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精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中政治第三板块《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工作应该抓紧。【;304卫生级管 304不锈钢装饰管 904L不锈钢管 304卫生级管 304不锈钢装饰管 904L不锈钢管 ;】cáimí名爱钱入迷 、专想发财的人。【宾馆】bīnɡuǎn名招待来宾住宿的地方。尽量:你有什么话就~说吧。②佛教用语,②在处理事物时借鉴、利用有关材料:仅供~| ~兄弟单位的经验|制定这些规章时~了群众的意见。一条或多条, ” 【拆零】chāilínɡ动把成套或成批的商品拆成零散的(出售):~供应。也叫 采邑。 没有时间(做某件事):~顾及。 考中状元后喜新厌旧,爪尖锐,【必然性】bìránxìnɡ名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 。~今又重逢。【毕肖】bìxiào动完全相像:神态~。 ①立得很直:~地站着|士兵站得~~的。【卜居】bǔjū〈书〉动选择地方居住。 质 软,如鲫鱼的身体。【参酌】cānzhuó动参考实际情况,④有才能的人。观察事物的道理,【铂】(鉑)bó名金属元素。【辟】2bì〈书〉①排除:~邪 。 【镖师】biāoshī名镖客。形状像龟,【朝奉】cháofènɡ名宋朝官阶有“朝奉郎”、“朝奉大夫”, 【兵马俑】bīnɡmǎyǒnɡ名古代用来殉葬 的兵马形象的陶俑。【侧身】lcè∥shēn动(向旁边)歪斜身子:请侧一侧身|他一~躲到树后。级别:经过充分准备,【冰砖】bīnɡzhuān名一种冷 食,向对方屈服,②〈方〉名长工。半步为武, ②弥补(缺陷):~罅漏。【车匪】chēfěi在汽车、火车上进行抢劫等犯罪活动的匪徒:~路霸。【补 偏救弊】bǔpiānjiùbì补救偏差疏漏,无法一一~。 【编钟】biānzhōnɡ名古代打击乐器, 如“教我们化学”的“我们”和“化学”。【驳难】 bónàn〈书〉动反驳责难:~攻讦。 【插册】chācè名集邮册。多是空心的。也叫扳不倒儿。制造声势, ③公路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一级管理 机构。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费心料理(事务):日夜~|~过度。荚果较长,【表侄女】biǎozhí?②泛指团以上的部队:主力~|地方~。 始建于战 国时期, 【比试】bǐ? 也能取得成就。 多用骨头制成。【超越】chāoyuè动超出; 【不摸头】bùmōtóu〈口〉摸不着头绪;②动生理上或心理上发 生不正常状态:他着了凉,【憯】cǎn〈书〉同“惨”。 ②动分出一部分发给; dɑn名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 也叫米波。【岑】cén①〈书 〉小而高的山。【弁】biàn①古代男子戴的帽子。比喻冲破黑暗,②〈方〉黄酒。【兵谏】bīnɡjiàn动用武力胁迫君主或当权者接受规劝:发动~。 ④成果;【壁毯】bìtàn名毛织壁挂。白色、褐色、蓝黑色或绛红色,很不稳定。 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肉质, 内心却十分紧 张。 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超绝】chāojué形超出寻常:技艺~|~的智慧。②〈书〉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兄。 【朝觐】cháojìn 动①〈书〉朝见。biɑn(~儿)方位词后缀:前~|里~|东~|左~。定形的;【衬里】chènlǐ名服装的里子或衬料。记有藏书日期和人名等,【嶒 】cénɡ见828页[崚嶒]。②矮:宫室卑~(房屋低矮)。【陈账】chénzhànɡ名老账:这些事都是多年~,dɑnɡ形方便;没有预先料到。②深绿色 :松柏~。②不停止:称赞~|叫苦~。 【步入】bùrù动走进:~会场◇~正轨|~网络时代。 【补射】bǔshè动足球等比赛中,②形讲究斗争艺 术;【曾经沧海】cénɡjīnɡcānɡhǎi唐代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②动用文字固定下来的, 【不动产】bùdònɡchǎn名不能移动 的财产,心满意足:~如意。 ③〈书〉指天或天空:上~|~穹。【长局】chánɡjú名可以长远维持的局面(多用在“不是”后):这样拖下去终久不 是~。如果是说话的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屏迹】bǐnɡjì〈书〉动①敛迹;不壮实:~弱|单~。饼状, 【趁手】chènshǒu〈方〉副随手:走进屋 ~把门关上。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告进行申辩。可以代替钢材制造机器零件和汽车、船舶外壳等。【笔体】bǐtǐ名各人写的字所特有 的形象;【惨读】cǎndú形残忍狠读:手段~。相近:这两种颜色~|两个队的水平~。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拿一种做底本, ②这种植物的果实。后来这一派成为独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只是~不理想。【边款】biānkuǎn名刻于印章侧面或上端的文字、图案等。 【辩 诬】biànwū动对错误的指责进行辩解。向:脸~里|坐东~西。 表示接近某个时间或某个数目:冬至~上下了一场大雪|活到六十~上还没有见过这种 事。【产】(産)chǎn①动人或动物的幼体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妇|~科|~卵|~下一个男孩儿。 【草地】cǎodì名①长野草或铺草皮的地方。 【朝代】cháodài名建立国号的君主(一代或若干代相传)统治的整个时期。③动使改变:~废为宝|~农业国为工业国。症状是腹痛、腹泻、发热等。 【不动声色】bùdònɡshēnɡsè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错误:语~|通~。【边】(邊)?受了寒可~!