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解读古人蛇崇拜背后的寓意
解读古人蛇崇拜背后的寓意(七)印度有由来已久的崇蛇传统,眼镜蛇受到人们的崇拜。
印度人崇拜蛇,大约正如他们崇拜卡利女神一样,因为惧怕而产生敬拜,敬拜它是为了不让它发怒。
印历每年5月5日,是印度的拜蛇节。
印度有许多蛇神庙。
在喀拉拉邦,就有两座蛇神庙,蛇庙周围的林子里竖了许多蛇神像。
每逢星期日早晨,信徒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祈祷。
据说,蛇可以使无儿女的人生育。
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为大蛇舍湿所承受,一说而大神毗湿奴化身的化身,一说是毗湿奴的卧榻。
(八)巴基斯坦有一种民间传说,认为蛇可能变为龙、变为美女。
在这里,蛇失去了古时那令人敬畏的灵光。
在拉吉墓穴出土的一枚金龟子图章上面,巴力-赛特神造型流露埃及的风格,左右伸展着两翼,有一翼持长枪,另一翼握住双角蛇的身体,显出征服的姿态。
藉由这些巴力-赛特神征服双角蛇的造型可以看出,双角蛇在这类的图章里象征着埃及蛇,代表着夜间黑暗的恐怖势力;而在迦南地区则是波涛汹涌海洋的化身。
(九)以色列蛇在古代以色列是亦正亦邪的动物,以色列人对蛇的态度是又敬又畏。
蛇的小小尖锐毒牙足以让身材魁武的人致命。
然而牠每年脱去老旧的皮壳,再次开始新的生命,象征不老的生命。
在旧约里有几个例子显示,蛇与雅威及其它法术的关连,其中埃及十灾及铜蛇反映出古代近东传统对蛇的看法理解。
(十)中国在中国,有白娘子这样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是以蛇为基干和主要原型;中国人更是把人类始祖女娲传说为人首蛇身的神,让中国人与蛇有了血亲关系;同时还把蛇放到了对人命运有某种暗示的12生肖里。
但由于人们对蛇的恐惧,蛇的成语更多反映的也是她的负面意义。
比如形容人狠毒称为“蛇蝎心肠”;形容贪心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胆小有“弓杯蛇影”之说;形容做事没结果有“虎头蛇尾”之说;形容外表漂亮的内心狠毒的女性有“美女蛇”之称,闹得属蛇的人都改称自己属“小龙”等…三、结语远古时代先民们蛇崇拜,今天历史尽管过去了,但是蛇文化依然存在。
中西文化中的蛇意象的比较
论中西文化中的蛇文化意象摘要:蛇,从古至今就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动物,古代先民将其敬为神灵图腾,它给人的感觉亦正亦邪,本文将从中外文化方面叙述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蛇,中西文化,探究1.引言蛇在中国和西方等各种文化类型中有着神秘的魅影,几乎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宗教、神话、传说、建筑、绘画中都有蛇元素,但由于民族、宗教、地域等因素的的差异,中西文化中关于蛇的意象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都丰富着全世界人类的文化内涵,显示人类的智慧和人蛇之间的特殊关系。
2中国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
2.1中国古代关于蛇的图腾崇拜蛇是一种带有非常复杂认识的现象,在古代人类文明历史中关于蛇的传说异常精彩丰富,不管是中外文化如何差异,但是都有关于蛇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大概都传递出人们对于蛇的或畏惧或敬畏或崇拜的心理。
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有图腾崇拜的现象,关于对于蛇的图腾崇拜更是贯穿于各种文明,每种文明中都有蛇的影子。
中国人对于蛇的崇拜远在上古创世纪时期,在先秦具有百科全书之喻的经典古籍《山海经》中,通篇都有关于蛇的描述,从其中可以看出先人对于蛇都是抱着一种敬仰的带有敬畏的恐惧心理,在远古异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的生存艰辛,对于拥有强大的生存力的蛇自然而然的怀有崇拜的心理,希望能够拥有蛇的力量来改善、创造生存环境,关于蛇的图腾崇拜便产生。
在《山海经》中就描述了好多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传说中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后来出土的汉代石砖画也证明了这一点。
该书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君主—夏启,就描述其耳朵上挂着两条蛇,这些看似滑稽荒唐的背后,更是说明先民对于蛇的推崇,认为蛇具有和祖先进行灵活交流的能力。
也许是蛇的形象有些让人恐怖、害怕,不被老百姓所接纳,所以在告别氏族社会进入生产力更加发展的封建社会时,产生了一个和蛇极其相似的代表着皇权象征的龙,当然大家仅从两者的形象上就可以看出直观看出,龙是以蛇为原型想象出来的一个神异动物。
闽族崇蛇习俗浅谈
闽族崇蛇习俗浅谈闽族崇蛇习俗浅谈对蛇的图腾崇拜,是福建古代先民闽族的独特信仰。
这种信仰;使闽越族与我国南方崇奉鸟图腾的于越族和尊火崇凤的楚蛮族判然分别。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
"他认为闽人是蛇图腾的种族,这是对的,但以为闽是东南方的越族则不确。
有人解释" 闽"的造字说:"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
"虫字,实即蛇字。
故有人干脆说,闽就是门内养蛇者。
前人有养蛇以灭鼠,养蛇以防止野兽袭扰的。
清代刘燕庭曾记述:"福州城内有蛇民,服饰与平民异,其丁甚少。
"古代,中原人认为南方多蛇,又贱视南方种族,故往往以虫(蛇)命名南方各族,如蛮、闽、蜒、巴、蚩5取3人本自认为蛮夷,但他们也视比之更远的南方之地为畏途。
《楚辞·招魂》有句:"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倏忽"。
认为南方是蛇虺出没的荒远之区。
《福建通志》载:"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丛生。
"可见闽人处境险恶,日与虫蛇为伍,他们对蛇的崇奉,含有避祸求福的意味。
闽人崇蛇的表现形式很多。
古代有"翦发文身",以像龙子或鳞虫,祈求在水中避龙蛇之害。
世代在水中生活的(上疋下旦)人,在船上供木龙(木雕蛇像)祈祷,还在岸上建蛇神庙,"画蛇以祭,自云龙种"。
与此类似,福建各地都建有蛇王宫、庙以崇祀蛇神,保留至今的有南平西芹、长汀罗汉岭、闽侯洋里等处的蛇王宫。
