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平行与相交》完整教案
《平行与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行与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3. 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轨、斑马线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平行线,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3. 探究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相交线,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3)探究相交线的性质,如:相邻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相交线之间的距离变化等。
4. 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让学生举例说明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平行线和相交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交通中的线:《 平行和相交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四交通中的线:《平行和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行和相交的概念。
2.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行和相交的内涵。
2. 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直尺和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如黑板的边缘、书桌的边缘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的存在。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直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直线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直线。
二、新课导入1. 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有些直线是平行的,有些直线是相交的。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和相交的特点,然后教师给出定义: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
三、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可以通过观察直线的方向是否一致;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可以通过观察直线上是否有交点。
2. 学生操作:每组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两组直线,一组平行,一组相交。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给予评价。
四、巩固练习1. 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并给予评价。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平行和相交的概念,知道了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四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掌握交通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征。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分辨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来判断交通中的路况和行车的安全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概念及特征。
2.相交线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1.如何观察判断平行线和相交线。
2.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判断交通中的路况和行车的安全性。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内容:1.平行线的概念和特征。
2.相交线的概念和特征。
3.交通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应用。
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教师给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如下问题:“这些线是怎样的呢?我们能认识出哪些特征呢?”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征。
第二步:讲解新知识1.教师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进行讲解。
2.教师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征,并与之前学生得出的特征进行对比。
3.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
第三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1.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其中包含了平行线和相交线,要求学生标出它们并判断它们的特征。
2.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他们标出的线段,并写下自己的判断结果。
第四步:应用新知识1.教师出示交通路况的几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来判断交通路况的好坏。
2.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评语。
四、教学方法1.看图说话法:通过看图片来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
2.演示法:通过教师举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特征。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己标出平行线和相交线,并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判断结果来巩固所学知识。
4.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交通路况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及反思教学评价:1.能否让学生准确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及特征。
新青岛版《平行与相交》完整教案
新青岛版《平行与相交》完整教案第一篇:新青岛版《平行与相交》完整教案第四单元备课《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学绘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画垂线;理解“同一平面”。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平行教学内容:课本信息窗1、48--51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授课时间:2014.10.21 教学过程:一、认识平行与相交 1.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四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并能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 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三、教学难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2. 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场景,如道路、铁路、航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线。
- 提问:这些线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 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
- 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
3. 实践操作-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 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线,找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判定方法和性质。
- 提问:如何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交通场景,找出其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停车场、规划一条道路等。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今后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 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1 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学会识别平行线和相交线,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2.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3.知道夹角的概念,学会测量角度的大小,懂得相邻角和对顶角的概念;4.能够简单地应用平行线、相交线和角的概念解决一些日常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2.学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3.掌握测量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了解相邻角和对顶角的定义;4.学会简单地应用平行线、相交线和角的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对顶角和相邻角的概念;2.学会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平行线、相交线和角的概念。
四、教学场景1.在授课前,把课桌椅摆成小组座位,每组座位应设4-5名学生,为每组配备一套工具,包括直尺,量角器等。
2.学生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五、教学步骤5.1 引入教师通过一幅图片或者视频展示物体间的直线关系,引导学生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学习兴趣。
5.2 定义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出示课件,向学生展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
5.3 判断方法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5.4 角的概念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出示课件,介绍夹角的概念和角度的测量方法。
5.5 角的种类教师讲解相邻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5.6 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相交线和角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5.7 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并进一步理解。
六、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理解程度;2.教师在讲解完角度概念后,给学生一些测量角度大小的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3.课后通过练习题、小结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媒具1.课件、板书;2.视频或图片;3.直尺、量角器等。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用讲解、实例、运用等方式,让学生对平行线、相交线和角的概念建立了初步的认识。
《 平行和相交 》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行和相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和相交的含义。
