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远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变化分析_钟荣华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1 区域 概 况
甬江 流域 位 于浙 江省东 部沿 海 , 州 湾 之 南 , 浙 北 平 原 区 和浙 东 低 山丘 陵 区 , 有 四季 分 明 , 暖湿 杭 属 具 温 润 , 量充 沛 的气候 特 征. 雨 甬江 流域 的降水 量 除时 间上分 配不 均外 , 空 间分 布上 也有 差异 , 在 且易 受 台风 影 响
2 水 动 力 特 性
甬江流域径流来源于降水 , 因此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与降水相似 , 其在年 内分配上呈现两峰两谷. 实测资料表明, 姚江大闸多年平均排水量为 1.9 m , 13 亿 。奉化江和甬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为1.5 6 85 和 3. 0 3亿 m . 甬江河 口为弱 潮河 口 , 不正 规半 日潮 , 属 为往 复 流性 质 , 日有 2个 高 潮 和 2个 低 潮. 每 宁波 站
均水深 4~ 水面比降小于 0 0% . 5m, . 1 o姚江 、 奉化江和 甬江干流合称 “ 三江” 是宁波市主要的行洪排涝通 ,
收稿 日期 : 0 1 1— 0 2 1 — 0 2
作者 简介 : 严文武 (9 3 ) 男 , 16 一 , 江苏扬州人 , 高级工程 师 , 主要从事水利规划 、 水工结构方面研究
E mal l e e 0 1 sn . o — i:oi d 2 l @ i a t m v
14 4
水 利 水 运 T 程 学 报
21 0 1年 l 2月
道 , 时也是 沟通 内陆 与 出海 海运 的重要 通 道 , 同 已成为 宁波 市城市 文化 发展 的重要 标志 和载体 . 解放 以来 , 甬江 流域上 修建 了多项 涉水 工程 , 中对水 沙特性 有 较大影 响 的工程 有 : 江 大闸 1 , 在 其 姚 座 镇 海 拦海 大堤 1 , 中型水库 1 , 梁 1 , 座 大 7座 桥 8座 以及码 头 22个 , 且在 河道 两岸分 布 多座挡 潮排涝 闸. 1 并
水库下游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研究综述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9期2011年9月V ol.66,No.9Sept.,2011收稿日期:2011-03-26;修订日期:2011-05-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218,40788001);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计划(2009CI050);“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0BAE00739)[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801218,40788001;The Reservers'Training Projects of Yunnan Mid-Youth Scientific Technical Leader,No.2009CI050;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of China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No.2010BAE00739]作者简介:傅开道(1976-),男,海南陵水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水文地理学、河流泥沙与河床演变研究。
E-mail:kdfu@1239-1250页水库下游水沙变化与河床演变研究综述傅开道1,黄河清2,钟荣华1,王兴勇3,苏斌1(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水库建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要求仍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坝改变了上下游水流边界条件,导致水沙输移变化,同时也触发了河床形态发生相应的调整。
自从20世纪30年代全球大规模修坝后,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就层出不穷。
本文就此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简要综述水库下游水流挟沙变异以及河床形态演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总结。
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生态环境 2008, 17(5): 1942-1947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112);贵州省水土保持检测站科研项目资助作者简介:熊亚兰(1979年生),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与环境。
E-mail: xiongyalan2002@ *通讯作者:张科利,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
E-mail: keli@ 收稿日期:2008-05-05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熊亚兰1,张科利1*,杨光檄2,顾再柯2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2. 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 贵阳 210093摘要:对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长江上游泥沙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防灾减灾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通过对乌江流域主要水文站鸭池河站、乌江渡站和思南站的降雨──径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降雨──径流和径流──泥沙的相关性和双累积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降雨量、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随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趋势,历年输沙模数是鸭池河>乌江渡>思南。
1980年以后由于实施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使得输沙模数大量减少。
在年均径流模数相同的情况下,1971—1979年这一时期的产沙量要高于1961—1970年。
从1971年开始输沙模数相对于径流而言出现趋势性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
三个站点的双累积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说明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既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方式、程度,也受制于流域环境条件。
关键词:喀斯特;输沙模数;径流模数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5-1942-06乌江全长1050 km ,流域总面积为87920 km 2,贯贵州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及四川东部[1]。
补远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变化分析
河水 沙研 究 尚 欠关 注。 采 用 补 远 江 曼 安 水 文 站 1 6 9 0~2 0 0 8年 月平 均 流 量 和 1 9 2 0 9 3~ 0 8年 月 平 均 悬 移 质 含
位 于澜 沧江下 游 的补远 江 , 是各 支 流 中径 流量 最
大 的支 流 , 径流 量 占澜 沧 江 一湄公 河 人 海 总径 流 量 其
收 稿 日期 :0 1 0 3 2 1 —。干 流 全 长 3 9 k 流 域 面 积 1 m,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0 0 2 8 ; 南 省科 技 计 划 项 目 (0 5 0 3 与 4211) 云 2 0 Z 0 M) 云南 省 中青 年 学 术 技 术 带 头人 后 备 人 才 培 养 项 目(0 9 15 ) 2 0 C0 0
纵 向岭谷 区最重要 的 国际河 流 , 相 关 生 态 水 文过 程 其
的 1 1 % 。近年 的相 关研 究表 明 , .9 该支 流 的鱼 类 多
样 性极 为丰 富 , 澜沧 江 一湄公 河 跨 境 洄 游鱼 类 的关 是
键 栖息 地 。开展 补远 江 水 文特 性 及 其 变化 研 究 , 该 对 流域 的合理 开发 与 保 护有 重 要 意 义 。因此 , 文 将 研 本 究 焦 点定 位 在 最 能 代 表 区 域 变 化 的 澜 沧 江 一 级 支 流 上, 以澜沧 江下游 支流 补远 江作 为研究 区 , 析该 支流 分 流域 近年来 的水 沙 变化 , 而 为 流域 的开 发 与保 护 提 从 供 一定 的参 考依 据 。
巴西坎普斯_桑托斯盆地油气差异富集规律
巴西深水是 全 球 四 大 深 水 富 油 气 区 之 一,主 要由圣埃斯皮里 图、坎 普 斯 和 桑 托 斯 3 个 盆 地 组 成[1-3],简称大坎 普 斯 盆 地。 其 中,坎 普 斯 和 桑 托 斯盆地油 气 资 源 最 为 丰 富。 据IHS 全 球 能 源 数 据库统 计,截 至 2010 年 底,两 盆 地 累 计 探 明 石 油 储量671亿桶,天然气储量1.63万亿 m3;发 现 油 田 133 个 ,气 田 21 个 ;累 计 油 气 生 产 仅 约 80 亿 桶 油 当 量 ,采 出 率 约 12% ,未 来 增 产 潜 力 巨 大 。
巨型油气田(>5亿桶油气 当 量)是 盆 地 油 气 储 量 的 主 要 来 源 。 根 据IHS(2011)数 据 库 资 料 统 计,自1984年坎普斯盆 地 发 现 首 个 巨 型 油 田 Al- bacora油田以来,截 至 2010 年 底,两 盆 地 合 计 发
现巨型油气田26个(表1)。其 中,坎 普 斯 盆 地 发 现14 个 巨 型 油 田,油 气 储 量 合 计 177 亿 桶;桑 托 斯盆地发现12个巨型油 气 田,油 气 储 量 合 计 314 亿 桶 。 坎 普 斯 盆 地 近 25 年 来 ,巨 型 油 气 田 不 断 获 得发现,发现 水 深 在 1 000~2 000 m 之 间,以 油 田为主。桑 托 斯 盆 地 巨 型 油 气 田 主 要 发 现 于 2006—2010年,油气田水深多在2 000m 以上,石油 和天然气均比较丰富。桑托斯盆地油气田储量规模 明显大于坎普斯盆地,巨型油气田差异预示两盆地 存在不同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两盆 地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差异富集规律的研究对盆地 油气资源潜力认识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西双版纳地区水文特性分析
西双版纳地区水文特性分析摘要:本文从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等基本情况入手,然后从径流、降水、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水文特性。
关键字:西双版纳;水文;分析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top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xishuangbanna, climate conditions, etc. Basic situation to obtain, and then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unoff, precipitation and water quality in xishuangbanna region of hydrological features.Key words: xishuangbanna; Hydrology; analysis中国分类号: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西双版纳自然地理状况简介1位置。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的南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和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
2地形。
西双版纳地区的地形主要为丘陵、盆地、山地等,其中以山地和丘陵居多。
总体地势南低北高,且北、西、东三面较高,中间低,呈马蹄状。
3气候条件。
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一年之中雨季和干季分别最为明显。
且终年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
4水系。
西双版纳境内的河流均属于澜沧江水系,流经经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南面注入南海。
澜沧江上中游河流深切,两岸高山对峙,下游多河谷平坝。
澜沧江水系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组成,支流落差大、水资源丰富。
三峡水库蓄水后上下游河段水沙特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 W a t e r Engineering
D0 1 :10. 11705/j .issn. 1672 - 643X.2019. 05. 24
Vol.30 No.5 Oct. ,2 0 1 9
