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方案计划审计办法
风险管理专项审计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特制定本风险管理专项审计方案。
二、审计范围与对象1. 审计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应对和报告等环节。
2. 审计对象:本次审计对象为XX银行,包括总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及下属子公司。
三、审计内容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完善,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是否合理,各级风险管理人员职责是否明确。
2. 风险管理制度:审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3. 风险识别与评估:评估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重点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4. 风险应对与监控:审查金融机构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监控机制是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运行。
5. 风险报告与信息披露:评估金融机构风险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及时。
四、审计方法1. 文件审查:查阅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流程、报告等文件,评估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2. 面谈与访谈: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等进行面谈,了解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4. 内部控制测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内部控制测试,验证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五、审计时间与进度1. 审计时间:本次审计预计耗时2个月。
2. 审计进度安排:- 第1个月:完成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对象确定、资料收集等工作。
- 第2个月:开展现场审计、案例分析、内部控制测试等工作。
六、审计结果与应用1. 审计结果: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审计报告,提出整改建议。
2. 应用:金融机构应根据审计结果,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制度、流程,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审计师如何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审计
审计师如何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审计随着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作为监管机构和股东的代表,审计师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审计师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时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一、风险管理的审计方法和步骤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审计师作为外部独立的专业机构,需要评估和审计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审计师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审计时,应该遵循以下方法和步骤:1. 审查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审计师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全面的审查。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是否建立了适当的风险管理框架,并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2. 评估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的有效性。
这包括审查企业的风险识别方法和工具,评估企业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3. 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已经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这包括检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评估其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并防止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失。
4. 评估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的有效性。
审计师应该检查企业的风险监测系统,评估其是否能够及时监测风险,并及时向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报告风险情况。
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和步骤内部控制是企业保障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而审计师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时,应该遵循以下方法和步骤:1. 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审计师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并进行全面的审查。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是否建立了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2. 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审计师需要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其有效性。
审计师应该检查企业的财务报告和业务流程,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符合规定,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会计师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
会计师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会计师职责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通过进行内部审计,会计师能够评估和增强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风险管理帮助会计师识别并应对与财务活动相关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会计师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旨在为组织提供有关其内部控制效果的评估。
会计师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标准。
1.确定审计目标:会计师首先应确定审计目标,即确定需要评估的特定方面或过程。
例如,审计目标可能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资产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合规性程序的执行情况等。
2.制定审计计划:在进行内部审计之前,会计师需要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应包括评估的范围、时间安排、所需资源以及评估方法等。
3.收集证据:会计师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证据可以包括文件、记录、报告以及员工的口头陈述等。
4.评估内部控制:会计师通过对收集的证据进行评估,判断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评估可以基于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例如风险控制矩阵或问卷调查等。
5.提供审计意见:根据评估结果,会计师应向组织管理层提供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可以包括对控制缺陷的建议,以及对改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
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会计师应对财务风险的一种方法。
会计师可以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保护组织的利益,并确保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1.识别风险:会计师需要识别与财务活动相关的各种风险,例如内部失控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操作风险等。
识别风险可以通过对组织流程和系统的分析,以及与相关方进行交流和讨论来实现。
2.评估风险:会计师需要评估已识别的风险的潜在影响和可能性。
评估风险可以基于统计数据、专家意见和历史事件等。
3.应对风险:会计师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策略和控制措施,以应对已评估的风险。
这可以包括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优化财务流程、培训员工以及购买适当的保险等。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的选用正确地选用审计方法则是保证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条件。
要做到选用正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注意相关的问题。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1.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一般地,进行财务审计时,主要运用查账的方法,如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函证法等;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则既要运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又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及现代管理方法,如经济活动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决策分析和数学分析等。
但就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而言,则应具体分析以后才能决定选用何种方法。
2.依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被审单位情况不同,需要选用的审计方法也不相同。
3.依据不同的审计类型选用审计方法一般地,不同类型的审计或同一类型的不同审计项目,或是同一审计项目,可能都需要经过不同途径获取多种证据。
不同证据要用不同方法才能获得。
如实物证据的获得必须运用盘点法,第三方的外来证据要运用函证法或询问法等。
