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1 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2.识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3.了解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5.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6.了解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7.掌握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8.掌握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10.2 考点聚焦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0.3 知识结构图10.4 核心讲义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生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品德形成的阶段(凯尔曼) • 依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按照社
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 的行为。
• 认同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
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 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
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他律:10岁之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
–自律:10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价值标准。 • 认知矛盾是导致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因素,其顺 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观点:道德认知集中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上。道
德判断的成熟先与道德行为的成熟。
• 特点: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顺序性、结构的整体
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前习俗水平(0—9)
•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 常用的技巧: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特点;逐步提
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 果影响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利用群体的约定: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与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 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 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 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 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 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 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 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 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 机过程四个部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 、家庭教养方式(前面“ 已讲过) 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 3、同伴群体 、 内部条件: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 3、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 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 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 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 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 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第十章_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课件

第十章_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课件

幸福、兴奋、喜悦、欢乐、欣喜、愉悦、骄傲、自豪、荣耀、满
足等 另一种是消极的体验,即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如
沮丧、悲哀、悲伤、悲悯、苦恼、痛苦、失落、失望、落寞、孤
独、仇恨、嫉妒、生气、恼怒、愤怒等
3.行为成分 在情感的推动下,人就会产生行动的动力以及要采取的行动 ,即想怎么做。 但一个人想怎么做与实际上怎么做往往不是一回事。因此这
境。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个环境或场合,这种环境或场合发生了道
德问题,这就是道德情境
问题情境
• 公交车到站了,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小芳正在 车上坐着,但她没有让座。请问她的行为道德吗?为什 么?
如老年人上公交车 如半夜三更吹小号
不是所有的情境都与道德有关,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才能衡量 人的品德,但偶尔一次在道德情境中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 品德。看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在道德情境中的一贯的表现
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 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 那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D.B.Krathwohl)和布鲁姆(B.S.Bloom)
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 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
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可以直接影
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实际行为不一定一致。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即决定行为 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 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 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 和规范。
• 品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落实和表现。 •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 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 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 2、道德情感
–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直觉 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 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 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 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 3、道德行为
(二)态度的结构
• 1、认知成分
–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 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倾向性思维方式。
• 2、情感成分
–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 更重要。
• 3、行为成分
–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 *三因素中情感起到主要作用。 •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
–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没 有形成道德判断。
– 权威阶段(6—8岁)
•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 规则是不能改变的; • 评定是非时总是报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 • 判定行为总是看后果的严重性,不考虑主观动机; •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讲课文档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讲课文档
▪ 自我强化,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 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
第十八页,共47页。
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 品德和态度改变指个体在同环境相互作用 中已形成的特定道德品质或态度的变化: 包括方向的改变和程度的改变。
▪ 方向变化可以由好变坏,也可以由坏变好; ▪ 程度变化可以从轻微到彻底改变。
第二十五页,共47页。
皮亚杰的研究
▪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 家。
▪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 础上的。
▪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的制约,因此,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与儿童 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
第二十六页,共47页。
皮亚杰的研究 (续)
▪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 段的发展规律。
▪ 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是指学前及小 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 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 支配的道德判断。
▪ 创造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态度和行为 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来模仿。
▪ 延迟模仿,学习观察榜样一段时间之后才 出现模仿。
第十七页,共47页。
社会学习中的三类强化
▪ 外部强化,当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
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 获得,有可能加强该态度和行为。
▪ 替代强化,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 而增强自己该种行为的出现频率或强度。班杜拉 特别重视替代强化的作用,因为观察他人的行为 得到强化,会给观察者产生信息作用和情感作用, 从而促使其学习与保持那些他人受到强化的态度 与行为。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行为结构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无律(5.6以前)——他律(10以前)——自律(10以后)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或少数青少年)2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少数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 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成熟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众两种表现形式。

所谓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所谓服众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氛围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与他人接近。

第三个阶段——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保持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二是社会风气三是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一是认知失调二是态度定势三是道德认识水平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论述准备)一有效的说服1 明确的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相待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

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和品德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10-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0-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含义与结构1、态度的含义(1)阿尔波特(G.W. Auport)(2)通过经验组织的、个体对有关态度对象与情景施加方向性或动力性影响的心理的和神经的准备状态(3)三层含义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指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与能力的区别: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第三: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2、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一一的观念和信念(2)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3)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为的预备倾向二、品德的含义与结构1、品德的含义(1)道德的含义:道德(moral)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2)品德的含义:品德(moral trait)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3)道德与品德的含义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体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2、品德的心理结构(1)知: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情: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行: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标志和体现。

意:道德意志。

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具有调节作用。

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对偶故事举例(2)问题: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为什么?(3)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小于5岁的儿童所作的判断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的,以行为的结果为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1)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知) 道德情感(情) 道德行为(行) ——样例17
JPKC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 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 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
考试题型
样例18:
JPKC
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 特点?( A.学前阶段 )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样例46
D.高中阶段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及条件
一、品德(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
JPKC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JPKC
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吸烟有害身体”、 “浪费粮食可耻”、“读书使人增知益智”等。无论哪种态 度,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 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 ——样例29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JPKC
主要内容
JPKC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评价目标】
识记: ①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②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理解: 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③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④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认同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

第28页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 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到达 态度目标。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详细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负担 执行计划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深入概括化和稳 定化。
(遵照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标准)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
第22页
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
自己所认同思想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组
成一个完整(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普通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 与______三个阶段。
第11页
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
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 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规则不是绝正确、一成不变,能够与 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 是维护自己与他人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
第12页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 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作了修改、 提炼和扩充。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
第7页
(二)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三个成份。 1、道德认识(关键) 2、道德情感(主要组成部分) 3、道德行为(主要标志)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形成专家讲座
第8页
例:1、品德心理结构包含( AB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 -----好资料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 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______。
18. 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 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
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______。 22.皮亚杰认为 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 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 }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 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______和倾向。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即 决定行为的选择。
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 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
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
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
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
_____。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 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 的。
36. 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 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 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 遵循 _____原则。
D.公正阶段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 ( )。
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
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A.组织 B.反应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 -----好资料
学习 -----好资料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 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 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 ______ ,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 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 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服、 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
40.皮亚杰认为儿童 5 岁以前是“无律期” ,他们通常以“ 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
_____ 。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 -----好资料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 5 岁
B. 6~ 8 岁
C. 8~10 岁
D. 10~ l2 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_____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 -----好资料
致的行为。
43.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 _____。
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
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 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 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