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c6d9f1a417866fb94a8e75.png)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荒山之夜教案
![荒山之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7a4616b90d6c85ec3ac697.png)
荒山之夜教案【篇一:《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两部作品的作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习俄罗斯乐派的知识,了解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民歌。
(二)新授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三)新授课《荒山之夜》(略听)(一)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2.总概:乐曲于1848年间写成。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人民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体现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
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树一样”。
主题一:主题二:4.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风格特征。
5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一部酝酿、构思、写咋达十五年之久,却依然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
1860年9月,作曲家受曼顿剧本《女巫》中一段情节的启发,开始写作一首管弦乐曲。
他在写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说道:“我现在正做一件很有兴趣的工作,就是为《女巫》中荒山上的女巫度安息日一场写作音乐??现在,我正在为它准备一些音乐素材”1867年,圣约翰节(7月5日)前夜,穆索尔斯基完成了管弦乐曲《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
这部作品受到巴拉基列夫的批评,作曲家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忘不了他写作一个作品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和感觉上的回忆,增温了他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d53ce6de80d4d8d05a4f6c.png)
共1课时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人音2003课标版评论(0)1教学目标1.通过对《卡玛林斯卡亚》欣赏,体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特点的成因,并能够对俄罗斯音乐感兴趣;2.通过分段聆听、对比音乐主题情绪风格,哼唱主题旋律,根据作品风格排序等手段,识记并能演唱两个音乐主题,了解其曲式结构;3.熟悉作曲家格林卡及创作影响。
评论(0)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交响乐这一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或篇幅较长的作品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情况,《卡玛林斯卡亚》全曲长达6分钟,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赏析过程精练,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评论(0)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学唱《卡玛林斯卡亚》的音乐主题,明晰《卡玛林斯卡亚》的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和两个音乐主题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通过情景创设导入课堂1.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请同学们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2.同学们还知不知道俄罗斯有哪些音乐体裁?评论(0)活动2【导入】总结铺垫总结铺垫:俄罗斯是一个音乐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家,如:钢琴、小提琴、芭蕾舞都自成一个学派,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手风琴、踢踏舞影响广泛,成为标志性的艺术种类。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感受俄罗斯的音乐魅力,走入——《俄罗斯民族风情》。
评论(0)活动3【活动】《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堂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第一个音乐主题:1.思考:主题体现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俄罗斯民间婚礼的情景或画面?2. 教师范唱,同学们学唱。
评论(0)活动4【测试】聆听乐段A.B(一)乐段A①主题出现几遍?它是怎样变奏的?②主题每次出现演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怎样的?④情绪是怎样的?(二)乐段B1. 请同学们倾听乐段B,对比乐段A,回答问题①主题变奏几次?②每次主题变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情绪是怎样的?比A段有什么不同?评论(0)活动5【讲授】体验第一个音乐主题环节总结2.同学们说的特别好,两个主题的旋律悠长、舒缓,带着淡淡的哀伤。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35b5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3.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案主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美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俄罗斯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俄罗斯产生兴趣。
2.教师用地图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
二、核心活动:1. 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服饰文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中国的传统服饰有何区别。
3.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学习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如饺子和地瓜煎饼等),并分组进行制作。
三、展示活动: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俄罗斯传统美食,并介绍制作过程和口感。
2.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俄罗斯传统服饰秀,展示自己穿着俄罗斯传统服饰的形象和姿势。
四、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学生逐一发言,分享自己在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和穿着传统服饰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评价和肯定。
2. 学生通过展示和发言,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比如俄罗斯的芭蕾舞和音乐等。
2. 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或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和想法。
教学资源:1. 录制好的关于俄罗斯的视频。
2. 地图、图片等视觉教具。
3. 俄罗斯传统服饰和传统美食的相关图片和材料。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ffd123b050876323012123a.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2b15c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f.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的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是整个西方专业音乐发展脉络的一部分。
上堂课学习“民族乐派”知道了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这节课继续秉承这一精神,开拓学生的欣赏视野。
因为作品都是器乐曲相对比较抽象,整体盲目去听会使学生摸不清头脑,所以我打算用情境创设法来让学生描述画面与音乐结合分段欣赏作品。
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荒山之夜》分段欣赏,并根据音乐内容创设情境画面,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过程一、导入俄罗斯民歌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新课简介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abf20319192e45361166f514.png)
《俄罗斯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主要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在中国影响较深的俄罗斯民歌以及芭蕾舞等的音乐鉴赏课。
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及中国歌曲中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特征的特点。
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成功课堂教学之保障。
通过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舞蹈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的深刻寓义,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学唱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经典的旋律,学生被带入到俄罗斯民间风情中,引导学习感受、理解本课主题。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风格特征。
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我采用了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不足之处是没有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俄罗斯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不够,下次课堂一定引起重视。
洛阳市第四中学
杜晓璐
2018年6月。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69b9a5350e2524de4187e0b.png)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比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2、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他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师生体会、交流、总结其创作依据创作目的,得出民间音乐重要的结论。
三、解决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谱例比较、视听感受、设问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播放课件:俄罗斯独特建筑。
背景音乐准备两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故事一则导入:俄罗斯故事《无端发笑是傻瓜》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
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
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