福清、莆田等地的蛇王庙称"青公庙"。
南平樟湖板及其附近山村的蛇王庙,至今每年七月初七还要举行祀蛇赛神的庆典。
平和县三坪寺一带村民,以往有饲蛇以看家守户的习俗,至今与蛇共寝也恬不为怪。
在三坪寺古庙中供奉的"侍者公"即为蛇神。
民间离奇古怪的蛇俗:以蛇为荣,“妙法”避蛇
民间离奇古怪的蛇俗:以蛇为荣,“妙法”避蛇世界风俗网2020-07-13 08:31:00蛇是一种聪明灵活、神秘而又凶猛的动物,远古时代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由于古人生存条件差,防范能力弱,所以经常受到毒蛇的伤害。
蛇患令人对蛇望而生畏,而蛇的超强本领又让人对牠由畏生敬,把牠当做崇拜对象。
人们对蛇这种敬畏交织的复杂感情,便演绎出离奇古怪的民间蛇俗。
以蛇为荣的崇蛇习俗在我国,崇蛇作为自然崇拜的民间信仰之一,源远流长。
远古时,一些部落就以蛇为图腾。
神话中一些古代英雄,也被赋予了蛇的形象。
如开天辟地的盘古是“龙首蛇身”《广博物志》);被称作人类始祖的伏羲和女娲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而华夏民族的最初领袖黄帝则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山海经。
海外西经)。
这些英雄尽管威望崇高,神通广大,但都生着蛇的身躯,从中折射出蛇在上古时期备受尊崇的地位。
古人崇蛇的另一载体是建蛇王庙,祭祀蛇神。
因为蛇在我国分布较广,蛇王庙的数量也较多。
至宋代,蛇王庙已经遍及全国。
为了进一步对蛇神表示尊重,各地还给祭祀的蛇王附会一个历史人物。
如福建的蛇王多附会为一僧人,江浙一带多附会为“方正学”。
方正学即明初反抗燕王朱棣靖难的方孝孺,他因忠于建文帝、不为燕王朱棣草即位诏而被嗤于市,受其牵连被诛杀的亲友达数百人。
这人将备受敬重的方孝孺奉为蛇王,虽有些不伦不类,但愈发体现了蛇王地位的崇高。
崇蛇之风虽然分布较广,但蛇多的南方地区远胜于北方。
尤其福建地区,一直保留着较多的崇蛇习俗。
在今南平市延平区漳湖镇,从明代起就建有供奉连公爷的蛇神庙,塑有肖、连、张三蛇王神像,他们全为帝王装束。
旧时每年元宵节前后举行春祭游蛇灯活动,农历七月七举行秋祭赛蛇神活动,都非常隆重。
又据《闽杂记》载:“福建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其神乃一僧像。
”据说城里人若被蛇咬伤,到庙中投诉后即可消灾,并可在庙后见到一条断腰或断头的死蛇,那就是蛇神对作孽者的惩罚。
试论高山族蛇图腾崇拜
高山族的图腾信仰可追溯到祖国大陆的百越民族的宗教信仰,此外,地理 位置相对封闭的远古台湾,其文化形态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因此高山 族的蛇图腾崇拜既跟祖国大陆蛇图腾具有共性,也彰显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通 过对高山族蛇图腾文化起源、现象、特点的分析,旨在揭示两岸蛇图腾文化的 同根性以及台湾蛇图腾文化的特性。
"古楼社( Kuljaljau) :很久以前 Amawa吨(万安社)有一位女神。有一天她在 荡秋千时,荡得太用力,结果秋千断了,于是她掉进地下的洞穴里去。后来从 这洞穴中出现另外一位女神,住在这一部落,后来她与玛家社人 ( pulaluyaluyan) 交往。有一天 pulaluyaluyan 口渴,女神就出去提水。归途中她
在鲁凯人的蛤神话中: "太古时,太阳与壶结婚,生蛋(女性)。此蛋与岩
历史趣谈蛇年解蛇 远古图腾 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蛇年解蛇远古图腾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
导语:《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
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
《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
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年就要到了。
作为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蛇紧随龙后,通常为了好听,被一些人称为“小龙”,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给属蛇的孩子取名“小龙”“晓龙”,大概也是想给孩子沾点“龙气”吧。
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蛇象征着吉祥和神圣,当然,一些西方传说中,蛇也有力量与邪恶的意思。
跟其余十一生肖相比,蛇这个属相也说法很多,比如,它是唯一的冷血动物;比如,除了龙这种虚幻的形象外,它是唯一身上长有鳞片的;再比如,它是华夏文化中出现得比较早的图腾标志之一……
它很能吃也很古老
蛇,看上去其貌不扬,浑身被鳞片包围,还喜欢在阴暗潮湿、人迹罕至的地方出没,但作为一种爬行动物,蛇在地球上的诞生要比人类早得多。
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便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曾是地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
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影片中博士在公园里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龙,便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最煊赫最霸气的代表之一。
只不过,在后来的地球演变中,凶猛霸道的恐龙没能活过晚于它出现的蛇,永远地留在进化树的分支上,而各种蛇类则一直生活到今天。
生活常识分享。
【传统文化】图腾的信仰——蛇文化
【传统文化】图腾的信仰——蛇文化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龙蛇可以对说,龙是圣人精神的象征,龙能大能小,能隐能现,显则弥漫宇宙,隐则藏身于微芥。
蛇的特点是静定,力量绵绵不绝,象征圣人的魄力能耐。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比较敬而远之的对象,它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特别是在北方,一般很少有人打蛇,同时它也是一种耐力的象征,因为蛇扑食主要是以静制动法。
