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圣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1
14.下列不属于欧洲“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是( ) A.爱伦·凯 B.桑代克 C.沛西·能 D.利茨 【答案】B
15.新教育运动推行( )的教育目标
5 / 47
圣才电子书
A.儿童中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活动中心
C.家庭中心
D.社会中心
【答案】A
C.帕克
D.蒙台梭利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注意区别这几个人物的不同的影响。帕克率先在马萨诸塞州昆
西市进行改革,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在揭露美国学
9.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
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1899 年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 B.1921 年“新教育联谊会”的成立 C.1893 年巴德利建立贝达尔斯学校 D.1889 年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答案】D
2.( )创办了德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村寄宿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A.德莫林 B.雷迪 C.利茨 D.德可乐利 【答案】C
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 B.沛西·能 C.雷迪
1 / 47
圣才电子书
D.拉伊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4.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的教育家是( )。 A.蒙台梭利 B.梅伊曼 C.凯兴斯泰纳 D.沛西·能 【答案】C
5.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 B.帕克赫斯特 C.帕克 D.华虚朋 【答案】C
6.在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主张个别教学制度的理论是( )。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葛雷制 D.昆西教学法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0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日本从( )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1907B.1880C.1879D.1872【答案】A【解析】1907年,日本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法令规定废除全部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
确立了六年义务教育体制。
2.1917年,美国颁布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是( )。
A.《权力法案》B.《史密斯-休斯法案》C.《史密斯-列弗法案》D.《1785年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
3.日本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具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特征的是( )。
A.《学制令》B.《教育基本法》C.《教育敕语》D.《大学令》【答案】C【解析】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
它的颁布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从此,日本教育的发展转向强调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控制。
4.《哈多报告》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 )。
A.13岁B.14岁C.15岁D.16岁【答案】C【解析】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后,于1933年发表了《关于幼儿学校及保育学校的报告》(简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5.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
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答案】B【解析】《斯宾塞报告》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6.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 )。
A.《费里法案》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解析】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 • • • • • • • • •
第一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第三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第五讲: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六讲: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七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八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九讲: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 第十讲:卢梭的教育思想
每一讲各用2或4学时,另留出4学时机动及讨 论时间,共计48学时。
第一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最早产生学校教育: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及应用
一、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的教育 两河流域的教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 公元前4000年 苏美尔文字和 “泥 板书” 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马里城学 校遗址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学校。 (“泥板书舍”)
※ 希腊化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
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 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亚历山大利亚)的形
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
(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
的唯心主义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 行,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古印度的教育分为前后两部分:
1、婆罗门教教育
“古儒学校”,学习《吠陀经》、语音学、 文法学、天文学等,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 2、佛教教育 寺院学校,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培养男女僧 侣,教学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寺院不仅是教 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佛教的产生及教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认为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过程,目的是促使客观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善人格的理论派别为( )。
A.文化教育学B.实现教育学C.实用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2.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 )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它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内容。
A.社会B.教师C.家长D.学生【答案】A3.《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与明天》一书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教育( )于经济发展”。
A.优先B.滞后C.同步D.多【答案】A4.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B5.由于教育目的具有( )功能,所以它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
A.教育评价B.控制教育方向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D.端正教育思想【答案】A6.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是哪一次学制改革?( )A.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答案】C7.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
A.奈勒B.多尔C.杜威D.巴格莱【答案】B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答案】A10.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第2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起,中等教育不够统⼀,在对⾼等教育的促进上作⽤不⼤,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商业发展急需新型⼈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法、语⾔等古典学科,与进⼊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进程的因素①⽣产⼒的发展⽔平。
这⼀时期,⼯业⾰命在⼀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社会的需求了;⽣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改⾰,学校教育的培养⽬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家关注的中⼼。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物学思想和⽅法论的产⽣,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法的训练;另⼀⽅⾯,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与发展起到了很⼤的推动作⽤。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然,尊重⼉童⾃⾝的发展以及以⼉童为中⼼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
④第⼀次世界⼤战,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8、19章)【圣才出品】
第18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8.1 复习笔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外教史习题第14、15、16、17章
外教史习题第14、15、16、17章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主要特征(C)451页A.活动中心B.环境刺激C.兴趣中心D.民主和自由2.“乡村之家”活动的奠基人是(B)448页A.德莫林B.利茨C.德可乐利D.沃特3.罗素明确提出了(C)的教育目的453页A.社会本位B.道德培养C.个人本位D.理智培养4.下列谁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A)456页A.帕克B.霍尔C.梅伊曼D.比纳5.智力测验方法的首创者是(A)474页A.比纳B.西蒙C.特曼D.桑代克6.(B)主张将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区分开来469页A梅伊曼 B..拉伊 C.霍尔 D.克里斯曼7.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加来成立了(D)448页A.新时期的教育会B.教育联谊会C.教育新联谊会D.新教育联谊会8.爱伦·凯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B)的理想学校。
