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第二讲 五四新文学思潮(鲁迅)

第二讲 五四新文学思潮(鲁迅)

• 我发现了自己是一个……是什么呢?我一时定不 出名目来。我曾经说过: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 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 吃的也会被吃。但我现在发见了,我自己也帮助 这排筵宴。……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 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我就是做 这醉虾的高手……
《答有恒先生》
• 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性
• 3、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启蒙主体(人物形象)
精神特征:自我否定、超越生死、否定黄金 世界 4、传统、现代交织的语言
• 胡适: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 要求语言文字的解放……形式上的束缚,使 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 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 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 陈独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
减……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 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今欲革新政治, 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界精神界之文学。 (1)句型 A.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与空 虚…… B.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 线,尽情玩弄,虐待…… C.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 子君送葬。
• 5.80年代以来鲁迅重评 (1)1981年9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大会 • “鲁迅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韧性战斗 精神”、“‘对敌狠、对己严’的原则精 神”、“坚信党的路线、拥护党的领导、 忠实地遵奉‘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的共 产主义精神”。 • (2)1985,王富仁:反封建的一面镜子
第二讲 五四新文学思潮
一、五四新文学思潮形态描述 • 价值追求:打倒传统、追求新变 • 文学观念:启蒙 • 创作主题及方法:为人生(现实主义)、 表现自我(浪漫主义) • (将作家作品纳入思潮中予以评价)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五篇范文]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五篇范文]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五篇范文]第一篇: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一、鲁迅生平、著述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自1898年到南京求学和1902年赴日学医,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在经历了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鲁迅对梁启超的继承1903年以后的梁启超,思想和研究兴趣都开始转移,启蒙也再不是他的主要关注点了。

然而启蒙的时代要求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事实上,它已历史地落在了即将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肩上。

而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中最早承扬梁启超的人,则是鲁迅。

完全可以说,启蒙——五四时被重新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致力终身的精神事业与追求,也是成就他为20世纪中国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最重要方面。

鲁迅接受梁启超的影响很早。

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说:“癸卯(1903)年三月鲁迅给我一包书,内中便有《清议报》汇编八大册,《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各三册”。

从鲁迅和胡适思想看中国近代的国民性研判

从鲁迅和胡适思想看中国近代的国民性研判

从鲁迅和胡适思想看中国近代的国民性研判作者:张连文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第23期摘要:清末民初,国难深重,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互相竞争,普世救民要寻找到合适的思想,贫苦挣扎中的社会个体要寻求一个精神的归宿。

鲁迅针对于国民劣根性希望开出济世的良方,只是处于艰难时世,只能在“怒”与“哀”之间多做彷徨。

胡适提出漸进式改良社会制度,并进而宣传和实践。

虽然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思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路径,毋庸置疑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鲁迅思想;胡适;国民性改造“五四”已降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改造国民性成为一度流行的思想主题,如何维系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的新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

一、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批判思想对国民性的改造,最早提出思路的是梁启超,他认为“中国民气散而不聚,民心默而不群”,所以提出“新民说”,以求把中国国民改造成具有国家意识、公德意识和尚武精神的现代公民。

[1]梁启超提出了“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思路,鲁迅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海外经历使他们都对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都是属于文化决裂论者,认为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普生出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已经变得完全过时而无用,也因此要改造中国传统文化[2]。

鲁迅先生认为人们的国民性中有着祖先遗传下来的病毒,“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

”鲁迅针对传统文化缺乏活力、压抑人的个性生命力和创新的状况,主张要看外国书籍,读起来与人生发生触碰,产生做事的冲动。

民国“共和”招牌下的政治运作,特别是军阀混战连连的事实,使人们看到了“先进政治制度”与国人素质间的不适应。

辛亥革命之初,鲁迅对新民国充满期待。

其后的事实使他失望掉了,“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了。

”[2]鲁迅提到用文艺唤醒人的灵魂。

其后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鲁迅进行了二十年的“国民性改造”工程,用小说杂文、投枪匕首,用犀利“毒辣”的文笔,创作了大量作品。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思想thought of re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早在1903年就开始研究“国民性”的改造,考...现实的教训使他感到对于“愚弱的国民”,“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即是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他认为,只有坚持反封建,批判...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鲁迅对人性的考察和有关国民性的改造

