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自述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自述读书笔记

浅读了一下冯友兰先生的自述,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的,也对当时社会中的哲学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下面就简单的说一点我的看法和认识。

首先是篇幅最长的社会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能够从文字中或者前面的图片看出来,梦游览先生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或者说是地主家庭。但幸运的是,这个家庭并没有被封建主义思想所腐蚀,依然有很多民主的思想或者先进的思想存在。包括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虽然身在一个封建主义制度中为官,又无力改变晚清时期官场的黑暗腐败,却能够秉承着一颗正直坦然的心态,不与其同流合污。我想,就是这样的处事方式对冯友兰日后的思想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冯台异先生一直坚持让冯友兰先生读书的想法是很具有前瞻性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怎样,将孩子们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就是因为家庭重视教育,才开启了冯友兰后来的学习生涯。以及后来冯友兰的母亲让冯友兰的妹妹去读大学,这样的举动也是相当令人钦佩的。因为可能母亲原本的文化水平就不高,而且又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即使是这样还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就不免要谈谈冯的母亲对于这个家庭的贡献了。在冯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她一直遵循着相夫教子的本分,做好家里家外的每一件事。记得有一段描述:说是县官的收入比以前少了(当时冯的父亲是县官),所以母亲就开始不用佣人,于是所有的打扫房间,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是她一个人做了,也从来不叫孩子们帮忙。说记得母亲刚来冯家的时候,长辈们夸母亲能干,能置十顷地。我就觉得对于一个勤劳又简朴的女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一种赞美。在冯友兰兄弟二人要出国的时候,母亲又嘱咐希望他们能关照好自己,家里不用他们管,她能打理好。这让我觉得冯母其实是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一直到她寿终正寝的时候,她都无时无刻在为这个家为孩子们付出着,却从来不要求回报,即使是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孩子们在身边陪伴她,所以不得不说,她是个伟大的女人,也是个坚强的女人。

再说些我对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在读社会这部分的时候,我会觉得他其实是个很软弱的人,并且很没有主见。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出国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反对陈公博的协议书上碍于情面就签了,其实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签。别人让他如国民党他就入了,其实他并不信仰国民党的方针,或者说不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别人让他改造他就改造,他也搞不清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所以我想说他是一个不懂得抗争的人。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略带不满的表达了我的看法,可是室友说,那他又能怎样,他只是一个文人,当然要顺应时势。我说,文人又怎样,像鲁迅,李大钊这些新青年,他们就不顺应时势,他们改变时势,他们用笔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信仰,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任务。但后来又重新思考了关于他的问题,又觉得他不是软弱,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一种迷茫,不知道要信仰什么所以没有坚持。并不是不懂得抗争,而是乐于研究。

看到哲学的部分,他说他对哲学的兴趣是起源于逻辑学,就不顾当时的就业前景问题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而且同班十三个人只有他自己没有转行,可以看出他对哲学这部分的热爱和用心。在能够在果味有良好发展的情况下,也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为中国哲学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冯先生还是很有追求很有想法的人。接下来关于哲学的部分,我觉得他是简述了一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或者说哲学史,以及他自己研究的部分。不怎么能够看懂,因为对于这些的了解一直都停留在教材的阶段,涉猎范围很狭窄,也没有过多的研究。不过能够看出来的是,冯友兰先生虽然一直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下,但却从未放弃

对哲学的研究和更正。他参加很多课程,或者研讨,发表论文,演讲,都是不断去追求哲学的一个过程。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写文章被人们认为是放毒,他们这些知识分子被批斗,被改造,他也依然在思考着关于哲学的问题。

在大学的部分,他分别回忆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求学经历,以这几个学校为例,也反映了当时的高等教育学府的状况。当时的大学并不是一块净土,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氛围,更多的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参与很多权术争斗,时局动荡,学生运动等一些事情。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的学校会给我们开辟良好的学习空间,良好的氛围和师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这些,并更加珍惜我们所处在的和平年代,冯友兰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