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认识论主观题
认识论主观题指导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世界一个层 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 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 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 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 移。)
★ 1、分析和综合相结合 ★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记住的知识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客观规律的制 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分析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客观实际条件 出发。+分析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 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 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 生态价值观)+分析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 思路: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把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 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分析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只有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分析 针对材料说明要做好某事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性结合起来。
联系: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实 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
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2013年江苏高考认识论专项训练

唯物主义认识论专项训练1、右图漫画《结论》(作者:蒋跃新)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②深入实际,才能真正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发挥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探求事物的本质④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存在作出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④D.②③2、《陋室铭》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安徽省和县生活时写下的千古名篇。
该县县长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发言时,引用了其中的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该县长的主要用意在于强调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B.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C.追求个性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D.走不出自我的人永远不会实现人生价值3.“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4.面对西方无端的狐疑和指责,温总理指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国外交独特的软实力。
“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回”,是中非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一古语蕴含的哲理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C.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5.某地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农民们说,这趋留给喜鹊的食物。
喜鹊到冬天也不飞走,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这个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智慧和哲学②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③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6.《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
政治一轮复习主观题每日一练之认识论

政治一轮复习主观题每日一练之认识论(4)8、(14届南京市盐城市高三联考一模政治)37.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某校高三(2)班学生围绕“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信息一:同学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逐渐发生上述材料给我们以什么样的认识论启示?(6分)9.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12分)10、“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理。
(8分)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国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是如何体现这一过程的?(12分)12.2013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2周年纪念日。
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主观题

唯物论和认识论局部主观题1、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根本生活。
这一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
运用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正确性。
2.每年的台风都会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近年的“碧丽斯〞、“桑美〞等台风使我国的XX、XX、XX等地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辨题:人类能够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不能防止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
3.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彩,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守仁)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塞里……假设在理上看,那么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宋·朱熹)(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10分)(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它表达在哪些方面。
(8分)4.背景材料: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继XX大熊猫栖息地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中国申报的另一工程XXXX殷墟也全票通过评审,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
相关专家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辨题:只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
〔10分〕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开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开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效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效劳。
上述材料是如何表达认识论的观点的?〔10分〕6、.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7、.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认识论主观题

设问3:(小角度)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或:认识 或:真理
答 案:真理三个角度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分析(材料 中……是属于真理) (2)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分析 ②真理是有条件,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在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要正确对待错误。 + 分析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设问2:请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 或:只要求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 案:辩证关系两个角度 (决定作用 + 反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要 勇于实践。 + 分析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 + 分析 答 案:只问“基础”四个角度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有了……实践, 才有……的认识理论政策措施。(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分析:……实践推动了 ……认识理论政策措施的发展。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 (如实践活动中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的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等) 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分析:...实践结果证 明…认识/思想正确/错误。(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分析:…认识是为了推动/指导/ 服务于…实践。(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认识论主观题练习共17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主观题答案解析

34题:(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答案:(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体现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着实践的进行,使实践具有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动改造对象的能动过程,而要能够主动有效地改造对象,就必须首先对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
正是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赋予实践以自觉的能动性。
2、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同动物单纯的生理需要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种被理解的自觉的需要。
通过对人实际需要的自觉认识,正确制定实践目标使实践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目性和单纯经验的狭隘性。
3、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
实践是人同对象的一种客观的物质交流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运用过程,只有通过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对实践的可行性作出必要的论证,才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取得成功。
4、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实践过程,从而引导实践向纵深发展。
实践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人对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加深对对象的认识才可能不断加深对对象的改造。
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和发展认识,而不断发展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不断进步。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
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
(4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
(4分)(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
(4分)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分)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8分)4、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2013高考政治广东各地试题主观题汇编教师版