鲁迅对人性的考察和有关国民性的改造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革命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虽然不着戎装,专攻文字,却实在是“思想界的战士”。

他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不仅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寓意深刻,而且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并借由狂人之所闻所见来大抒胸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人们身处的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道出了旧制度下人性的缺失。

是以鲁迅通过对笔下人物性格的揭示来投射国民性的不足,提出有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国民性改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3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战将”,他通过口诛笔伐的方式来揭发、批判社会上的罪恶,其思想深刻并富涵革命性。

他用力透纸背的文字声援新文化运动,用无声胜有声的语言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在他的笔下,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了的诸如孔乙己、阿q 等人,虽然境地可怜,但其人受封建礼教荼毒至深,无法意识到苦难的来源,反而对苦难制造者歌功颂德,这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又无可奈何,也只有“狂人”的锐眼才能窥破玄机。

狂人对于周遭世界那血淋林的本质看得异常透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到处都有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人与人之间昔日的温情已然荡然无存了,代之以怀疑的目光面面相觑。

狂人在这样一种朝不保夕的环境下,若不想吃人也不愿被吃,就要进行反抗,拯救他人和自我拯救!而在这残酷的环境下,在这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处于最弱势的是还是孩子,所以鲁迅通过狂人之口来呼吁“救救孩子!”旨在让国人觉悟,从而为了美好的生活群起抗争。

一、《狂人日记》创作思想来源学界认为五四时期的鲁迅注重于外国文学尤其是苏俄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因为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中国腐朽的封建文化体系是大多知识分子的主要批判对象,他们认为腐朽的封建文学是来自官方的文学,真正来自于人民的文学不仅稀有更是良莠不齐,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提示: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他还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为一个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伟大启蒙思想家,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都闪耀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经常重温、反复品味和时刻警醒!本文摘自《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4期作者:陈延斌胡相峰原题为: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可以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以毕生精力探讨改造国民性或民族性的,莫过于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了。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鲁迅在长期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不仅集中地、深刻地探讨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而且对建构新型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之际,学习、研究和借鉴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和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鲁迅所要改造的国民性内涵是什么?研究者认识有差异,依笔者见解,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鲁迅研究国民性,目的正是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如他在杂文《不满》中说的那样:“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逝世前半年,他还在《致尤炳圻》的信中指出,“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因此鲁迅一生都将揭露国民性的痼疾、挖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中的“病根”、探索塑造新型民族素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对国民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精神的痼疾,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那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封建礼教的束缚、传统文化的积弊、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使得国民的精神状态陷入了麻木、愚昧和怯懦之中。

鲁迅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的命运,首先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国民性弱点的生动描绘。

比如,在《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国民性弱点。

阿 Q 总是通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挫折和痛苦,这种心态反映了国民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和逃避。

又如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竟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这显示了国民的愚昧和无知。

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精神逐渐崩溃,却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体现了国民的麻木和顺从。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指责和批判,而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唤起国民的觉醒。

他深知,只有当国民意识到自身的弱点,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勇气。

他的批判是一种深沉的爱,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和关切。

鲁迅认为,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是重要因素。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制度、三纲五常,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使国民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精神。

其次,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是导致国民性扭曲的原因之一。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和屈服,久而久之形成了怯懦、自私的性格。

