观赏花卉种植)。
买回来后放在了巴克斯特的工作室里,于是这便成为了巴克斯特第一次的养花经历。
1966年2月2日这一天的凌晨7点,巴克斯特在实验熬夜了一通宵,打算休息一会,当他看着眼前这盆龙舌兰时,脑中一个灵光乍现:如果把测谎仪连接到植物上会怎样呢?当他把测谎仪与龙舌兰链接起来之后,打开开关,让他着实吃了一惊,眼前的波形,对于研究人类心理测谎十八年的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完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波形啊!呈现出锯齿状、活跃的、随时变化的图形。
在大约一分钟的电活动波形图记录中,折线显示为小幅的波动,这与一个人类在接受测谎检测时,因害怕曝光自己的想法而导致难以压制的短暂恐惧经历而生成的波形极为相似。
巴克斯特觉得,植物也是活的生物,他们只是没有嘴巴和四肢去表达想法,但他们绝对不是与周遭毫无任何信息交换而孤独存在的,即使没有智慧的思维,也会有起码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
哎,说起植物,你们可能觉得它们就是些不会动弹的家伙,但你们晓不晓得,植物其实也有它们自己的“神经”,它们也能感知这个世界呢。
首先,植物没有我们人类那种复杂的神经系统,但它们有一套自己的信号传递方式。
植物的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电信号和化学物质来交流,这就是它们感知外界变化的方式。
比如说,植物能感受到光。
它们有专门的光感受器,可以感知到光的强度和方向。
这就是为啥子向日葵会跟着太阳转,它们是通过感知光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方向,好让自己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植物还能感知到重力。
它们的根会朝着地心方向生长,这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叫做“重力感受器”的东西。
这些感受器能让植物知道哪个方向是下,然后它们就会调整自己的生长方向,让根往土里扎。
还有,植物也能感知到触碰。
有些植物,比如含羞草,你轻轻一碰,它的叶子就会合起来。
这是因为它们的细胞膜上有特殊的通道,一旦受到触碰,这些通道就会打开,导致细胞内部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叶子的闭合。
植物还能感知到水分和养分的变化,它们会通过根系来吸收水分和养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来调整自己的生长状态。
总之,植物虽然没有我们人类那种复杂的神经系统,但它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也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变化。
这就是植物的“神经科学”,虽然简单,但也足够神奇。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感知世界的奥秘
哎呀,说起这个植物神经科学,那可是个新鲜又有趣的玩意儿,虽然听起来像是给花花草草搞啥子高科技,但实际上,它讲的是植物咋个在“悄悄咪咪”地感知这个世界的哈。
你想嘛,我们人有人的神经,管着感觉、动作那些,植物呢,它们也有它们的“小心思”,就是那套植物神经系统。
这些植物啊,看起来静悄悄的,其实它们通过根系感知土壤的干湿,叶子感受阳光的强弱,还有空气中的味道,甚至能“听到”远处小动物的声音变化。
就说那个向日葵吧,一天到晚跟着太阳转圈圈,这就是它用植物特有的方式在感知光线的方向,然后调整自己的姿势,好让自己晒得巴巴适适的。
还有那些藤蔓植物,它们能“嗅”到支架的味道,然后顺着往上爬,这背后全是植物神经在悄悄指挥呢。
更神奇的是,有些植物还能通过化学信号和周围的植物“交流”,比如警告其他植物有病虫害来了,大家赶紧防御。
这种“植物语言”,简直比咱们人类的微信还管用!
