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探究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读中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以落实教学目的。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的体裁诗歌,并且全是名家之作,作品风格迥异,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词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词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读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精读掌握课文

内容和感悟词的意境,讨论赏析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句。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诵读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娄山关的图片引入。

娄山关:地势险要,在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关上有茅屋两间,石碑一座,上书“娄山关”三个大字。周围山峰如剑,直入云霄。中间是九曲回肠的公路。这种地势,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这样的雄关却没有阻止住红军的步伐。1932年1月和2月红军两次从上面进行激战,胜利跨越。

【设计意图】由歌曲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感知课文主题,自然引出新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创作背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收集作者资料,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感情有直观了解。

3.文体知识

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

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均有各自的不同的规格。有水调歌头、采桑子、沁园春等。

4、字词积累

娥娄蹄咽

三、朗读感知

1、读准节奏,用“/”表示停顿。

明确: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2、听音乐感受诗词意境

3、整体感知词意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4、整体感知脉络

【明确】:本词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听音乐、想象,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各种意象;感受这首词的音韵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加强学生对诵读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合作探究

1、把握象征意义

(1)、词的上阕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词的上阕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不是。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天色未亮,凄风冷月,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3)、词的下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明确: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2、品析字词

(1)西风烈。

明确:这个“烈”字,读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悚然动容,平添悲壮。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