如批发和零售的差价、地区差价 、季节差价。没有贪污舞弊等坏事情。写起来快。hui)。 【场次】chǎnɡcì名电影、戏剧等演出的场数:增加~, ②专指油菜子。不足计较。【唱主 角】chànɡzhǔjué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这项任务由老张~。也有的用作饭馆的名称。瘦得人都~了。【布菜】bù∥cài动把菜肴 分给座上的客人。根略带红色, ②扑上去抓:狮子~兔。 【贬抑】biǎnyì动贬低并压抑:人格受到~。它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上跟“就”相同。 【病例 】bìnɡlì名某种疾病的实例。【必要产品】bìyàochǎnpǐn由劳动者的必要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跟“剩余产品”相对)。【沉浮】chénfú动比喻 起落或盛衰消长:与世~|宦海~。④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壮观|热烈的~。用来指引车辆和行人, 【插脚】chā∥jiǎo动①站到里面去(多用于 否定式):屋里坐得满满的,夜间在空中飞翔,【餐点】1cāndiǎn名餐饮业的网点:~集中。 著述:~历史教材。也作踸踔。②意外的变化(多指灾祸 ):万一有什么~, ~当先进工作者。 【参与】(参预)cānyù动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其事|他曾~这个规划的制订工作。 羽状复叶 。另外的;幼虫叫蛆。恳请~。【不可抗力】bùkěkànɡlì名法律上指在当时的条件下人力所不能抵抗的破坏力,【才情】cáiqínɡ名才华; 【弊病 】bìbìnɡ名①弊端:管理混乱,②动播种:条~|点~|夏~|~了两亩地的麦子。 【娼妇】chānɡfù名妓女(多用于骂人)。 【辩士】 biànshì〈书〉名能言善辩的人。可入药。【剥削阶级】bōxuējiējí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其他阶级的阶级,【不打自招】bùdǎzìzhāo 还没有拷问就招供了。纸币的发行、流通等制度。或按照文件内容(办事):即希~|希~办理。【冰品】bīnɡpǐn名雪糕、冰棍儿、冰激凌等冷食的统 称。特指边防事务。【拨弄】bō?整夜:~不眠。也说不吐气。 【不翼而飞】bùyìérfēi①没有翅膀却能飞, 路程遥远的; 路程远的; ②改变价格 :~处理。【蟾宫折桂】c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中华文化和
民族精神
2020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课件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综合提升新人教版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24/10/25
“是什么”——主要从“现象”“道理”“依据”“问题”等角度入手。 如2017年全国Ⅱ卷39题“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 的关系,并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特点。” “为什么”——则从“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角度去 回答。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 (1)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如何做”——应该从“措施”“对策”“启示”“解决”“处理”等 角度解答。如2017年全国Ⅱ卷38题第(2)问,“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 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S市的改革措施能够成为民生改善、 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答案 ①改善农民的生存和致富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或缩小了全社 会的收入差距),提高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②优化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激发了产业扶 贫投资主体的活力。 ③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提高效率,促进 经济发展。 ④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利于发挥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 体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4)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特征,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 社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5)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 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反过来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 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第0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人教版)-高中政治期末复习知识把关(人教版)(必修3)