再者,教育的缺失使得国民缺乏知识和理性思维,容易被迷信和愚昧所左右。

然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并非是对国民的全盘否定。

他在批判的同时,也看到了国民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的力量。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2020年12月第41卷第6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Dec.,2020Vol.41No.6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刘俊(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系,湖南长沙410076)摘要: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不断完善的,从早期的强忍批判国民劣根性,到晚期的既批判国民性的缺点又赞扬国民性的优点,其途径主要以知识分子的引导、道德素质的改造以及坚持拿来主义为主,通过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信心正在逐渐加强,他的思想观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历程的,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给人启迪的,这对于当下及将来的改造国民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意义中图分类号:1210.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6.011—、弓I言民族的发展与国民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封建专制使国民性沦丧,人们甘于做有权势人的奴隶,人性的弱点让人震惊,这些劣根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束缚了国民的思想观念,尽管境况如此艰难,但仍有一群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层出不穷,鲁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提出,自然是功不可没,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变革,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到现代社会为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一)社会背景每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当事人所在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同样给他后来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打击、镇压、殖民等一系列侵犯,陷入了极度危急的时刻。

在这个风雨飘摇而不知归路的时代里,一些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

洋务派提倡实业救国,改良派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提倡革命道路等,这些政治理论的不断涌现、碰撞、发展,正在酝酿出新的思想浪潮。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评1、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中,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本文首先回顾了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及相关评论的深入梳理,提炼出鲁迅国民性思想转型的核心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化、呼吁独立思考、倡导现代人格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鲁民性转型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研究,为鲁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鲁迅的文学成就,更要理解其思想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当代价值。

2、论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产生背景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国内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人民的衰落,加上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压迫,使国家和民族陷入危机。

这一时代背景促使鲁迅对民族复兴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亲身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对他后来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他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目睹了同胞在日本社会的低下地位。

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性的重要性。

他意识到,只有改造民族性格,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

鲁迅的个人经历对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成长于封建家庭,亲身经历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精神的制约和压制,对封建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批判意识。

同时,他的人生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痛苦,这使他更加关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病态,从而坚定了他改造民族性格的决心。

还原真实鲁迅——演讲提纲

还原真实鲁迅——演讲提纲

还原真实的鲁迅(演讲提纲)眸子鲁迅先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从五四到现在,还没有停息。

不同的人对鲁迅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差异的程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正面的评价把鲁迅奉为神一样不可侵犯,负面的评价把鲁迅说得连粪土都不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鲁迅的负面评价。

对鲁迅的贬斥至鲁迅成名以来一直伴随着鲁迅。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贬低鲁迅的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又是怎样去贬低鲁迅。

(一)鲁迅的论敌。

“五四”至建国前这一段时间内,先后有陈西滢、梁实秋等学者对鲁迅的征讨,高长虹,苏雪林等文人对鲁迅的不恭。

其中苏雪林是贬低鲁迅最坚持的一位,她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来反对鲁迅,她贬低鲁迅的文章有《鲁迅传论》和一本文集《我论鲁迅》。

他说鲁迅读书老是读一个时期便换学校,当教员也爱跳槽,想必是欢喜同学校当局磨擦,或与同事闹脾气,亦可见他与人相处之难等。

有后期创造社成员对鲁迅的诋毁。

郭沫若曾经说鲁迅是一个二重反革命分子。

也有周作人直接间接地对鲁迅的人格的攻讦。

这些贬斥与攻击或在具体的学术问题或政治观点层面展开,或从一定的政治立场出发而铺陈,或由个人恩怨而生发,(二)新儒学代表。

五四运动中,儒学被否定,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文革把鲁迅塑造成旗手),但由于儒学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都有卫道者。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提倡国学,中国国内儒学的快速发展;还有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促进了国际社会对儒学的关注。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儒学得到发展。

既然儒学要发展,那么就必要扫除障碍,这样鲁迅成为新儒学代表贬低的对象了。

(三)、新时期的贬“鲁”还有在新时期对鲁迅的贬斥主要是对鲁迅现有的文化地位质疑和对鲁迅形象的塑造者们的挑战。

李不识《何必言必称鲁迅》(《杂文报》1985年8月6日——安徽铜陵财经学校二年级学生):用轻蔑的口吻称鲁迅的文化遗产为“鲁货”,把接受鲁迅的影响称为“鲁化”,并给鲁迅扣了一顶“受王明左的路线影响”的大帽子邢孔荣《论鲁迅的创作生涯》(见《青海湖》1985年8月号):《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一文把鲁迅的文学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准备时期(1906-1918),创造时期(1918-1925),衰退时期(1925-1936)。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李忠平奉节师范进修学校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改造国民性”是一个极其深刻的主题。

