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这条路走得对吗?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 和《专科学校组织法》,同年教育部公 布《大学规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 校规程》。 1935年公布《学位授与法》。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 员资格条例》,1941年行政院通过了《教 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

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现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至今仍然在台湾贯彻实施。

3.1949年后,中国的高职院校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是在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是名存实亡。

4.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决定”颁布以后,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举办高职教育。

6.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并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也再一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7.1993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由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重点,一是基础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纲要”更加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的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

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

据有关史料,1200年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

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

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

[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

[2]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

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

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

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 I n s t i t u t e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Y u n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0 9 2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Un i v e r s i t y” i s a h i s t o r i c l a c a t e g o r y

I t h a s a d i f f e r e nt c o nn o t a t i o n a n d c u hu r e f e a t u r e i n di f f e r e n t s p e c i f i c h i s t o r i c a 1
影响 了中国现代 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 中西合璧 的现代 大学文化理念探 索过程 中, 西南联 大在 吸取西 方大学
文化理念的基础 上, 始终坚守对 中国传 统道德本位“ 大 学之道 ” 的 自觉文化挟择 , 是 它在 中国教 育 史上取得 巨大成就 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关键词 : 大学; 大学之道 ; 道德 本位 ; 西南联 大
文化背景的 中国古代 大学, 从教 育对象、 教育 目的和教 育层 次上 区别 于“ 小学” 而存 在 , 具 有明显人伦 色彩 。与 西方大学
突 出“ 求真” 与 “自由 ” 的 文化 理 念 不 同 , 中国 大 学 突 出 的道 德 本 位 色彩 强 调 通 过 教 育 达 到 “ 修 齐治平” 的最高境界 , 深刻
a n d mi n d :a d mi n i s t r a t i n g f a mi l y :g o v e r n i n g c o u n t y r a n d a c h i e v i n g t h e i d e a l o f Gr e a t Ha r mo n y ”b e c a u s e i t §u n i q u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e t h i c s .wh i c h i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w e s t e n r u n i v e r s i t y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o f” t h e t r u t h ”a n d ”f r e e d o m” . Wi t h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x p l o i r n g t h e c u l t u r a l i d e a s o f” u n i v e si r t y ”i n t h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n r c u l t u r e .a s a n r e p —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C h i n e s e mo d e n r u n i v e si r t y, t h e Na t i o n a l S o u t h—W e s t As s o c i a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lwa a y s a d h e r e d t o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c u l t u r e c h o i c e 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D a X u e ”f r o m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o n t h e b a s e o f a b s o r b i n g t h e c u l t u r l a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中国学校名称发展史

中国学校名称发展史

中国学校名称发展史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

夏:校商:庠西周:(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

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

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

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起源,每一个国家的大学也有 自身的起源。大学发展的历程总是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变迁。无视自身大学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环境变 迁,就无从理解大学行为并建构大学未来。
(1世纪大学。在此之前,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 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发达的高 等教育体制。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 构也称为大学,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引言
—— 我们从小到大,心中向往的未来大学是什么样的? —— 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的真实
大学又是什么样的? —— 思考: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剩余的大学时光应
该如何更有意义地渡过呢? —— 进一步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生到底应该干些
什么?
——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对大学自身有多少了解? ——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们对中国大学的历史有
——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我国很早就有专门培 养高级人才的机构。
—— 文献记载,在 “五帝”时代,“大学”一词已经用 来指称较高等级的学校。
—— 西汉时,汉武帝从大儒董仲舒之请,创立太学,设 置五经博士,为当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 隋朝、唐、明、清的国子学(国子监),可以说是中 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宋代书 院的出现意谓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五)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mingzhonghbu@ —— 电话:13663248669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第一节 理解大学 第二节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抑或千年 第四节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一、综述我国人民在古代曾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

大约在19世纪,西方数学理论较系统地传入中国。

在洋务运动中,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同文馆,内设有天文算学馆。

在1898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其中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大学堂的“算学门”。

京师大学堂算学门于1913年正式招生,成为我国的第一个大学数学系。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成立了许多新式大学,其中都有数学系。

以后逐渐和西方国家有了较多的学术交流,并向欧美和日本派出留学生。

20世纪30年代,我国自己的数学研究群体开始形成,成立了学术团体,创办了学术杂志。

到4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许宝騄等以其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家底毕竟是单薄的。

我国当时仅在数学的若干经典分支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而许多重要的分支学科,特别是应用数学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去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

这批学者回国后为我国数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它本质上是一次力度很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很长时间之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分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科院校、医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不同性质的大学与学院。

当时,设立了综合性大学13所、高等师范院校33所,其中均有数学系。

与此同时,还全盘照搬了原苏联当时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不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专业,还有了各种专门化。

这些,对我国高等学校数学学科专业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当时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从解放初到“十年动乱”前,我国的数学系毕业生几乎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那时数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派出了大批的数学工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欧美进修与交流;又开放了青年学生直接出国留学的渠道;还邀请了不少外国数学家访华讲学。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 办)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 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 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 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 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 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 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2、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北大、清华、复 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首批入选。
各校都开始合并,新浙江大学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 清华大学合并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则合并北京医科大学,
华中理工与武大谈崩,自辟炉灶,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
的国子学(国子监),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代书院的出现意谓
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 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 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 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 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 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三、1922--1949的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 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 浙大迁到贵州; 武大迁到四川乐山, 中山大学颠簸三南, 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四川宜宾。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三、取法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国家绝不应指望大学同 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 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 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 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 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 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因而在 办学思想上主张学术自由,主张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主张在大学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的 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 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教育实行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按产业部门、 行业、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如 农机学院、坦克系、发动机专业),教 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 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这是一种与计划 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同构的教育制度。
张伯苓:“考察与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 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 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前者转为计 划各人之发达,后者性尽专制,为造成 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是即服从纪 律)。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 臬。”
张伯苓:“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 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 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 宪故取日、英、德学制,言共和故取法、 美学制,此今昔所以不同。”
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我们要建国,同 样也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 验。”
1954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 加强向苏联专家学习》:“只有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把向苏联专家学习的工作当作自己领导活 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各部门党的组织密切 关心这个工作,把向苏联专家学习作为自己经 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才能带领全 体人员更加珍惜苏联专家们所带给我们的无比 丰富的财宝。”