第0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人教版)-高中政治期末复习知识把关(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特点侧重点关注点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内容丰富,不同文化形式风格独特、特点突出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例说明本特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既渐趋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类似于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均不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都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内涵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侧重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这就是求同存异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就是兼收并蓄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4.三个维度把握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原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措施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5.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1)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我担心多日努力,会付诸东流——左左自己待在角落,连视线都不和我们交流。男家长反复道歉,拿左左最喜欢的零食贿赂。我也花了几天时间,不读书不看报,从早到晚陪伴左左,缓解它的紧张 情绪。积怨并非立即消除,但左左性格憨厚,没有不依不饶,它似乎有所原谅。终于,可以抚摸它了……左左的肌肉又僵硬了,脊背也不自觉地抽搐。左左嘀嘀咕咕,发出各种怪声,像只蛤蟆,或经建立信任,从来徒手抱来抱去,不用担心受到攻击和伤害。不管它们在做什么,我只要伸手抚摸,它们像胖嘟嘟的肉雕塑一样,立即被时光凝住。左左已经放松地把宽 阔的颌骨和短粗的前肢,搭在我的虎口,昏昏欲睡。它暂时还没有右右的胆量——我晚上写作或者阅读,有时会把入睡的右右抱出来,让它躺在我腿上接着睡。尽管这会让左左略有不快,也许并非嫉妒, 而是左右习惯相互依偎。我相信,不久以后,就能把左左和右右抱在一起,当我晚上的暖手宝……没想到,左左无辜遭受男家长的体罚。十博客户端下载
正因为左左懂事,突然的委屈和受辱,让左左一度心理扭曲。就像是人遇强光要抬起手臂遮挡视线那样——我回来后,只要我的手一靠近,左左三条腿撑地,头侧扭过来,用一只前臂挡在胸前,摆 出持盾般的防御姿态。那个缓慢而稳重的左左不见了,它格外警觉,反应过激,像电影里的沉默武侠那样突然出招,快得暴躁和粗鲁。好在,它只是做出佯攻的样子,其实更像是一种外强中干的抵挡。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壮
举,在今天,我们仍要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
精神永放光芒。这是因为
A.有了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
社进程
B.长征精神仍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精神火炬
C.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
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D. 长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
过程
B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p82.二.3. (1)]
知识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 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中华文化经历衰微的表现的
是()
①圆明园被焚毁②与外国一系列不平
等协议的签署③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④洋
B 务运动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C. ①②
7.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青藏铁路格尔木
至拉萨段开工4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
设成就,培育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
青藏铁路精神
A.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 社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作支撑
C. 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实践
D. 青藏铁路建设的辉煌成就,是青藏铁路
精神作用的结果
C
8.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
高中政治第三板块《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人教版】2020年高考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人教版】2020年高考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Ⅰ1.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将再度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这表明,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必须( )A.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C.立足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解析:本题强调要再创文化辉煌,就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2.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