期 三 峡 水 库 水 位 对 其 影 响 较 大 ;枯 水 期 的 高 水 位 对 其 影 响 并 不 大 。研 究 成 果 将 为 长 江 流 域 梯 级 电 站 和 航 道 的 规 划
设 计 、三 峡 水 库 的 运 行 管 理 提 供 理 论 支 撑 。
关 键 词 :水 库 蓄 水 ;泥 沙 淤 积 ;年 径 流 量 ;水 沙 特 性 ;三 峡 水 库 ;长江
中 图 分 类 号 :TV147
文 献 3X(2019)05-0161-09
Analysis of water -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upper and lower river reaches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级 电 站 拦 蓄 了 大 量 的 泥 沙 ,年 输 沙 量 、年 均 含 沙 量 、中 值 粒 径 、年 输 沙 模 数 都 显 著 降 低 。年 径 流 量 和 输 沙 量 、年 均 含 沙 量 、年 输 沙 模 数 在 2004 - 2 0 1 3 年 间 具 有 较 好 的 相 关 性 ,曲 线 变 化 规 律 类 似 ,2013年 后 受 三 峡 水 库 蓄 水 的 影 响 ,出
Abstract :T h e deposition of sediment is one of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which is related to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Yangtze River,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obtained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 monitoring data of 11 impor tant control hydrological stations from 2002 to 2016 at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 of the Three Gorges R e s ervoir ,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y and sediment parameters, correlation between hydrologic and sediment parameters, erosion and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G o r ges Reservoir, and explore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 h e results sh o w e d that the water storag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cludes impounding during construction, early and trial i m p o u n d i n g ,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ater -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and lower
长江口北支近期水流泥沙输移及含盐度的变化特性
第!"卷第#期!$%%年"月水资源保护&’()**)+,-*.)+/*,().(0,12345!"135#6745!$%%!"#:%$589:9;<5=>>?5%$$#!:9885!$%%5$#5$$@作者简介:李伯昌(%9:@—),男,江苏泰州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长江口涉水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及水资源分析论证工作。
)ABC=4:D<E4=FDG%!:5D3B长江口北支近期水流泥沙输移及含盐度的变化特性4\]%$^_‘!$@J %$+a %(%5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8:;!5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8$$%$)摘要:为了保障长江口北支的航运功能,满足沿江两岸引排水需求,对!$世纪"$年代以来长江口水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期北支分流比持续减少,涨潮分流比大于落潮;洪、枯季涨落潮分沙比呈减小之势,且均大于相应的分流比。
近年来,泥沙倒灌南支现象有所减弱;北支河段受径流影响逐渐减小,主要受潮流作用影响,但随着下段喇叭口逐渐收缩,涨潮量有减小之势;北支涨潮含沙量大于落潮,在涨落潮流流路分离段含沙量明显大于其他位置。
北支含盐度枯季显著大于洪季,且含盐度沿程的差异洪季明显大于枯季,近年来河段含盐度有所减小。
人工缩窄工程对北支近期水流泥沙输移及其含盐度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潮汐;潮流;分流比;分沙比;含盐度;北支;长江口中图分类号:/88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88(!$%%)$#!$$8%!$#$%&’%(’)*+,%&%+(-&’.(’+.)/.-0’1-*((&%*.2)&(%*0.%3’*’(4’**)&(,5&%*+,+,%**-3)/6%*7(8-9’:-&-.(;%&4’*&-+-*(4-%&.<#=)>+,%*7%,6?@-*>+,);!,A,-*B-*7%,C;D;*%(%!"#$%&’($%&)(*+,-./0$,12%*+./(&$/(3%40,+$035617,383&1$%79$/+,)+.30,:+.,"#$%&’($%&9$/+,)+.30,:+."3;;(..(3%,<#$%&#$(!$$%8:,"#(%$;!!"#$%&’($%&)(*+,<:(+%/(5(:)+.+$,:#2%./(/0/+,"#$%&’($%&9$/+,)+.30,:+."3;;(..(3%,90#$%#8$$%$,"#(%$)E5.(&%+(:0?3HIJH K3J?>7HJ KLJ ?CM=NCK=3?O7?DK=3?>3O KLJ ?3HKL FHC?DL DLC??J43O KLJ PC?NKQJ *=MJH J>K7CHR C?I K3BJJK KLJ IJBC?I 3O SCKJH I=MJH>=3?C?I IHC=?CNJ =?KLJ HJN=3?C43?N KLJ PC?NKQJ *=MJH ,KLJ 3F>JHMJI LRIH343NR ICKC 3O KLJ PC?NKQJ *=MJH )>K7CHR >=?DJ KLJ %9"$>,SC>C?C4RQJI5(LJ HJ>74K>>L3S KLCK KLJ O43S I=MJH>=3?HCK=33O KLJ ?3HKL FHC?DL DLC??J43O KLJ PC?NKQJ *=MJH LC>FJJ?IJDHJC>JI D3?K=?7C44R =?HJDJ?K RJCH>,C?I =K>MC47J CK O433I K=IJ =>NHJCKJH KLC?KLCK CK JFF K=IJ5(LJ >JI=BJ?K I=MJH>=3?HCK=3>CK O433I C?I JFF K=IJ>KJ?I K3IJDHJC>J =?O433I C?I IHR >JC>3?>,C?I KLJR CHJ NHJCKJH KLC?KLJ D3HHJ>T3?I=?N O43S >T4=K HCK=3>5(LJ TLJ?3BJ?3?KLCK >JI=BJ?K O43S>FCDESCHI =?K3KLJ >37KL FHC?DL 3O PC?NKQJ *=MJH J>K7CHR LC>FJJ?SJCEJ?JI =?HJDJ?K RJCH>5(LJ =?O47J?DJ 3O H7?3OO 3?KLJ ?3HKL FHC?DL DLC??J4=>IJDHJC>=?N NHCI7C44R ,C?I KLJ K=IC4D7HHJ?K LC>C I3B=?C?K =?O47J?DJ 3?KLJ ?3HKL FHC?DL DLC??J45&=KL KLJ NHCI7C4CHH3S=N 3O KLJ FJ44AB37KL =?KLJ I3S?>KHJCB HJCDL ,KLJ O433I K=IC4M347BJ KJ?I>K3IJDHJC>J5(LJ >JI=BJ?K D3?DJ?KHCK=3?CK O433I K=IJ =>NHJCKJH KLC?KLCK CK JFF K=IJ5(LJ >JI=BJ?K D3?DJ?KHCK=3?CK KLJ HJCDL SLJHJ KLJ O43S TCKL>3O O433I D7HHJ?K C?I JFF D7HHJ?K >JTCHCKJ =>NHJCKJH KLC?KLCK CK 3KLJH >=KJ>5(LJ >C4=?=KR 3O KLJ ?3HKL FHC?DL DLC??J4=?IHR >JC>3?=>>=N?=O=DC?K4R NHJCKJH KLC?KLCK =?O433I >JC>3?5(LJ >C4=?=KR MCH=CK=3?C43?N KLJ ?3HKL FHC?DL =?O433I >JC>3?=>NHJCKJH KLC?KLCK =?IHR >JC>3?5(LJ >C4=?=KR LC>FJJ?IJDHJC>JI =?HJDJ?K RJCH>5(LJ CHK=O=D=C4?CHH3S=?N TH3<JDK>LCMJ C >=N?=O=DC?K JOOJDK 3?KLJ HJDJ?K MCH=CK=3?3O >JI=BJ?K KHC?>T3HK C?I >C4=?=KR 3O KLJ ?3HKL FHC?DL DLC??J45F-4G)&0.:K=IJ ;K=IC4D7HHJ?K ;O43S I=MJH>=3?HCK=3;>JI=BJ?K I=MJH>=3?HCK=3;>C4=?=KR ;?3HKL FHC?DL DLC??J4;PC?NKQJ *=MJH J>K7CHRH 河道概况长江口上起徐六泾,下至口外U$号灯标,全长约%@%V@EB 。
1960—2020年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
第44卷第1期2024年2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4,N o .1F e b .,2024收稿日期:2023-05-05 修回日期:2023-07-26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工业磁性球粒在陆架海的分布格局与沉积效应 (42376163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 R 2022M D 109);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2F Y 2024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 F C 0402602) 第一作者:郑慧玲(1994 ),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沉积学㊂E m a i l :1317650102@q q .c o m ㊂ 通信作者:王永红(1969 ),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和环境研究㊂E m a i l :y o n g h o n gw@o u c .e d u .c n ㊂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郑慧玲1,王永红1,2,3(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摘 要:[目的]基于动态更新数据综合对比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特征,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㊂[方法]收集黄河(利津站)㊁长江(大通站)㊁珠江(高要站㊁石角站㊁博罗站)5个水文控制站1960 2020年实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㊁P e t t i t t 检验法㊁双累积曲线法以及小波变换分别对水沙通量的趋势性㊁变异性㊁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谱探究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㊂[结果]近60a 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黄河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86年突变减少,泥沙量在1997年二次突变减少;长江和珠江入海径流量未发生变异,泥沙量分别于1992,1999年突变减少㊂这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特征,年代际共同演化周期分别集中于1980年以前㊁1990年以前和2000年以前㊂年际共同演化周期为5a , 丰 枯 转换频繁㊂交叉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黄河㊁长江和珠江的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965 1975年具有显著的1~3a 的共振周期,以正相位演变为主㊂[结论]中国三大河流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趋势性㊁变异性和周期性特征,可以据此进行的流域开发和管理更有效㊂关键词:水沙通量;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交叉小波变换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4)01-0147-11中图分类号:P 333文献参数:郑慧玲,王永红.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2024,44(1):147-157.D O I :10.13961/j .c n k i .s t b c t b .2024.01.016;Z h e n g H u i l i n g ,W a n g Y o n g h o n g.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 e s o fY e l l o wR i v e r ,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 R i v e r i n t o s e a d u r i n g 1960 2020[J ].