本文从鲁迅为什么改造国民性和怎样改造国民性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改造国民性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继而决心以文艺为武器,终生不遗余力地改造国民性。

五四爱国鲁迅演讲稿

五四爱国鲁迅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五四运动,缅怀那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站在这个庄严的讲台上,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要代表我们这一代青年,向伟大的鲁迅先生致敬,向五四运动精神致敬。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五四运动的历史。

1919年,正当我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际,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伟大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

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它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意识,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问:五四运动的火种,为何能够点燃青年们的热血?答案在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鲁迅先生和五四运动精神的感悟。

一、爱国情怀鲁迅先生曾说过:“爱国之心,人皆有之。

”的确,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广大青年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勇敢地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二、进步思想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鲁迅先生作为这场运动的先锋,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呼唤着新思想的觉醒。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追求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进步思想,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民主精神五四运动是一次民主思想的启蒙,它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反对专制、独裁。

改造国民性

改造国民性

改造国民性
改造人民,使他们变得血型。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研究学界对他的评价,所以鲁迅先生是想通过文学、通过革命来改造国民的精神、思想,唤醒一个民族的血性。

在那个恐怖时代,或许鲁迅先生仅仅希望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学会呐喊和反抗,或许他成功了,革命取得了胜利。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鲁迅爱国主义演讲稿

鲁迅爱国主义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发表一篇关于鲁迅爱国主义精神的演讲。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文化繁荣而奋斗。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中。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曾写道:“我是中国人,我要救我的祖国。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危亡,民族衰败,鲁迅先生深感民族命运的沉重。

他深知,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他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以笔为武器,唤醒民众,唤醒民族精神。

首先,鲁迅先生关注国家命运,忧国忧民。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这段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唤起了民众的抗争精神。

其次,鲁迅先生关注人民疾苦,关注民生。

他在《呐喊》中写道:“我写这些小说,就是想唤醒人们,让人们看到社会的黑暗,看到人民的痛苦,从而改变这种状况。

”鲁迅先生关注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人民,用他的笔为他们发声,为他们的权益而斗争。

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中。

首先,鲁迅先生坚定信仰,不畏强权。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始终坚定信仰,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在《华盖集》中写道:“我愿意做野草,哪怕被践踏,也要发出生命的火花。

”这种坚定的信仰,使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

浅析鲁迅之国民性改造

浅析鲁迅之国民性改造

浅析鲁迅之国民性改造作者:刘炜森来源:《卷宗》2017年第12期摘要:近日,有媒体爆出在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退出了课本,由此引起的争论颇为激烈。

有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富有批判精神,对国民性的探讨鞭辟入里,至今让人警醒,不应退出中学教材。

关键词:鲁迅;弃医从文;改造国民性近日,有媒体爆出在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退出了课本,由此引起的争论颇为激烈。

有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富有批判精神,对国民性的探讨鞭辟入里,至今让人警醒,不应退出中学教材。

语文出版社长王旭明就曾表示不赞成删除教材中鲁迅作品,“中国需要鲁迅,中小学生必须学会深刻。

”1 伟大顿悟:弃医从文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革命家、思想家,是新型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鲁迅不是最早探索国民性问题的人,但他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和改造国民性的人。

日俄战争时期,鲁迅进入仙台医专学习,有一次他的老师播放了关于日俄战争的画片,自此让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中这样描述他的转变:“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2 国民性分析:鞭辟入理早在十九世纪就有一个外国人为我们“用炭笔勾勒出一张素描’,“描绘出”他“所窥见的中华民族的某些特征”。