2. 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 平行和相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找出平行和相交的例子,理解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平行和相交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通过举例,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巩固对平行和相交的理解。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平行和相交的直线。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加深对平行和相交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如斑马线、铁轨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平行和相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房屋、道路等。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和相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平行和相交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平行和相交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平行和相交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大全5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55—59页。
【教材分析】平行与相交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以及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这一特点是学习相交与平行的基础。
看到“直线”马上就想到“无限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究竟是相交还是平行,避免了停在表面只看现状而发生错误判断的现象。
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臵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
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通过座谈了解到学生已熟练的掌握了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能比较好的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2.通过课前检测预设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1)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臵关系”“互相平行”等。
2)将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导致分类标准乱。
【设计理念】(通过网络查询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应用提高”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认识平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已经直线的平行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七章第一节内容,主题是“平行与相交”。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能够识别和描述平行线和相交线;2. 能够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3. 能够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平行线和相交线,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它们。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直尺、三角板、白板和一些实际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们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们介绍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并教他们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它们。
3. 课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行和相交的概念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白板来展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它们。
我还会用板书来展示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和解答。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线,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答案: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永远不会相交;相交线在交点处形成直角。
2. 请在纸上画出一个教室的布局,用平行线和相交线来表示黑板、课桌和门的位置关系。
答案:黑板和课桌之间可以是平行线,课桌和门之间可以是相交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它们对于学生们的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
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案
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案教案标题: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及特点;2. 能够判断给定的线段是否平行或相交;3. 能够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1. 平面几何教材(青岛版);2. 黑板、粉笔;3. 直尺、量角器;4. 练习题集。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概念,并提问:什么是平行线?什么是相交线?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点,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探究:1. 将黑板上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特点概括成两个定义,让学生默写并互相订正。
2.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集,让他们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理解。
3. 带领学生讨论解答练习题,解释每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上的任意两条线段平行;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上的任意两条线段相交于一点。
2. 引导学生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大小等。
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完成额外的练习题。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检查他们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探究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更多性质和定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3. 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制)
教学背景
•授课时间:本次授课时间为1小时
•授课班级:三年级2班
•授课内容:平行与相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能够较好地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判断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问学生这些线是什么关系。
2.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引导学生找出两条线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平行线,问学生这些线是什么关系。
4.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引导学生找出两条平行线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理论课
1.教师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图形。
2.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并标记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线。
3.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观察到的图形特征和线段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自由练习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讨论自己画的图形是否符合标准。
3.教师选两名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画的图形,并让其他学生评价和提出修改建议。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特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勤于练习,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上的作业。
2.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准备好下次课的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通过具体事例和图形,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和性质。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直线、线段、射线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2. 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断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事例,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断方法。
3. 典型例题解析。
作业设计1. 填空题: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判断题: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3. 应用题:运用直线、线段、射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难点方面,要注意讲解清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以及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断方法。
在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和区分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以及掌握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断和应用。
《平行和相交》(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行和相交》-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3. 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相交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实例,如铁轨、斑马线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的特点,总结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平行线,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2)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特点,总结出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相交线,感受相交线的性质。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如何在平面内画出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平行与相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3. 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
