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著作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法学著作读后感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出,广泛深刻地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毫不夸张的说,环境保护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政治、经济、宗教、伦理以及教育等各领域所普遍探讨且常常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常规性热点话题。近期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汪劲教授编著的《环境法学》,对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和相关法律制度有了基本了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该书关于“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这一章节,下面,笔者就围绕这一章节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相较于民法的历史悠久,环境法可谓是一个“襁褓婴儿”般的存在。即使放眼环全球范围内,环境法也只有40多年的发展史,因此相关的环境立法也基本上是在借鉴传统法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环境污染纠纷判例所确立的原则和方法中所展开的。环境法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与环境立法所紧密相关的概念,是环境立法思想或观念的出发点。1汪劲教授认为,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就是确立环境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理论。不仅包括传统一般法的共同理念,还包括有如自然的非人类利用价值、生态平衡规律等思想观念。从比较法角度上来看,各国的环境法基本理念虽各有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增进国民健康和福祉,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在书中,汪劲教授总结规整了有关于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即按照学科来源将其分为环境伦理理念、环境经济理念以及环境权利理念。对于这三个理念,笔者最有感触的是环境伦理理念,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观点,诸如“万物含生、天人合一、敬畏生命”等。我国古代哲学就一直将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和伦理观融为一体,生态伦理观念一直是我国古代哲人所推崇和主张的。20世纪初叶,法国学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博士首次将伦理学概念及其权利扩大至其他生物,并据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伦理的本质应当是敬畏生命,对有思想的人,可以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故其主张,如果把爱扩大至一切生物,就会承认伦理的范围时无

1参见陈海嵩:《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也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环境资源法论丛》2006年第1期。

限的。因此为爱一切动物的伦理学制定细则,是当代人的艰巨任务。2笔者认为,在开展环境立法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环境伦理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开启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使人类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态度,环境伦理观的树立对于全社会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环境伦理是环境法治的基础和价值内核,环境法律的完善和环境执法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环境伦理的积极参与。4首先,环境伦理为环境法的产生和独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环境伦理催生了环境立法。环境法的价值取向便是环境伦理,随着环境伦理的发展,环境法亦会随之更加完善。故环境伦理亦推动了环境法的独立。

其次,环境伦理观念还促进了环境立法目的的转化。不同的环境伦理观念亦会对环境立法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论理观念从最初的敬畏和依赖自然到人类中心主义、再到火来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到现如今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环境论理都在这些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环境法的理论之源和价值灵魂,环境伦理观俨然成为了环境法变革的原动力。5最后,环境伦理促进了公众自觉遵守环境法律义务,为环境法律实施提供了必要的道德前提。现如今,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主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藐视环境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向环境超标排污排废现象频频出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6且许多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自身政绩的考虑,往往对这些现象采取容忍态度,默许这些企业的存在,甚至暗中为这些企业提供便利,如违法违规发放排污许可证等。这些现象都是非常值得批评的,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7而环境伦理则可以通过其内在的道德力量,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教育人类尊重并爱护自然,积极履行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同时为环境法律规范的实施和完善提供必要的道德前提。

2[法]A·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怀译,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3参见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4参见田文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参见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

6参见潘楚林、田虹:《利益相关者压力、企业环境伦理和前瞻型环境战略》2016年第3期。

7参见谢艳红:《生态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