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44(1):147-157.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R u n o f f a n dS e d i m e n tF l u x e s o f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 i n t o S e aD u r i n g 1960 2020Z h e n g H u i l i n g 1,W a n g Y o n g h o n g1,2,3(1.C o l l e g e o f M a r i n eG e o s c i e n c e s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100,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f S u b m a r i n eG e o s c i e n c e s a n dP r o s p e c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M O EC h i n a ,C o l l e g e o f Ma r i n e G e o s c i e n c e s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100,C h i n a ;3.L ab 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a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i n g d a oN a t i o n a l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M a r i n e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6623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R u n o f f a n ds e d i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r e e r i v e r s i nC h i n aw e r ec o m pa r e db a s e do n d a t au p d a t e dd y n a m ic a l l y ,i no rde r t o p r o v i d eab a s i sf o rb a s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m a n ag e m e n t .[M e th o d s ]R u n o f f a n d s e di m e n t d a t a f o r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L ij i ns t a t i o n ),Y a n g t z eR i v e r (D a t o n g s t a t i o n ),a n dP e a r l R i v e r (G a o y a o ,S h i j i a o ,B o l u o s t a t i o n s )f r o m1960t o 2020w e r eu s e dw i t h t h em o v i n g a v e r a gem e t h o d ,t h e P e t t i t t t e s t m e t h o d ,t h ed o u b l e m a s sc u r v e m e t h o d ,a n dt h e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 m e t h o dt os t u d y th et r e n d ,m u t a g e n i c i t y ,a n d p e r i o d i c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f l u x e s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t h ec r o s s 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a n dw a v e l e t c o h e r e n c es p e c t r u m w e r eu s e dt o i n v e s t i ga t et h er e s o n a n c e p e r i o da n dc o h e r e n c e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 .[R e s u l t s ]T h e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 e s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 P e a r lR i v e r i n t os e a sh a v eu n d e r g o n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e c l i n e sd u r i n g th e p a s t60y e a r s .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 d i s c h a r g e 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d e c r e a s e d i n 1986,a n d t h e s e d i m e n t v o l u m e d e c r e a s e d a b r u p t l y a ga i n i n 1997.R u n o f f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 R i v e r f l u c t u a t e d a n d t h e s e d i m e n t d i s c h a r g e d e c r e a s e d ab r u p t l yi n 1992a n d 1999,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c h a n g e s f o r t h e t h r e e r i v e r sw 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s i gn i f i c a n ti n t e r a n n u a l a n d i n t e r d e c a d a l c y c l e s.S p e c i f i c a l l y,t h e i n t e r d e c a d a l c o-e v o l u t i o nc y c l e so f r u n o f f a n ds e d i m e n t i n t h e Y e l l o w R i v e r,Y a n g t z e R i v e r,a n d P e a r lR i v e r w e r ec o n c e n t r a t e d b e f o r e1980,1990,a n d200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t h ei n t e r a n n u a lc o-e v o l u t i o nc y c l e w a sf i v e y e a r s,w i t hf r e q u e n t a b u n d a n c e-d e p l e t i o n t r a n s i t i o n s.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c r o s sw 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o f t h e t h r e e r i v e r s e x h i b i t e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1 3y e a r r e s o n a n c e c y c l ew i t h p r e d o m i n a n t l yp o s i t i v e p h a s e e v o l u t i o nd u r i n g1965 1975.[C o n c l u s i o n]T h er u n o f fa n ds e d i m e n t f l u x e s i n t ot h es e ao f t h et h r e e m a j o rr i v e r so fC h i n a w 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s i g n i f i c a n tt r e n d,m u t a g e n i c i t y,a n d p e r i o d i c i t y.E f f e c t i v e w a t e r s h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c o u l db em o r e e f f e c t i v eb a s e do n t h e s e r e s u l t s.K e y w o r d s: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f l u x;t r e n d;m u t a g e n i c i t y;p e r i o d i c i t y;c r o s s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河流每年携带约2.00ˑ1010t泥沙进入海洋[1],这对于河道㊁三角洲和河口地貌的塑造有重大影响[2]㊂与此同时,水沙输移会携带大量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到达河口,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口和近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3]㊂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河流的自然过程,导致河流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被侵蚀的现象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㊂对于河流入海泥沙变化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g e o s p h e r e-b i o s p h e r e p r o g r a m,I G B P)及其核心项目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 a n do c e a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z o n e,L O I C Z)的目标[4],亦有助于理解河流三角洲的演化㊂已有研究表明河流的年径流量和泥沙量波动变化[5-7],以黄河㊁长江和珠江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三条河流,其变化过程影响着西太平洋的淡水和泥沙输送量㊂同时,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黄河㊁长江和珠江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㊂地理区位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导致三大河流水沙演化模式各异㊂L i u F e n g等[8]的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三大河流(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径流量的年减少量仅为6.00ˑ108m3,下降趋势不显著,而总输沙量则显著下降,年减少量达3.11ˑ107t;研究时段内黄河泥沙量对海洋的贡献率由71.8%下降至37.0%,长江和珠江泥沙通量对海洋的贡献分别由24.2%和4.0%上升至53.0%和10.0%;最重要的是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气候振荡的影响,输沙量的长期下降趋势则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㊂褚忠信等[9]对比黄河和长江流域降水与径流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的径流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其径流周期与降水周期关系密切,而黄河的径流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周期性趋势不显著㊂这些研究的时间较早,受研究目标和方法的影响,新时期三大河流入海水沙的趋势性㊁变异性和周期性演化特征仍需补充完善㊂中国河流总输沙量的变化影响东亚超级三角洲的演化,进而影响西太平洋大陆架的环境变化,这一过程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㊂河流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是动态变化的,通过对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可以探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文时间序列变化㊂此外,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分处在不同的气候区,流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显著不同,由此形成了水沙变化的不同模式㊂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新的变化特征,基于动态更新的水沙数据,分析不同河流水沙的变化特征具有科学和现实意义㊂本文收集黄河(利津站)㊁长江(大通站)㊁珠江(高要站㊁石角站㊁博罗站)5个水文站1960 