2.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与相交现象,如铁轨、斑马线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现象中的数学知识。
2. 新课导入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3.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直线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是相交线。
3. 活动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
2.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些直线,并标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
4. 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答案,分析学生易错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与相交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平行与相交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讲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时,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活动探究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5.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平行与相交》一、平行线的定义二、相交线的定义三、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现象四、判断方法五、练习题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活动探究”环节。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行与相交》优秀教案1
《平行与相交》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平行线。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画法【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长方体盒子、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
【学具】白纸、彩笔、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上下学的方式是答)不管我们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上下学,我们都要经过一条条繁华的大街,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交通的畅通,马路上修建了许多的交通设施。
(课件呈现情境图)其实在这些交通设施中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课件演示每幅图中的两条线)。
活动二:认识平行与相交。
1.画图感知,认识表象。
师: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用彩笔画在纸上。
(生独立思考并画图,师巡视并搜集作品)师:仔细观察这六组直线,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尝试分类,小组讨论交流。
2.分类——认识相交组织交流。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在数学上我们叫相交(板书),相交的点,我们称为交点。
那③④⑤就不相交了,对于这样的分类方法你有不同意见吗?生演示③这样看是比相交的,延长后也会相交。
(把③挪到相交的一类)3.归纳——认识平行师:那同学们思考一下④⑤延长后会相交吗?那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延长后能否相交呢?(课件呈现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以此来判断两条直线延长后能否相交)师: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讲解:互相的含义,同时指名学生说直线a和直线b的关系。
(理解互相平行)巩固练习: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件演示)4.感知同一平面内师:刚才同学们对互相平行与相交理解得非常好。
下面请同学们来判断这一组直线是相交还是互相平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行与相交》 青岛版(五四学制)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并能正确区分两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3.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
2.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和相交线,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教师出示平行线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并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教师出示相交线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相交线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并引导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相邻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3.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布置作业布置与平行线和相交线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2. 练习题3. 教学课件4. 相关书籍和资料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讲解、练习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案
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能够准确识别和区分平行与相交的情况。
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如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平行线和相交线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学会用工具准确地画出平行线。
2、教学难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铅笔、纸张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直线的图片,如铁路轨道、斑马线、双杠等。
提问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其中的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讲授新课相交线的概念展示两根交叉的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讲解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相交线的实例。
平行线的概念展示两根无限延伸但永不相交的铁轨,引导学生观察。
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强调“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这两个关键词。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用直线的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 a 平行于直线 b,记作 a//b 。
用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如直线 AB 平行于直线 CD,记作 AB//CD 。
平行线的性质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画平行线教师示范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画平行线。
3、课堂练习出示一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平行还是相交。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通用17篇)《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平行与相交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画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做了铺垫,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了基础。
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以及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和三角尺。
一、;;;; 激趣导入,引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大家看:这个字是(无),这个是(始),这个是(无)这个是(终)。
那无始无终是什么呢,猜一个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名词?师:对,直线,为什么是直线呢?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说的真好,因为直线有一个特点是能向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师:咱们再看,这四个字在不同的?生:平面内。
师:我们的黑板是不是平面,大屏幕是不是平面,桌面是不是平面,课本封面是不是平面?师:那咱们再来看,老师如果把这个图形展开,你们看这四个字就在同一个平面内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与相交》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与大家一同学习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单元《平行与相交》。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通过学习,大家将能够识别和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学会用符号表示它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用符号表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和合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学会用符号表示。
难点: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以及如何用符号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直尺、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一些平行和相交的例子。
2. 探究: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些物品,尝试用直尺和彩色笔标出它们的平行和相交关系。
3. 讲解:展示各组的成果,解释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用符号表示。
4. 练习:课堂练习,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平行和相交的题目。
5. 应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些自己的平行和相交题目,互相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线||平行|直线直线||相交|直线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彩色笔在一张纸上画出至少三组平行和相交的直线,并标出它们的符号。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大家可以尝试自己设计更多的平行和相交题目,与同学互相解答,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也可以尝试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图案,与同学们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明确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七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相交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有一条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3. 生活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2.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相交,理解平行线、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交通场景,引导学生发现交通中的线,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行线、相交线的定义,举例说明,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找出平行线与相交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活动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平行线与相交线,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结:总结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强调判断方法。