4.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来选用审计方法审计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专门知识,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但是,审计职业人员同其他事业人员相比,也并无“先见之明”,要真正让每个职业审计人员都成为“通才”,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为充分利用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又能保证收集到所需的合理证据,在选用审计方法时必须考虑审计人员的素质,即看看该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否与运用该方法时所需具备的能力相适应。
5.依据审计方式选用审计方法审计方式不同,选用审计的方法也不同。
如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报送审计,则一般就不需要运用盘存法去核实资产(特例除外);而进行就地审计时,则盘存法核实资产的实有数,常常是必须经过的步骤。
如在进行全面审计时,则一般可以采用逆查法和抽查法;若进行专题审计,则一般要用详查法、顺查法等。
如要真正彻底查清问题,则需要很多方法配合使用。
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专项审计方案
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专项审计方案
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专项审计方案是专门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的审计方案。
其目的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风险。
以下是一份可能有用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专项审计方案: 1.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
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谈话,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整体情况,建立审计基础。
2. 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等方面,以便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 分析企业风险。
对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以便发现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 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等方面。
5. 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审计目标和审计计划,制定具体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法等方面。
6. 实施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计划,实施相关的审计程序,包括查询和调查、检查、监盘、分析程序等方面。
7. 撰写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并提出改进建议。
8. 审计报告的披露。
根据企业的要求,将审计报告提交企业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相关方披露。
风险管理审计实施方案
风险管理审计实施方案一、引言。
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方案,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通过评估和监控这些风险,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风险管理审计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内控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范和减少各种经营风险的发生。
三、风险管理审计实施方案。
1. 确立风险管理审计的组织架构和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风险管理审计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审计管理机制。
2. 制定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科学高效。
3.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各项风险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事件。
4. 加强风险管理审计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5. 定期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风险管理审计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
风险管理审计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是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方案实施后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发现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五、总结。
风险管理审计对于企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审计体系,才能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审计实施方案,确保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措施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机构,在执行审计工作中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保证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措施:1.制定审计风险管理策略: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制定明确的审计风险管理策略,明确审计目标和要求,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2.风险评估和识别: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情况,识别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工作程序和相关责任人,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4.制定审计计划:会计师事务所根据风险评估和识别结果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时间安排,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5.合理分配资源: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包括人员和设备,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
6.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执行和审核等。
7.进行风险导向的审计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根据风险评估和识别的结果,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加强对重要事项的审计测试。
8.及时沟通和反馈: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和存在的风险。
9.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定期的审查和评估,确保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0.持续学习和提升能力: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对审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及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审计程序科学的风险管理审计程序不仅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可以促进风险管理审计规范化。
(一)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审计计划,并报告单位领导审批后实施。
审计计划可以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及时、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内部审计人员要深入企业各部门、各环节,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审阅相关文件记录、互联网搜集信息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包括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状况、企业管理情况等。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确定审计的性质、范围和时间,并编写审计方案。
(二)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重要环节。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与技术,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深入分析,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分析原因,评价这些问题和缺陷带来的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识别出企业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重心放在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并分析其成因及其影响,进而评估确定风险量值或程度,以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比如建立计算机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把所有可以定量测试的因素列示出来,按照重要性程度大小,分层、分步地综合各种因素,测试出每种因素对测试目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数值大小。
当风险难以量化或者数据不可获取时,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流程图法、SWOT分析法等。
在采用定性方法时,为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一般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
