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语文版《忆秦娥_娄山关》课件

语文版《忆秦娥_娄山关》课件


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来,呼呼的响, 吹动了红军战士那单薄的衣裳。在 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 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 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 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 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 答。
写景
下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从 头 越雄 ,关 苍漫 山道 如真 海如 ,铁 残, 阳而 如今 血迈 。步 从 头 越
马 蹄 声西 碎风 ,烈 喇, 叭长 声空 咽雁 。叫 霜 晨 月 。 霜 晨 月 ,
一 九 三 五 年 二 月
忆 秦 娥 娄 山

上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拂晓时刻 时间: 气候、境: 西风凛冽, 天空辽阔,雁声 嘹唳,寒霜铺地, 残月如钩(凄冷)
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雄姿。
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写 作 背 景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 军攻占遵义,二渡赤水,24日攻占桐梓, 25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 军相遇,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 敌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占领 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 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 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碎”: 表现出在铺满寒霜的崎岖山间石径上,马儿不能放步奔
跑,只能发出细碎杂沓的声音。
“ 本指声音哽咽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若 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 咽”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 号声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 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 困难的英雄气概。

忆秦娥·娄山关节奏划分

忆秦娥·娄山关节奏划分

《忆秦娥·娄山关》节奏划分分析一、节奏划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近现代诗歌节奏划分方法总结1.句子成分划分法(1)依据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成分划分。

(2)在关联词后设置停顿。

(3)在主谓语、动宾之间划分。

2.助词依附法(1)将"的、了、着"等时态动态助词放在停顿前。

(2)确保助词与修饰词保持连贯性。

3.语感检验法(1)凭个人语感初步划分。

(2)通过朗读检验停顿位置是否恰当。

(3)评估是否影响诗歌表达和意境。

三、平仄音分布西风(平平)/烈(仄),长空(平平)/雁叫(仄仄)/霜晨月(平平仄)。

霜晨(平平)/月(仄),马蹄(仄平)/声碎(平仄),喇叭(仄仄)/声咽(平仄)。

雄关(平平)/漫道(仄仄)/真如铁(平平仄),而今(平平)/迈步(仄仄)/从头越(平平仄)。

从头(平平)/越(仄),苍山(平平)/如海(平仄),残阳(平平)/如血(平仄)。

四、艺术效果分析双字节奏单位的运用使词作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体现了军旅生活的铿锵节奏。

每个节奏单位之间的停顿,如“西风/烈”的断句,营造出紧迫感和壮阔感。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两字一顿的节奏,生动再现了战场上的声响。

结尾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整齐对仗,双字节奏稳定,突出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平仄交替中以平声为主的安排(如“西风”、“长空”、“苍山”、“残阳”等),增添了词作的雄浑感。

每个小节之间的停顿配合内容,既展现了山川形势的险要,又表现了革命者克服困难的决心。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忆秦娥1•娄山关西风烈3,长空雁叫霜晨月4。

霜晨月5,马蹄声碎6,喇叭声咽7。

雄关漫道真如铁8,而今迈步从头越9。

从头越,苍山如海10,残阳如血11。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1-2]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

忆秦娥1•娄山关西风烈3,长空雁叫霜晨月4。

霜晨月5,马蹄声碎6,喇叭声咽7。

雄关漫道真如铁8,而今迈步从头越9。

从头越,苍山如海10,残阳如血11。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1-2]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语文语文版九上)

《忆秦娥·娄山关》(语文语文版九上)

《忆秦娥·娄山关》(语文语文版九上)教学形式剖析:本课主要运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探求法。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进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诵教学贯彻到课堂一直,从读中引导先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言语和优美意境,以落实教学目的。

教材剖析:«语文课程规范»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外延,从中取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络文明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形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

〞«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这个单元的体裁诗歌,并且全是名家之作,作品作风悬殊,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求先生在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言语、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入哲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体会毛泽东诗词的作风和境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言语,掌握意象,体味词的言语美和意象美,体会词的感情。

2、进程与方法:经过通读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精读掌握课文内容和感悟词的意境,讨论赏析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毛泽东词的作风和境界,领略巨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词的意境,掌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

