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探春,分寸之美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解读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解读《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被广泛传诵的小说。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其中之一的贾探春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本文就将对贾探春这个形象加以解读。

一、心机深沉的女子形象贾探春,出场较晚,但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之一,其形象并没有过多的美好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心机。

她善于观人察言观色,而在交际中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最为突出的便是心机深沉这个特点,其对待人际关系更具有战术性,比如在合适的时候说话,适时地保持沉默等等,这也正是她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善于观察思考的人物形象贾探春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在细节上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她无论在言语、行动还是穿着方面,都有很高的情趣和品位。

且不说她娓娓道来的语言,就单论她对人物和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就更是惊人的深度。

她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匠,把每一个角色的心理都处理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贾探春所具备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心灵手巧的女子形象贾探春不同于宝钗的文词之美,也不同于黛玉的出尘之姿,但却因她的巧手而颇受欢迎,而这种巧手体现在最初出场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她设计并织造桃花裙,让无数人对这位女子的勤劳和灵气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也成为了她独特的美学价值,是发人深醒的美。

四、视情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物形象贾探春善于制衡和考虑,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

她既有平衡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冷静处理局面。

在谢小妮的婚礼中,她看到了宝钗与黛玉鼓掌点头,便决定了自己不问世事的人生方向。

可是,她在黛玉垂危时又决定了踏出了这个世俗纷扰的家,千方百计帮助她,成了黛玉相伴入庙中的最后一个人,这也表现出她独特的思考能力和行动力。

五、展现出女性信仰的形象贾探春虽是红楼梦中的高手,可她对人生的信仰却比宝钗要丰富深入,表现为她的宗教信仰。

鸳鸯在她死后,与金钏姐去找他们制造的信仰的道场,那堂房子就是由贾探春送给鸳鸯的,见证了她改变的信仰和命运。

小说解读红楼梦中的贾探春

小说解读红楼梦中的贾探春

小说解读红楼梦中的贾探春贾探春,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府的女儿,也是贾母的第三房嫡孙女。

贾探春是一个才情出众、聪明慧敏的女子,她对于诗文、音乐和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

在小说中,贾探春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命运的变迁。

本文将对贾探春的形象进行解读,探讨她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首先,贾探春的聪明才智在整个故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她不仅精通文学艺术,更是有着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贾府内外,贾探春经常与众多知名文人骚客交流,她以自己卓越的才华和聪慧的头脑吸引了众多人的赞赏和敬仰。

她的才情与气质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突出亮点,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的温馨与智慧的气息。

其次,贾探春的人物形象富有矛盾与内涵,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无奈。

她早年成亲后先后经历了丈夫早亡和未得意中的婚姻,这些坎坷的经历使得她的人生变得更加曲折和复杂。

然而,尽管遭受了命运的捉弄,贾探春从不被动地去承受,而是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不轻易妥协,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使她成为了小说中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同时,贾探春也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

她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充满了关怀和温暖。

她对妹妹林黛玉的深情厚意,使得林黛玉成为了她最为亲密的知己。

在林黛玉病重时,贾探春更是一直守候在她的身旁,尽力为她排忧解难。

她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许多人,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几分温情和动人。

最后,贾探春在小说结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贾府一代佳人的代表,她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她通过自己的坚守和追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她在纷繁的命运中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这种精神与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借鉴的。

总而言之,贾探春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

她以其聪明才智、坚韧不拔和善良真诚的性格,成为了小说中一个令人赞叹和敬佩的女性形象。

探春人物形象分析

探春人物形象分析

探春人物形象分析探春,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位女性角色,是贾府的贾母的外孙女,也是贾府的一份子。

她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探春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她这个人物形象。

首先,探春的外貌可以说是非常美丽动人。

她有一双如波浪般的眼睛,修长的眉毛,以及一张温婉而美丽的嘴巴。

她的身材苗条,曲线优美。

她的头发浓密乌黑,常常梳成一个简单而典雅的发髻。

她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衣裳,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

除了外貌上的美丽外,探春的性格也让人难以忘怀。

她是贾府中最有才学的女子,博闻强记,文才出众。

她喜欢读书,并且对文学艺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

她常常写诗作曲,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她思维敏捷,富有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看清人事。

她是一个非常细腻和感性的人,对于家庭和亲情有着深深的感情。

探春的家庭背景也对她的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母亲是贾母的长女王夫人,而她的父亲是王夫人之弟。

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尊贵的家庭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贾府的家庭环境复杂而世故,对于探春来说,她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同时,她又深受贾母的宠爱,因此在贾府中的地位又显得相对特殊。

这些因素使得她的性格更富有矛盾和复杂性。

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探春与宝玉、黛玉等角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她与宝玉从小一起长大,有着深厚的感情。

她对宝玉起着崇拜的情感,常常为宝玉的遭遇感到心疼和无奈。

与黛玉之间,她常常是做姐姐的角色,黛玉是她最好的朋友。

探春对黛玉的离世深感痛惜,因为她知道黛玉一直对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

综合来看,探春是一个美丽、聪明、感性和复杂的女性形象。

她的外貌和性格都非常出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家庭背景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也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复杂。

探春是《红楼梦》中众多精彩角色中的一员,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她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人物分析探春

红楼梦人物分析探春

红楼梦人物分析探春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贾宝玉的妹妹,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贾探春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得让她几分,她甚至有“玫瑰花”之诨名。

她的重要事迹有:海棠结社;理家;抄检大观园时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发表“百足之虫论”。