[1]这位外国人就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博。

他在《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将中国人的国民性做了一个概括,其中包括节俭、礼节、勤劳、孝顺、忍耐和坚韧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更多的是智力混沌、麻木、保守、猜疑、误解等所谓的“严重的性格缺陷”。

论五四运动前后的改造国民性思潮

论五四运动前后的改造国民性思潮

作者: 朱华
作者机构: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1-7页
主题词: 国民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中国;近代史
摘要:国民性(Nationality)一般指某一民族所特有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

在西方一些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著作中,国民性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如孟德斯鸠认为,亚洲弱而欧洲强,根本原因是亚、欧民族有不同的秉性。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形成过一股强劲的改造国民性思潮。

然而,除了鲁迅研究领域外,几乎所有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述,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题目,没有给它以应有的注意和地位。

这是需要纠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一、鲁迅生平、著述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自1898年到南京求学和1902年赴日学医,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在经历了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鲁迅对梁启超的继承1903年以后的梁启超,思想和研究兴趣都开始转移,启蒙也再不是他的主要关注点了。

然而启蒙的时代要求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事实上,它已历史地落在了即将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肩上。

而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中最早承扬梁启超的人,则是鲁迅。

完全可以说,启蒙——五四时被重新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致力终身的精神事业与追求,也是成就他为20世纪中国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最重要方面。

鲁迅接受梁启超的影响很早。

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说:“癸卯(1903)年三月鲁迅给我一包书,内中便有《清议报》汇编八大册,《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各三册”。

《清议报》于1901年12月出满一百期后停刊,而这时的《新民丛报》发行仅一年,《新小说》则刚开办不久,这样,从周作人谈及的情况看,是年才21岁出头的鲁迅已悉数阅读并保存了梁启超创办的这三种反响最大的报刊,继而又将它们全部另赠周作人,希望周作人也好好阅读。

显然鲁迅也是从这时开始思考国民启蒙问题的。

他经常同一起在日本求学的许寿裳讨论: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在哪里?《新小说》推崇雨果,鲁迅则转译了雨果的随笔《哀尘》。

他同样倾心于斯巴达人的爱国尚武精神,写下了小说《斯巴达之魂》,与《哀尘》同发于《浙江潮》第五期。

梁启超在《新小说》上译载了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海底旅行》,鲁迅则不仅随后译述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还在《〈月界旅行〉辨言》里写道: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

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

------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

智识荒隘,此实一端。

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1904年和1905年,鲁迅又译有《北极探险记》、《造人术》等科学小说。

再联系鲁迅发表《说铂》、《中国地质略论》,1904年4月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后毅然去仙台医专学医,以及与同学合编《中国矿物志》,我们应当看到,鲁迅这时信奉的是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因此他正在形成的启蒙思想,也主要表现为向国民灌输科学方面的知识,与梁启超又有所不同。

1906年1月“幻灯事件”的刺激,使鲁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对此,鲁迅后来有描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应当说到这时,鲁迅才与梁启超的文学启蒙合辙。

三、鲁迅对梁启超的超越1907年,在《科学史教篇》中他说:“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

”他指出,人类不仅因为有了牛顿、波义儿、达尔文、康德等科学家,也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拉斐尔、贝多芬、卡莱尔等文艺家,才“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在《文化偏至论》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种种弊端根本上是国人的精神萎顿和缺乏个性造成的,因此必须“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立国”先要“立人”;“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1908年,在《破恶声论》中,鲁迅再次谈到了个性的可贵及其内涵:“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洞瞩幽隐,评骘文明,弗与妄惑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诣,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有从者则任其来,假其投以笑傌,使其孤立于世,亦无慑也。

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以立。

”作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文学论文。

这篇论文包含了鲁迅文学思想的多个方面,但主要谈论的是19世纪被西方宗教传统视为“魔鬼”(即鲁迅取于古佛经译文的“摩罗”,西方则称为“撒旦”——笔者注)的诗人们。

鲁迅觉得,现时中国更急需这类摩罗式的诗人来启发国民精神的蒙昧——“仅譬诗力于米盐,聊以震崇实之士,使知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