所以说,这个植物神经科学,就是研究这些绿色小精灵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跟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
了解了这些,咱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怕是要多添几分啰。
植物生活的哲学原理
植物生活的哲学原理
植物生活的哲学原理在植物生态学和哲学领域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原理:
1. 生命力原理:植物生命力的本质是自我保存和繁衍。
这一原理认为植物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并通过繁殖来延续物种。
2. 平衡原理:植物生活在自然界的平衡中,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
植物通过适应环境变化,调节自身生长和繁殖速度,以维持与其他生物的平衡关系。
3. 互助原理: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合作的关系。
例如,植物通过与其它生物进行共生来获取营养物质,并为其他生物提供庇护和栖息地。
4. 进化原理:植物经历长期的进化过程,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植物通过适应性变化和遗传变异来进化和适应环境,并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5. 连续性原理:植物生命周期的连续性是植物生活的关键特征之一。
植物从种子开始,经历幼苗期、成长期、繁殖期和衰老期等不同阶段,形成一个连续的生命周期。
6. 潜在性原理:植物具有潜在的生命力和生长能力,其表现可能受到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影响。
植物的发展和成长潜力取决于其基因、环境因素和适应能力。
这些原理不仅描述了植物的生态学特征,还反映了植物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它们在研究植物生态学、保护植物和探索自然生命起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在自然界的宏伟画卷中,植物以其静默而坚韧的姿态,悄无声息地编织着生命的奇迹。
尽管它们缺乏动物那般复杂的神经系统,但植物神经科学揭示了它们如何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并响应周围的世界。
植物的感知能力并非通过神经细胞实现,而是依赖于一系列复杂的生化信号网络。
这些信号网络构成了植物的“神经系统”,使它们能够对光、温度、水分、重力甚至化学物质做出反应。
植物的感知器官,如叶绿体、根尖和茎尖,扮演着类似于动物眼睛、耳朵和鼻子的角色。
光是植物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
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如光敏色素A和光敏色素B,来感知光线的强度和方向。
这些色素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和光合作用的效率。
例如,植物会通过光向性(向光性)来调整自己的生长方向,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除了光,植物还能感知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
根部的细胞能够检测到土壤中的水分梯度,并通过调节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来适应环境。
此外,植物还能通过根系释放化学物质,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交流,从而获取营养或抵御病害。
植物对重力的感知则通过重力感应器——平衡石细胞实现。
这些细胞含有淀粉颗粒,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在细胞的底部。
这种沉积改变了细胞内部的生化环境,从而触发植物体内激素的释放,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
植物神经科学还揭示了植物如何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交流”。
这些化合物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传递植物之间的信息,如警告邻近植物有食草动物的威胁。
这种化学通讯是植物社群行为的一种体现,显示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复杂互动。
总而言之,植物虽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神经系统,但它们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生化机制感知并适应环境。
这些机制不仅使植物能够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新视角。
随着植物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些静默生命的认知将不断深化,也许未来我们能够解锁更多关于植物如何与世界互动的奥秘。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
植物神经科学:植物如何感知世界
植物神经科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探讨植物如何感知和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尽管植物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但它们拥有一套复杂的信号传导机制,使它们能够感知光、重力、温度、水分和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
植物的光感受器,如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能够捕捉光线并将其转化为化学信号。