远嫁。

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

贾探春的外貌,在书中被这样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这好几个成语的连用,将贾探春的性格特点刻画得鞭辟入里,一位心深人俊的美人儿如在目前。

探春是天生的半奴半主的混合体。

她的父亲贾政是主子,而母亲赵姨娘则是贾府花了几两臭银子买来的奴才。

这种特殊的身份,使探春在那个大家庭里处境非常不妙。

她既不能象宝玉他们那样心安理得地做主子,也不能象袭人等那样,心甘情愿地做奴才。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探春的自然人性不断地发生着扭曲和变异,使她处处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在主子面前,她显得更象奴才,而在奴才面前,她则更象主子。

也许,血管里奔腾着一半奴才的血液,这让探春时刻感觉到深深的耻辱。

所以,她一直在痛苦地反抗着这一耻辱,努力地想做一个真正的主子。

可悲的是,在她的这种反抗里,她的身份地位倒是更接近了主子,可在心理上,她却更接近于奴才。

在探春小心翼翼地摆脱奴才身份地位的过程里,她在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社会化改造。

这种改造的结果是,她作为一个自然人的人性里所固有的一切天然的情感,特别是作为有情感的动物的亲情,慢慢地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有那些社会人格中,在经过权衡利弊后再进行取舍的社会人性。

在看《红楼梦》时,许多人是欣赏或喜欢探春的,就连作者本人在写探春时,也似乎是充满着赞誉的。

但,只要我们静心地想想,探春真的就值得我们欣赏或喜欢么?只要我们不带个人喜好,客观地去考察一下探春的为人,我们就会发现,探春其实是一个完全被剥夺掉自然人性的人。

古韵:红楼十二钗《探春》

古韵:红楼十二钗《探春》

古韵:红楼十二钗《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是个精明大气,开朗大方的好女孩。

她有心机,有远见,能决断,处事练达,不仅和众姐妹一样有才学、通诗才,还和嫂嫂熙凤一样,非常具有管理才能。

在熙凤生病时,她能独挡一面,担当全家大局,治理大观园,表现出了非凡的女子气概和果敢无畏的精神。

探春最大的心结,恐怕就是她的庶出身份了,对待生母赵姨娘鄙薄轻蔑有余,阶级等级的观念深入其心;但是相对于迎春、惜春哪怕是元春而言,探春都能算得上是一个以主观能动性与世相争的人,她是积极的、入世的,不屈服于命运的。

我能猜想,哪怕是远嫁他乡,她也肯定会如美女昭君一般,以自己的品貌才干博得一番作为。

大观园最美好的诗社日子的开始,起源于探春的一个创意,充分表现出了探春的高雅情趣,以及诗情画意之余的思想性与行动性。

她的活跃,比众姐妹多了一份决策和大将风范,她的实干,又比熙凤更多了一份责任和玲珑雅致。

因此,就人物性格的完美程度而言,探春在我心里可排第一,呵呵!。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探春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这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小姐。

《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探春组织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说抱负等,件件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以这些事为佐证,涉及探春的性格、观念、才华、抱负、能力等各个方面,以及笔者对探春结局的看法,较为全面的阐述了探春这一人物的闪光之处。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红楼梦人物分析贾探春,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

她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怡人的清香,给人耳目一新感觉。

她是一位妇女却没有妇女的悲天悯人,她像男人却挣脱不了妇女命运的樊篱;她有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却不能尽情发挥;她有自己的一丝政治豪情,但终究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梏。

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

研究这一人物有助于我们为贾府的没落衰败寻找病根,更有助于我们对封建伦理的进一步审视。

一、探春的总体介绍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政庶出女,姐妹中排行第三。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频盼神飞。

这是书中对探春在贾府地位和相貌的描述。

和其他的姐妹比较,她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没有迎春的懦弱,也没有惜春的孤僻,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却不像湘云那么大咧咧的不修边幅。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她与众姐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探春喜欢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

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布置非常简单。

琴棋书画在古代小姐房中,是常有的消遣品,探春房里的书画也不代表她有怎样高深的学问。

在文才上,探春虽然比不及宝钗和黛玉,但也有其不凡的一套,能写出《簪菊》、《残菊》之类的雅诗,也能说出“知鬓冷沾三经露,葛中香染九秋霜。

评“探春”1

评“探春”1

评“探春”1(1)贾府的四个女儿,曹雪芹用心良苦地将她们命名为“原应叹息”,着墨稍多的是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个女子聪明有志气,但仍强不过命运,被录在“薄命司”中。

探春的出场以黛玉的视角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其实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而探春也至多五六岁,外形远谈不上“削肩细腰,长挑身材”。

但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曹雪芹不惜采用了将来时,在读者的头脑里印上这个美而不俗的身影。

探春的不俗还表现在审美上。

她托宝玉出门带些“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之类的小玩意儿,宝玉认为这些采办交给小厮就行。

探春却说:“小厮们知道什么。

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

”她的要求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当然不是小厮们能够懂得的。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有幸参观了大观园中各路主子的房间。

房间的布置除了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更能从中窥察主人的性格。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

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

”这一段描写,所用形容词最多的是“大”,而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一句“探春素喜阔朗”,再看书帖、砚台、笔都是多的,就连花囊中插着的白菊也是“满满的一囊”。

可以看出探春的大气。

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蘘,书法史称“宋四大家”。

他的山水画自成一家,是谓“米家云山”,其人个性怪异,世称“米颠”,后皈依了佛门。

而颜真卿的墨宝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从中不但可以看出探春的艺术涵养,还可以看出她的阳刚气和若即若离的出世思想。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