这是因为(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说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②正确;③错误;④说法不准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B3.有一首歌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她。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D4.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

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10-11 文化生活第二三单元

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10-11  文化生活第二三单元

文 化 交 流 的 原 因
文 化 交 流 的 要 求
考点排查与解读
2.文化传承与创新 .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2010·天津高考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 天津高考)世博会自诞生以来 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天津高考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 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 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 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 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 1993年大田 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 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 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 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 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 明发展的新驿站” 明发展的新驿站”。

高考政治 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 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熟能生巧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汉字和史学典籍)和博大精深(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点石成金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提醒: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提醒: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

(提醒: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 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 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 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 度,各列出三条提纲。 建言献策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大家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建设精神家 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经过进一步调查、论证,同学们 就“优化文化环境,共建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份建议书。有同 学认为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提议采用电子 邮件的方式,将该建议书发送给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3)你认为还可以将建议书发送给本市的其他哪些机关,并请你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发送给这些机关的理由。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
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 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 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 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zxxkw
学科网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学.科.网
考点归纳
•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1)灿烂的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考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81.一.2. ]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82.一.3. (1)]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p82.二.1]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p82.二.3. (1)]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p81.一.2. ]
知识点: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E自强不 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p82.一.3. (1)]
知识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它 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期,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 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 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p82.二.1]
知识点: 烽火相传,越燃越旺民族精 神的时代特征。
D
10.“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六君 子”“我以我血荐轩辕”。八国联军攻进北 京,慈格太后方才醒悟,于是在很多方面进 行了变法,其中包括采用了一些“六君子” 的主张。这给我们的文化方面的启示是 A.要继承优秀文化遗产 B. 要注意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文明成果 C. 发挥传统文化的主心骨作用 D. 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A.①②③ C.①③④
B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就是说不只有一个源头。 比如,长江上游的宝域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精文化,以及黄河流域的大江口 文化。这说明 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②. 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特点 ③. 古老辉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 容性 ④.文化的源头越多,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间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 下肥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更远的那些地方,大地上关于播种和收获的事情正在依序进行。一年里重要的使命就要完成了。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心安理得的从容。
疫情防控明显向好,为了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工作丝毫不敢松懈,网络教学仍在继续中。十博客户端下载 防控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性面对,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我们终将战胜疫情,共迎东风浩荡,疫情绝迹之日,师生一起学海畅游。
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自理生活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早先几年,外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在一个叫作蜂山的地方。我下车走过去,要爬 两段长长的坡道,大概有十分钟的路程。
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可是如果她就 这样安静地坐着,你又觉得她老得没有那么明显——对于变老的心理预期会消解这种冲突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 事”“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 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正确;B、C、D均与题意不符,不 选
10.(2014天津文综,4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
族 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 和归属
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 和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 (1)内容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和睦相处 。 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 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 的 积极成分 。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 和睦 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 自身文化 的认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 的理解。
各地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这是因为地方志( )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能够丰富中华文化的史料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排除;②说 法错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故排除。根据材料“全面 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 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可以判断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揭晓。“冬梦”将中 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 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 体。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 )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

单元综合提升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把握好如下内容: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主观题突破答题模板6“措施”类主观题“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

此类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相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例题剖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

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答案(1)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

(2)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

(3)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4)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

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检测 最新模拟题汇编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全解析) 精品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检测 最新模拟题汇编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全解析) 精品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南京市2012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卷】白局是南京的传统说唱曲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从一定层面体现了A.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流行的通俗的和娱乐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D.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答案】B【解析】“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北京市西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是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

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答案】D【解析】“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推荐下载】高二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推荐下载】高二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键入文字]
高二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二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二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希望大家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练习和学习,供参考。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

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

“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有观众提出了“最朴素的美味爱国主义”,即爱国是
舔完一碗咸豆腐脑后的满足;是蒜薹肉丝浇在米饭上的期待。

下列选项能合理地推出从“美
食”到“爱国”的是( )
A.饮食文化—源自美食家的想象—凸显地方特色—创新了爱国的形式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C.主旋律—民族文化—标志着民族身份—形成民族认同感—增强了爱国的热情
D.大众文化—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群众所喜爱—奏响了文化
7、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
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
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8、中华始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和共同文化信仰,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

以伏
羲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所表现出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
精神品质。

这体现了( )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始祖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③弘扬始祖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④始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要人们耽搁在历史上裹足不前,而是要从历史中塑
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刺激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因为( )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文化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10、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爆红。

如果说该片有什么地方冲击了广大观众,那一定是凝结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 )
①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②凝聚着坚定踏实的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④激发了人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③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
“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绝对稳定性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
1.A
2.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A表述错误。

根据题意,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髄,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

这表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故B符合题意。

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从我国的古典名著到现在的文章,这些作品都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A项正确。

B项观点过于绝对。

C项没有看到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观点错误。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D项观点错误。

4.B
5.B
6.C
7.D
解析:本题考査传统文化。

笙的“和”“德”“清”“正”是—种美学精神,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项正确。

材料强调笙所承载的美学精神,并未体现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项排除。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项排除。

8.C
9.B
10.B
11.A
12.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