另外,风险的度量也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三)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审计报告,报告阶段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十分重要。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应当主要反映整个审计的要点,既要肯定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好的、高效的管理方式,又要针对其中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审计与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计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和业务流程的检查和评估,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而风险控制则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确保审计与风险控制的有效进行,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和执行流程,以及该制度的重要性和应用建议。
二、目标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和可靠性,预防和降低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信誉。
具体目标包括1. 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遵守会计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发现和纠正财务报告中的错误和漏洞,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3. 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4.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5. 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三、内容1. 审计程序和要求明确审计的流程和步骤,确定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频次,规定审计的要求和标准。
2. 财务报告制度规定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明确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和格式。
3.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
4. 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5. 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明确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部门的组成、职责和权力,并规定其与管理层的合作关系。
6. 信息系统审计制度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四、执行流程1. 计划阶段制定审计和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范围、时间和资源的安排。
2. 执行阶段按照计划进行审计和风险管理活动,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识别和评估风险。
3. 报告阶段编制审计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部门汇报审计结果和风险控制建议。
风险管理方案计划审计办法
风险管理方案计划审计办法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办法编号:TS-KP-XS-**版本: 2013编制:审计部批准:董事会2013年**月**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审计办法目录:共九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第三章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第四章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分类第五章风险管理审计须遵循的原则第六章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第七章制定风险管理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第八章风险管理审计取证的评价标准第九章审计报告第一节整理审计发现的要求第二节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的内容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审查与评价行为,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文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管理险审计又称风险审计或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或风险审计)是指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活动进行评价和测试,以识别、预警和纠正公司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适或缺陷,进而提高公司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风险管理,是指一套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共同设立、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流程。
它的功能是对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风险管理旨在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风气,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简答题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简答题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内部审计方法,旨在评估组织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以下是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的简要回答:
1. 审计程序:
- 确定审计目标:审计人员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包括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环境。
- 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需要通过访谈、检查、测试和其他手段收集审计证据,以证明组织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环境是否有效。
- 分析审计证据:审计人员需要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以确定组织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系统是否有效。
- 撰写审计报告:审计人员需要撰写审计报告,总结审计结果和建议,以向组织管理层提供建议和指导。
2. 审计方法:
- 合规性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组织的政策、程序和法规要求,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 控制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模拟交易、账户测试等方式,评估组织的控制环境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 分析性测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交易数据、财务报表和其他信息,评估组织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应对措施。
- 实地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组织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以评估其有效性。
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审计方法,旨在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为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改进提供建议和指导。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及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及方法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日常运作中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风险,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部分,旨在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介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程序1.明确审计目标:在进行风险管理审计之前,审计人员需要与企业管理层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
审计目标包括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提供改进建议,确保风险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确定所需的审计资源和工具,以及制定审计程序和方法。
4.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评估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过程、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施情况、风险报告和监控的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等。
5.发现和报告问题:审计人员在评估风险管理体系时可能会发现问题和不合规情况。
发现问题后,审计人员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和评级,将重要问题及时报告给企业管理层,并提供改进建议和建议措施。
6.跟踪和监督改进:审计人员需要跟踪和监督企业管理层对审计问题的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后续审计,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改进。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方法1.文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企业的文件和记录,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规范和程序是否被充分执行,是否存在合规性问题和缺陷。
2.访谈和调查问卷: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和理解,以及风险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3.风险评估和排名:审计人员可以使用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和排名。
常见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风险图谱和风险矩阵等。
4.流程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审计,评估流程的规范性、有效性和运作情况。
审计和风险控制方案范本
审计和风险控制方案范本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
