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璋书》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5ec8b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1.png)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代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自然的向往。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技巧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缥碧”“轩邈”“嘤嘤”等,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1.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1.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ed45c7efc4ffe473268ab24.png)
高处和远处伸展”。D 项中“绝”的意思是“断绝”。
语文课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是奇山和异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 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语文课件
18.学习了《与朱元思书》一文后,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写出连续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示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奇山异水,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 出来,与同学交流。 示例: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首足 下,绿草青青,环观群峰,雾气缭绕。徜徉在崇山峻岭中,多么美妙!
语文课件
(一)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解析】A 项中“戾”的意思是“至”。B 项中“轩邈”的意思是“往
语文课件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 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 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 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 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26015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f.png)
念和常规写法。
• 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提高自己
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
• 多进行写作练习,尝试不同的写作题材
和风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 多参加交流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创
新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05
课堂互动与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作者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
情感,使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
文学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技巧
• 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主题
•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如对偶、
等方面进行分析,领略作品的
排比、设问等,提高自己的文
内涵和魅力。
学鉴赏能力。
• 结合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
言表达、写作技巧与创新能力培养、课堂互动与学习成果展示。
• 每个章节下设若干小节,按照教学进度逐步展开。
教学环节
•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写作技巧。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 学生展示:安排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教师提供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
借鉴古诗文中的文化素养
• 学习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
• 学习古诗文中的历史、文化、哲学等
排比、设问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 学习古诗文中的表达方式,如抒情、
• 学习古诗文中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
叙事、议论等,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的审美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822e5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0.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1.3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1.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2.1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2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对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a.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b.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哪些?4.分析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4.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5.比较阅读5.1让学生阅读《与朱元思书》和《富春山居图记》,比较两篇文章在描绘富春江美景方面的异同。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7.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讲解、比较阅读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富春江美景图片。
3.与《与朱元思书》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add1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8.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及赏析《与朱元思书》课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赏析:《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这就取得了骈文形式上的特点。
但文章又有别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景,展现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大自然画卷。
接着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达了自己随波逐流、任意东西的心境,同时也展现了江流的壮阔景象。
在描写水时,作者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3fae37a76a20029bc642d21.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https://img.taocdn.com/s3/m/029710de33d4b14e85246829.png)
三读课文 研读课文
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顺序)? 1、富春江的景色: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2、描写异水 3、描写奇山
总
分
赏
析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
所写景色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是本文所写景色的总体特征, 全文都围绕着“奇”和“异” 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这种 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有雄心壮志的游者也要 产生隐居思想来衬托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 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 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 隐的高洁志趣。
说明优美的景物对人的思想情感会产生积 极的影响。
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 听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 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 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 印象。
思考:“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 人?
指追逐名利的人 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 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 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 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山
补笔 “横柯”“疏条”
“奇”
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 者有什么感受?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1、视觉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泠泠的泉声 2、听觉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息心忘反 蔑视功名
劝友 归隐
思考: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 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 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2e8f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8.png)
从天蝉视清则觉①气“千来“朗泉转写风,:水不烟明俱快激穷净秀石,,丽,猿天的泠则山风泠百共景作叫色,”响无而,且;绝作将好。者富鸟”不春相:仅江鸣泉为放,水我在们“嘤泠描天嘤泠画”成,出这韵鸟一个。鸣幅壮 阔成背韵景,上蝉来描声写不,断就,勾猿画啸出了无一绝个,广组阔成的了空间一境部域美。好的大自 然交②响“曲从,流飘绘荡声,绘任色意,东使西”人,产既生写亲出临富其春境江水之陡感,,山令形人千 回神百往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风景的闲适心
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
青白色。
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
甚于箭。于,比。
像。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
凭借。争着。向上。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
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听觉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蝉转不穷 猿叫无绝
奇山异水
概 文章的总起,概述从富阳至桐庐一 括 路上风景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
大 这部分以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 意 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
,水猛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这部分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详写“
总-分 奇山”:高山,树寒,声韵;
自明本志:抒发对世俗官场和追求 利禄之徒的扬弃之情,含蓄显露爱 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赏析第二段:
1、找出文中写水的句子? 2、思考作者是怎样展现水奇异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https://img.taocdn.com/s3/m/d5dcd6d219e8b8f67c1cb991.png)