6.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6.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画出平行线与相交线,并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教室内的平行线与相交线,并说明其应用。
3. 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备课《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学绘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画垂线;理解“同一平面”。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平行教学内容:课本信息窗1、48--51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授课时间:2014.10.21教学过程:一、认识平行与相交1.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同桌合作,边摆边画。
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
预设如下几种情况:[设计意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两条直线,摆一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认识具体化了。
教师把学生的摆法全部罗列出来,为后面的分类感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分类感知,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交。
谈话:我们摆出了这么多种位置关系,同学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你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根据两根小棒是否靠在一起分类,把(1)、(3)、(5)、(6)、(7)分为一类;(2)和(4)分为一类。
根据两根小棒所摆成的图形来分类,把(1)、(5)分为一类,两根小棒组成了几个角;(2)、(4)分为一类,两根小棒不靠在一起;(3)、(6)、(7)分为一类,两根小棒都形成了一个角。
根据两根小棒代替的是直线,直线是可以延长的,把(1)、(2)、(3)、(5)、(6)、(7)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交叉在一起的;(4)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不会交叉在一起的。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反思: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直线。
直线有什么特点?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小结:像图(1)、(2)、(3)、(5)、(6)、(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像图(4)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板书:不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探索、想象、归纳等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点在数学教学领域已经达成了共识。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
先要求学生自主给它们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小棒代替的是直线,而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因此,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以后,它们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并由此引出“平行”的概念。
这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纷繁的位置关系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本质区别。
]3.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出示以下5幅图:运动场跑道、高压电线架、黑板、秋千、五线谱。
谈话:你能从这些图中找到相交或者相互平行的例子吗?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及时评价,并捕捉有效的资源。
例如:学生说到五线谱上的平行线时,提问:谁能具体说一说,在五线谱中,哪条直线和哪条直线互相平行啊?(学生说说)追问:那一组平行线应该有几条呢?(可以是两条,也可以是三条、四条、五条等。
)再问:一条直线行不行?(不行)小结:对,平行指的是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只有一条,就谈不上位置关系了。
因此,一组平行线至少要有两条。
提问:那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平行与相交的例子吗?(学生找到后说一说,教师注意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设计意图: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
现实生活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交与平行的例子,并利用这些生活实例获得对平行线的初步认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平行的概念。
]4.自主探究,认识“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图(如右图)。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平行和相交的例子,那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个长方体,请你判断一下,a和b是什么关系?a和d是什么关系?提问:那a和e又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在这里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认为它们相交,有的学生会认为它们平行,有的学生感觉到它们既不相交,又不平行,但不知道原因,等等。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两条直线有点奇怪,不相交,但是也不平行,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模型,仔细观察,互相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呢?组织学生先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a和e在不同平面上,所以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小结:我们今天研究的都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平行,也就是说,在“同一平面内”(教师用彩色粉笔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到中学还要继续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提问:那你还能在模型上找到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例子吗?指给小组里的同学看看。
(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设计意图:理解平行的概念,关键有两点,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关于“在同一平面内”的认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在课的开始就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后,教师用了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讨论:“a和e所在的直线是什么关系”,学生发现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这里的问题,a和e所在的直线既不是相交的,也不是平行的,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小组观察、讨论、探究,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因此导致了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结果。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了“同一平面”的表象,加深了对平行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几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说理由。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评价。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指指说说。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下面每组线段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先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二、学画平行线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与相交,也认识了平行线,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想办法来画一组平行线,好吗?(学生自己动手画)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画法。
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此时,学生发现用刚才的方法很难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启发: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0页的内容,看看茄子老师是如何教大家的。
学生自学,试着画一画。
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画,二靠,三移,四画)。
谈话:想办法检验一下,这样画出来的直线是原来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创造一组平行线,当用不同的工具画出平行线以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这样,就使学生的个体经验在交流与共享中得以丰富,思路在碰撞与沟通中得以融合,空间观念在自己描述和听取他人描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画一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吗?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体会一条线段平移后,总是和原来的线段互相平行。
三、总结全课(略)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谈话:什么是平行?请大家再完整地看看数学书上的内容,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板书设计:认识平行条件: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并能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平行的现象。
本课一开始,从交通设施中寻找一组直线,用小棒演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画在练习本上,在分类比较中认识平行与相交。
在学生经历了讨论交流学习活动之后,对平行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分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辨析说理,加深对平行的认识。
总之,我觉得本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学生能有效的突破难点,掌握学习重点。
第二课时认识垂直教学内容:教材信息窗2,52---54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2、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像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