这些信号随后通过植物的细胞间通讯网络传递,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植物通过感知光的方向和强度来调整叶子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重力感知是植物另一个重要的感觉机制。
通过称为平衡石的细胞器,植物能够感知重力的方向,并据此调整根和茎的生长方向。
这种机制确保了植物根系向下生长以吸收水分和养分,而茎则向上生长以接近光源。
温度和水分的变化也会被植物感知。
植物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水分的流失,并通过感知土壤湿度的变化,调整根系的生长和分布。
此外,植物还能感知温度的变化,这影响它们的开花时间和生长周期。
化学感知在植物中同样重要。
植物能够识别周围的化学信号,如植物激素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信号可以触发防御反应或促进与其他植物的交流。
例如,当植物受到害虫攻击时,它们会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吸引天敌,从而保护自己。
植物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如何通过这些感知机制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植物生命过程的理解,也为农业生产中的植物培育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进一步揭示植物感知的奥秘,并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怎样从植物世界来认识真主的存在
02
植物的智慧与灵性
植物的感知能力
植物能够感知光线、温度、湿 度等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生理反应,如向光生长、落叶 等。
植物能够感知周围生物的存在 ,如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防御病虫害等。
植物的感知能力表明它们具有 一种内在的智慧,这种智慧与 真主赋予的灵性密切相关。
植物的情感表达
植物能够通过叶片、花朵等器官表达情感,如向日葵始终面向太阳,表达对光明的 渴望。
生态平衡
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 和食物,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植物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文学艺术
植物经常成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 主题,如诗歌、小说、绘画等, 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宗教象征
在许多宗教中,植物被赋予神圣 的象征意义,如基督教中的橄榄
树、佛教中的菩提树等。
水分适应性
植物通过根系分布、叶片 形态和气孔开闭等特征, 适应不同水分条件,如耐 旱植物、水生植物等。
土壤适应性
植物通过根系类型、生长 速度和养分需求等特征, 适应不同土壤类型和养分 条件。
植物的生存策略
共生关系
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建 立共生关系,利用微生物 分解有机物获取养分。
竞争策略
植物通过争夺阳光、水分 和养分等资源,形成竞争 关系,如生长速度、资源 利用效率等。
植物在受到伤害或压迫时,会产生防御反应,如刺的形成、毒液的分泌等,这些都 是植物情感表达的方式。
植物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它们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真主赋予的灵性 的体现。
植物的灵性体验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与周围环境互动,形成一种内在的 灵性体验。如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向上生长,寻求阳 光和空气,这种灵性体验是真主赋予的。
神灵世界的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对上帝的信仰既不属于知识,也不属于道德,而是属于情感。
也就是说,上帝只是我们心理上的情感安慰。
人在情感方面都有软弱的时候,这时他需要一种依托。
——施莱尔马赫神学=信仰和敬畏。
哲学=理性和思辨。
科学=推理和论证。
哲人对宗教和信仰的观点道出了困扰人类多年的矛盾,科学与宗教,主观体验与理性思辨。
在恩格斯的著作一开头,就写道:“当我们要寻找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时,如果不到那种象德国自然哲学一样竭力把客观世界嵌入自己主观思维的框子里的自然科学派册中寻找,而到那种单凭经验、非常蔑视思维、实际上走到了极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别中去寻找,那么我们就大致不会犯什么错误。
现代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容易滋生荒谬感、虚无感和孤独感。
科学家滑入神灵的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旺盛的探索精神,当他们所探索的真相因为手段,技术和理论支持的滞后无法进行下去,他们必然要逼迫自己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让他们维护科学家的自尊并可以说服自己的解释,这就是神学。
英国大百科全书关于灵学的条目中写道:“欺诈问题侵袭着这个领域。
在心灵研究的历史上夹杂着一些可耻的人和事。
例如有借此谋取钱财的,有关心死后生存的。
在美国和英国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在恩格斯的这篇大作中,重点的批判对象是当时三位走入歧途的科学家:阿尔弗勒德·华莱士、威廉·克鲁克斯、策耳纳。
恩格斯指出这些人为了研究降神现象,带来了许多物理仪器,但是没有带来“主要的仪器,即怀疑地批判的头脑”,因而没有使自己的头脑“始终保持工作能力”。