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
后来蛇的形象演化为龙!四象中,东方青龙是蛇的演化,北方玄武是龟和蛇的结合。
阴阳学说中,蛇类动物象征男性,代表阳,很多早期文化遗迹中发现的彩画都有蛇的形式。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娲和伏羲是人面蛇身。
根据考古材料,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中和江南地区印纹陶上就有蛇纹。
说明蛇崇拜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与伏羲的神话故事,汉代文献中,记载女娲与伏羲是兄妹,汉代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画像,彰示出其奥秘。
见下图:这幅画里女娲和伏羲,腰身以上是人形,腰以下是蛇躯,两条尾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而上方两个小人儿,亦是上身人形,下身蛇躯。
相传宇宙还没有人类时,伏羲带女娲进了昆仑山,念咒说:“上天若要让我兄妹二人成夫妻,就让烟雾合拢;若不让,就让烟雾散去。
”果然烟雾笼罩了下来,女娲用草编了一把扇子遮住脸与伏羲成亲。
在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婚后生了个大肉球,球破后变成许多人。
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这些都是彰示母系氏族社会的伟大。
图腾,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是氏族的徽号、名称或标志,它的含义即“对祖先标志的崇拜”。
而上述人身蛇躯即是最早的“蛇图腾崇拜”。
汉族把蛇列为“五显神”、“五大家”之中,即:狐狸、蛇、刺猬、鼠、黄鼠狼。
在萨满请神(汉族称跳大神)中的“蟒神”,即是蛇的代表。
浅论古代蛇崇拜
浅论古代蛇崇拜图腾崇拜是古代人们对于未开化的世界所抱有的一种恐惧和敬畏的缩影。
它常常会伴着一种灾害或奇迹而突然产生。
譬如地震、火灾或者是洪水,在这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以一种动物作为自然本身(或者是他们的祖先本身)来膜拜。
进而达到免除灾祸的目的。
本文则将通过古人对于神话中关于蛇这一生物的崇拜,浅显地分析蛇崇拜诞生的依据以及提出对于后世蛇崇拜进而衍生出龙的推断。
关键词:蛇、洪水、帝王一、蛇早期的记录关于蛇崇拜的起源,我们绝对不可能从史籍中寻找到确凿的证据。
因为一个民族的信仰不可能作为一种变化而述诸于众。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推断蛇崇拜的仪式或者记录来追溯尚存记录的人们对蛇这种生物的观点。
早在《山海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蛇的记录超乎一般的数量。
记录中的蛇,多为神怪之属,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其中多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
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
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
在昆仑之北。
即使到了汉朝,我们也能见到关于蛇的记录。
这些蛇大多代表了一种权威,而为当权者所击败,藉以彰显这些当权者的地位不菲。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简说蛇的图腾崇拜
第22卷第3期Vol. 22No. 3南平师专学报Journal of Nanping T eachers College简说蛇的图腾崇拜陈利华(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2003年9月Sep. , 2003摘要蛇之图腾崇拜,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崇拜,至今仍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广为流行。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现存的蛇图腾崇拜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以期对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动物崇拜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蛇崇拜习俗表现中图分类号:B989.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5963( 2003) 03- 0036- 03图腾,是美洲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的一个方言词汇,它简单而准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即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们常把某种动植物或其他物体当作自己氏族的标志或象征,认定自己同他们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采用各种象征方式和举行各种特殊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认同的肯定。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类典籍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一些人面兽身物,其实就是这种图腾崇拜的典型反映,它们所兼备的人的智慧和兽的武力,正是先民所追求的完美结合。
因此,不少关乎图腾崇拜的仪式中,都一无例外地有着对图腾物进行形象和力量模仿的表现,如安装兽牙、披戴羽饰、纹身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从对中国远古图腾物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远古人类所尊奉的动物种类繁杂多样,但蛇却是以神话形式承载的远古文化讯息中涉及量最大的一种体裁,它常常出现在神的手中或耳朵上,使人感到威灵无比。