俄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
)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
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
我们的中国人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
却会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由上面一则俄罗斯风俗趣事导入本节课题俄罗斯独特的民族风情。
2、新课教学①播放格林卡《北方的星》歌词大意:一座高高的楼,里面房子紧相连。
在其中有一间光线最明亮。
里面住着未婚妻,她比谁都可爱,好像北方的星,比群星更光辉......;......;设问:其唱法(美声)演唱形式(独唱)②教师导入主要人物简介:格林卡(不要太多,只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简介即可)格林卡认为:“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设问这句话说明什么:(格林卡对于音乐的执着!等)19世纪的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却倍受歧视的现实,这就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fc9b55aef8941ea66e05a3.png)
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一;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自主学习作品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接着是三个变奏。
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第二个主题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最后,像一般的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和乐器增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舞蹈中来。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29dd99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8.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风情》。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创作的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荒山之夜》是俄罗斯“强力集团”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创作的管弦乐作品。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强力集团”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熟悉两首管弦乐曲的主要音乐主题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首先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星,维塔斯的《歌剧2》,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2)下面播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之后作介绍:(作曲家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①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做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接下来只听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我来总结(第一主题由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接着是三个变奏。
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民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06727fde28ea81c759f57807.png)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一、教学目标1、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舞蹈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艺术渊源;了解《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形成的价值,并能对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
2、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交响乐的风格特征。
3、了解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特点;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要音乐主题,了解变奏曲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俄罗斯民歌、俄罗斯民间舞蹈音乐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艺术渊源。
2、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3、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三、教学难点:1、了解俄罗斯民歌、俄罗斯民间舞蹈音乐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艺术渊源。
2、对双主题变奏曲的分析介绍和作品赏析。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如歌的行板》主题(二)回忆《如歌的行板》1、师导入:这个作品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多媒体出示问题带着问题倾听:你熟悉现在听到的音乐吗?你能说出作品的名称和曲作者?3、师:其实说到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家,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柴可夫斯基。
你现在正在聆听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为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4、请试着跟琴哼唱旋律。
行板中速稍慢,缓慢悠扬,如歌,像抒情歌曲一样优美。
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唱出如歌行板的感觉。
5、师:这么一首举世闻名的作品的主题,居然是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当地一泥水匠那儿听来的,是一首在俄罗斯农村人人都会唱的民歌。
设问:①为什么这首民歌流传这么广?——(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②唱的时候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忧伤的情绪,感受到俄罗斯人民心中的痛苦。
)③为什么在俄罗斯民歌中会表现出这类情感?——(历史背景:沙皇统治下农奴们的生活等等。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dae4c70029bd64783e2c68.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授课教师:年级:高一年级【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材分析】本课程是《音乐鉴赏》人音版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创作于1848年的华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者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作品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乐曲引子富有俄罗斯民族情感,第一主题(婚礼歌曲)由弦乐器齐奏后,进行三次不同的乐器变奏,旋律呈示和交织,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画面。
第二主题(舞曲)在活跃而热烈的情绪中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的开始,这个主题同样运用变奏等作曲技法,表现俄罗斯民间生活习俗的风景画。
乐曲第三、四部分依次对两个主题进行二次变奏。
两个主题在性格、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作曲家通过双主题变奏手法呈现出俄罗斯民歌的绚丽丰采。
这部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创作,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财富,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之作。
柴可夫斯基形象而准确地评价了格林卡这部作品的深远意义——“所有的俄罗斯交响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正如像果孕育出橡树一样。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感受旋律、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点,领会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鉴赏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聆听与对比不同音乐主题,感受变奏曲的音乐特点。
3、认识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聆听、视唱、对比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聆听整部作品时能正确辨别两个不同性格主题。
2、通过音色辨别、故事情境等形式感受音乐创作中对比和变奏的特点,体验俄罗斯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90e34cad51f01dc381f189.png)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ussian national custom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⑴ 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⑴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5cb20c5901020207409ccb.png)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两部作品的作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习俄罗斯乐派的知识,了解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导入。
5ˊ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民歌。
(二)新授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1.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格林卡及创作背景。
3ˊ2.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及其第一次变奏。
5ˊ3.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风格特征。
5ˊ4.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
(听唱法)5ˊ5.复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
7ˊ(三)新授课《荒山之夜》(略听)1.简介穆索尔斯基及创作背景。
2ˊ2.欣赏《荒山之夜》全曲或引子加主题音乐。
11ˊ(四)小结2ˊ四、教学资源的建议1.在没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出版社提供的音频素材转录成磁带播放。
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料进行补充。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具体情况选用好的其他资料补充。