2020年的水沙资料,应用滑动平均法㊁P e t t i t t检验法㊁双累积曲线法等对三大河流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趋势性㊁年际变异性特征进行讨论;同时利用M o r l e t小波分析包括交叉小波分析和小波相干性对水沙过程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探讨㊂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综合对比三大河流水沙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为流域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㊂1研究区域黄河㊁长江㊁珠江自北至南分布,是中国的三大河流,总计向海洋输送的淡水㊁泥沙及溶解固体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9%和7%[10]㊂黄河和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长度分别为5464和6397k m,流域面积约7.50ˑ105和1.80ˑ106k m2㊂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全长2400k m,流域面积约4.50ˑ105k m2(图1)㊂黄河以头道拐和花园口为界分为上游㊁中游和下游,突出特点是 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水量约占全国河流径流量的2%,主要来自上游兰州站以上流域,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约占总泥沙量的90%[11]㊂下游利津站是河流入海的最后一个水文站,位于山东省利津县,控制着黄河入海的水沙量㊂长江以宜昌和湖口为界分为三段,约一半的径流和泥沙来自宜昌上游㊂下游区大通站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基本不受潮流影响(控制流域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4%),是长江入海水沙的参考站㊂珠江是一个复合型水系,有西江㊁北江和东江三条主要支流㊂其中西江是最大的支流,径流量和泥沙量分别占珠江总水量和沙量的841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77%和89%,北江次之,东江的径流量和含沙量最低㊂西江和北江经思贤滘汇入珠江三角洲,东江在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汇流前的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别是高要站(西江)㊁石角站(北江)和博罗站(东江)㊂图1黄河㊁长江㊁珠江流域区位图F i g.1S c h e m a t i cm a p o f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 b a s i n2材料与方法2.1数据来源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口5个水文站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的年径流量和泥沙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h t t p:ʊm w r.g o v.c n/)㊁‘中国河流泥沙公报“㊁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历史测量数据,h t t p:ʊw w w.y r c c.g o v.c n/)㊁长江水文网(h t t p:ʊw w w.c j h.c o m.c n/i n d e x.h t m l)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保存数据)㊁广东省水文局(历史测量数据,h t t p:ʊs l t.g d.g o v.c n/)㊁中山大学(历史保存数据)㊂统计年份见表1㊂3条河流主要大坝建设数据(表2)来源于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网站(h t t p:ʊw w w.c h i n c o l d.o r g.c n/)㊂2.2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滑动平均法㊁双累积曲线法㊁P e t t i t t突变检验法对水沙序列的趋势性和变异点进行分析,周期性特征分析采用小波变换,另外,研究借助交叉小波分析和小波相干谱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共振周期与相干性进行探讨㊂滑动平均法应用M a t l a b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思路是将时间序列x1,x2 x n的几个前期值和后期值取平均,求出新的序列y t㊂计算公式[12-13]为:y=12k+1ðk i=-k x t+i(1)式中:y t表示新序列;k为滑动平均尺度;x t+i表示参与此次生成新序列的旧序列值;k=1时,y t为3a 滑动平均值,k=2时,y t为5a滑动平均值㊂表1黄河㊁长江㊁珠江下游水文站历史水沙统计年份T a b l e1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d a t a o f5h y d r o l o g i c a l s t a t i o n s i n Y e l l o w,Y a n g t z e a n dP e a r lR i v e r河流水文站经纬度水沙统计年份黄河利津118ʎ18'18ᵡE,37ʎ31'20ᵡN1960 2020长江大通117ʎ36'43ᵡE,30ʎ46'41ᵡN1950 2020高要112ʎ27'13ᵡE,23ʎ02'43ᵡN珠江石角112ʎ56'59ᵡE,23ʎ33'39ᵡN1960 2020博罗114ʎ17'42ᵡE,23ʎ09'50ᵡN注:‘河流泥沙公报“中的泥沙量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㊂双累积曲线法适用于检验两个相关累积变量,主要检测长期水文气象要素趋势的一致性和变化㊂这种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高,且呈比例关系[14]㊂两个相关变量的连续累积值绘制在一起,如果曲线是一条直线,则变量之间呈比例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如果曲线的斜率在某一点发生变化,表明两个变量的关系改变[15-16]㊂文中的数据分析借助E x c e l和O r i g i n完成㊂P e t t i t t突变检验借助M a t l a b进行分析,假设序列长度为T,变化点为t,把假设序列划分为前后两段,即两样本为x1,x2 x t和x t+1,x t+2 x T, P e t t i t t突变检验的本质是检验序列中的两个样本是否来自于同一个样本的M a n n-W h i t n e y统计量[17]㊂统计量U t的计算公式为:U t,n=U t-1,n+ðh j=1s g n(x i-x j)(t=2 n)(2)其中:x i-x j>0;s g n(x i-x j)=1;x i-x j=0;s g n(x i-x j)=0;x i-x j<0;s g n(x i-x j)=-1㊂式中:U t,n为统计量,s g n为符号函数㊂通过U t,n序列的最大值定义统计量K t,n表示最可能的突变点:K t,n=m a x|U t,n|(1ɤtɤn)(3)建立检验统计量p判别相关概率突变点的显著性:p=2e-6K2t,nn2+n3(4)令α为置信度,当p<α时,认为检测出的变异点为显著突变点㊂941第1期郑慧玲等: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表2 黄河㊁长江㊁珠江流域历史较大规模大坝建设T a b l e 2 L a r g e s c a l e d a m s i nY e l l o w ,Y a n gt z e a n d P e a r lR i v e r b a s i n流域水库名称库容量/108m 3建成时间黄河流域青铜峡6.061967上游干流刘家峡571969龙羊峡2471986李家峡16.51997三门峡1621961中游干流万家寨8.961998小浪底126.52000长江流域金沙江干流溪洛渡126.72007向家坝51.92012金沙江支流二滩582000升钟13.91982嘉陵江支流宝珠寺25.51998碧口5.21976岷江干流紫坪铺11.12002岷江支流瀑布沟53.92009龚嘴3.71979鸭河口13.21960汉江干流丹江口290.51968安康25.91993汉江支流黄龙滩11.61978构皮滩55.62008乌江干流乌江渡231983洪家渡49.52002湘江东江91.51986沅江五强溪421996凤滩17.31979资水柘溪36.61962澧水江垭17.41998赣江万安22.21990鄱阳湖水系支流柘林79.21972洪门121961长江干流葛洲坝15.81981三峡3932003珠江流域大王滩5.851960明江那板7.021960西津301964澄碧河11.31966西江大化9.641982鲁布革1.111988岩滩33.81992天生桥1081997百色562006龙滩2732006南水12.431971北江长湖1.491973锦江1.91990飞来峡19.51999新丰江138.961962东江枫树坝19.41973白盆珠12.21985小波变换是时间和频率的局部化分析,通过伸缩平移运算对信号(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进而分析信号的多层次时间结构和局部特征㊂本文选用复小波函数M o r l e t 小波作为基函数研究3大河流入海水沙的周期变化特征㊂对于给定的能量有限信号f (t )ɪL (R ),其连续小波变换为[12]: W f (a ,b )=|a |-1/2ʏR f (t ) φ(t -b a)d t (5)式中:W f (a ,b )为小波变换系数;f (t )为一个信号或平方可积函数;a ,b ɪR ;a ʂ0,a 为伸缩尺度;b 为平移参数㊂将小波系数的平方值在b 域上积分,得小波方差为:v a r (a )=ʏ+ɕ-ɕ|W f (a ,b )|2d b (6)交叉小波分析(c r o s sw a v e l e t t r a n s f o r m ,XWT )将交叉谱分析和小波变换相结合[18],从多时间尺度分析两个具有一定物理关系的时间序列在时频域中的共振周期及相位关系㊂交叉小波谱用于在时间 频率空间中找到时间序列里周期性强度一致的区域㊂计算公式为:W X Y n =W X n W y *n(7)式中:X n 和Y n 表示两个时间序列;W y *n为Y n 序列小波变换系数的复共轭,交叉小波功率|W X Yn |值越大,两者在不同时频域上的相关性越显著㊂小波相干性(w a v e l e t c o h e r e n c e ,WT C )用来反映两个时间序列在时频空间的相干程度,小波相干谱用于在时间 频率空间中找到两个时间序列共同变化的区域㊂计算公式为:R 2n (s )=|S s -1W X Y n (s ) |2S s -1|W X n (s )|2 ㊃S s -1|W y n (s )|2(8)式中:S 被称为平滑算子;S s -1|W X Y n (s )|2为两时间序列在某一频率下波振幅的交叉积;S s -1|W Xn(s )|2 和S s -1|W Y n (s )|2分别表示振动波X 和Y 的振幅㊂3 结果与分析3.1 水沙通量趋势及突变分析为分析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的趋势,分别对其入海水文控制站监测的水沙时间序列做趋势分析和滑动平均值检验(图2)㊂结果显示黄河入海径流量波动最大,珠江次之,长江最小;泥沙量均显著下降㊂具体来看,黄河入海径流量均值为2.61ˑ1010m3,1960 1986年平均值较高,处在波动的偏高期,1987 2002年,入海径流量减少,处在波动的偏低期,2003 2020年,入海径流量增加,处在波动的平051 水土保持通报 第44卷稳期;入海泥沙量均值为5.30ˑ108t,整体波动下降㊂长江入海径流量均值为8.98ˑ1011m3,变化过程相对平稳;入海泥沙量的均值为3.53ˑ108t,2000年以前相对平稳,之后泥沙量显著下降㊂珠江入海径流量的均值为2.18ˑ1011m3,变化过程比长江显著;入海泥沙量的均值为6.30ˑ107t,1960 1998年,入海泥沙平均值为8.10ˑ107t,1998年以后,入海泥沙均值减少为3.00ˑ107t㊂黄河㊁长江㊁珠江的入海水沙波动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双累积曲线法㊁P e t t i t t检验法确定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突变年份㊂黄河入海水沙的双累积曲线斜率由249.91变为75.66,转折点为1997年,表明入海泥沙在1997年之后减少㊂P e t t i t t检验显示,入海径流量的统计值于1976 1997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1986年达峰值;泥沙量的统计值在1976 2008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分别于1986,1997年达峰值㊂综合两种方法判断1986年为黄河入海水沙的突变年份,1997年泥沙量二次突变减少㊂1960 2020年,黄河入海水沙受到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修建水库㊁进行水土保持㊁干流引水)的广泛影响[19]㊂1970年之前,黄河入海水沙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刘家峡㊁龙羊峡㊁青铜峡㊁小浪底等水利枢纽的建设,入海水沙逐渐被水库控制㊂截至1986年,上游水库累积库容量3.10ˑ1010m3[20],对黄河入海水沙的调控作用明显,统计显示,1986 2020年平均入海泥沙仅为1960 1986年的21.9%, 1986年为黄河入海水沙的突变年㊂此外,20世纪50年代后期黄河流域开始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截至1998年底,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坡耕地改建水平梯田,建设其他类型基本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人工种草等措施治理面积达1.73ˑ105k