同时,传说中许多赫赫有名的天神,也往往是人与蛇的混合体,就连西汉画像砖中所描绘的人文初祖伏羲和女娲,他们虽长着人的脑袋和身体,却也仍然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呈旋绕状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表现状态,明确无误地传递着人们对蛇图腾崇拜的祖先认同。
而被誉为奇异大观的山海经,则出场了更多的人首蛇身之神:水神共工,人面蛇身赤发;共工之臣相收稿日期: 2003- 06- 28作者简介:陈利华( 1972) ,女,汉族,讲师。
蛇文化的7大象征意义:包含诱惑与智慧
蛇文化的7大象征意义:包含诱惑与智慧蛇盘兔(剪纸)巴基斯坦蛇形灯具(木雕)志成2013年是中国癸巳年,癸属蛇,农历称蛇年。
蛇类和人类一样,也经历了地球冰川期的考验,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自有它的地位和奥秘,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更有它的文化与价值。
尤其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家、玄学家、巫师的眼里,蛇有着许多特有的意象——第一象征意义:先祖图腾蛇在古代曾经是一种受到褒扬、膜拜的圣物。
中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产物。
最早的龙就是象形一条大蛇,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龙”字就是如此。
而“黄土作人”的伏羲、女娲在远古人的信念中,都是“蛇身之神”。
古籍《拾遗记》卷二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伏羲)也。
”又据《路史·后记》讲:“天帝的女儿(九河神女)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而孕,经十二年生伏羲。
”另据郭璞传注《山海经》说:“女娲是古时神女,她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当中有七十次变化。
”在传世的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也常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
更有趣的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也是“人首蛇身”。
闻一多先生曾经“将山海经里所见的人面蛇身的神列一总表”,指出伏羲是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他统辖的神有所谓钓长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龙蛇之神。
《山海经》中还有神通瑰奇的共工、相柳、楔窳、贰负等,都是“蛇身之神”。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多蛇,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与蛇打交道。
因而,那里的古人对蛇产生了由害怕到依赖、信仰和崇拜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氏族与蛇有某些亲缘关系,于是奉蛇为图腾族徽。
福建闽族就是图腾蛇的。
闽族,演变到后来,主要是畲族和高山族,“畲”与“蛇”近音,不无渊源。
《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从虫,门声。
”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
“闽”字的“虫”通“蛇”解,即意谓家里供奉蛇的氏族。
第二象征意义:王权护神在古埃及,蛇是一种代表王权的动物。
我们看到的所有法老形象的头部王冠都是很特别的,这是类似于眼镜蛇处于攻击状态下竖起的扁平脖颈的一种装饰物;而法老王的手杖上也总是盘踞着一条蛇。
浅析传统文化中“蛇”形象从上古至明代的演变
2016.12一、上古图腾与《山海经》早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对蛇这一物种,是非常崇敬的,从考古人员挖掘的祭祀器具的花纹上,我们可以发现蛇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上古天神的手上,亦或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而这些早期的祭祀图案,代表着远古时期的图腾。
根据保存下来的文献可知,我们今日熟知的女娲、伏羲,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
(《帝王世纪》)不仅伏羲女娲是这样,《山海经》与其他一些典籍中的神或英雄,都是人首蛇身,比如共工、共工之臣等等。
虽说也有个别“人首马身”、“鸟身人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人首蛇身”。
《山海经》当中记载:“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缇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山海经·北山经》)我们今日熟知的图腾“龙”,也是从蛇演变而来。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所谓中华象征“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成。
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伏羲考》)我国第一部按文字形体结构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训“禹”字时就指出:“禹,虫也,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
从,象形。
”而“虫”最早的意思便是蛇,可见,“禹”原是对蛇类的另称,大禹以蛇作名,这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原始居民生产力低下,对很多事物的恐惧远远大于认识,这就使得当他们面对蛇,尤其是蟒蛇这样的动物时,会敬畏崇拜蛇的速度、力量以及攻击力,因此,远古居民将开天辟地的盘古、抟土造人的女娲,还有教人以猎的伏羲,都冠上了“蛇”的色彩。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得到“蛇”成为上古尊崇对象的第一个象征因素:强悍的生存能力。