体会词中赞誉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起先生的情感共鸣。

课前预备:教员预备:诵读视频,课件。

先生预备:自主预习资料。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娄山关的图片引入。

娄山关:地势险要,在娄山山脉的最高峰,翻开有茅屋两间,石碑一座,上书〝娄山关〞三个大字。

周围山峰如剑,直入云霄。

中间是九曲回肠的公路。

这种地势,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这样的雄关却没有阻止住红军的步伐。

1932年1月和2月红军两次从下面停止激战,成功跨越。

【设计意图】由歌曲和图片导入,激起先生对新课的兴味,感知课文主题,自然引出新课。

《忆秦娥·娄山关》课件(1)完美版

《忆秦娥·娄山关》课件(1)完美版

2019年5月9日星期四
12
诗歌赏析
下阕:胜利后苍山远眺图。
山险
—反—衬 红军的英勇
黄昏之景 象—征— 胜利不易
6、7句:全词中心,写娄山关之险要,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 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遵义会议这个伟大历史转折带来的巨变。
9、10句:写景、抒情——色彩浓烈,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残阳”与上阕的“霜晨月”照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 ,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主题更突出。
10
诗歌赏析
下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真。如铁”: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
如,小城万丈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漫道”:莫道,不要说。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 的藐视,对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 的征程。
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 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2019年5月9日星期四
2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湖南 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 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019年5月9日星期四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号声进行描 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含蓄地刻画了 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9
文学常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的含义:。 一是比喻信函。“鸿雁传书”“雁足传书 ”“雁尽书难寄”。 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唐韦应物《闻雁》 :“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 闻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 名词。

诗二首《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ppt课件(26页)

诗二首《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ppt课件(26页)

下阕为何要评说古代帝王? 引出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由评古落到颂今(当代无产阶级 和革命人民),点明了主题。 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 厚望,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 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 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里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并进一步强调了 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 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着承接与推进的作用。
体会“碎”“咽”字的传神之处?
“碎”,写出了娄山关地势凹凸不平,马蹄 杂沓,步伐零乱,突出了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咽”,本指声音受阻而低沉,这里形容在 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 号声。
忆秦娥 娄山关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 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 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 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 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 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 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
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 写法上动静结合。
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思考:望到了什么? 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 方法是什么?

忆秦娥·娄山关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的译文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漫道:莫道。

从头越:重新跨越。

残阳:夕阳。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苍凉感的诗词。

首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秋日景象。

西风烈,暗示了秋天的萧瑟和寒意;长空雁叫,增添了离别和哀思的氛围;霜晨月,则凸显了清晨的寒冷和月光的皎洁。

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为全诗奠定了苍凉、豪迈的基调。

接着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里描绘了军旅生活的场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表现了军队行进的艰辛和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同时,喇叭声咽也暗示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和感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诗词的高潮部分。

雄关漫道真如铁,表现了前行道路的艰险和困难;而今迈步从头越,则展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从头再来的决心和勇气。

这一句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战士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最后是“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头越,与前面的“而今迈步从头越”相呼应,再次强调了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战士们前行路上的艰辛和苍凉感。

同时,残阳如血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进一步增添了诗词的悲壮色彩。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词作赏析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创作背景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忆秦娥·娄山关》创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

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月15日到17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后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

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

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

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1 词二首之——忆秦娥·娄山关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1 词二首之——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造人无国
者 和
民 解
产 阶
人 民

领放 级 的 泽
导 人 , 诗 人 、 书
军 和 中 华 人 民 共
革 家 、 战 略 家 和
领 袖 , 马 克 思 主
-

( 一 九 九 三
法和理义 一
家国论者 九
。的家, 七
主、伟六
要中大)
缔国的中
娄山关,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 来兵家必争之地。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碎': 细碎,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行军之急速. '咽': 形容晨风中军号时断时续,既表现了红军战斗激
烈和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出征情形——刚劲悲壮,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号声
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含蓄地刻 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 概。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
、 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二渡赤水, 写 24日攻占桐梓, 25日凌晨借着月 作 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相遇, 背 敌军败退,红军继续进军,与敌 景 激烈拼搏,反复争夺,红军终于
占领高地。此时已近黄昏,中央 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 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 第一个大胜仗。
诗歌赏析
.
苍 山 如 海 , 残 阳 如 血 。
迈 步 从 头 越 。 从 头 越 ,
雄 关 漫 道 真 如 铁 , 而 今
喇 叭 声, 长 空 雁 叫 霜 晨


一 九

三 五

年山
二 月

2021忆秦娥娄山关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1忆秦娥娄山关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1忆秦娥娄山关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忆秦娥娄山关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句含义、词作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忆秦娥”词的基本格式。

◆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 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同时感受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同学们知道毛主席的哪些诗作呢?2.导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ppt出示小学阶段学过的《七律·长征》,齐读,感悟伟人情怀,感受红军将士的英勇气概和乐观精神。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词《忆秦娥·娄山关》二、教学《忆秦娥·娄山关》ppt出示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手迹,感受其大气的书法艺术1.解释。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双调,四十六字,分上下两片,每片有一叠韵。

娄山关:本词的题目。

2.ppt出示娄山关资料图和解释娄山关:又名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间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语文版九年级《忆秦娥 娄山关》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忆秦娥  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激情诵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书法作品。