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和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审计和风险控制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确保审计和风险控制具备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审计和风险控制方案的范本,并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
二、审计方案1. 目的本审计方案旨在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合规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等,为企业提供有关经济责任、法律规定和稽核目标是否得到满足的确认意见,以及发现潜在风险隐患,提出改进措施。
2. 范围本次审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 审计程序(1)明确审计目标和方法;(2)收集和分析与审计范围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3)评估和测试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4)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5)识别风险隐患和审计重点,并进行重点审计;(6)汇总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报告;(7)与被审计对象沟通,解释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改进措施。
4. 评估标准审计标准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准,并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审计依据是完整、准确和真实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
5.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对内部控制体系、合规性、财务报表准确性和合理性的评价,以及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三、风险控制方案1. 目的本风险控制方案旨在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不受严重干扰,并保护企业的财产和利益。
2. 风险评估和分类(1)通过调研、分析和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识别潜在风险;(2)将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类,按照影响程度和概率来确定优先级,重点关注高风险和可能性较大的风险。
3. 风险管理措施(1)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职责;(2)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及时掌握风险情况;(3)制定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并进行跟踪和反馈。
集团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办法一、前言本文档为集团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办法,是为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而制定的。
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一)风险识别1.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包括对工程项目内部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
2. 风险识别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设备、材料、技术、环境等。
3. 风险识别应由具备相关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工程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专业第三方机构共同进行,确保其科学性、客观性和严谨性。
(二)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是为了确定各项风险因素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分类。
2. 风险评估应该以风险概率、风险影响、风险控制程度等维度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3. 风险评估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并使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确保评估过程合理、公正和准确。
(三)风险控制1.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出现或可能出现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2. 风险控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并及时采取行动。
3. 风险控制需要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科技手段,提高控制效率和精度。
三、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流程(一)风险识别和评估1. 审计部门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案和方法论。
2. 审计部门组织内外部专业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识别出潜在风险因素,并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1.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审计部门需要协同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并建立预警机制。
2. 审计部门需要做好制定计划、确认责任、分工推进等控制措施,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高效实施。
(三)监督控制措施的执行1. 审计部门需要根据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分析。
2. 审计部门需要协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方法
03
风险识别的方法
风险清单法
定义:风险清单 是指对企业所面 临的风险进行全 面分析和梳理, 列出可能存在的 风险点并对其进 行分类和评估。
目的:帮助企业 识别和了解自身 所面临的各种风 险,为制定风险 管理策略提供依
据。
方法:通过收集信 息、分析数据和评 估风险,将可能存 在的风险点逐一列 出,并对每个风险 点进行描述、分类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内部审计与风险 管理的方法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内 部 审 计 的 方 法
03 风 险 识 别 的 方 法
04 风 险 评 估 的 方 法
05 风 险 应 对 的 方 法
06 风 险 管 理 监 控 的 方 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内部审计的方法
审计计划的制定
定义:敏感性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不同因素对项目或企业的影响程度的方法,通过分析这些因素 的变化对项目或企业目标的影响,确定哪些因素是敏感的,哪些不是。
目的:帮助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团队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 施。
步骤:确定分析的目标和范围;识别可能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分析每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对目标的 影响;确定敏感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风险矩阵法
定义:风险矩阵法是一种对风险进行 评估和管理的工具,通过定性和定量 分析,将风险分为若干等级,以便采 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优点:直观、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 够全面考虑风险因素,帮助企业识别和应 对各类风险。
实施步骤: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 制定应对措施、监控和调整。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企业、组织、项目 等,尤其适用于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行业。
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为了提高公司审计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二、总体目标1. 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审计工作合规、高效。
2. 提高审计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
4. 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确保审计成果质量。
三、具体措施1. 完善审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1)设立审计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审计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决策。
(2)明确审计风险管理职责,建立审计风险管理责任制。
(3)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素养的审计人员。
2. 制定审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审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2)明确审计风险管理的范围、程序、方法和要求。
(3)定期修订和完善审计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其适应公司发展需要。
3. 开展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1)定期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经营业务等方面进行审计风险识别。
(2)对识别出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4. 加强审计风险应对和监控(1)对评估出的高风险,制定专项审计计划,实施重点审计。
(2)对中低风险,加强日常审计监督,确保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建立审计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审计风险进行跟踪和评估。
5.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1)开展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其审计技能和风险意识。
(2)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考试,提升其专业水平。