450页A.自然为中心B.儿童为中心C.个性为中心D.自然教育为中心9.1907年,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的“生活学校”又称(C)450页A.慧智学校B.公共学校C.隐修学校D.隐修学院10.德可乐利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和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C)的特点。
A.全面化B.扩张化C.整体化D.融合性451页11.德可乐利认为教育家们应利用在由儿童的基本需要所唤起的兴趣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种冲动,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而这种表现称为(B)451页A.个性冲动B.生命冲动C.冲动D.先天冲动12.德可乐利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哪两大类(C)452页A.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B.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自然的知识C.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D.关于生活的知识和关于发展的知识13.罗素在提到品性教育方法时,有一个他承认的显著方法是指(B)454页A.惩罚和责备B.夸奖和责备C.奖赏和惩责D.责备14.罗素的教育思想里具有以下的哪一点(C)454页A.创造精神B.挑战精神C.怀疑精神D.开创精神15.“进步教育”是产生于19世纪末的在美国的一种教育革命思潮,亦称为(D)455页A.“进步主义运动”B.“进步主义教育”C.“教育主义运动”D.“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6.谁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B)456页A.赖斯B.帕克C.约翰逊D.卢梭17.1957年,进步教育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结束了的标志为(B)457页A.进步教育协会的解散B.《进步教育》杂志停办C.中等教育的集中D.改选主义的出现18.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C)为主。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16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化等⽅⾯发展和变化的⼀个综合反映。
⾸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欧美国家⼯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泛使⽤,促使整个社会⽣活发⽣重⼤变化。
⼈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们⽇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为此⽽重视研究⼉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理学的诞⽣和发展,为教育⾰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论基础。
⼈们热⼼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图建⽴“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种与社会⽣活与⼉童⽣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①重视⼉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童先天具有善性和⾃我发展的能⼒,因⽽不再把⼉童视为强制⾏为的对象;②重视⼉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较和测量等新⽅法,⼒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③重视⼉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童⾝⼼发展中的作⽤;④在⼉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物化倾向;⑤极端的个⼈主义性质,过⾼地估计了⼉童⾃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⑥⽚⾯强调实⽤、适应,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般智⼒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欧美教育思潮重视⼉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童的调查研究,重视⼉童活动在其⾝⼼发展中的作⽤,在很⼤程度上构成了西⽅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泛⽽深刻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史前教育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河马时代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四节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新教教育第三节天主教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四节论普及教育第五节论学前教育第六节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分科教学第八节论道德教育第九节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一章佩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理论第五节论学校教育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第一节新教育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实践教育学第四节凯心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理论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轮幼儿的发展第三节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时代与生平第二节什么是教育第三节教育的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第六节道德教育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美德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发展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第三节30年代的调整巩固与发展(1931~194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19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
第19章杜威的教育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杜威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引起思维B.能否联系实际C.能否发展智力D.能否顺利传授知识【答案】A【解析】杜威认为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引起思维,因此他推崇“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杜威的思维是反省思维,意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
2.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A.现实个人的幸福B.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D.扩展人的天性【答案】B【解析】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反对个人至上论,亦反对社会至上论,认为二者皆有片面性,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个人与社会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3.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A.社会本位论B.教育无目的论C.个人本位论D.国家本位论【答案】B【解析】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因此,他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无目的论。
4.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美国()教育理论家。
A.唯物主义B.存在主义C.实用主义D.要素主义【答案】C【解析】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5.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一教育观点的是()。
A.柏拉图B.马卡连柯C.杜威D.奥古斯丁【答案】C【解析】杜威的教育理论提出的三个命题是: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生长。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6.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
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论》D.《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答案】B【解析】《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教育论》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罗素的代表作;《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是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家康茨的著名演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明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中等教育不够统一,在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上作用不大,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急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文法、语言等古典学科,与进入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一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比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水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生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革家关注的中心。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产生,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人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高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行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自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革。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试予以分析。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考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及详解配套练习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考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及详解配套练习题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考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及详解配套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这种教学发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57-58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主要学习内容为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重点是"骑士七技"。