大约书于1962 年《忆秦娥娄山关》,被人们视为毛泽东行草书法中的精品。

在毛泽东所有气势磅礴的书作中,此卷手迹以苍凉萧瑟之悲壮、屈铁盘金之刚劲取胜。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三、简介写作背景1935 年1 月29 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 月25 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四、作品欣赏1.齐读全诗,配沉郁顿挫雄浑的音乐,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赏析角度:①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②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喇叭声——刚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九年级语文《词两首: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词两首: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课件语文版
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 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 命精神。同时, 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 “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的战斗 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 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 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 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 的情景。
毛泽东诗词一向气魄宏大、豪放雄奇、昂扬 乐观的风格不同,这首词上阕的意象十分苍 凉凝重,透露了作者的沉郁心情。词人自注 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 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首词正 是诗人这种心境形象的反映。( 诗歌言志)ຫໍສະໝຸ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红军挥戈东指,重新攻 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如今红军 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 这句也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 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 险娄山关。
旅游圣地娄山关
写作背景: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 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博古 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率军攻 打失利,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 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 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 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 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 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 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 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 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忆秦娥· 娄山关》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1.忆秦娥 娄山关【课件】(新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1.忆秦娥 娄山关【课件】(新版)

忆 秦 娥
上 阙
西风、长空、雁叫、 霜晨月→冷清环境 马蹄、喇叭→肃穆气氛
行 军
无 所 畏 惧


山 关
下 阕
雄关如铁→艰难险阻 迈步从头→无所畏惧
苍山残阳→展望未来
勇 于 越胜 关利
《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红军越过娄山关的描 写,反映出遵义会议后红军顽强勇猛、视险如夷的 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战斗雄姿,表现 了作者作为一代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必胜的信念。
1.突出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全文没有直接写战斗场面,但那严肃紧张的气氛 却从侧面让人感觉出一种浓烈出征激战的意味。 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写景与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西风”“雁”“霜晨月”“苍山”“残阳”这 些景物的描写无不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在烘托红 军英勇气概的同时,成功地刻画了红军的形象。
4. “苍山”“残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此题运用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法。如 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 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 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 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
重难点小结
下阕写景以达情,突出表现在色调上。上、下 阕合为一体,由听觉和视觉形象组成了红军行进、 攻占和越过娄山关的意境。词写的是战斗,但却忽 略场面描写,只加以烘托,从侧面描写战斗一天的 生活,突出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革命 主义精神。
铁一般难以攻破,红军依然以豪迈的步伐从娄山关上越 过。作者通过写娄山关的险要,反衬了红军不畏艰险、不 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通过生动 形象的比喻,渲染了一幅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 的图景。既是实写,又在实写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 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 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 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 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探究法。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读中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以落实教学目的。

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这个单元的体裁诗歌,并且全是名家之作,作品风格迥异,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词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词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读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精读掌握课文内容和感悟词的意境,讨论赏析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诵读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娄山关的图片引入。

娄山关:地势险要,在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关上有茅屋两间,石碑一座,上书“娄山关”三个大字。

周围山峰如剑,直入云霄。

中间是九曲回肠的公路。

这种地势,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这样的雄关却没有阻止住红军的步伐。

1932年1月和2月红军两次从上面进行激战,胜利跨越。

【设计意图】由歌曲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感知课文主题,自然引出新课。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创作背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收集作者资料,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感情有直观了解。

3.文体知识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均有各自的不同的规格。

有水调歌头、采桑子、沁园春等。

4、字词积累娥娄蹄咽三、朗读感知1、读准节奏,用“/”表示停顿。

明确: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听音乐感受诗词意境3、整体感知词意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4、整体感知脉络【明确】:本词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听音乐、想象,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各种意象;感受这首词的音韵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加强学生对诵读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合作探究1、把握象征意义(1)、词的上阕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词的上阕仅仅是写景吗?除了写景外还写到了什么?明确:不是。

暗写景中人,以有声衬无声。

天色未亮,凄风冷月,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含蓄刻画出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3)、词的下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明确: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2、品析字词(1)西风烈。

明确:这个“烈”字,读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悚然动容,平添悲壮。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明确:“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明确:“真如铁”极言娄山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头越”写出了作者面对如铁的雄关,没有视之如畏途,而是极其乐观又极其豪壮地号召大家,显出英雄本色。

3、把握写作特色。

(1)词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苍山”“残阳”等物有何象征意义?明确: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2)除了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词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娄山关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词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放在整首词的结尾处,势如撞击洪钟,大声远去,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艺术魅力大增。

【设计意图】从炼字和写法方面深入诗词,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立足教材,整合教材,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

五、拓展延伸试就“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句话用散文化语言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意境,锻炼散文写作。

六、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感于面对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具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设计意图】对课堂内容加以总结,让学生直观、系统的理解课文。

七、课后作业1、背诵诗词。

2、用散文化语言写一写这篇诗词。

【设计意图】背诵是对诵读的检验,散文化的语言练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板书设计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自然环境行军情景庄严肃穆出征情形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忆秦娥·娄山关衬托山险红军英勇越过情景象征苍山、残阳胜利不易教学反思: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诗词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但《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的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学这样气势磅礴的词,气氛的创设极为重要。

我从播音员的朗诵录音导入诗词,让学生领悟诗词的音韵美,我还搜集了诗词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诵诗词,对其意象、字词、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进一步感受毛主席在诗词作品中表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豪情。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