“蛇”作为上古尊崇对象的第二个象征因素,则是权利。
远古时期传说里的神人有部分具有“操蛇”的能力,而一些巫术当中也有“操蛇”的舞蹈。
《山海经》里记载了一些操蛇、珥蛇、饰蛇、践蛇的自然神,“蛇”是它们所蕴涵的“可怕的暴力”的标记,“操”则是它们能够控制种种强大的自然力的证明。
蛇图腾的崇拜(转载豆瓣)
蛇图腾的崇拜(转载豆瓣)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但人们对蛇崇拜,绝不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才有的个别现象。
一、蛇图腾的崇拜(一)古埃及的蛇崇拜埃及以埃及眼镜蛇为崇拜对象,许多古埃及神明的形象都有眼镜蛇的特征,又或曾蓄养眼镜蛇;埃及神话中的瓦吉特,正是以蛇为形象的神明。
古罗马击败古埃及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曾引宠物眼镜蛇以咬腕自尽,也是西方文化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图一)。
图一克娄巴特拉之死(Death of Cleopatra),让·安德烈·罗布(Jean André Rixens),1874年在古埃及的不同神话体系中,有一种体系认为蛇是“大地之子”(Sito),并具有原初生命的创造力。
古埃及人常用环绕宇宙的蛇形作为原初之蛇的象征,Ramse六世的陵墓中有描绘宇宙之蛇孕育出时间和万物。
尼罗河源也被认为是由一条巨蛇保护着河神。
古埃及神话认为,宇宙是由两条大蛇控制的,一条是正义的象征,而另一条则是邪恶的化身,而它们互相争斗便形成了白天和夜晚。
图二刻有交蛇的古埃及调色板此外,古埃及法老的调色板和权杖上也刻有圣蛇的形象(图二),作为权力神圣性的象征。
在位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的额部雕刻着“库伯拉”圣蛇的浮雕(图三)。
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雕像上也雕刻着圣蛇的浮雕。
此外,在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帝王谷和王后谷陵墓的壁画上都可以见到圣蛇的浮雕或画像。
古埃及政体是一种典型的神权政治,法老们一定自称得到神圣动物或神灵的护佑,以象征权力的神圣性。
很多法老采取了蛇这一符号,有许多统治性的神祗也是以蛇为形,在古埃及,眼镜蛇本身就可以看作是王位的标记。
图三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图四尼罗河的源头蛇不仅代表着神圣和权力,还充当古埃及民众的护佑者,在民间受到广泛崇拜。
民间的蛇神很重要的职能之一是保护水源。
人们相信尼罗河的源头是由蛇守护的。
浅析传统文化中“蛇”形象从上古至明代的演变
早在上古时期 . 中 华 民族 对 蛇 这一物 种 , 是 非 常崇 敬 的 . 从 考 古 人 员 挖 掘 的祭 祀器 具 的花 纹 上 .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蛇 的 形 象 经 常 出 现 在 上 古 天 神 的手 上 , 亦 或 成 为 他 们 身 体 的一 部 分 。 而 这 些 早期 的祭 祀 图 案, 代 表 着 远 古 时期 的 图腾 。 根 据 保 存 下 来 的文 献 可 知 . 我 们 今 日熟 知 的 女娲 、 伏羲 , 都是 “ 人
至于缇 山 , 凡二十五 山 . 五 千 四 百
九十里 , 其神 皆人面蛇身。 ” ( 《 山海
经・ 北山经》 )
当中也有“ 操蛇” 的舞蹈 。 《 山海经》
里 记 载 了一 些 操 蛇 、 珥蛇 、 饰蛇 、 践 蛇 的 自然 神 , “ 蛇” 是 它 们所 蕴 涵 的 “ 可 怕 的 暴力 ” 的标 记 , “ 操” 则是 它 们 能 够 控 制 种 种 强 大 的 自然 力 的
证 明
我 们 今 日熟 知 的 图 腾 “ 龙” . 也 是从 蛇 演 变 而 来 。 闻一 多 先 生 曾指 出, 所 谓 中华 象 征 “ 龙” 的形 象 , 是 蛇加 上 各 种 动 物 而成 。 它 以蛇 身 为
人 首 蛇身 。 ( 《 帝王世纪》 )
不仅伏 羲女娲是 这样 , 《 山 海
娲, 还 有 教 人 以 猎 的伏 羲 , 都 冠 上 了“ 蛇” 的 色 彩 。 如此 一 来 , 我 们 可
以得到 “ 蛇” 成 为 上 古 尊 崇 对 象 的
经 》 与其 他 一 些 典 籍 中 的 神 或 英 雄, 都是人首蛇身 , 比如共 工 、 共 工 之 臣 等 等 。虽 说 也 有 个 别 “ 人 首 马 身” 、 “ 鸟身 人 面 ” . 但 是 最 主 要 的还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民族,而蛇作为“龙”的原生形象也是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蛇图腾信仰应早于龙图腾。
本文试图对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和现今文化遗存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蛇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与龙图腾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z中国古代;蛇图腾;龙图腾;China ancient times the snake totemism hay discussed【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are worship dragon totem nationalities, but snake achievement “dragon” the primary image also was the ancient times ancients worship object, the snake totem belief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e dragon tote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he ancient times to be connect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nowadays culture remain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the discussion snake totemism development and the vicissitude, as well as its and between dragon totemism origin relations.【Key word】 Ancient times; Snake totem; Dragon totem序蛇,俗称“长虫”系属爬行纲,蛇亚目,长条形,有鳞无肢,种类很多,捕食鼠、蛙、鸟等小动物,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古蜀先民的蛇崇拜