主观题汇编2一、描述类1.(1)4分11、(1) 5分13、(1)6分15、(2) 17、(1)6分(2)15分20、(1)6分二、措施类1.(2)10分 2.(2)10分3.(1)14分4.(3)12分 6.(2)10分8、(1)12分9、(1)12分11. (2)12分 16.(2)12分20.(2)10分(3)12分23 .(2) 4分三、意义类1.(1)8分3.(2)12分13.(2)10分15.(2) 10分17、(3)9分18.(1)10分20.(2)10分21.(1)11分(2)13分四、依据类1.(3)8分4.(2)6分12.(1)12分20.(3)12分22.(1)14分五、原因类5.(2)11分 6. (1)6分14.(1)10分六、辨析类2. (1)12分5.(1)12分10.(1)11分18.(2)12分19.(1)12分23.(1)8分七、认识类7.(2)11分9.(2)10分12.(2)11分16.(3)14分19.(2)12分八、体现类4.(1)8分8、(2)12分14.(2)12分九、分析类6. (3)13分7. (1)12分10.(2)12分11.(3)12分13.(3)14分十、阐述类22.(2)16分1.⑴【描述类·经济(4分)】【+意义类·经济(8分)】⑵【措施类·文化(10分)】⑶【依据类·哲学(8分)】2.(1)【辨析类·政治(12分)】(2)【措施类·哲学(10分)】3.(1)【措施类·经济(14分)】(2)【意义类·经济(12分)】4.(1)【体现类·政治(8分)】(2)【依据类·政治(6分)】(3)【措施类·政治(12分)】5.(1)【辨析类·政治(12分)】(2)【原因类·文化(11分)】6. (1)【原因类·经济(6分)】(2)【措施类·经济(10分)】(3)【分析类·哲学(13分)】7.(1)【分析类·政治(12分)】(2)【认识类·文化(11分)】8、(1)【措施类·经济(12分)】(2)【体现类·哲学(12分)】9、(1)【措施类·政治(12分)】(2)【认识类·文化(10分)】10.(1)【辨析类·文化(11分)】 (2)【分析类·政治(12分)】11.(1)【描述类·经济(5分)】(2)【措施类·经济(12分)】(3)【分析类·哲学(12分)】12.(1)【依据类·政治(12分)】(2)【认识类·文化(11分)】13.(1)【描述类·经济(6分)】(2)【意义类·经济(10分)】(3)【分析类·政治(14分)】14.(1)【原因类·政治(10分)】(2)【体现类·哲学(12分)】15.(2)【描述类·经济】【意义类·经济】(10分)16.(1)【描述类·经济(8分)】(2)【措施类·经济(12分)】(3)【认识类·经济(14分)】17、(30分)(1)【描述类·经济(6分)】(2)【描述类·经济(15分)】(3)【意义类·政治(9分)】18、(1)【意义类·文化(10分)】(2)【辨析类·文化(12分)】19、(1)【辨析类·哲学(12分)】(2)【认识类·哲学(12分)】20.(1)【描述类·经济(6分)】(2)【措施+意义类·经济(10分)】(3)【依据+措施类·政治(12分)】21.(1)【意义类·文化(11分)】(2)【意义类·哲学(13分)】22.(1)【依据类·政治(14分)】(2)【阐述类·哲学(16分)】23(1)【辨析类·哲学(8分)】(2)【措施类·政治(4分)】1.(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答案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
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实
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况下制定的。
色 GDP 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
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这一认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所认可。
.
读材料后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1 )认识是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随
主观题训练
1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
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
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
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马原主观题2013