118-1193、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工作置于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基础上:(1)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 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293-2984、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愚蠢的人不可能有德行,德育应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320-32110、导生制:是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喀斯特所创,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38015、《国防教育法》:195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国防教育法》,该法的目的:加强国防,鼓励和支持教育计划的扩展与改进,以满足国防的重大需要,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16、终生教育: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创立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英国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89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这一中央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为英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制度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2)《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②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3)《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使英国的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所加强,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之后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在20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
2.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自1870年以来,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免费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重点及习题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题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 B )。
(教育学统考2009年)A.“拉比”B.“古儒”C.“书吏”D.“教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2.通常,苏美尔和( A )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 巴比伦B. 印度C. 埃及D. 中国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 A )。
A. 读写B. 苏美尔文C. 文法D. 祈祷文A。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之外,还有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 D )。
A. 文士学校B. 职官学校C. 僧侣学校D. 宫廷学校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 C ).A. 文士学校B. 职官学校C. 僧侣学校D.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 A )。
A. 《吠陀》经B. 苏美尔文C. 文法D. 祈祷文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 A )。
A. 佛教教育B. 婆罗门教育C. 职官学校D. 宫廷学校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佛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音,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 C );“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 D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 A )。
2021《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吴式颖版考研真题库
2021《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吴式颖版考研真题库一、名校考研真题一36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反对的是()。
[统考2015年研] A.选择适合儿童禀赋的职业B.选择对社会有用的职业C.选择为法国政府服务的职业D.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职业【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卢梭提出选择职业的几条原则:有用,这是最基本的;适合自己的禀赋;适合自己的性别和年龄;清洁卫生,无害于身体;不要选择那种养成乖戾性情、磨灭人上进心的职业。
37在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设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前提和基础地位的教育活动是()。
[统考2015年研]A.身体的养育B.知识的学习C.德行的塑造D.礼仪的培养【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洛克认为,绅士需要学习的最需用和最常用的事物体现在身体、德行和学问三个方面。
相应的,绅士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洛克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
38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专门学校的发展,曾被其喻为“能下金蛋的母鸡”的教育机构是()。
[统考2015年研]A.巴黎机械与化学工艺学校B.圣苏尔特种军事学校C.巴黎高等师范学校D.巴黎理工学校【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拿破仑极为重视教师和学者的作用,尊重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于在大革命处于生死关头创建起来并发挥重大作用的巴黎理工学校,他更有着特殊的感情。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称帝。
第二天就在战神广场上亲授理工学校一面旗帜,上写“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当时的领旗人,学校首届毕业生阿拉戈,后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一八一四年,俄、奥、普联军兵临巴黎城下,理工学校学生要求参战。
面临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3919世纪前半期,英国兴起的城市学院运动在较大程度上革新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此类学院在教育实践中强调()。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21章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1.日本从()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20B.19C.18D.17【答案】A2.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答案】D3.1917年,美国颁布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是()。
A.权力法案B.史密斯-休士法C.史密斯-列弗法D.1785年土地法令【答案】B4.在法国的历史上被誉为“技术教育的宪章”的是()。
A.阿斯蒂埃法B.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C.教育改革法D.富尔法案【答案】A5.日本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具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特征的是()。
A.学制令B.教育基本法C.教育敕语D.大学令【答案】C6.《哈多报告》确定的英国教育体制是()。
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四轨制【答案】B2.《哈多报告》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
A.13岁B.14岁C.15岁D.16岁【答案】C11.英国政府于1938年提出的《斯宾斯报告》的改革中心是()A.高等教育B.小学教育C.学前教育D.中等教育【答案】D12.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答案】B【解析】考查英国教育体制的传统,即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分离的“双轨制”,在英国的中等教育改革中不可能背离过去的传统,只能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选拔制,以便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哈多报告》的形成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它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即又一种形式的“双轨制”。
《斯宾塞报告》则进而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1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1944年教育法》的内容()。
A.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B.地方当局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D.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答案】B14.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A.《费里法案》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15.关于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的内容,下面叙述有错误的是()A.设立全国性教育领导机构B.公立学校实行免费C.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12年D.详细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答案】C16.英国的综合中学运动发生的时间大概是()A.《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B.《雷沃休姆报告》实施后C.《哈多报告》提出前D.《斯宾塞报告》提出前【答案】A【解析】《巴特勒法案》规定中等教育由文法、技术和现代中学三种形式构成,反映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工党主张设立综合中学取代三类中学并存的状况,以体现教育机会均等,此后断断续续开展了综合中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答:(1)各国教育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①在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典型的双轨制,国民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
整个学制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中等教育不够统一,在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上作用不大,初等教育也受到抑制。