论《红楼梦》中探春之形象《红楼梦》中的探春是一个非常妙趣横生的女性形象。

她是贾母的第三个孙女,贾琏的二女儿,是红楼梦中比较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之一。

探春是一个聪慧、灵敏、机智的女子。

她博览群书,聪明绝顶,处处透着清高孤傲的气质,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高。

她学识渊博,卓尔不群,智慧过人,周密的思辨和深刻的见解让人佩服不已。

不过,她的见识和才华并没有让她忘本,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出身是仆从家庭,懂得感恩,尽管在贾府中面对自己的亲戚时并不卑躬屈膝,但对仆人却是极为仁慈,甚至连贾母都要识趣而不去吩咐探春的侍女家仆们。

然而,尽管探春有修养、有知识,但她却有一种深深的忧伤之情。

她看到了宁府、贾府之间的虚荣和冷漠,看到了这一代世家的残破,看到了自己的坎坷之路,而这种忧伤更是因为探春深知自己自长眠山水之下的父亲本质上就是个孤独遭遇才子。

她对自己亲近的亲人却难以掩饰自己的绕梁之音。

探春的形象善于透过《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并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她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细腻而直接,言辞之中透着她所独有的性格特质。

她不受贾母的约束,不会轻易向其他家庭的人示弱,总是能够保持镇定自若。

探春还是一个笃信儒学的女性,她尊崇先贤,不断学习成长,颇有一股“英雄梦”的精神。

总的来说,探春这个形象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无论从人生态度,学识、情感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典型。

她是一位知识分子兼才女、聪明伶俐而又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是一位坚守自己原则、信念坚定的女性。

因此,她在小说中的角色深受读者的喜爱,并且可以视其为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在《红楼梦》中,探春是一个富有特点的女性形象。

她相较于其他女性角色来讲,更具备了一些特质,不同于以繁缛、深沉的情感为标志的林黛玉,也不同于以温柔、善良、柔弱为标志的薛宝钗,而是充满了聪慧、机智和英勇的女儿。

以下从性格、思想和地位三个方面对她的形象作出分析讨论。

首先,从性格方面分析,探春是典型的聪慧、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聪颖而独立,充满独立自主的精神,学识渊博,优雅而富有内涵。

《浅析红楼梦中探春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探春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探春形象探春是《红楼梦》中荣国府庶出的三小姐,也是主人公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探春性格精明能干,有善察善断之才,连凤姐宝钗都惮她三分,在荣国府素有“玫瑰花”之称,更是在金陵十二钗中位列第四的大才女。

也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欢最欣赏的女性角色。

第一眼喜欢上探春,是抄检大观园时的。

迎春黛玉惜春皆吓得六神无主使,只有探春喝令丫鬟秉烛开门,严阵以待。

当作威作福的王保善家招惹她时,她毫不客气就是一巴掌上去了,让读者不禁大喝一声痛快。

当我知道这个时刻的探春,也不过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年纪,更是只能感叹这是何等巾帼风度。

对于探春的才华,曹公在金陵十二钗中的批注是“才自清明志自高”。

这句话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能入曹公法眼的“才女”可不多,来去不过黛玉宝钗等人,而且这些人的诗情才学是公认的高。

但探春在期间却并不会逊色,反而有她独有的光芒。

一直觉得探春就是一个“微型”的凤姐儿。

凤姐泼辣能干,而探春在管家方面的才干似乎也并不输凤姐多少。

在凤姐病倒的时日中,探春裙钗理家,明明是还未出阁的姑娘家,却把家务事理得井井有条,甚至不惜在宝玉和自己母亲身上开刀,秉公办事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处处体现出同凤姐一样的精明,一样的稳重。

探春毕竟是姑娘家,虽不如媳妇家的泼辣尖锐,却多了一些凤姐儿没有的威而不怒,而且她的公正也不是凤姐能做到的。

这样的探春身上少了一些黛玉的风流妩媚,也少了一些宝钗的八面玲珑,却多了一种大气披靡的风范韵味,使她在十二钗中脱颖而出。

王母把她当做亲女儿,凤姐夸她“好一个三姑娘”“咱家的正人”,荣国府的分分地位都是探春靠着自己的机敏聪慧换来的,不然一个庶出的姑娘,大概也只是同她兄弟贾环一样尴尬的地位罢了。

但“庶出”这个地位,始终是探春最大的命运悲剧。

一个愚蠢市侩的母亲,一个不争气的懦弱兄弟,她想要远离却时刻被“孝”所束缚,这层血缘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心高气傲的探春。

在她第一次接管家事,全府上下都在看着她的时候,赵姨娘居然提出让她“拉扯拉扯”的无理要求,让她窘得无力自容。

探春_精品范文

探春_精品范文

探春
探春,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她的聪明才智和优雅身姿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红楼梦》中,探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高尚的品德,还有卓越的才华,成为了许多读者心目中的女神。

首先,探春的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

她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因为嫉妒和恶意而诽谤探春,但她不因此动摇,而是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来解决问题,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其次,探春的高尚品德也让人们对她赞不绝口。

她有着一颗宽广的心灵和善良的本性,对待他人总是以真诚、友善的态度。

她在《红楼梦》中不仅守护着自己的家人,还关心和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最后,探春的优雅身姿也令人为之倾倒。