本文与上期哪篇相似?《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同 时期。学生看书,自由读课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日。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
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 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 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 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二、体裁介绍 1、《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全文已散佚。书,即书信,其实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描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 2、骈文
piǎo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青白色
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 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急湍 甚箭,
猛浪若 奔。
tuān急流的水 甚于箭,比箭还快 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 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障碍。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凶猛的浪花就像飞奔的 马一样。
互相和鸣 yīng鸟鸣声
通“啭”zhuàn鸟叫声 长久不断地叫
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到天上,戾lì,至 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f2c052ce2f0066f433227f.png)
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西东。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动听。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
”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与朱元思书》](https://img.taocdn.com/s3/m/bf80fb4ae45c3b3567ec8bea.png)
《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 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 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 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 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 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 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 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 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课文分析
一、富春江秀丽的自然景色: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总写) (分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 朱 元 思 书
水 二 之 异
清澈
(静态)
(夸张) 流急 (动态) (夸张、比喻)
——色 (视觉) ——形
山 三 之 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蝉鸣千转,猿则百叫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 ,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 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 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 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 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 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 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1、背诵《与朱元思书》。准备默写。 2、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 画不如 宋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 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ù shì xuān miǎo
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3d447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d.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人教版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原文和译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一作《与宋元思书》。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全,都。
(3)净:消散,散尽。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精选4篇)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a01e3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4.png)
《与朱元思书》优秀说课稿(精选4篇)《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
而且__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体会__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__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__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https://img.taocdn.com/s3/m/8d8dd88e69dc5022aaea00b0.png)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熟读课文。
2.欣赏富春江美景。
二、知识框架: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与”:给,“书”:信。
【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陈情记事,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
我们曾学过一篇这种文体的文章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艺文类聚》是唐代类书。
由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622)下诏编修。
受诏参与编修的有欧阳询、令狐德棻、陈叔达等10余人。
历时三年而成,共100卷,分46部,以故事居前,诗文附后。
【成语积累】江郎才尽: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人们说他才尽了。
比喻才思枯竭。
三、训练内容:课文默写: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训练内容:(一)前提测评:1.《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
作者,字,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我们学过他的诗《》。
2.本文选自《》,在流传过程中全文散佚不可见。
文体为。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原文填写漏缺的汉字。
隽.永缥.碧轩邈.泠泠.纸鸢.暴戾.经纶.羽扇纶.巾风烟直视无负势上泉水石千不穷飞天经谷忘横上(二)重点字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千丈见底..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成韵...,嘤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三)背诵重点字词及译文。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https://img.taocdn.com/s3/m/1e23461f79563c1ec5da71ab.png)
5.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急湍甚箭 ,_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 奇山异水 ,___________ 天下独绝 。 (2)在结构上总领全文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 (3)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经纶世务者 ,______________ 窥谷忘反 6.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16.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互比高远。
17.【甲】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乙】文中哪八个字可 以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
高大(或“气势宏大”“高耸”“高大雄伟”等),幽深。奇山异水,天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5)好鸟相鸣 (6)争高直指 互相和鸣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宜昌)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 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 (1)山清水秀——( 花好月圆 4.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 (2)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21.与朱元思书
1.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有关骈文的常识。
2.记住本文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附诗句:①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②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苏东坡) ③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 ④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二、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及骈文的特点
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骈文常用四字句,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三、预习交流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分组交流,教师巡查了解预习情况并作简单点评与评分。
根据预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三.课堂展示
预设疑难:
1.骈文的有关知识教师要作补充讲解
2.字词文学常识的展示可提示学生参考当堂训练进
行”板书讲解,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但是讲解的形式不能是单纯的完成练习,最好能以朗读的方式,在朗读的基础上达成目标。
3.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的整体布局的巧妙,从而理清背诵思路,这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分组,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可就开头第一段做一个示范讲解:第一段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特的印象。
解析第一部分:
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
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
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
体齐背第一段)
6.学生对照板书,一齐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能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山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