古蜀先民的蛇崇拜核心提示:古蜀先民对蛇的崇拜,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蜀玉石蛇群数量之大、制作之精、内涵之丰富,为上古时代器物中所罕见。
它们构成了古蜀文化所具有的注重造型艺术、吸收多元文化、强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古蜀玉石蛇群在古蜀国祭祀活动中的大量使用,早于在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1000余年。
从蛇文化因素的孕育、起源到发展,可见古蜀文明是独立起源、独立发展、独具特色、璀璨多姿的一朵奇葩。
局部证明了顾颉刚在四十年代年提出的“巴蜀文化独立发展说”,以及苏秉琦所提出的古蜀文化“自成一系说”是可以确信的。
一.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记载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有鳞目。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蛇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小龙。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同为人身蛇尾。
《伪列子·黄帝篇》称:“庖慷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后来人们还把伏羲和女娲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
”说明烛龙氏族的图腾是赤色的人面蛇身。
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蛇的最早记载见于《史纪·三皇本纪》,书中说伏羲和女娲这二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都是“蛇身人首”。
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
”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
属天。
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
”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
民间有种说法,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即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二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源于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汉代一些文物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
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范立舟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5)004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总页数】4页(P455-458)
【作者】范立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信仰崇拜对伏羲和女娲神话的影响 [J], 冯小娟
2.“单性异体”与“两性合体”:从女娲神话到伏羲女娲神话考论 [J], 段友文;郑月
3.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J], 赵生军
4.伏羲女娲神话原型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论 [J], 刘波;马俊贤
5.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J], 梁奇;刘红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赵生军
【期刊名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4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然而蛇也是中国古代先民所崇拜的对象.有学者认为蛇是"龙"原生形象,蛇图腾崇拜早于龙图腾的崇拜.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和现今文化遗存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了蛇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与龙图腾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赵生军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4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试论高山族蛇图腾崇拜 [J], 李海林;;
2.福建闽越族蛇图腾崇拜遗存探析 [J], 华锋林
3.从剪纸《蛇盘兔》看民间文化的图腾崇拜 [J], 王海珺
4.从古越族图腾崇拜解读排湾族百步蛇服装纹饰艺术 [J], 黄帼鸿;陈东生;甘应进
5.日本的蛇信仰与百越的蛇图腾崇拜考略 [J], 孙思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蛇,为何闽台地区对其尊崇备至,将其视为图腾?