m2㊂实测资料显示,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00ˑ108t㊂与此同时,1950 2000年利津站多年实测输沙量8.39ˑ108t(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h t t p:ʊw w w.m w r.g o v.c n/i nde x.h t m l)㊂1970 1997年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下的减沙量占利津站总输沙量的36.75%,成为黄河入海泥沙二次突变减少的主要原因㊂长江入海水沙的双累积曲线斜率由5.24变为2.09,转折点出现在1992年,表明入海泥沙在1992年之后减少㊂P e t t i t t检验中,径流量的统计曲线值未超过0.5显著水平线,表明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泥沙量的统计曲线值于1965 2012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1992年达峰值㊂综合判断长江入海径流量保持相对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异,泥沙量在1992年突变减少㊂长江流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年降水量稳定,受其影响的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异[21-22]㊂不同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多年来泥沙量显著下降,主要受到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㊂1960s 1990s,长江干支流修建了14座大型水库,累积库容量6.36ˑ1010m3,对入海泥沙的拦截量达55%㊂此外,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㊁嘉陵江中下游㊁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 四大片 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长治 工程)㊂1994年以后,重点防治区逐步扩展到中游的丹江口库区㊁洞庭湖水系㊁鄱阳湖水系和大别山南麓诸水系[23]㊂截至第五期(1999 2003年)项目完成,该工程减少土壤侵蚀量6.00ˑ107t/a,1989 1992年减沙量约1.80ˑ108t[24-25]㊂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表覆被变化的累积作用导致长江入海泥沙于1992年突变减少㊂珠江入海水沙的双累积曲线斜率由3.80变为1.28,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表明入海泥沙在1999年之后减少㊂P e t t i t t检验显示,珠江入海径流量的统计值未超过0.5显著水平线,表明径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入海泥沙量的统计值于1984 2010年超过0.01显著水平线,1999年达峰值㊂综合判断,珠江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异,泥沙量在1999年突变减少㊂珠江流域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影响下多年降水相对稳定,入海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化[21-22]㊂泥沙量的减少受大坝建设㊁水土保持以及挖砂活动的影响㊂1992年,珠江支流西江建成了岩滩水库,导致泥沙量以1.00ˑ107t/a的速率沉积[26],1997年天生桥水库建成,库容量约为岩滩水库的3倍,拦截了西江支流的大量泥沙㊂与此同时,西江流域进行的水土保持措施[27]和挖砂行为[28]减少了入海泥沙㊂北江于1999年建成飞来峡大坝,库容量约2.00ˑ109m3,拦沙效果明显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家水土保持政策的引导下,北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73%增至77%[29],固沙作用明显㊂此外,东江上游修建的新丰江水库㊁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对其水沙过程有着重要的调蓄作用[30]㊂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得东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率从30%提高到65%,入海泥沙减少至3.50ˑ106~4.00ˑ106t/a[31]㊂1998 2008年在博罗站附近进行的大规模挖砂行为导致泥沙量显著减少[28]㊂西㊁北㊁东江流域的水库建设㊁水土保持以及挖砂活动使得珠江整体的泥沙量于1999年突变减少㊂151第1期郑慧玲等: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图2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变化趋势图㊁双累积曲线图㊁P e t t i t t检验图F i g.2T r e n d i n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d o u b l e c u m u l a t i v e c u r v e,P e t t i t t s t e s t o f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入海泥沙量的急剧减少会影响下游三角洲的形貌特征㊂以黄河三角洲为例,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泥沙在2000年减少了约1.38ˑ109t,导致黄河三角洲被严重侵蚀[32]㊂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实施以来,入海泥沙的变化幅度减小,三角洲向海推进的速率减缓㊂长江三角洲在三峡大坝建成后亦经历了侵蚀过程,2003年大坝运行以来,宜昌站和大通站泥沙通量的下降速率分别为4.90ˑ107t/a (9.9%)和1.43ˑ108t/a(33.5%),导致中下游河道的侵蚀率达6.10ˑ107t/a[33]㊂珠江河道和三角洲的地貌于20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西江㊁北江和东江的河床分别下降了0.59~1.73m,0.34~4.43m和1.77~6.48m[34],此外,泥沙含量的下降也导致三角洲的扩张速度放缓[35]㊂在气候变化和广泛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㊁长江和珠江三角洲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随着水坝建设㊁流域引水㊁挖砂等活动的持续进行,预计未来三大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将进一步减少,掌握其入海水沙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因地制宜采取措251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施对河流三角洲进行保护[8]㊂3.2水沙通量多时间尺度特征本文采用M o r l e t小波分析对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时间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㊂图3为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和小波方差图,时频分布图主要反映水沙序列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及在时间域中的分布,据此判断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趋势;小波方差图指示对各序列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周期,即主周期,小波方差值越大,表明该时间尺度振荡越强,周期越显著㊂黄河利津站小波方差图显示,径流量的主周期分别是38,15,20,4a,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图3)显示,径流量在32~48,12~20a范围内周期变化明显㊂32~48a内,1960 2010年经历了两次 丰 枯 变化,之后振荡趋势减弱;12~20a内,1960 1990年经历了三次 枯 丰 变化,之后振荡趋势减弱㊂泥沙量的主周期分别是20,55,5,38a㊂16~24a内, 1960 1980年经历了两次 枯 丰 变化,1980年以后,振荡周期明显减弱㊂整体来看,黄河入海水沙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致的演变周期,20和38a,20世纪80年代以前入海水沙共同振荡的周期性趋势较强,之后共同振荡趋势减弱㊂年际尺度上,黄河入海水沙具有4~5a的变化周期,振荡频繁,趋势较缓㊂图3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径流量㊁泥沙量小波系数时频和方差图F i g.3W a v e l e t a n a l y s i s o f r u n o f f a n d s e d i m e n t 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Y a n g t z eR i v e r a n dP e a r lR i v e r长江大通站小波方差图显示,径流量的主周期分别是35,57,11,5a,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显示,径流量在32~40,8~16a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㊂32~40a的周期具有全局性,存在于径流的整个阶段,1950 2020年入海径流大致经历了三次 丰 枯 转换期,未来预计将进入丰水阶段㊂8~16a周期的整体振荡较微弱,径流量的 丰 枯 变化频繁, 1990年以后变化不显著㊂泥沙量的主周期分别是55,44,14,29,5a㊂40~60a内,1955 1990年大致经历了一次 丰 枯 变化,之后振荡周期减弱㊂24~ 32,12~20a尺度上,泥沙量 丰 枯 变化频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换周期更加趋缓㊂整体来351第1期郑慧玲等: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通量演变特征看,长江入海水沙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演变周期具有较强一致性,57(55a)和11(14a),以1990年为界,之前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 丰 枯 变化较频繁,之后振荡趋势明显减弱㊂年际尺度上,长江入海水沙具有5a的变化周期,振荡频繁,趋势不明显㊂珠江水沙序列的小波方差图显示,径流量的主周期为36,54,24,12,5a,小波系数时频分布图显示,径流量在32~40,48~56,16~28a范围内周期变化明显㊂32~40a周期具有全局性,存在于径流的整个阶段,第一主周期36a的变化中,径流量平均周期为23a,大致经历了三次 丰 枯 变化;48~56a范围内,径流经历了 丰 枯 丰 的变化过程;16~28a 范围内,径流量的振荡趋势减弱,主要集中于1964 2005年,2005年之后变化不明显㊂泥沙量的主周期为54,23,43,13,5a㊂16~30a内,入海泥沙大致经历了三次 枯 丰 转化,变化时间集中于1960 2000年,之后振荡趋势减弱;12~16a范围内,入海泥沙 丰 枯 转化频繁,1960 2000年大致经历了五次变化,之后振荡趋势明显趋缓;32~48a范围内,泥沙振荡周期较缓,大致经历了两次 丰 枯 变化, 2000 2020年的变化趋势有所增强㊂整体来看,珠江入海水沙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致的演变周期, 54,24(23a)和12(13a),21世纪之前入海水沙共同振荡的周期性趋势较强,之后入海径流量的周期性规律仍较明显,入海泥沙的规律性减弱㊂年际尺度上,珠江入海水沙具有5a的变化周期,整体变化频繁,振荡趋势不显著㊂综合来看,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的长期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周期㊂年代际尺度上,三条河流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演变周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黄河水沙共振周期过程集中于1980年以前,长江集中于1990年以前,珠江在2000年以前水沙共同演变趋势性较强㊂年代际尺度上水沙变化周期的差异主要受流域范围内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㊂年际尺度上,三条河流入海水沙具有5a的变化周期,径流量和泥沙量的 丰 枯 转换较频繁㊂3.3水沙通量的共振周期对1960 2020年黄河㊁长江㊁珠江入海水沙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图4为径流量和泥沙量的交叉小波谱和小波相干谱㊂箭头方向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位关系,由左至右表示正相位,由右至左表示反相位,黑色粗实线表示两者之间达到了95%的红噪声检验,黑色细实线为小波影响锥线(C O I),该曲线以外区域由于受到边缘效应而不予考虑[36]㊂交叉小波功率谱颜色越深,对应时域内的频率越强,小波相干谱颜色越深,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干性越强㊂黄河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的XWT显示,1963 1974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4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1985 