她有着出众的外表和优美的仪态,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她的高雅和气质。

她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优美的形象,为整部小说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总之,探春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她的优秀品质和优雅风姿令
人称赞。

她的独立自主的精神、高尚的品德以及优美的身姿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以探春为榜样,发扬她的精神和品质,做一个独立自主、高尚善良、优雅自信的现代女性。

细读探春,分寸之美

细读探春,分寸之美

细读探春,分寸之美情理兼备人总在不同的时候受不同的生命境遇所触动。

读宝黛时我感动于性灵的追求,灵魂的自由;细读探春,却又受“情理兼备,两尽其道”所触动。

作者说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

说实话,早时我并没有在意到探春的才志。

直到我看到一个词,“用行舍藏”。

这是出自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直到那时,我才恍悟,于是翻出文中关于探春的部分细细再读,复才感慨到,这个三姑娘啊,真是个有为有守的君子!我极为仰慕的一位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她不喜欢“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的女子,所以我学习她,愿做“穿裙子的士”。

朋友便告诉我:“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面世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

”如此看来我目前是做不到的,不过我欣赏的这位三姑娘贾探春,我相信她真是实实在在的大道之君子。

在小说前半部,探春其实并没有特别出挑,描写她的部分可以说是极少。

有幸在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我们能借着她的眼一览探春卧房。

卧房不似客厅,要随时是保持端严;卧房说来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空间,其实可以折射出人的部分真性情。

作者对探春的卧房做了细致描写: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就此看来,探春不但酷爱书法,精通文墨,还是审美极为有品味之人。

不过一般来说,在那样的人家那样的文化熏陶下,审美也很难没有品味。

故而探春时常托宝玉带的小物件都要求“朴而不俗,真而不作”。

也许许多人都会在意性情上的真而不作,所以人们喜欢黛玉,喜欢晴雯。

我最常听到的两个评价他人的词汇就是“率直”“真性情”,与之相对的便是“虚伪”“做作”。

早时,我也曾想:无论他人如何看待,我只管做自己就好。

红楼梦之贾探春的独立与才情

红楼梦之贾探春的独立与才情

红楼梦之贾探春的独立与才情贾探春是《红楼梦》中一位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独立性和才情在整个故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贾探春的独立性以及她展示的才情,揭示她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地位。

贾探春作为贾府的公主,身份显赫,却并不依附于权势,以独立的思想和行动方式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首先,她表现出了对传统家族观念的批判精神。

在贾府中,男子更受重视,而女性则常常被束缚于琐碎无趣的家庭事务中。

然而,贾探春通过独立自主的行为,展现了她对这种限制的抗争。

她常常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并在这些领域展示了非凡的才华,这使她在贾府中独树一帜。

其次,贾探春不仅在外貌上独立,也在思想上保持独立。

她对于婚姻的态度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她追求真爱而非物质利益。

她并不满足于被安排的婚姻,而是希望能够嫁给自己真心喜欢的人。

她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追求,不轻易妥协于他人的期望和安排。

贾探春的独立性也体现在她对文学的追求上。

她喜欢读书,并且以出色的才情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在书法诗词方面有着出众的天赋,常常被人称赞为“书千卷,诗万首”。

她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还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赞誉。

在整个故事中,贾探春的独立性和才情对于贾府的发展和家族关系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她的独立思想和追求真爱的态度对其他角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林黛玉与贾探春的友谊使得她们都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被世俗观念束缚。

此外,贾探春的才情也为贾府增添了文化氛围,为整个家族注入了新的生机。

总之,贾探春作为《红楼梦》中的角色,以她的独立性和才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对传统家族观念的批判以及对真爱和文学的追求展示了她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贾探春的独立性和才情在《红楼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尊重的角色。

探春的审美修养及相关情节

探春的审美修养及相关情节

探春的审美修养及相关情节红楼十二钗,美女如云,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这些主角,贾府四春反而居其次。

在四春中,三姑娘探春笔墨算是比较多的一个。

不过给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是她的理家才能。

在她和李纨薛宝钗共同管理大观园时的雷厉风行,体现了她的“才自精明志自高”。

探春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她是未出嫁的女孩,又是庶出,她本可以明哲保身,像李纨那样谁也不得罪,落个皆大欢喜,她也可以像薛宝钗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也就是临时替代一下王熙凤而已。

大观园改革“开源节流”但是她有着男子般的洞察力,对家族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发现贾府存在的弊端,她要进行改革。

“开源节流”是她采取的主要措施,就算这个改革不能成功,从她身上也可以看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从削减姑娘们的月份开支,到让丫头婆子承包大观园的各处土地,以及削减贾宝玉贾兰上学用的月银。

她的改革取得了实效。

效益尽管只有几百两银子,但是探春的出发点却是维护祖宗基业,她心思细密,作风严谨,严于律己。

靠个人魅力赢得尊重虽然她在掌权时也遇到很多阻力,但是她凭借个人的能力把他们一一化解。

成功打发赵姨娘的无理取闹,对于吴新登家的刻意刁难不露声色的立了下马威。

书中有一细节描写,探春吃饭的时候,场面非常肃穆,只听见杯筷的声音,这情景和以贾府老少爷们那些满嘴胡说,乌烟瘴气的场面有着天壤之别。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提到“无材补天”的顽石,对于贾府这个岌岌可危的大家庭来说,探春在大家心目中就是那个补天之材,她补的是贾府的天。