蛇,为何闽台地区对其尊崇备至,将其视为图腾?古往今来,民族、文化有共同渊源的闽台两地具有许多同形质的文化习俗,蛇崇拜即其一。
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闽越族主要居住在间江流域,在福建其它地区也有分布。
蛇崇拜是闽越重要的文化特质。
闽越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其祖先,“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东汉高诱注:“被,剪也;文身,刻画体内,鲸其中”。
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汉武帝统一闽越后,汉族移民渐次入闽。
西晋以后,入闽的移民骤增,波波相继。
闽越人逐渐融入南下的汉族移民,其某些文化包括崇蛇俗也被采借并变异为汉族习俗。
清代郁永河《海上纪略》记道:“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舟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若见木龙去,则舟必败。
”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载:“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
”许叔重《说文》释曰:“闽,大蛇也,其人名蛇种,響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耳。
福建民间崇蛇习俗延续至民国末年乃至现在。
在南平樟湖坂镇有一蛇王庙,每年六月下旬开始,该镇成年男子要四处捕蛇,抓的一般是无毒蛇,蛇抓到后就交给蛇王庙中的巫师,当地俗称“蛇爸”。
“蛇爸”将蛇放入小口陶瓮中,加入少许水养着。
七月初七举行“迎蛇”赛会。
捕缴蛇者到蛇王庙领出一条活蛇,参加游行。
游行队伍前面旗幡招展,鼓乐开道,“蛇王菩萨”乘坐肩舆领队。
“蛇王菩萨亦称“连公菩萨”、“连公圣爷”,云为蟒蛇精的化身,能“消灾去难”、保佑居民“水陆平安”。
“蛇王菩萨”神轿后,是几百人的“迎蛇”队伍,每人一蛇,或持于手,或缠于腰、臂,结队游行。
游毕,“蛇爸”要选一条最大的蟒蛇,在其颈部挂一块特制的“龙牌”,派人用轿子拾到江边附近山上放生,其余蛇由“迎蛇”者送到蛇王庙前的闽江放生。
此俗延续到解放前夕。
七夕“迎蛇”赛事在明代就有记载。
明代著名文学家、福建长乐人谢肇《长溪琐语》载:“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即今樟湖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民族,而蛇作为“龙”的原生形象也是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蛇图腾信仰应早于龙图腾。
本文试图对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和现今文化遗存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蛇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与龙图腾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z中国古代;蛇图腾;龙图腾;China ancient times the snake totemism hay discussed【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are worship dragon totem nationalities, but snake achievement “dragon” the primary image also was the ancient times ancients worship object, the snake totem belief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e dragon tote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he ancient times to be connect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nowadays culture remain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the discussion snake totemism development and the vicissitude, as well as its and between dragon totemism origin relations.【Key word】 Ancient times; Snake totem; Dragon totem序蛇,俗称“长虫”系属爬行纲,蛇亚目,长条形,有鳞无肢,种类很多,捕食鼠、蛙、鸟等小动物,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有学者提出“龙为蛇象,蛇乃龙之原生”、“蛇是龙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集合对象”,认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图腾“龙”是与蛇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认为龙是由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的发展和演化。
在探讨“龙”与“蛇图腾”之间的关系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图腾”。
所谓图腾(totem)为美洲印第安语音译,意为“他的亲族”,于旧石器中晚期、中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兴起和繁荣。
是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将某种动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还能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的一种崇拜或信仰物;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与象征符号,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一种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的原始宗教的宗教形式,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
一、中国古代的蛇图腾崇拜在上古时期人们信仰蛇神,尊蛇为始祖神,这在很多上古创世神话传说中都有所体现。
《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生,女娲蛇躯”将女娲当作象征女阴的蟠蛇图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系谱》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将伏羲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图腾。
相传伏羲也认为自己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与蛇接触的结果,认蛇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蛇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上古时期人们还把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等,诸如此类关于蛇的美好形象的记载比比皆是,说明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倍受崇拜。
这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繁衍充满着极大的神秘感和不解,给蛇赋予女色的象征意义。
人们也观察到了蛇其外形与男性的生殖器相似,从而生成“蛇——性”文化,以蛇为性的象征是带有世界性的原始观念。
“蛇图腾崇拜”便成了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的融合下形成一种原始崇拜,将其视为神灵与龟合为“四灵”之一的“玄武”。
然《神异经-西北荒经》载“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