1991年,在5~6a范围内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二者呈正相位关系㊂W T C显示,径流量和泥沙量在整个时频空间高能量区内存在显著的共振周期,且高能量区的显著相关性远大于低能量区㊂8~15a周期在整个时间段内均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两端时间受边界影响),且二者以正相位为主,说明黄河入海水沙演变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㊂长江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XWT显示,1967 1975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3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1972 1990年,在6~10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呈正相位关系㊂WT C显示,长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3,6~ 14a范围内具有相干性,其中,1~3a的周期在1995 2012年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6~14a的周期在1964 2004年亦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以正相位关系为主,表明长江入海水沙在相应时段内的演变特征是一致的㊂珠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XWT显示,1964 1977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在1~3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1991 2000年,二者在3~5a范围内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以正相位为主㊂WT C显示,珠江入海水沙在整个时频空间高能量区存在显著的共振周期,且高能量区显著相关性大于低能量区,其中,1~5,8~15a的周期相干性较强,1~ 5a的周期在整个时间段内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两端时间受边界影响),8~15a的周期在1975 2000年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以正相位关系为主,表明珠江入海水沙演变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㊂交叉小波分析表明1960 2020年黄河入海水沙分别在1~4,5~6a范围内具有共同的振荡周期,显著性区域分别集中在1963 1974年和1985 1991年;长江入海水沙分别在1~3,6~10a范围内具有共同振荡周期,显著性区域集中在1967 1975年和1972 1990年;珠江入海水沙分别在1~3,3~5a范围内具有共同振荡周期,显著性区域集中在1964 1977年和1991 2000年㊂综合来看,黄河㊁长江㊁珠江的入海水沙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共同的振荡周期,其中,1~3a的周期通过95%的显著性水平,径流量和泥沙量周期演变的一致范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㊂小波相干谱分析表明,三大河流入海水沙以正相位关系为主,研究时段内,黄河在8~15a范围内,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相位关系最显著;长江在近50a(1964 2004年)的过程中,径流量和泥沙量正向显著相关的周期为6~14a,另外在451水土保持通报第44卷。
1950以来年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1950以来年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文环境系统之一,是中国北方的母亲河,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黄河下游是黄河第二个重要的水文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对黄河流域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黄河下游水沙泥沙总量、水质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研究,对于掌握黄河流域今年的水沙状态和预测今后水沙情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黄河下游1950年以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黄河下游水文环境演变规律,为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保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河下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2)分析水文气象条件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3)分析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4)探讨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生态效应。
三、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经验模式分解法(EMD)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探讨其时间序列规律和时空结构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探究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原因。
此外,还将综合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文预计通过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得出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其生态效应,具有以下创新点:(1)综合运用经验模式分解法(EMD)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水沙变化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解释性;(2)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应用,对于评价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生态效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3)探究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保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珠江虎门河口近二十年来的水沙特性变化及地貌动力分析
7.WRIGHT L D.COLEMAN J M Variations in morphology of major river deltas as functions of ocean wave and river discharge regimes 1973
65.MCLAREN P.POWYS R I L The use of sediment trends to assess the fate of dredged material 1989
66.MCLAREN P.LITTLE D I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contaminant disposal:an example from Milford Haven 1987
8.WRIGHT L D.COLEMAN J M Mississippi river mouth processes:effluent dynamics and morphologic development 1974
9.Wang Z B.Louters T Morphodynamic modeling for a tidal inlet in the WaddenSea 1995
52.张越美.孙英兰ECOM模式在丁字湾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5)
53.张越美.孙英兰渤海湾三维变动边界潮流数值模拟[期刊论文]-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
海洋与湖沼
第38卷 第2期 海 洋 与 湖 沼V ol.38, No.2 2007年3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Mar., 200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KSCX2-SW-102号; 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 A200099F01号、A3050301号。
岳维忠, 硕士, E-mail: wzhyue@收稿日期: 2005-06-12, 收修改稿日期: 2006-11-16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岳维忠 黄小平 孙翠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提要 珠江口是生态敏感的典型河口区, 也是富营养化和赤潮多发区。
为了搞清楚该区域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平面分布特征, 进一步研究营养盐在沉积物-水体间的循环机制, 同时也为珠江口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珠江口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其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无机氮提取后直接测定各形态含量, 各种形态的磷采用化学分步提取法进行。
提取液中硝酸盐氮用锌-镉还原法, 亚硝酸盐氮用重氮-偶氮比色法, 氨氮用靛酚蓝法, 无机磷酸盐用磷钼蓝法测定。
沉积物中TOC 的测定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法。
在测定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单项指标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中氮和磷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较高, 平均值高达1649mg/kg; 有机氮所占的比例很高, 平均达83.17%, 平均含量为1374mg/kg; 氨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形式, 平均占无机氮的98%, 平均含量为209.64mg/kg; 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在沉积物无机氮中比例很低, 平均值为54.87mg/kg 。
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平均值为455.94mg/kg; 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39.41%, 平均含量为179.69mg/kg; 铁结合磷和铝结合磷平均含量为94.97mg/kg 。
长江干流宜昌站全沙特性分析
较为丰富的资料 为国家的经济及工程建设提供 了翔实的依据 宜昌站全沙主要以悬沙为主 而 悬沙又主要来源于三峡地区以上区域 推移质则 主要来源于三峡区间 降水 下垫面及人类活动 影响是产沙的重要因素 修建葛洲坝前 输沙量 主要受天然情况的影响 建坝后则受工程影响 特别是推移质输沙 全沙的年内变化较为集中 汛期占绝对比例 而年际变化较大 推移质尤为 明显 多年来全沙粒径有一定变化 悬沙在建库 后细沙成分增大 沙推中大粒径比例减少 小粒 径比例增大 因而平均粒径呈下降趋势 而卵推 则与沙推情况相反 由于悬沙 沙推 卵推各自 相关因素不尽相同 其计算和整编方法各异 因 此 根据全沙特性为上游水库调度和下游河道整 治提供了针对性处理办法的依据
上述情况说明 全沙变化主要来自于悬沙 而悬沙中又主要是较大比重的细沙 即粒径小于 0.016mm的细沙 同时这些细沙又极易被水流 特 别是汛期 挟带至下游荆沙地区 造成该区域河 道淤积面积增大并不断变化 2.4 与其他水力因子的关系
影响全沙的因素较为复杂 其主要因素有径 流量与悬移质输沙量 二者建立关系 证明其具 有非单一的正相关性 这说明产沙主要源于径 流 但不是唯一 悬沙还与降水量的大小 降水 时间的长短 降水的区域性以及下垫面情况等有 关 也就是说 上游降水量大 降水面积广泛 下垫面破坏严重时 输沙量就会增大 但是三峡 工程蓄水运行后 同径流下输沙量减少 细沙比 重增加 这主要是三峡库区植被逐渐好转 而水 库水流相对平稳 速度变缓 从而导致挟沙能力 减弱 影响了下泻沙量
宜昌站自开始全沙测验到1981年前后 输沙 量等主要受天然情况影响 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 纽蓄水运行后 全沙量及粒径均受到影响 因 此 输沙量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可分为建坝前 和建坝后两个不同时期来对比分析 2.2.1 年内变化
211060802_珠海横琴新区水系引水调控效果模拟研究