(3)加强审计团队建设,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 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1)简化审计程序,缩短审计周期。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数据质量。
风险审计实施方案
风险审计实施方案一、引言。
风险审计是指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以发现和评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的一种审计活动。
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企业的持续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风险审计实施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目的。
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
1. 风险识别阶段。
在风险审计实施的初期阶段,首先需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梳理。
这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个方面的风险。
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历史数据和案例,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2. 风险评估阶段。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
这包括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以便确定哪些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应对的。
在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风险防范和控制阶段。
在完成风险评估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预案,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和处置。
4. 风险监控和追踪阶段。
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最后阶段是风险的监控和追踪。
这包括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定期对各类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四、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
1. 制定风险审计实施计划。
在实施风险审计前,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这包括确定实施的时间节点、参与的人员和部门、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等。
同时,还需要明确风险审计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实施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审计风险管理规划方案
审计风险管理规划方案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增长,审计已经成为业务运营不可或缺的部分。
合规和透明度在当前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风险管理成为核心审计的基础。
因为审计风险与业务风险密切相关,所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审计风险管理规划来保证对业务的风险进行必要的控制,以避免在不可预见的风险中加剧所面临的挑战。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审计风险管理规划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管理的审计风险,并从公司战略的角度考虑审计风险的影响和管理。
本规划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方法,以建立审计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并监控和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审计风险管理框架第一步:评估风险首先,需要评估风险以确定可能的风险事件及其可能性和影响。
风险评估应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和环境进行,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SWOT分析、红绿灯分析和故事板等。
第二步:建立策略和措施完成风险评估后,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审计风险管理战略,以管理确定的风险。
管理策略应涵盖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并包括应对策略和简要行动计划。
第三步:监控和控制风险规划中的第三个步骤是监控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该步骤提供了一些重要措施和指标,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特别重要的是监测在执行策略和计划风险管理措施过程中的进展和结果。
审计风险管理方法1.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企业应制订风险管理政策,该政策应涵盖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包括管理风险的性质和措施,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
2. 指定风险管理团队应该启用一支审计风险管理团队,并确保制定一份谁在证券等风险事件中进行指定的管理团队成员名单,以确保团队有效管理和执行。
3. 识别和评估风险风险管理团队应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和环境,确定可能的风险事件及其可能性和影响,并更加全面地评估这些风险。
4.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基于风险评估和评估结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综合的审计风险管理策略,以管理确定的风险。
5. 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审计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控制等风险等实施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应该在事发之前进行恰当的计划实施。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计方案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计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木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
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
是指区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报失的风. 险、(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身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普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朱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米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户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收益与风险匹配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
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问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
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审计工作方案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方案)
为完成此次“上海电力学院所属部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结合本所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工作范围
(三)审计工作内容
(四)审计策略
(五)人员安排
(六)质量控制措施
1、审计前的准备阶段
2、审计实施阶段
3、报告阶段
收费承诺书
我单位承诺。
在实施“上海电力学院所属部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项目,实际收费金额按照标准收费金额的百分之计算。
上海电力学院审计外包业务付酬标准价
单位:元
投标人全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风险管理审计办法编号:TS-KP-XS-**版本: 2013编制:审计部批准:董事会2013年**月**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审计办法目录:共九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第三章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第四章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分类第五章风险管理审计须遵循的原则第六章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第七章制定风险管理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第八章风险管理审计取证的评价标准第九章审计报告第一节整理审计发现的要求第二节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的内容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审查与评价行为,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文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管理险审计又称风险审计或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或风险审计)是指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活动进行评价和测试,以识别、预警和纠正公司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适或缺陷,进而提高公司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风险管理,是指一套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共同设立、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流程。
它的功能是对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风险管理旨在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风气,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及所属各分公司、全资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控股子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参照执行。