(1)第一个重点批评对象华莱士是“和达尔文同时提出物种通过自然选择发生变异的理论”的功勋卓著的动物学家兼植物学家。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华莱士(1823-1913),1875年他出版《论奇迹和现代唯灵论》,热心催眠术、灵学。
他同意生物进化的现象,但认为人类的智慧是藉着超自然的力量才得以进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自然科学史研究6 第27卷第2期(2008年):166)178S t ud ies i n t he H istory of N atural Sciences V o.l27N o.2(2008)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19世纪中叶编译自林德利植物学著作的一部图书)))5植物学6在中国出版,对中、日植物学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5植物学6中有丰富的但以前不大为人们重视的自然神学思想。
5植物学6所依据的林德利的那部植物学著作中其实并不涉及自然神学,但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可以追溯到英国自约翰#雷到达尔文的自然神学传统。
从更开放的心态来看,自然科学与自然神学的捆绑或科学与价值的结合不是一种缺陷反而是一件好事或者一种要求。
关键词李善兰韦廉臣林德利自然神学中图分类号N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24(2008)02-0166-13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见长,博物类科学相比于数理类科学,更为发达。
中国历史上本草学著作颇多并且影响很大,如5神农本草经6、5本草纲目6、5救荒本草6、5荔枝谱6、5群芳谱6、5花镜6、5植物名实图考6等。
但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学著作还要从墨海书馆(The LondonM issionary Soc i e ty Press)出版的5植物学6算起[1)12]。
5植物学6一书在近代科学史和科学传播史中有重要地位,关于它的植物学内容以及版本、意义、与国外同时期植物学作品的关系等,已经有了一些评述[13)26],但对于其中的文化背景却几乎没有讨论。
这并不奇怪,长期以来,我们都比较重视自然科学著作中普适的、纯净的知识内容,要尽可能地把相关的文化背景、地方性知识剥离,宗教、神学背景更应当抹掉。
去与境化、去价值化的后果是:(1)某项科学研究被从历史文化与境中摘出,其结果可能变得普适,但在外人、后人看来变得难以理解;(2)科学研究的动机、目标中,实用、功利的方面被突出,而情感、价值观、超越的方面被忽略,基础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往往只从技术功利的角度来加以评判,科学创新的动力被简化为单一的利益驱动;(3)追求纯客观的过程,导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中彻底分离,科学的航船失去了指引、目标,科学工作者不再关注本来内在于课题的伦理问题。
科学与自然神学捆绑,是近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当今的科学发展未必一定要与自然神学再次捆绑,但它终究离不开某些价值理性的介入。
收稿日期:2007-09-10;修回日期:2007-11-29作者简介:刘华杰,1966年生,吉林通化人,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科2期刘华杰: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167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范例,5植物学6的出版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科学史范围或者科学传播史范围的一个案例。
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的科学,其边界是模糊的,界限划到何处取决于科学观、编史学理念和当下的兴趣。
如果我们跳出就知识论知识的狭义知识史来看待5植物学6,植物学史可能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针对5植物学6中出现的大量自然神学内容,本文试图用另一种科学观来解释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并尝试回答一些问题:5植物学6是科学作品还是神学作品?那段历史上存在着各自分离的神学和科学吗?自然神学与科学可否再次联姻?1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思想自然神学的主要动机是诉诸理性和经验证据,在大自然中发现上帝的作为,从而颂扬主的智慧和全能。
近代自然科学的博物学传统一直与自然神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照创造教义的信仰,/至少上帝的某些方面能够从对自然的研究中获知0([27], 152页)。
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C avend ish Lab.)1874年开张,9天后新创刊的5自然6(Nature)杂志就报道说,实验室门口的铭文写着5圣经#诗篇6中的一句/M agna opera Do m i n i exqu isita in o m nes volunta tes e j u s0,翻译成英文意思是/The w or ks of the LORD are grea,t sought out of a ll the m that have pleasure therei n0(B ible,Psa l m111:2),译成汉语为/圣工宏伟,乐此者掘发之0。
圣经公会/和合本0译作/耶和华的作为本为大,凡喜爱的都必考察0(5圣经#诗篇6,和合本,552页)。
天主教5圣经6译作/上主的化工确实伟大,凡喜爱他的必须究察0(5圣经#圣咏集6,966页)。
这句话体现了典型的自然神学思想,卡文迪什实验室把它用作铭文,清晰地表明近现代自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这里不打算专门讨论5植物学6一书创译了哪些新词、在植物学上有多大成就,而是尝试揭示5植物学6一书所包含的自然神学特征,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19世纪西方科学进入中国时的文化场景。