考和解决问题。 (3 分)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 例(故事亦可) ,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3 分) 五、道旁的梨该不该摘?(2005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 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 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 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 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 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 精神境界。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马克思 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 W=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 c(不变资本)+生产中加进的必要劳动 v(可 变资本)+生产中加进的剩余劳动 m(剩余价值) 7、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的关系: “惊险地一跃” 8、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
二、价值规律
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 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 (2 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 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2 分) 四、案例: 真理是具体的(200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从前, 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 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 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 10 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 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 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 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 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 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 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 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 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 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4 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 举一例说明之。 (6 分)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 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是要受条件的制约的,关随着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离开具体的时间、 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 无意义的。 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 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4 分) (2)所谓的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 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 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 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
2013认识论主观题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1、①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4分)②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答: (1)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①应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需要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实验获得正确结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集中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经科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
(9分)答:①说明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3分);②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3分);③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错误的发展观带来严重问题。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3分)。
3.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12分)答:①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政府在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反腐。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基于我国反腐败形势政府密集反腐出招。
世界的反腐实践证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创新反腐机制。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反腐败要树立新理念,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
(4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
(4分)(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
(4分)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分)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8分)4、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认识论主观题例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 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 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 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 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 破口。 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 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4.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实践中 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 (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3)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 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 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4)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 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 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 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 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 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 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 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 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 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 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 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答案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重点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①认识的含义;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①真理的含义;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政治哲学主观题专项训练辩证唯物论第一种类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例题:大城市郊区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运用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结合本地实际,命令农民改种菜为种粮,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上级领导下达错误的文件,某地领导错误的命令,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一点。
1、材料一: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十大政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10分)2、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但满以为可以引来金凤凰,结果却一无所获。
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决定调整思路:根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
三年下来,不仅使农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2013年高考真题 认识论

2013年高考生活与哲学试题归类(第二单元之认识论)一、选择题1. (2013 重庆卷12)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
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
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A)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2.(2013 广东卷 35)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
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B)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3. (2013 全国卷II 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C)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3 山东卷 23)“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C)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5. (2013 四川卷 8)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全国高考政治1卷生活与哲学主观题(2013年---2019年)

• 2016年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 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 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 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 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 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 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
•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 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 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 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 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 促进认识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 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 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 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 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 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材料二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 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 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 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 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 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灯神】2013年6月主观题复习资料

主观题参考资料(说明:此答案仅供复习参考,不作评分依据,尤其鼓励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只要合乎情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得分)第一章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时俱进,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求真务实,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训练一、知识再现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活动过程、结果受事物及规律制约,是客观的特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结构和关系实践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作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提供新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主客观联系起来比较对照,用结果检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真理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表现P48追求真理是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表现P49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二、考点扫描1、实践(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练习题1、材料: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对SARS病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2003年5月27日武汉大学宣布: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
经科学实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
武汉大学在世界上率先找到抗SARS 药物,这对中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1)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4分)(2)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2、材料: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以GDP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
(9分)3.材料:反腐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反腐措施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反腐创新的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树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国既有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在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鉴。
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12分)4.材料一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材料二“群众的文化节日百姓的艺术盛会”。
为了充分展示近年来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丰硕成果,促进基层群众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丰富城乡基层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中国文联决定在北京举办“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
此次展演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成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
让基层演员登上首都的大舞台,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到舞台上。
节目内容之丰富、参与人数之众多都属于近年来首次。
请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怎样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5、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9分)6、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7、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5分)8、材料: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
上个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
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6分)9、材料: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从实践和认识的角度,说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9分)10、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1)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11.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
3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在一次次与时俱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探寻出了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华大地30年的辉煌巨变:从计划到市场,让中国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身份到契约,让每个公民找到自由与尊严;从人治到法治,让法律保障我们的公平正义;从权力到权利,让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管理权。
3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高速递增,现已位列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局面,改革开放还需要继续向纵深推进,还需要继续闯大关。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8分)12.2008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近期,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不得调整.对此,社会反应不一,一些专家认为,国务院限价符合市场规律,相关的油.电.气企业认为,政府不应限价.辨题:真理永远掌握在专家.权威手中.13.材料一: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
我们面临人口、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
材料二: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更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最大的浪费往往产生于管理的失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体制创新,这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
(9分)(2)结合材料,从经济角度谈谈应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