第二章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第五条风险管理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依据公司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政策,评价公司是如何通过实施风险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各类管理目标的,进而评价公司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力,提出改进措施,以保障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支持和保障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六条风险管理审计总目标的具体化就是风险管理审计具体目标。
风险管理审计具体目标可分为一般风险管理审计目标和专项风险管理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第七条一般风险管理审计目标是对事项的关键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力评价,或者说特别关注被审事项的关键风险管理框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其审计内容一般包括:一是评价那些可能影响被审事项目标实现的关键性风险的管理缺口(关键风险被识别程度);二是评价为保障被审事项目标实现而开展的风险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力(或者说是评价被审事项的风险管理框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过程的有效性)第八条专项风险管理审计目标是按照每一个审计专项具体任务和具体内容而定的,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专项风险管理审计目标:(一)有关风险管理要素的审计目标,例如包括:1、风险范围确定的合理性:包括战略范围、组织与环境范围、业务范围;2、风险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例如评价基础、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指标计算;3、风险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主要审核如下方面:按照审计确定的风险范围,核实风险识别是否全面,风险各级分类的合理性,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确定的科学性,风险分析方法选用的科学性,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性;4、风险治理策略和措施的合理性;5、风险理财组合方案的合理性。
(二)风险管理活动的充足性。
(三)风险管理制度的适当性。
(四)危机管理计划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五)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协调一致性。
(六)新项目和新市场的可进入性评价。
(七)对损失事件的原因调查性评价(真实性评价)。
(八)风险相关记录和风险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评价。
(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措施的恰当性。
(十)其他。
第三章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第九条依照ISO-31000框架,核验公司风险管理过程中针对每个关键的风险环节实施的风险管理是存在和合理的,且正常运行。
这些环节包括:沟通与协商,识别与分析风险,风险评估,评价和选择策略,实施风险治理,监控,持续改进。
第十条依照COSO-ERM框架,一方面,核验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大目标确实存在,并且针对这些目标的管理都是有效的,如核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了解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程度,了解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程度,能保障组织的报告是可靠的,能保障组织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另一方面,核验八大要素的存在,以及核验其正常运行情况。
第十一条对照特别制定的风险管理框架和要求来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如内控测试状态良好,机制对风险反应迅速,公司对风险的预测能力正在逐渐提高,事故发生率降低和损失明显减少,社会责任形象提升等。
第四章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分类第十二条一般风险管理审计这类审计主要目的是识别/确认被审事项的关键业绩影响因素和评价相应的风险管理效率和效力,可细分类为:(一)针对公司各管理层级的风险管理审计:企业整体、分公司、业务或子公司。
(二)针对公司职能领域或特定关键风险的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审计、财务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质量审计、安全审计、环境审计和内控审计等。
(三)针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四)针对各类活动的风险管理审计(五)针对产品或服务的风险管理审计(六)针对过程或操作的风险管理审计(七)针对资产的风险管理审计第十三条风险管理要素审计风险管理要素审计是针对企业风险管理政策、方法、措施、手段等要素实施的审计第五章风险管理审计须遵循的原则第十四条审计人员风险管理专业水准原则:审计人员应熟悉ISO-31000 “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引”和了解ISO-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第十五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具备审计专业基本水准原则;第十六条目标导向原则:清晰地理解被审事项的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要素,提出将这些风险要素管理至公司可接受水平之内的改进建议;第十七条关键性(重要性)原则:在设计审计方案和实施审计时,应关注关键目标、关键业务、关键流程和关键风险点,识别影响关键业绩实现的关键要素,进而就关键风险点的管理缺口提出改进建议;第十八条审计规划/计划原则: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和审计任务,做足审计准备,设计周密、充足和合理的审计取证方案,制定合理与可操作的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和方案;第十九条充分了解就被审事项所设定的风险管理期望和价值原则:了解被审事项(整体或局部)的风险管理政策或管理原则,这是对公司整体、局部、业务、项目、资产、过程或活动等事项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判别依据之一;第二十条风险管理审计过程组织原则:执行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调整计划,及时完成计划;第二十一条沟通和协商原则:各审计相关方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持续和畅通的磋商和沟通;第二十二条确保审计质量原则:应确保审计计划制定的质量,确保审计过程实施的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输出质量;第二十三条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应体现重要性、客观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原则。
第六章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第二十四条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如下所示:1、风险评估与确定审计域程序(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关键风险分布从而确定审计域)2、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程序3、按计划实施调查和测试(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4、审计证据评价程序、审计报告程序(包括整理审计发现、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建议)。
5、风险管理审计的后续审计第七章制定风险管理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第二十五条风险管理审计方案就审计的组织方式、时间进度、资源分配、审计证据取证安排、审计质量保证措施等给出更为清晰和可操作的指引。
一般来讲,一个整体和较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方案应当包括:(一)审计目标;(二)审计域;(三)审计要点;(四)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参照指标;(五)审计程序及其包含内容;(六)审计调查与测试取证安排;(七)审计负责人及其责任;(八)确定审计所需信息和资料;(九)主要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用(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方法);(十)审计时间进度和审计顺序(例如审计顺序、何时与谁交谈、进行现场观察的时间安排、对每一种审计程序推进进度的时间安排、每个阶段需进展的审计深度、何时向谁提交审计结果等);(十一)审计资源需求;(十二)审计组织与审计质量保障证措施;(十三)审计团队的组成;(十四)对被审目标的配合要求;(十五)审计报告要点框架等。
第八章风险管理审计取证的评价标准第二十六条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可以用量化数字表示:1、2、3、4、5,或用字母表示如A、B、C、D、E,表示由低到高(或由轻到重)的程度。
第二十七条风险的严重性(或影响)的评价具体尺度(除了表达为财务指标之外,也可以用声誉、资本、法律等方式来表述风险的影响)1、不严重:既无战略影响,又无财务影响。
2、轻度严重:相对较小的战略和/或财务影响(一星期的利润)。
3、中度严重:显著地影响战略和/或财务目标的实现(一月的利润)。
4、严重:难以实现战略目标(可能需要战略上的一次改变),和/或重大的财务影响(一季的利润)。
5、高度严重: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一年的利润)并威胁公司的生存能力。
第二十八条风险可能性(概率)评价的具体尺度1、不发生:在特定的时期内不会发生(<5%)。
2、不太可能:在特定的时期内不太可能发生(<25%)。
3、可能:在特定的时期内或许会发生(<50%)。
4、很可能:在特定的时期内发生比不发生的可能性大(>50%)。
5、肯定:在特定的时期内已经发生或几乎肯定会发生(>90%)。
第二十九条风险的层次评价(扩展的尺度)1、极小的威胁:几乎不可能严重地威胁组织。
2、轻度威胁:不太可能严重地威胁组织。
3、中度威胁:偶尔可能成为组织的严重威胁。
4、严重威胁:很可能成为组织的严重威胁。
5、灾难性的威胁肯定是组织的严重威胁。
第三十条风险承受限度的评价1、避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允许此风险发生。
2、降低:必须拥有持续地管理此风险的政策、流程和程序,并把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管理:必须能够预测此风险的发生,并采取前瞻性的行动以降低其影响。
4、检查:将允许此风险发生,但是必须能在其影响过大之前及时检查并报告此风险。
5、接受:风险的发生是可接受的。
第三十一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可扩展度(可管理性或可控性)评价1、无风险管理:组织任由风险发生,并接受其后果。
2、低层次的风险管理:风险通常都可以检测到,但是组织更依赖于应急或恢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