鲁迅写道: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有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

无之何以能解?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

平和之破,人道蒸也。

鲁迅以为,人倘若“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虽生,而人生之道失”。

正是着眼于这一点,鲁迅说,“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

他指出,“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閟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

所谓閟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他接着指出:故人若读鄂谟(Homeros)[现译荷马——引者注]以降大文,则不徒近诗,且自与人生会,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

此其效力,有教示意;既为教示,斯益人生;而其教复非常教,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彼实示之。

凡苓落颓唐之邦,无不以不耳此教示始。

在鲁迅看来,中国这种“苓落颓唐之邦”要改变现状,须“别求新声于异邦”,而“新声”中“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

于是他极力推举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而为世所不甚愉悦”的外域诗人,称他们“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从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大都执兵流血,如角剑之士,辗转于众之目前”,使“众”“抱战栗与愉快而观其鏖扑”,从而走向精神的觉醒。

他发出呼唤: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顾既维新矣,而希望亦与偕始,吾人所待,则有介绍新文化之士人。

1908年,鲁迅还与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

这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又一种形式。

在《序言》中鲁迅表明:“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

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zhòu,阅读)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

”后来又有追述: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由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

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

正是出于唤醒国人愿望,他们注意介绍的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包括东欧、北欧弱小国家和封建农奴制度下的俄罗斯的作品。

不难看出,至此鲁迅已对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作了某些匡正与深化。

首先是对文学在启蒙中的作用作了界定。

文学能够以生活和情感的具象对接受者的精神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反作用于社会,但绝不可能成为左右社会面貌乃至历史行程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不论是把小说看作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华士坊贾”可以凭借小说“至握一国之主权而操纵之”,还是认为小说新就能使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艺以及人心、人格都新起来,新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等等,起码是对文学之作用的想当然的夸大。

如果说鲁迅最初的“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还带有梁启超式的偏颇,那么1906年他提出的“善于改变精神”,显然是对文学之擅长的把握,属于科学的界定了。

其次,从文学范围看,梁启超主要还是在传统的框架内谈论问题,西方文学仅被他用作阐述文学具有重要启蒙作用的一个根据或参照,他对西方文学的了解并不全面和深入。

鲁迅则不然,其视域不仅涵盖整个西方文学——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进步文学,而且力行“别求新声于异邦”,第一次较为系统、深入地向国人介绍了“摩罗诗派”,呼唤类似“摩罗诗人”的中国的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他与周作人翻译《域外小说集》,则是这方面的进一步实践。

第三,梁启超的启蒙,最终目的在于强化“群治”。

虽然梁启超在《国民十大元气论·独立论》也中谈到人的独立问题,但他的基本立论是圣贤书上的“君子以独立不惧”、“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等,宣扬的主要是“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与鲁迅的源于西方人文主义学说、主张“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不是同一层面的东西。

到了《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再把这种“立人”的思想与文学的启蒙,具体融合在一起。

总之,在鲁迅看来,启蒙首先要使国人“个性张”,“个人之性”也是精神界之战士的一个特质。

相反,梁启超强调更多的是“众数”。

如在《与严幼陵先生书》中,他对《天演论》的“克己太深,而自营尽泯者,其群亦未尝不败”表示非议,以为“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情极涣,将欲通之,必先合之。

”在《新民说·论公德》中他说:“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

人而不群,禽兽奚择?”因此他要“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求所以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之道”。

这也就不难理解,梁启超惟从“群治”的角度,论述他所最为看重的小说的启蒙作用。

四、一面鲜亮的旗帜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酝酿、发生时,改造国民性成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沈雁冰等五四巨擘的共识,鲁迅则成为这一方面的旗帜。

在1918年的一篇书信体文章中他说:“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