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德育思想
案例陈述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这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是从事政治了。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言传身教。在道德教化中,孔子重视在位者的身教,即在位者自己的道德修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把为政归结为正己正人。认为只要在上的统治者注意道德修养,端正自己,那么就像风吹过草地可以使草随风而倒一样,可以影响百姓也走上正道,如果自己不正,就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上者“正其身”是为政的前提,在上者,而不能先正其身,就谈不到从政。
所有这些,构成了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在礼和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指出了政治的上层建筑要以一定的德行为其思想基础。孔子的德育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分析
孔子德育思想的功能
儒家学派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而维护“礼”的关键就是德育,就是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即按照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去做。
从德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德育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相关,德育需要稳定的基础。《论语?子路》:“庶一富一教”的观点,即治理国家,需要相当数量的人口,“庶”即需要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富;需要较高的礼仪、修养(即道德)。
关于德育与政治:孔子认为德育与政治同等重要,强调德育是治国的根本手段:在动荡的社会,要通过减少强制性刑罚来提高人们的德行,要注重礼乐之教,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育的根本功能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提出“德治论”,主张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从而安定民心,治理社会,“知所以修身,则之所以之人,之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论语?述而》)。
在德育与人性的关系上:“道德”是教育的核心思想,德育的功能就是道德为政治,道德是作为治国安民的手段。孔子认为德育服务于人的一生,服务于社会理想,它是使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孔子的德育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德育,其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德育对人性具有改造的作用,孔子认为人所以有智慧,不肖的差别主要不在于理而在于学,“性相近,习相远”他把人性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有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则)为下矣。”(《论语?季氏》)。
此外,德育具有协调功能:孔子认为,德育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孔子重视“人我关系”创立人伦道德教育的原则,处理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可贵的,他认为每个人要关心和了解他人,这是道德教育的入手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孝悌是协调家庭关系,交友有信是协调朋友关系,“爱众”是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仁”“人我相亲之谓”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德育不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以便让人自觉地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德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仰,以致为此不惜牺牲任何东西甚至包括生命(舍生取义),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摘自《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孔子的德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以其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服务。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即”人生的自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迷失自我。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哪个阶层,哪个地位的人都应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从自身出发,特别是处在统治地位,手中掌有权势的政府高官,更应该以身作则。除了自己坚持以外,还要教育下一代学习孔子思想,使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自我心性的修养也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从“心”上下功夫不易于流于形式,易发挥修养者的主动性等优点,这样易提高德育的效果。为提高我国德语的效果,我们要适当借鉴中国传统修心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即重视个人的自我性修养,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从佛道两家中吸取其关于心性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去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活动中。这种方法无疑是治疗我国现代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