中心沟水系由横贯横琴新区东西的天沐河'北 区排洪 渠' 南 区 排 洪 渠 及 相 互 连 通 的 排 洪 渠 构 成 "图 =# ( 中心沟北区设置 =6 条排洪渠&中心沟南区 设置 => 条排洪渠( 天沐河河道从中心向东西两端 逐步拓宽&从最窄处的 L6 *到最宽处的 ?66 *( 天 沐河属一级河道&正常运行水位为 5&> *&渠底设计 高程为 P=&> *( 环岛西路水闸净宽 :6 *&? 孔&闸 底高程 P=&> *$滨海东路水闸净宽 ?6 *&? 孔&闸底高 程 P5&> *&防洪标准均为 >6 年一遇( 天沐河内接南北 区二十余条排洪渠&外接磨刀门水道和十字门水道(
珠海横琴新区水系引水调控效果模拟研究
龙晓飞武亚菊范群芳朱@嵩王@华朱金和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6:55
摘 要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利用外江潮位和内河水位涨落潮差引清调水是改善感潮河网水环境的一种有效 途径 珠海横琴新区中心沟位于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为改善横琴新区中心沟水环境建立一维水动力水质数 学模型开展改善区域水动力水环境的调控方案研究计算分析原调控方案及优化调控方案换水效果 模拟结果 表明优化调控方案区域流速增加了 6&=6 *$;半交换周期减少了 565&> !换水率提高了 5&5 倍区域水环境改善 效果明显 研究成果对于感潮河网区引水调控方案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数学模型引水调控感潮河网半交换周期换水率 中图分类号VF:L@@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5665<9=8>=6=868<66:5<6:
浊水溪冲积扇地下水区之补注水源评估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區之補注水源評估江崇榮1、陳瑞娥1、賴慈華1、黃智昭1摘要利用地下水流線及地下水氧同位素(δ18O)組成之分佈,可將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流系統劃分成濁水溪分區、北港溪分區、員林花壇分區和烏溪分區。
各分區除了區內降雨之補注水源以外,尚有不同之區外補注水源,包括:濁水溪分區之濁水溪水,北港溪分區之斗六丘陵地下水,員林花壇分區之八卦台地地下水和烏溪分區之烏溪水。
以地下水、雨水及各項區外補注水源之氧同位素組成進行質量平衡分析,估算得各項補注水源所佔比率為:濁水溪分區之濁水溪水佔34.0%,雨水佔22.9%;北港溪分區之斗六丘陵地下水佔29.0%,雨水佔1.7%;員林花壇分區之八卦台地地下水佔5.2%,雨水佔0.4%;烏溪分區之烏溪水佔4.4%,雨水佔2.4%。
濁水溪沖積扇頂面積約285平方公里區域內,河床滲漏補注約佔34.0%,降雨入滲補注約佔22.9%,總計約佔全區之56.9%,是本地下水區之主要地下水補注區。
關鍵詞: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區、補注區、補注源、氧同位素A STUDY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SOURCES INTHE CHOSHUICHI GROUNDWATER BASINChung-Jung Chiang1, Jui-Er Chen1, Tzer-Hua Lai1, and Chih-Chao Huang1ABSTRACTGroundwater of the Choshuichic Groundwate Basin is recharged from rain fallen on the basin, river water derived from mountain watershed and the groundwater crossing boundary from the terrace deposits adjoining the basin. The oxe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is determined by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recharge percentages of concened sources. Using mass balance analysis for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percentages of every recharge source can be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34.0% of the groundwater is recharged from Chouchuichi river water, 29.0% from southeastern terrace deposit, 27.4% from rain fallen on the basin, 5.2% from northeastern terrace deposit and 4.4% from Wuchi river water. About 56.9% of groundwater is recharged within the common recharge area. Hence the common recharge is clearly the major recharge area of the Choshuichi Groundwater Basin.Keywords: Choshuichi Groundwater Basin, Groundwater recharge area, Groundwater recharge sourc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1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MOEA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一、前言1991年至1998年間,經濟部推動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計畫,在本區進行全面水文地質調查及地下水觀測站建立,並持續進行水位和水質監測,建立大量之地質、水位、水質及地下水同位素資料,為本區地下水之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本文利用此等新資料並配合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區補注區釐定(江崇榮等,2005)成果,對地下水補注源進行檢討,並估算各項地下水補注源所佔之補注比率。
补远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变化分析_钟荣华
第42卷第24期2011年12月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2,No.24Dec.,2011收稿日期:2011-09-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1218);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Z003M )与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项目(2009CI050)作者简介:钟荣华,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泥沙和河流地貌研究。
E -mail :zhrhua 1987@163.com 通讯作者:傅开道,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泥沙和河流地貌研究。
E -mail :kdfu@ynu.edu.cn文章编号:1001-4179(2011)24-0029-05补远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变化分析钟荣华1,杨春明2,傅开道1,何大明1(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西双版纳分局,云南景洪666100)摘要:补远江是澜沧江干流来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水文效应随着干流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而凸显,而对该流河水沙研究尚欠关注。
采用补远江曼安水文站1960 2008年月平均流量和1993 2008年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数据,对补远江流域的水沙特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补远江流域水沙的年内分配不均;②流域水沙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径流量和年悬移质输沙量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③曼安流量与含沙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拟合程度较高。
关键词:水沙特性;水沙变化;水沙关系;补远江流域;澜沧江中图法分类号:TV141文献标志码:A1研究背景流域系统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过程中,水沙变化是最为活跃的部分[1]。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最重要的国际河流,其相关生态水文过程与变化影响、水土流失与泥沙沉积变化、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退化等跨境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曾引起激烈争论[2-3]。
近些年,相关研究包括澜沧江流域的水文特征及水资源量特性[4-5]、澜沧江流域的泥沙变化及受干流水电开发影响的下游泥沙响应系统研究[7-11]、澜沧江跨境水资源问题[12-16]等。
2012届高三地理金榜夺冠配套课件(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讲水循环与水资源
(
)
(
)
命题立意:(1)该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坐标图的区域定位及 有关区域地理、水循环等知识。(2)该题主要考查了考生从图 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基本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具体问题的 能力。
思路点拨:第(1)题结合图中乍得湖的经纬度位置可知此 地位于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从图中该湖泊的流域范围可以看 出该流域为内流区域,水汽蒸发参与陆地内循环。第(2)题由 乍得湖不同时期的湖岸线变化可以判断出该湖水位总体上呈 下降趋势。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
2019/4/11
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可分为资源型缺水 和水质型缺水两种类型。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表: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自 然 时间分布不均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 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人 为 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
湖泊 蓄水 量
普 遍
地 下 水
补给稳定可靠, 且与河水互补
地下 水位 高低
普 遍
2019/4/11
学以致用 1 .( 原创题 )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 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着季节的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 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 ) A.雨水、雨水 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雪水 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命题方式。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水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较为新颖的一种命题方式。
3 .从能力考查的要求来看:从背景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 图文结合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考查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ARIMA模型的补远江含沙量预测