贪恶愚顽,名曰共公”,《山海经。
海外北经》载“相柳氏,九首,人面蛇身而毒”,又有《山海经。
大荒北经》载“相柳者,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其所欤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之”文中所载‘相柳氏’乃共工之臣,禹湮洪水,杀相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以共工为代表的关于蛇的邪恶形象在《山海经》和其他古籍中亦有众多描述和记载。
可见在上古时期人们最初在洪水泛滥的时代对蛇类产生恐惧,将蛇看作一邪恶的势力,被视为“五毒”之首。
是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产力极底的情况下万物之灵的人也无法抵御攻击能力很强的蛇(毒蛇)对人的伤害而产生的一种惧怕的心理。
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人类早期的攫取经济活动之一就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
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和奇异能力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正是因为人们有了对自身的繁衍的不解、生殖的崇拜和毒蛇的惧怕,使他们把蛇和对一系列难解的自然现象联系到一起。
从而对蛇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禁忌、崇拜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图腾崇拜,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蛇部落。
这种以蛇为图腾的上古原始部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很多,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蛇崇拜的发展变迁与龙图腾蛇崇拜和蛇文化在古三峡地区蓬勃兴起,南方的三苗集团也是以蛇为图腾的(《海内经》载云:“有人曰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在重庆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土家人至今还敬蛇如神,不打蛇、不食蛇,不直呼蛇名,而称为“金串子”、“钱串子”,在秀山石提悬棺中发现两千多年前古代巴人遗存的蛇形文字和图腾,人们称为“天书”。
另外蛇崇拜和蛇文化还与巫风之昌盛有关,巫与蛇形影不离,蛇是巫师唯一的籍以上天入地、沟通鬼神的唯一动物助手。
历史上所说的越族、江南百越即古代南方诸民族,分布在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的一些民族,他们号称百越。
他们对蛇的崇拜是十分清晰、明确的,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蛇就已经是他们核心图腾崇拜物之一。
他们认为他们所崇拜的这种极隐蔽的家蛇的洁净、含蓄、平和和善良的特点是与饱经世事阅历的老人的外貌、思想和行动是以致的,他们认为对这种蛇的敬重和崇拜就是对自己祖先的敬重和崇拜。
这种崇拜是对灵魂或者说魂灵的一种具体化,是一种对先人们的追忆和敬畏。
在彝族中马学良的《云南彝族礼仪研究文集》之《灵竹和图腾》中认为武定已取得彝族氏族称名“不勒以有普”译为“蛇族”具有图腾的意义。
在彝族中认为秃尾蛇是祖先的“三魂”之中在家庇佑子孙的一魂,在家庭遇到大难时变化为蛇显灵,为家庭排忧解难。
他们的叙事诗《赛坡嫫》中也说蛇与人做夫妻繁衍人类,可见蛇是彝族的图腾崇拜之一。
《苗族图腾与神话》第九章也详细讲述了苗族对蛇图腾的崇拜。
在畲族中,长篇叙事诗《白蛇传》是他们的故事歌中最长的一篇,以蛇为把守水口的神明。
然而携带中原文化强势的客家神祀制度与原住民即畲族的神祀制度相遇并发生了冲突,并压服了处于弱势的畲族的神祀制度后,蛇神从自古栖息的水口村畔驱逐出去被远道而来的土地神即社神代替了,蛇神也摇身一变成了社公社婆。
这一历史变局也反映在传说故事中,就是萧必达杀死了蛇公,陈靖姑斩断了白蛇,法海和尚把白素贞镇在了雷峰塔下。
当然以上众民族多是居住在气候温湿森林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不可否认他们对蛇的崇拜是有一定的毒蛇禁忌发展来的。
汉族也把蛇列为“五显神”“五大家”是即狐狸、蛇、刺猬、鼠、黄鼠狼而进行崇拜,毒蛇禁忌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汉族形成特殊的非图腾崇拜性的崇蛇习俗,在需要利用毒蛇攻击能力的场合是一般的神灵崇拜。
汉族的这种崇拜是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说的;“崇拜是由禁忌转化来的”。
到了唐宋以后北方汉族信仰蛇图腾的材料很少了。
随着汉族农耕经济的发展,土地成了汉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自然灾害依然不断,人们为了祈求人畜平安和农作物丰收,所祭祀和供奉的注意力也就由起初的图腾崇拜转向了土地神即社神。
然汉族并没有将图腾崇拜完全抛弃,《左传》以蛇喻君,先秦时期也把龙蛇与君主联系在一起,这种联想是有图腾崇拜而来的。
这很显然是在原来蛇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得意发展和继承,这也就体现了汉族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向文明社会迈步以为适应所生存的环境。
每一地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附庸产物,也要随着人类社会这种自然生存环境的变化经历其自身的变异,适应新的文化生存环境。
“蛇图腾崇拜”作为一种信仰文化也不例外的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以符合人类需求和社会的变迁。
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对个别民族内的残存和历史文献、文物的研究去寻找它的足迹,可以说“蛇图腾”走完了它的历史过程后开始有了转变,转变成一种不再只是图腾崇拜的灵物崇拜—“龙”。
然而“蛇”——“龙”这个转变的完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所谓龙者,汉朝郑玄《洪范•五行传》说:蛇,龙之类也,龙无角曰蛇。
罗愿《尔雅-翼-释龙》则说:“角似鹿、头斯托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从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龙的基调是蛇,在众多图腾林立的时代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使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了许多弱小单位,从而使蛇在其基础上加上了其他动物的形貌特征形成了龙;秋浦在88年第一期《民间文学论坛》发表《说龙》一文认为:龙的原生型态为蛇;赵建伟在《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紧急风俗》一书中说:龙本始有蛇的形状所构想的,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便升华为龙;徐乃湘和崔岩峋的《说龙》:“综合起来看,龙是以蛇为基础的。
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
这些都说明龙的主要形貌特征是蛇身,濮阳蚌塑龙的马头蛇身和三星他拉德洙头蛇身玉龙等这些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较为原始的龙也说明了这点。
查海龙形堆塑出土的这条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龙和两块龙纹陶片,其形状都是蛇。
这些龙共同的蛇身特征都说明了龙的原型是蛇。
杨和森在《图腾层次论》中指出:龙图腾不是原生图腾,是一种综合图腾,是个综合的笼统概念,其所指的对象也很复杂,四川凉山彝族以一种小花蛇(彝语称“尔布”)为龙。
海南高山族、黎族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有些台湾土著有关与百步蛇为祖先化身的传说,他们都有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纹纹身的习俗,在他们看来“龙”是“蛇”神性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