这些光芒让大家记住了这个三姑娘,但是探春其他的优点也被这光芒遮掩了下去,那就是探春独特的审美,她超凡脱俗的气质。

探春有“朴而不俗,直而不拙”,高段位审美品位探春出场,外貌不俗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出了探春的外貌“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修眉俊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林黛玉本身就是绛珠仙草,是自然有一番风流态度,但是她眼中的探春却如此灵异。

红楼梦之探春的温柔读后感

红楼梦之探春的温柔读后感

红楼梦之探春的温柔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给予了人们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的探春,作为贾府的三位贵族女儿之一,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温柔和智慧。

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顺应自然、善解人意的美丽品质,同时也触动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探春的温柔远不仅仅是表面的柔情似水,更体现在她对待人生、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她身世高贵,却并不傲慢自大,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人事,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

她能够真诚地关心身边的人,对待贾府中的亲人和朋友都真情实感。

在贾府中,她亲近表姐妹们,与她们患难与共,体谅彼此的苦衷,这种姐妹情谊让人感到温暖。

在与宝玉的互动中,她对宝玉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即使在宝玉沉迷于黛玉时,她也坚守着自己的角色,扮演着一个温柔贴心的妹妹。

正是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她成为了这个复杂家庭中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家族内部的纷争还是外部的压力,她总是以谦和的态度为大家排忧解难。

探春的温柔也表现在她对待命运的积极态度上。

她虽然出身千金,但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家族的衰落和一系列不如意的遭遇成为了她的命运束缚。

然而,她并没有沉沦于无尽的自怜自艾之中,而是保持着一种豁达,顺应变化的心态。

她坦然面对生活的起伏,接受命运的安排,尽力将自己的事业和责任做好。

她积极参与到贾府的管理中,关心家族的兴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做。

她没有抱怨过多的苦难,她的温柔内敛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命运的接纳。

探春的温柔在某种程度上也令人感到悲凉。

她面对的家族衰败、感情的挫折,似乎给她这样一个温婉体贴的女子带来了太多的磨难。

在贾府中,探春总是默默地付出,很少得到回报,她的善良和温柔时常被人们忽略。

她对宝玉的情感也常常成为她内心的一块痛。

她的温柔并不是凡间的柔情,而是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在她担当家庭大任、关切他人的背后,她内心的善良让她为家族的剖析和个人的境遇而痛心疾首。

读完《红楼梦》后,我深深为探春的温柔所打动。

《红楼梦》读书心得”论探春“

《红楼梦》读书心得”论探春“

论探春
在我印象中,探春应该是一个削腮磨骨的脸型,杨柳细腰的身材,不过“红楼梦”的编剧们似乎没和我想到一起。

回想“红楼梦”中东方闻樱饰演的探春,颇有发福之态,我不禁想为之伸冤。

清朝承袭古人审美,定然以瘦为美,若有薛宝钗般体态丰盈的,曹雪芹岂能不多些手笔?所以探春定然是不太胖的,否则南安王妃又岂会将她认作干女儿?
探春在电视剧中是不怎么把盏吟诗的,这也让我颇感不平,探春的大丫鬟可是叫侍书啊,诗社之建探春也是起主导作用的。

探春也是很有个性的,否则又怎会有横眉冷对赵姨娘的气魄呢?
探春权衡时局更是比凤姐更胜一筹,各位是否注意她虽系赵姨娘所出,可是总摆出是王夫人亲女儿的样子,在姐妹中的地位甚高。

但其兄贾环就时常受人排挤。

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大骂王熙凤,王熙凤怎会容忍呢?其原因就在于王夫人。

探春与宝玉交往甚好,从她邀请宝玉建诗社就可以看出。

再到后来,探春给宝玉做鞋,宝玉给探春买一些小物件儿,这样更加巩固了二人的兄妹情。

在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一回中,探春也是陪贾母坐到最后的人,林,史二人早不知跑到哪里玩去了。

不久,探春就远嫁了,她的走无论是曹霑还是高鄂,都买下了伏笔。

从时间上看,探春走大概是在黛玉死之前,探春走,宝玉这个做哥哥的一定要去送送,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内,黛玉发病身亡的。

所以探春是在元妃省亲后第三年。

在忠顺王府得势后,贾家就没捞着好果子吃,远嫁只是时间问题。

脱离高鹗所写,逃离贾府是非之祸的也大概是探春,贾芸和小红了。

探春当王妃,也是有很多伏笔的,但看她抽的贵婿签就足够了。

根据刘心武讲红楼,探春被嫁到了茜香国,即琉球,这样一个番国,王妃的身份也黯然失色了。

浅谈探春的人物塑造

浅谈探春的人物塑造

浅谈探春的人物塑造《红楼梦》作为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是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来,例如迎春和探春两人同为庶出,一个是戳一针也不吱声的“二木头”,一个是可爱又扎手的“玫瑰花”。

这次《红楼人物SHOW》中我演的是《幽江梦》探春一角,故事讲述的是远嫁和亲的探春在漓江上想念家乡,梦回大观园,与生母赵姨娘相遇。

素来隔阂的母女面对大观园的萧条惨败互诉衷肠,冰释前嫌,只是梦醒的探春依然形影相吊,独赴他乡........经过整个《红楼人物SHOW.》的排练到演出,我对人物塑造这方面有了很深的体会和理解,从一开始初识人物到最后体现人物,我想结合通过我排演探春这个人物,来谈谈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体会。