基于ARIMA模型的补远江含沙量预测钟荣华;傅开道;何大明;邢煜民;苏斌【期刊名称】《水文》【年(卷),期】2011(31)6【摘要】: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ARIMA model;sediment concentration forecast;Buyuanjiang River%流域输沙的估算是水资源管理中广泛面临的问题.基于时间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预测模型,分别对补远江曼安水文站1993~2008年雨季、旱季月平均含沙量资料进行建模拟合.综合AIC值、相对误差,确定模型的阶数,运用Marquard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建立ARIMA预测模型.经检验,雨季A IC=-61.046,旱季AIC=-131.785,相对误差低于20%的合格率分别为92.1%、76.9%,残差序列均为白噪声序列,表明旱季ARIMA(1,1,1)、雨季ARIMA(1,1,2)模型较为合理.应用模型对2009~2011年曼安水文站的雨季、旱季平均含沙量进行了预测,实现了河流输沙状况的短期预报.【总页数】5页(P48-52)【作者】钟荣华;傅开道;何大明;邢煜民;苏斌【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3.4【相关文献】1.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时间序列预测——基于ARIMA模型与平滑ARIMA模型的比较分析 [J], 岳惠丽2.补远江鱼类多样性研究 [J], 康斌;胡文娴;祈文龙;杨春明;李江红3.基于ARIMA模型的新疆喀什地区河流含沙量预测研究 [J], 艾克拜尔·吾迈尔4.基于节水优先的引江补汉工程受益区需水预测 [J], 吕灿翔; 常景坤; 万伟5.基于节水优先的引江补汉工程受益区需水预测 [J], 吕灿翔; 常景坤; 万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24期2011年12月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2,No.24Dec.,2011收稿日期:2011-09-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1218);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Z003M )与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项目(2009CI050)作者简介:钟荣华,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泥沙和河流地貌研究。
E -mail :zhrhua 1987@163.com 通讯作者:傅开道,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泥沙和河流地貌研究。
E -mail :kdfu@ynu.edu.cn文章编号:1001-4179(2011)24-0029-05补远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变化分析钟荣华1,杨春明2,傅开道1,何大明1(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西双版纳分局,云南景洪666100)摘要:补远江是澜沧江干流来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水文效应随着干流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而凸显,而对该流河水沙研究尚欠关注。
采用补远江曼安水文站1960 2008年月平均流量和1993 2008年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数据,对补远江流域的水沙特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补远江流域水沙的年内分配不均;②流域水沙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径流量和年悬移质输沙量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③曼安流量与含沙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拟合程度较高。
关键词:水沙特性;水沙变化;水沙关系;补远江流域;澜沧江中图法分类号:TV141文献标志码:A1研究背景流域系统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过程中,水沙变化是最为活跃的部分[1]。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最重要的国际河流,其相关生态水文过程与变化影响、水土流失与泥沙沉积变化、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退化等跨境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曾引起激烈争论[2-3]。
近些年,相关研究包括澜沧江流域的水文特征及水资源量特性[4-5]、澜沧江流域的泥沙变化及受干流水电开发影响的下游泥沙响应系统研究[7-11]、澜沧江跨境水资源问题[12-16]等。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澜沧江干流上,而对其支流水文状况、环境及生态问题的研究较少。
近期,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有关调研人员对补远江流域开展了野外考察,路斌等对该流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过调查分析[17],而对该流域水文状况的研究却基本尚未开启。
位于澜沧江下游的补远江,是各支流中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其径流量占澜沧江-湄公河入海总径流量的1.19%[4]。
近年的相关研究表明,该支流的鱼类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洄游鱼类的关键栖息地。
开展补远江水文特性及其变化研究,对该流域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研究焦点定位在最能代表区域变化的澜沧江一级支流上,以澜沧江下游支流补远江作为研究区,分析该支流流域近年来的水沙变化,从而为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研究区概况补远江古称罗梭河,亦名南班河、清水河,上游又称蛮老江,位于云南省南部(100ʎ57' 107ʎ35'E 、21ʎ49' 22ʎ30'N ),源于普洱县东部无量山脉西南麓,西南流经普洱县东南部、思茅市南部,至景洪市、勐腊县之间的芒果树乡注入干流。
其流域地势北高南低,年平均降水量1488mm ,年平均温度21.5ħ,最高温度40.5ħ,最低温度5.6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
干流全长319km ,流域面积人民长江2011年7747km 2,地势总落差1245m ,水能理论蕴藏量57.69万kW ,可开发装机容量15.46万kW 。
该水系发育主要支流有踏青河、孟往河、普文河、南线河、磨者河、南品河等。
澜沧江干流从补远江河口向下游约10km 处即为中国-缅甸界河,向下游约40km 处为中国-缅甸-老挝3国交界点。
曼安水文站(101ʎ16'E ,21ʎ55'N )位于补远江下游,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集水面积6609km 2。
其上游1.5km 处有葫芦岛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150kW ,于1982年开始运行,该电站为径流式电站,主要供植物园用电,从修建、运行至今尚未对该流域水文情势产生重大影响。
该水文站距离澜沧江干流汇入口仅22km 。
3数据与方法本文所用泥沙、流量和大断面数据均来自补远江曼安水文站。
该水文站集水区占补远江全流域面积(7747km 2)的85.31%,基本能反映补远江流域的水文变化趋势。
其中月平均流量数据年限为1960 2008年,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数据年限为1993 2008年。
曼安站为国家水文基本测站,以上数据均是按照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测验的,精度可靠,整编结果精确。
本文采取常用统计分析方法[18],主要是线性趋势分析、平滑处理及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来分析补远江流域的水沙变化。
在考察径流量的年际年内变化时,采用了变差系数C v 、年际极值比K 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 vy 来反映变化幅度。
4补远江曼安断面水沙变化采用曼安水文站的水沙与河床断面资料,运用相关方法对曼安断面的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年际变化以及河床形态调整进行了分析。
4.1径流量及其变化特征4.1.1径流量年内分配特征曼安站1960 2008年的月平均径流量变化表明(见图1)。
图1补远江曼安断面径流量年内分配补远江月平均来水量主要集中于6 11月,6月份显著增加,8月份为最高,达到11.435亿m 3。
其汛期(6 11月)和非汛期(12 5月)的月平均径流量和占年径流总量的比例表明,汛期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83%以上,平均每月占13.89%;经计算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 vy 达到0.875,说明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大,来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
4.1.2径流量年际变化趋势曼安站1960 2008年逐年月平均流量变化(见图2)表明,49a 来补远江月平均流量呈现微降趋势,总体变化不大。
从年际变化来看,1971年前的年内月平均流量分配形状较为“瘦高”,而其后却显得“矮胖”,尤其是1988 1990连续3a “矮胖”特征非常明显;1960 2008年平均流量的变差系数C v 为0.21。
49a中,该站测得最大流量为4480m 3/s (1969年8月1日),最小流量为10.9m 3/s (1997年5月27日),多年平均流量为151.9m 3/s 。
1971年8月份月均流量1040m 3/s ,为49a 来最大值。
图2曼安站月平均流量变化曼安水文站1960 2008年49a 来的年径流总量变化(见图3)表明,补远江的年径流量一直呈现波动的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其变差系数C v 仅为0.21,多年最大年径流量为1971年的74.19亿m 3,最小年径流量为1989年的26.34亿m 3,年际极值比K为2.82,可见补远江的年径流总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并不大。
这与月平均流量(图2)的年际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断面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6.3亿m 3,由曼安站的集水面积和补远江流域面积比,可算得补远江多年年平均流量为178.1m 3/s ,多年年平均径流总量为56.2亿m 3。
4.2悬移质输沙量变化4.2.1悬移质输沙量年内分配特征曼安站1993 2008年多年月平均输沙量表明(见图4),月均输沙量从6月份显著增加,7,8月份为最高,分别达到1.6220ˑ106,1.6681ˑ106t ,11月下降明显。
说明补远江的来沙量主要来源于汛期6 11月,汛期输沙量占到全年总输沙量的98.56%,其中7,3第24期钟荣华,等:补远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变化分析8月份的输沙量就占到全年总输沙量的72.34%,说明输沙量的年内分配集中程度比径流量大很多。
图3曼安断面年径流量变化过程图4曼安断面输沙量年内分配4.2.2悬移质输沙量年际变化曼安站1993 2008年逐年月均输沙量变化(见图5)表明,16a 来曼安站月均输沙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2002年有明显的增加,该年7,8月份月均输沙量分别达到5.4479ˑ106,6.9712ˑ106t。
图5曼安站月平均输沙量变化曼安站1993 2008年16a 来的年输沙总量变化(见图6)。
图6曼安断面年输沙量变化补远江年输沙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以2002年为界可划分为3个阶段:2002年以前年输沙量较大,9a 年均输沙量为480.97ˑ104t ;但2002年输沙量有显著的增加,达到13.1379ˑ106t ,为16a 最大值;2002年以后,年均输沙量骤减,6a 年均输沙量为2.6424ˑ106t ,仅为2002年以前的54.94%。
这与上述月均输沙量年际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断面多年年均输沙量为4.5175ˑ106t ,根据曼安站集水面积与补远江流域面积比,得到补远江年输沙量为5.2953ˑ106t 。
5水沙关系河流水沙关系是反映河流径流量和泥沙含量匹配关系的指标[19]。
针对某一河流断面,在来沙量未超出水流的挟沙能力下,水沙关系是最能反映断面上游来沙变化的直接证据之一[20]。
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流量的大小和水流侵蚀作用的强烈程度。
通常,随着流量的增加,含沙量也相应增加。
将曼安站1993 2008年月均泥沙含量与流量点绘于同一坐标系中,并作其趋势线(图7)。
结果发现,这一时段的水沙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780(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回归决定系数达到0.608,表明其拟合程度较高。
图7曼安断面水沙关系河流来沙系数能体现断面来水输沙状况,如果来沙系数大,就意味着单位流量的含沙量大,是反映河流冲淤变化常用参数之一。
通过计算曼安站1993 2008年的来沙系数表明,多年来,来沙系数与前述水沙变化一样呈下降趋势,平均来沙系数为0.006kg ·s /m 6,且来沙系数除2002年大于0.01kg ·s /m 6外,其他年份均小于0.01kg ·s /m 6(见图8)。
可见补远江单位流量的含沙量并不大。
分别将补远江曼安站1993 2008年年均输沙量和年径流量、逐年月均流量和月均输沙量点绘于同一坐标系中。
可以看出,补远江输沙量与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来水量大时,来沙量也大。
综上,可见补远江流域来水量变化是导致来沙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2002年输沙量急剧增加,可能是由于2002年汛期流量大,来沙系数大,挟沙能力强所13人民长江2011年导致的。
图8曼安站来沙系数变化6讨论流域水沙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流域的主导因素不同,但都主要包括流域下垫面条件、气候、人类活动等三大方面。
而反过来,河川径流、河道泥沙变化亦能敏感地记录流域内的下垫面改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