中国大学发展历史

中国大学发展历史

中国重点建设大学开展史一、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1954年10月,高教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X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某某工业大学。

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学院〔理工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师X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某某交通大学、华东师X大学、某某第一医学院〔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某某通大学。

8月28日又增加的4所全国重点高校:协和医科大学、某某军事工程学院、第4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根底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16+4+44〕1、文理〔苏式综合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海洋学院〔理科〕、某某大学、2、工科:某某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某某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某某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3、专门性大学:石油学院、地质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矿业学院、铁道学院、化工学院、某某铁道学院、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某某水电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某某电讯工程学院、农机化学院、林学院、中医学院、某某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法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体育学院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重点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外国语学院1963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重点大学:某某农学院*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1978年全国88所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了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院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重点综合大学(17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复旦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重点理工院校〔52所〕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某某理工大学科技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建筑大学某某建筑大学东南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某某电子科技大学某某建筑科技大学某某海事大学化工大学某某科技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水利电力大学某某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理工大学某某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某某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工程大学邮电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测绘科技大学某某大学重点农业院校〔9所〕中国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X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重点医药院校〔6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某某医科大学某某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重点林业院校〔1所〕林业大学重点财经院校〔1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点艺术院校〔1所〕中央音乐学院重点体育院校〔1所〕体育大学重点民族院校〔1所〕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外语院校〔2所〕外国语大学某某外国语大学重点政法院校〔2所〕国际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点师X院校〔2所〕师X大学华东师X大学1999年特别改组成立的重点大学〔1所〕1999年9月,经国务院特别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某某省农业科学院、某某省林业科学院、某某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内源发展型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本国高等教 育的发展,无需完全移植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别国高等 教育模式,因而保持了较为明显的连续性
外源发展型是在借鉴甚至照搬欧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甚至断层,历史 发展的连续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固有的高等教育传 统所遗赠的巨大资源都被弃置一边
这条路走得对吗?
三、百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 价值取向
(一)旁采泰西,行中国之法
康、梁“兴学校”的总思路:“上法三代,旁 采泰西”;“远法三代,近取泰西”。
梁启超:“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 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 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 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 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8月24日正式开办。这一 大学是运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以“首 善之学”来统领全国新式教育:“为各省之表 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 辖”。
总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大权归之教习”,只设中文总教习,不 设西文总教习。
强调“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 以备特达之用”。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从总体上讲,欧美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发 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本国社会发展所产 生的客观需要,而俄国、日本和中国近 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外 部所施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 方面的压力。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第三节 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演进的本质
大学教育——发展
12世纪,在意大利先后产生了波隆纳大学(波罗尼 亚)和萨莱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相继产 生,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在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 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最初的大学机构, 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
所谓“稷下”,乃是指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 ,齐国君 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 以1640年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 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第一节 高等教育演进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形式上讲: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 育的领域 从目的上讲: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从内容上讲: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 与发扬的场所 从对象上讲: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 从管理上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 理实现的保障

兴盛于齐宣王时期。齐宣王想与魏秦争霸,更广泛罗致各国人才,扩建学宫,
开府第以居学士,兼容各家,鼓励争鸣。这一时期被赐予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 人,稷下学宫达到鼎盛。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农业教育模式。

1895年,中国首次设立了高等农业学校,即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

在20世纪初,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1902年,北京农业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正式设立的高等农业学校。

此后,各地相继设立了一些高等农业学校,如浙江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等。

然而,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内外环境的限制,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的不足,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成立了农学院,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的推进。

1952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设立了一批新的高等农业学校,并对现有的学校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同时,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教育经验和技术,提升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

目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高等农业学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农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姓名:敬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郭汉民20080520摘要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在整个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相当特殊,它跨越了清朝与民国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一年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剔除原有封建内容的同时,还着力清除人们接受近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障碍。

虽然在19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并不显著,但是在这一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在大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为了对19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变革的讨论更为集中和有针对性,本文选取了在1910年代产生了重大变革,并影响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北京大学作为考察的中心,以历史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围绕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这一主题,着重对1910年代中国大学学校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进行具体的考察。

在大学体制方面,学制的制定逐渐走出对日本学制的抄袭,开始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大学管理体制得到完善与规范化,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模式得到推行。

在教学管理方面,大开学术自由之风,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师,实行选科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对于教师的管理,废止了“旧时奖励出身”的陋规,使教师开始转变成国家雇员或一般社会公职;在教师的聘用上实行兼容并包的原则,延揽大批有学识的教师来北大任教,使北大校风焕然一新。

对于学生的管理,由对学生的压制管理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组织学会、参加社团,形成了当时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氛围。

191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情况相当混乱,大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艰难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致于大学在数量、规模上没有太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蔡元培等人不畏艰难的改革实践,又使1910年代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政治腐败的束缚,取得重大的变革成果,并开启了民国中后期大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大门。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医学工作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医学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

唐代设立了医学院,宋代出现了医学博士等级制度,元代出现了医学专科学校,清代设立了京师医学堂等医学教育机构。

20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纷纷回国任教。

1921年,中国医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教育迈入现代化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成立了北京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学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从医学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现在,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

在医学教育的发展中,中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协调,医学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问题。

未来,中国医学教育要继续推进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