李善兰在5植物学6的序言(图1)中说:韦艾二君,皆泰西耶稣教士,事上帝甚勤。
而顾以余暇译此书者,盖动植诸物,皆上帝所造。
验器用之精,则知工匠之巧;见田野之治,则识农夫之勤;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
([28],序,1a¹)这一段十分清楚地交待了植物学研究与理解上帝的关系。
引文中最后一句/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0,可谓自然神学的名句。
若将/上帝0两字换成/大自然0或/进化0,植物学爱好者当中又有谁会反对呢?自然神学主要有三种进路:诉诸理性、诉诸世界的秩序、诉诸自然之美([27],160)163页)。
李善兰上面的一段话似乎将此三条进路都包括进去了,特别是它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反衬、赞赏上帝的作为。
紧接着,李善兰在序言中说:然则二君之汲汲译此书也固宜,学者读此书,恍然悟上帝之必有,因之寅畏恐惧。
而内以治其身心,外以修其孝悌忠信,惴惴焉惟恐逆上帝之意,则此书之译,其益人岂168自然科学史研究27卷图1北京大学图书馆藏5植物学6扉页浅鲜哉!([28],序,1a)1b)其中,/寅畏0通/夤畏0,即敬畏。
这段话专门讲述了读者学习植物学可能有、应当有的心态)))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此种敬畏之心可与中国的伦理结合起来。
李善兰的序言很短,但大部分内容涉及自然神学,这种现象不应当只被视作表面的装饰。
5植物学6一书共8卷,自然神学的思想贯穿正文内容的始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有6卷直接涉及到自然神学。
5植物学6卷1为/总论0,用了很多篇幅谈到/上帝玉成万物0的思想:凡植物动物及诸石类,皆合诸元质而成。
石无生命,其元质之合由化工。
动植诸物有生命,其元质之合皆由生命。
化工、生命二者,所以能合元质之故,乃造物主之妙用,非人所得而知也。
([28],卷1,1a)1b)接下去有4段内容涉及自然神学:欲明植物因何而生,造法若何,上帝生之造之作何用,须遍察地球之植物,乃能明之。
([28],卷1,4b)又火山喷石及流出石汁冷而复凝之地,一望皆石,亦必先生石藓,久而生草木,故造物主所生之物,虽至微,有大用焉。
([28],卷1,6a)七十二度稍南,虽有夏,甚短,故其地之草木,生叶作花结果,俱甚速;少缓,恐遽寒,不能成也,亦可证造物主之裁制,凡植物各与所生之地相宜。
([28],卷1,8a)温带之人体性宜肉,故草极肥,养牛羊以食人。
寒带之人行冰雪面,恒乘无轮车,车驾鹿,鹿嗜苔,故多生苔以饱鹿,令服车。
造物之生草木,因地制宜,皆为人谋也。
([28],卷1,8b)9a)这4段的主要意思分别是:可以通过研究植物而理解上帝的作为;断言上帝的计划周密、精细;断言上帝聪明智慧;以神学目的论的口气阐述了食物链,以及上帝因地制宜创造2期刘华杰:5植物学6中的自然神学169卷3为/论外体0,在讨论植物根的特点时,阐述了神学目的论的/科学说明0(SE,科学哲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也叫/科学解释0)思想,把植物进化生成的复杂适应性结构归结为上帝的妙用:根之功用有二,一以固树之干,二根管之末有小口,吸食土中诸汁以养身。
根管非由短渐生而长,乃管末逐节递生而增长。
故能穿过石隙,以远吸土汁。
根管之末最细,西国呼为微水绵。
吸食之口恒在管末者,盖口在粗根,则不能远穿石隙以吸土汁,此造物主之妙用也。
([28],卷3,1a)1b)这种叙述口气,在博物学中十分常见,自然设计论的论证中也常举这样的例子,如有时以/钟表0为例,有时以/眼睛0为例,这里不过是以/根管0为例罢了。
这一卷里,还通过图形展示了/显微镜映大根管末之图0。
吸食之口为什么总是在管末呢?其解释是,如果在粗根的话,则不能远穿石隙以吸土汁,而这种设计当然最终要归于造物主了。
实际上,不信教的生物学家,在说明某种生物结构和功能时,也时常采用/为了某某0的句型,即也有目的论或目的性说明的痕迹。
只不过再追问下去,这些学者会声称,这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如果需要的话,原则上这些/为了0字样都可以消去,/目的0可以还原、约化为低层次的各种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生物学中的/目的性说明0原则上可以还原为某种/演绎-律则(DN)说明0、某种自然的因果说明。
要注意的是/原则上0三个字,事实上完全的还原很难实现。
接着有一段讨论/上帝之大慈0的文字:木根于土中四面远行,恒与上之枝叶相应,不差分寸。
枝叶上雨露泄下,管口即吸食之。
每叶若以线下垂,必遇一管口。
管若略长、或略短,皆不能吸叶上之水,于此见上帝之大慈焉。
([28],卷3,1b)这段描述在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事实。
植物地下的根与地面以上的枝叶,并不存在准确的对应关系,这几乎是常识,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证实,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学问和复杂的实验。
/每叶若以线下垂,必遇一管口0,更是无稽之谈。
也许是目的论的遐想简单地取代了实证的科学研究。
由此也可推断,编译而来的5植物学6中个别知识并不可靠,也不代表当时国际植物学界的研究水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5植物学6对中国人不重要。
这一卷还有类似的描述:干之功用所以持枝叶,令四面纷披以收热气及炭质,周行体内成新木。
大树之干,必上下粗而中细,盖如此,中间更坚实牢固。
若上中下如一,反易折矣,此造物主之妙用也。
([28],卷3,13a)接着,作者说:英国南部海上多礁石,妨碍行船,建造了灯塔导航,但因大风而屡建屡坏;人们考虑过用各种办法加固,都不奏效;据说有一日,有人/偶然见大橡树,其干上下大而中细,顿悟其理,如法建之,果不复圯,至今巍然高峙云0([28],卷3,13a)。
用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讲,这算仿生学的一例,但仿生学一般不讨论最终因。
卷3末尾谈到枝与刺的关系时,大谈创世纪的故事:170自然科学史研究27卷/若后代悔过迁善,荆棘不生。
0故若人人为善以事上帝,各尽其分,勤于耕种,刺则尽为枝,或为软毛,而不复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