3.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关于“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等资料,自制课件在课上交流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如用一节课完成此节内容,可选一首为主,另一首略听处理。
2、本课选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20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设计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20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fc7af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3.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族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及体验俄罗斯民族风情,感受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被称为是“树立起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之作,也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之作。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的主题,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民族乐派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
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
我善于找准切入口,通过设计的课间的俄罗斯民俗风情欣赏、音乐天地、趣味游戏、自由论坛、探索研究几个环节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风格理性地认识、理解民族乐派音乐。
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生活化。
在教学方法上,很注重聆听。
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学生对乐曲的某些片断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各音乐表现手段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瞬间感受;再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民族乐派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情感相结合的动感参与。
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学生真情的参与为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再次,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
最后在问题的设计上,不但体现了问题的思维质量,而且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9e8e506e6294dd88d0d26be6.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名称:高中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章节: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学设备:西沃电子教学白板手风琴15台平板电脑教材与学情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画面。
这部作品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
因为学生对民族乐派的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所以本课较难驾驭。
所以,我在课堂上选用了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乐器手风琴来授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用平板电脑,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探究学习,就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了。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情感体验法、归类比较法、教师教授法以及形象直观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唱与听赏,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通过有趣的音乐节奏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
再次,通过讲授作曲家格林卡而后自然地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
通过之前的启发和铺垫,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打下了学习基础。
最后,浅谈俄罗斯民族乐派悲剧性风格的成因。
这个环节注重学科综合,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逐步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经过之前各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于无形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难点——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新课结束后,通过课外探究另一位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他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熟悉《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及《卡玛林斯卡亚》这两个音乐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
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
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
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主题:
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
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
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
(一)熟悉两个主题
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3、比一比:两首民歌
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上》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情绪悠长、抒情略带哀伤欢快、活泼、舞蹈性
速度中速快速
节拍三四拍二四拍
节奏舒展紧凑、密集
4、说一说:两首民歌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
师引导学生找出四度音程范围内的下行音阶式进行。
5、看一看:视频《卡玛林斯卡亚》片段。
思考: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了解俄罗斯民族乐器:三角琴巴拉莱卡、巴扬、多姆拉琴和芦笛等。
(2)了解西洋管弦乐队: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
设计意图:通过唱一唱、练一练、比一比、说一说、看一看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这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等方面的异同点。
(二)分段聆听
了解双主题变奏曲曲式结构:引子——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第二主
题的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的第二组变奏
1、引子
思考:取材哪个主题?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拍、速度等方面去分析。
2、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
思考:主题出现了几次?有什么变化?
生:主题演奏了四次(主题的呈示和它的十三次变奏)、音色的变化……
师小结: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
除变奏外,还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进行。
(支声复调是在主旋律的上下,加进和主
旋律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陪衬旋律,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3、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
思考:主题出现了几次?又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主题演奏了十四次(主题的呈示和它的十三次变奏),主题二的变奏
比较模糊,它没有主题一的变奏清晰。
旋律只在开头的一些变奏中保存原形不变,
在后面的变奏中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衍化出音调相似的完全独立的新旋律来。
4、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
思考:这里出现了几次变奏?与第一组的变奏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变奏三次;速度不同,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同前一个宁静而舒缓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气氛活跃了,越来越热闹。
5、第二主题的第二组变奏
思考:与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师小结:18个变奏,形成了全曲高潮。
用管弦乐器模仿民间乐器,强化了主题的俄罗斯风情。
舞曲旋律衍化出音调相似的新旋律,法国号和小号发出的不协和长音,产生幽默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聆听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要素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来源是民间,进而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三)了解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1、作品于1848年间写成。
乐曲是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2、欣赏影片《作曲家格林卡》片段,了解主题二的创作素材是来自俄罗斯民间歌舞音乐。
设计意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两种不同民族性格的表现,而两种不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俄罗斯地理、历史等文化的积累形成的。
(四)完整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学生活动:1、听到主题一时请举手示意并轻声哼唱。
2、主题二时拍出强拍。
3、请仔细聆听,注意乐曲的结构(双主题变奏)
设计意图:立足之前各环节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整首乐曲进行更为整体和清晰的聆听、感受与理解。
(五)走进格林卡:
1、格林卡简介:结合课本P137了解相关内容。
2、欣赏影片《作曲家格林卡》片段,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设计意图:了解格林卡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和突出成就。
三、探讨交流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设计意图: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四、课后延伸
一部作品,就可以告诉世界是个怎样的民族。
如:中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推荐同学观看电影:土豆网《作曲家——格林卡》,从中了解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意图:音乐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