一、了解剧情和时代背景,掌握人物基调初次拿到剧本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根本不了解剧情是什么,更谈不上了解剧情的重点在哪里,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听完导演阐述之后,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看剧本,大致了解了剧本内容之后,就要去查阅有关资料,先要仔细揣摩剧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剖析剧中人的生活环境、成长历程、性格特征、情感纠葛及她与其他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必做的功课,因为只有补充这些元素,才能更完整地塑造人物。

接下来就要带着问题去重读剧本,理性的去认识和分析里面的角色,思考要怎么样来塑造自己所要扮演的这个角色。

在做好这些前期准备之后,就要进行下地排练了,刚开始一段时间,我很难进入人物,整个人物基调都是不对的,我们往往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就是把所有角色都演成一个人,拘泥于程式的戏曲套路,没有人物个性的鲜明性。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模仿老师来学戏这样的模式,没有独立塑造过一个角色,当然,程式的东西是需要的,它是戏曲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只有将基本程式运用得娴熟、老练,将之融化在一切的表演中:一个身段的摆动,一个手势的翻拂,一个眼神的溜转,一个步子的迈开都必须恰到好处,设计妥当,让观众觉得你演得真实自然。

红楼梦探春人物形象读后感

红楼梦探春人物形象读后感

红楼梦探春人物形象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而其中的探春是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

探春作为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女子,不仅有着超凡的才情和敏锐的洞察力,更是一个具有魅力和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也表现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红楼梦》的一份精彩的人物描写。

探春是红楼梦中最为深沉的女性形象之一,为人机警、聪明且善于观察。

她在书中的行事作风常常能够发掘生活中我们所看不见、所听不到的一些细节。

同时,探春的心思缜密、机智与冷静,让她在情感之中更为冷静务实,同时也对她的日常行动产生影响。

探春的魅力在于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她往往能够让遇到的人对她的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与她相处不久。

探春不会耿直地将自己心情全部展现给别人,尤其对于外人,她远远不是传闻当中那个想要享受一切快乐的女子,而是一个先观察再来决定反应和行为的人。

她的行事风格和价值观常常被认为与线精通、现代主义风格非常相似,它们的风格在甄宝玉、薛宝钗等人身上也能够发现。

探春与书中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更加冷静理性,对自己的信念很自信。

她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坚定意志和霸道的一面,不会让自己的态度被别人所动摇。

这种自信与敏锐性而成的个性,在她孕育了很多生动的情节和发人深省的有趣的寓意。

探春的形象不仅仅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女性地位的认识和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观察和看法。

虽然探春出身贵族,但她的言行常常为其他人所羡慕,她的亲切和睿智都很自然,而不会让别人觉得威胁性。

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少有的,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

在《红楼梦》中,探春与另外两个女性色彩不同:黛玉跟宝钗是一种形式的组合,黛玉天生具备一种哀愁,宝钗则是很果决、很断然的女孩子。

而探春则是一种细致耐心、语言拐了弯才能真正表达心意的人。

她是一个非常深情而且体恤别人的人,这种身上有的品质使她成为朋友和家人眼中的忠诚伴侣。

总之,《红楼梦》中的探春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的聪明、机智、冷静、理性,以及坚定的信念与独立人格,是当时女性形象的一种趋势。

《红楼梦》中女儿很多但曹公唯独喜欢她,探春——一个完美女人

《红楼梦》中女儿很多但曹公唯独喜欢她,探春——一个完美女人

《红楼梦》中女儿很多但曹公唯独喜欢她,探春——一个完美女人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府的三小姐,性格开朗,有原则,见识非凡,是才华出众的“改革家”。

《红楼梦》中对贾探情节描写主要有组织诗社,王熙凤生病期间帮助理财持家,抄家时表现出的不可侵犯等等。

她的所作所为让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以探春的事迹为钱索,从探春的性格才华、观念、报负等各方面来论述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红楼梦》写的,主要是以女子命运为主的悲歌。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人物之一。

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生活简朴,举止大方,拥用满腹才华,却因为她出的地位和女子的身份无法施展,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完美塑造。

一、探春的总体介绍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府的三小姐,贾政庶出之女,姐妹中排行老三,在《红楼梦》中对她的外貌描述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志俗,与其他姐妹相比,她开良大方,胸襟宽阔,她比湘云稳重,比迎春刚强,比惜春外向,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

探春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虽然是贾府的三小姐,却不是嫡出,这在妻妾不分则宗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宗法社会里,一旦论为庶出,就注定是卑贱低下的地位,要被人轻视的。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她与众姐妹也有着明显不同。

在四十回中对探春所居秋爽斋的描写:“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融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贴,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挂的是米囊阳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从这些布置可看出探春阔朗的胸襟和高雅的情趣,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摆设简单,以大见称。

在文才方面,探春虽比不及宝钗和黛玉,但探春却是诗社的创始人。

贾探春第一个提出建立诗社的创意是在元妃省亲时,众姐妹和宝玉,林黛玉葬花之诗都显示大家的诗才,在三十七回中,她的众姐妹和宝玉送上帖子,邀大家共议,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去:“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卓尔不凡贾探春——从人物形象及其美学意义出发

卓尔不凡贾探春——从人物形象及其美学意义出发

王永莉(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红楼梦》中,作者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与众不同的人物。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贾探春具有一系列的形象特征。

她有胆有识,目光卓越,志向远大。

这朵端庄婀娜但又戳人伤手的“玫瑰花”有着其他艺术形象永远无法复制的典型美学意义。

本文首先从人物形象入手,然后分析作者对这一人物的特殊刻画方法,最终展示人物的独特美学意义,旨在能对人物有着更深层次的把握。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形象;美学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97-04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绝代才华,如橼巨笔塑造了许多感人的女性形象,以精湛的洞察力,非凡的勇气又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社会“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妇女命运。