②中等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与工商业发展急需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还是延续以往中等教育的内容,存在很多文法、语言等古典学科,与进入20世纪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合,显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在一些国家,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管理还存在相对分散、比较混乱的状况。
(2)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的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一些国家的完成,使得最低水平的初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生产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要求改变初等教育的课程,也要求对中等教育的课程和结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职能问题等,成为改革家关注的中心。
②以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产生,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教学普遍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优秀的个人和民族,以更好地参与竞争,提高社会效率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采取选择与淘汰的政策,学校制度上采取多轨制或设置多种课程的办法,实行教育上的分流。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美教育思潮和理论对本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自然主义教育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进步教育思潮,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引导着教育改革。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以及20年代后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等,都影响了各国教育的进程。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试予以分析。
答: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改变双轨制、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改革中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二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改变双轨制、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改革中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在英国,《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斯宾斯报告》把中等教育的双轨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报告还提出设立兼有文法、现代和技术学科的多科性中学的设想。
《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工党执政后,要求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改组中等教育结构,最终确定了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联系的制度。
在法国,1919年,法国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法国政府决定在初等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学校制度。
设立统一入学考试制度,使学生享有入学的平等机会。
把中学的初级阶段改为独立的公立学校,与初等统一学校衔接,实现初级中等教育的统一。
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施了4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
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纳粹时期,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9年缩短为8年,学校类型由原来的五种减少为三种。
中学课程强调统一性,民族沙文主义成为中学课程灌输的基本精神。
在美国,通过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
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可由初级阶段教育和高级阶段教育组成,每段3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
(2)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英国,“罗宾斯原则”中抛弃了传统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狭窄专业占主导地位的办学方针,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雷沃休姆报告》对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和职业多变化的需要;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要加强高校内部专业化的管理。
在法国,《阿斯蒂埃法》的颁布,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要求按照新的原则调整和改组法国的大学。
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
在美国,“八年研究”计划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建立初级学院,颁布《史密斯—休士法》,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
3.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答:(1)美国中等教育改革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从19世纪开始,美国全国统一的公立小学作为公立的和普及的教育制度的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了。
到20世纪初期,美国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
19世纪末,一种与小学相联系的中学又在美国得到了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中等教育改革成为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美国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以下问题:①中学课程的变革进入20世纪后,美国教育飞速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
中等教育的改革成为美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建立有别于欧洲的美国式中等教育。
1891年,美国教育协会任命了一个“十人委员会”,专门研究中学的课程问题和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
1895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任命了一个“十三人委员会”,专门研究学院的入学条件问题。
1899年,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报告,建议设立与六年制小学相互衔接的六年制中学;允许学生选修各类学科。
这些建议确立了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修课制的基础。
19世纪末,美国中等教育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形成了不同于欧洲教育的特色,对美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中学职能的变革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中等教育的智力教育模式忽视社会职能,难以满足社会要求,受到批判,引发了改组中等教育的改革。
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1918年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
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并将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概括为: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形成六三三制,并建立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
③“八年研究”计划“八年研究”,也称“三十所学校实验”,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发起的一项大规模教育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验证来寻求解决中学教育目标问题的方式与途径,建立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有机衔接,以期建立新型的中等学校模式,协调中学升学与就业的双重目标;同时也证明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和实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历史和现实意义19世纪末,美国的中等教育通过课程与教育目标的改革,形成了具有欧洲传统教育与美国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对美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不应是一个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对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八年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步骤、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对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它使美国中学的课程脱离了传统的学术性束缚,增加了一些富有生活意义和实用性的课程,使中学课程结构由传统走向现代,成为进步教育在主导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杰作”,使进步教育的原则和思想从初等学校渗透到中等学校乃至高等学校,从而使进步教育运动在实现其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上,迈出了更具现实性的一步;它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对中等教育制度发起了冲击,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设想和有力的挑战,引发了对中学教育目标、课程、评估理论等基本问题的无限遐想和经久不息的探讨。
4.20世纪前期,英、法两国在教育改革中各提出了哪些教育法案和报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答:(1)英国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①《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a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b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②《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使英国的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所加强,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总体而言,在20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
③《费舍教育法》自1870年以来,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免费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法案作了如下主要规定:①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