在这一系列的女子画廊中,有一位深受作者偏爱的女子,她就是贾府的三小姐——探春。

下面我们就探春这一形象及其美学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一、“又红又香”的“刺玫瑰”——人物形象探春在贾府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因为性格锋芒毕露又被奴才们私底下偷偷地称之为“刺玫瑰”。

她的初次出场是在文章中的第三回,我们透过黛玉敏慧的眼睛,看到了她较之迎春、惜春不同的别样风采:“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①探春的容貌、气质在贾府姐妹里面可谓出类拔萃,让人印象深刻。

探春在大观园里居住的地方叫秋爽斋,她“素喜阔朗,这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室内布局呈现出一种爽朗与大气。

房间内有“数十方宝砚”、“各种名人法帖”、“各色笔筒”插笔如林、此外墙上还挂有米襄阳《烟雨图》、左右对联竟也是颜真卿的墨宝。

三姑娘的闺房可谓超凡脱俗,一切文房艺品,高雅而大气。

探春对文墨的喜欢、对书法高超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她高贵性情佐证,也体现了她不同于一般脂粉女子的巾帼之风、丈夫之志。

像所有的女孩儿一样,探春也有着自己的艺术趣味和雅好。

除了字画,她还喜欢“轻巧顽意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探春,分寸之美情理兼备人总在不同的时候受不同的生命境遇所触动。

读宝黛时我感动于性灵的追求,灵魂的自由;细读探春,却又受“情理兼备,两尽其道”所触动。

作者说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

说实话,早时我并没有在意到探春的才志。

直到我看到一个词,“用行舍藏”。

这是出自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直到那时,我才恍悟,于是翻出文中关于探春的部分细细再读,复才感慨到,这个三姑娘啊,真是个有为有守的君子! 我极为仰慕的一位诗词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她不喜欢“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的女子,所以我学习她,愿做“穿裙子的士”。

朋友便告诉我:“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面世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

”如此看来我目前是做不到的,不过我欣赏的这位三姑娘贾探春,我相信她真是实实在在的大道之君子。

在小说前半部,探春其实并没有特别出挑,描写她的部分可以说是极少。

有幸在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我们能借着她的眼一览探春卧房。

卧房不似客厅,要随时是保持端严;卧房说来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空间,其实可以折射出人的部分真性情。

作者对探春的卧房做了细致描写: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就此看来,探春不但酷爱书法,精通文墨,还是审美极为有品味之人。

不过一般来说,在那样的人家那样的文化熏陶下,审美也很难没有品味。

故而探春时常托宝玉带的小物件都要求“朴而不俗,真而不作”。

也许许多人都会在意性情上的真而不作,所以人们喜欢黛玉,喜欢晴雯。

我最常听到的两个评价他人的词汇就是“率直”“真性情”,与之相对的便是“虚伪”“做作”。

早时,我也曾想:无论他人如何看待,我只管做自己就好。

而做自己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随心所欲任性就行。

可是。

这样真的好吗?一味的维持自我,棱角锋利,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吗?我也想学习探春,能让自我的性灵与外在的伦理世界兼容兼美。

可我到底是个俗人。

成全了自我的个性,就不免凌厉伤他人;依就了外在的世界,又不免失了个性叫自己厌弃。

总是难得其分寸。

且看探春。

我所欣赏的探春即使“真而不作”,也是个不露其锋芒的'捡饰之人'。

即使偶结诗社,写了一付文辞极雅极妙的花笺予宝玉,也没有特意卖弄词藻,只从字里行间透出的修养,让人感到愉悦不免拜服。

“……妹虽不才,窃同叨溪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

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

帘杏溪桃,或可醉飞银盏。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

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然而作者也是爱搞怪,探春花笺才看完,没过几行字的功夫,贾芸便送来一张字帖。

贾芸虽也姓贾,但就只是贾家的旁支小户,小户人家所能受到的文化熏陶,自然就比不得荣国府这样的大户了。

所以他的字帖文墨不高,句法可笑,倒是更衬得探春文笔之高雅了。

在五十五回之前,探春一直如家下人所说“不过是个未出阁的年轻小姐,素日也最和平恬淡”,待到“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之后,便让人觉到“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曹雪芹给了探春一个“敏”字的定评,脂砚斋批道“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抄柬大观园时,探春说出“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这样叫人怔然的话,可见探春非但看得透,眼界还非常人所能比。

这让我想到孟子所讲的四种圣人(《孟子万章下》),“清”、“任”、“和”、“时”。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圣人之时也”。

——“可以处而处”,不露其锋芒,“可以仕而仕”不变其操履,这岂不就是探春?她既有千金小姐的尊重,不在其位时平和恬淡,沉浸在自己的性灵世界自得其乐,与诗书文学为友。

在其位时,也不像宝玉一般将权利功名看做腐蚀性情的虚伪之物,而是能用实权做实事。

她总是能将这其中分寸掌握得极好。

哪怕她口里说着“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但也因她看得透,反不屑于如此做。

故而宝钗在她之后说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

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世人只道儒家虚伪,却不知所谓偏见,正是因为个人认知的不全面,才导致一个时代的群体都有了浅薄的“偏颇之见”。

这个世界,既有澹泊者,亦有放肆者。

即使“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捡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可那都只是个人,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不同,没有必要以此非比。

儒家的全面正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有超越个人之上的某一个更高的价值要遵守。

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守护价值之下的,个人心中的一个点。

使情不至被理排挤,也不至滥情而理茫。

但是想要做到却是困难的。

因为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自己的内心。

但是人活一世,不就是要追求一个价值吗?即使不以追求情理兼备为价值的人,也没有必要讥讽他人的价值观。

偏见,只是因为见识浅短而已。

知礼明理许多人认为探春不孝。

确实,书中多处探春与赵姨娘的争执,都让人感觉探春太过尖锐,对她的生母几乎不留情面。

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读另一个时代的书,却从不将世界观投射到那个时代去。

若说“孝”,这个字正是出于伦理。

而在伦理的社会,探春姓贾,是小姐,赵姨娘姓赵,是妾。

所以探春所“孝顺”的对象应是荣府贾姓一干长辈,如贾政与他嫡妻王夫人。

所以“辱亲女愚妾争闲气”的赵姨娘说出想让探春“额外照看赵家”这样的话时,才叫探春气得脸白气噎,说赵姨娘糊涂不知理。

周汝昌先生解释得全,“赵姨娘若是贤惠善良之辈,全家依然尊敬照顾。

而探春亦不失千金小姐之尊严,偏偏赵氏又是一个如此愚昧鄙恶之女人,扫尽探春颜面……而世人读《石头记》却有评议探春之不认亲母,以为攀高争宠。

若如此读之,则《石头记》之品格亦扫地矣。

盖争得四十两是一点私心,而坚守二十四两之旧例方是大公无私。

世之辱骂探春者,不知是爱公乎,还是爱私乎?”我自认为,世人之所以评议探春不认亲母,是因为人们常常也是如赵姨娘一样,情理不分,用各式各样的理由进行情感勒索,终其缘由不过是我与你既有情或有某些情感上的联系,你就应当为我着想,皆是这类'人性本私'的想法而已。

其实探春虽不必孝顺赵姨娘,但她却能做到处处按礼尊敬。

书中处处有晚辈在长辈面前起身让座的细节,还有言语上的尊敬。

这无关身份,即使长辈是奴仆,晚辈是公子小姐;即使有长辈的言行不叫人敬伏,哪怕晚辈的品性顽劣不堪。

但在礼字跟前,都须得撇开个人之偏见,按礼尊敬。

如五十五回“忽见赵姨娘进来,李纨、探春忙让坐。

”后头还有“探春忙道”、“探春听说,忙站起来,说道:‘我并不敢’”。

一连三个忙字,这绝非是虚伪,而在那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礼数,是他们从小受的教养,已经深入内在。

不是今天的刻意为之的礼节性礼貌可比。

有礼有法,这也是古代的大家族之子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的缘故。

可如今社会,我们是再没有这样的环境了,任是世人再怎么发起'复兴''复古'之类运动,都无法与当初家天下的礼教社会相比。

时代改变了,不在那个大环境里,所有费的劲终究都是如梦幻泡影。

读二十九回时,贾母说“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惯了。

”我起初很不明白,不是应该大户人家的孩子才有条件娇生惯养吗?读至五十六回时才明白,没有受过礼法的约束,才叫娇生惯养。

我们都道大户人家的孩子无法无天,贾母解释说:“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就是大人溺爱,一则生的得人意儿,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疼可爱,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

若一味由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了。

”所以只得承认,现如今的我们,都不过是小门小户欠缺礼教不懂分寸的娇生惯养的孩子。

细读红楼,才知曹公是最重礼数之人。

世人却以为红楼梦乃是反礼教之书。

而礼也绝非盲目服从。

在贾府家下人口中,探春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玫瑰之在自然界安静开放,人不犯她,她不犯人,只有当人们逾越分际,她才会给予反击。

探春不似迎春'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于是任由奴仆欺凌,任由他人左右自己的人生。

探春对于侵犯她的人是毫不留情。

七十四回带头抄柬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仗着自己是邢夫人陪房,在贾府做事又上了年头,便不将探春这个年轻小姐放在眼里。

可在理法上,下人资历再老也是下人,小姐再年轻也到底是千金小姐。

探春所骂王善保家的话,句句在理。

她只有在别人不知理,失分寸之时才收起素习的按礼尊敬。

对老嬷嬷,对赵姨娘,皆是这个缘故。

“知礼明理”,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我们就连分清礼与理都难。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被曲解,中国人早就是将这些礼数、伦理抛弃。

而后再去向往西方的法治社会,寻求法治下个人的自由……然,私以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可相当于西方的法制,外在遵循伦理,内在追求自我的性灵,二者毫不冲突。

最后,只能叹息。

任凭我再如何喜爱她,却也只能看着她一步步走入她的悲剧命运。

任凭她再如何精彩,却也是红楼悲剧人物之一;分明是'才自精明从志自高'的人,却最终只能'千里东风一望遥'。

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定早走了,另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偏我是个女孩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说的。

”只单是个不解世事的女孩家倒还好,偏探春比'脂粉中的英雄'王熙凤更胜一筹。

就凤姐连也叹道“她虽是姑娘家,她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屈才无用,这是探春悲剧之一层;真正辛酸无奈的乃是被迫远嫁,终生无缘再见亲人,分明心怀为家族挽狂澜于既倒的希望,却不及伸手,只眼睁睁看着家势颓败,唯有哭叹道: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起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命,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