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语文文言文翻译重点句子
原文:“楚王问于屈原曰:‘子尝与寡人论国事,寡人何如?’屈原对曰:‘大王之国,江山壮丽,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贤能之士众多。
然而,大王之德薄,政令无常,赏罚不明,故国势日衰。
’‘大王,夫以地广人众,富饶之地,而仁义不施,则国危;以地狭人寡,贫瘠之地,而仁义行,则国强。
今大王之地,虽广而不仁,虽富而不义,是以国势日削,民不聊生。
大王宜深思之!’”翻译:楚怀王问屈原说:“你曾和我讨论国家大事,你觉得我国如何?”屈原回答说:“大王的国家,山川壮丽,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贤能之士众多。
然而,大王的德行浅薄,政令没有常道,赏罚不分明,所以国家势力日益衰弱。
大王啊,凭借着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富饶的疆域,如果不施行仁义,国家就会陷入危险;而如果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但能施行仁义,国家就会强大。
如今大王的国家,虽然土地广阔,但不施行仁义,虽然富饶,但不讲究道义,因此国家势力日渐削弱,百姓生活困苦。
大王应该深思这个问题啊!”解读:这段对话体现了屈原对国家政治的深刻见解。
他首先肯定了楚国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但接着指出楚怀王的德行和治国理念存在问题,即“德薄”、“政令无常”、“赏罚不明”。
屈原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土地和人口,更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施行仁义。
他以“地广人众,富饶之地,而仁义不施,则国危;地狭人寡,贫瘠之地,而仁义行,则国强”的道理,劝诫楚怀王要重视仁义,以挽救国家危局。
这段话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更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仁义精神。
屈原的劝诫,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子曰:“由,诲女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1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1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翻译
蝜蝂传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高举着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已经困苦不堪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巫山、巫峡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
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
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
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
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
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
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古代汉语文选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文言文重要翻译语句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了。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如果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将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购买将军的头,(您)打算怎么办?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
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从而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
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一)《左传》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其南陵,夏后之墓也;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句⼦翻译六、重点句⼦翻译(⼈教版和语⽂版共同篇⽬)《论语⼗则》1、学⽽不思则罔(wǎng),思⽽不学则殆(dài)。
【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困境。
2、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翻译】:多个⼈⼀起⾛路,之中必定有我的⽼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有他们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翻译】孔⼦说:“见到贤⼈,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就应该⾃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5、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且路程遥远。
⼦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6、⼦⽈:“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翻译】⼦贡问道:“有没有⼀句可以终⾝奉⾏的话?”孔⼦说:“那⼤概是‘恕’吧!⾃⼰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上。
”《期⾏》⾮⼈哉!与⼈期⾏,相委⽽去。
【译】真不是⼈啊!与别⼈相约出⾏,却抛弃别⼈⾃⼰⾛了。
友⼈惭,下车引之。
元⽅⼊门不顾。
【译】朋友感到很惭愧,忙下车拉元⽅(表⽰道歉)。
元⽅⾛⼊家门连头也没回。
《伤仲永》1、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2、⾃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
3、泯然众⼈矣!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样了。
4.⾢⼈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有些版本为“丐”)之。
XXX《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XXX《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XXX、《郑伯克段于鄢》当初,XXX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XXX (XXX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XXX(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XXX娩时脚先出来,XXX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XXX”,从此就很厌恶他。
(XXX)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XXX请求,XXX都不答应。
到XXX即位的时候,(XXX)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XXX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XXX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XXX 便)请求封给京邑,(XXX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XXX(XXX)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XXX说:“XX X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XXX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XXX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XXX(XXX)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XXX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XXX。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XXX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古汉语复习 重点语句 翻译
古汉语复习重点语句翻译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执掌。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治戎:治理兵戎之事,指开战。
俘馘:偏义复词,偏义为俘。
馘,聝:取人首级,耳朵以记功。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衅鼓:祭鼓。
即:接受。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纾:减轻人民负担。
惩:止,克制。
宥:原谅。
两释累囚:双方都释放战俘。
累囚:并列见义,俘虏。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任,受并列见义:承受。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以之,之,代知英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嗣:承继。
宗职:宗子之事。
次:按次序。
偏师:非主力部队。
脩封疆:治理边疆范宣子亲数诸朝。
数:数落,责备。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不腆之田:不多的丰厚的田地。
盖言语漏洩,则职女之由。
职女之由:主要由于你。
职:主。
女之由:由女,之,助词,宾语前置。
诘朝之事:参与朝政之事。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无是翦弃。
蠲:显示。
四岳四方部落首领。
裔胄:后代。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南鄙:南边边远的地方。
嗥:号叫。
秦人窃与郑盟而舍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
舍:安置。
戍:戍守的人。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
角:抓住角。
掎:拉住退。
踣:向前扑倒,使倒下。
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相继于时:不断地。
志:意愿。
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官:晋国执政。
阙:失误。
无乃:莫非。
携:携二心,使……生离心,使……叛离。
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瞢:忧虑。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辞:道歉。
恺悌:和易近人。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
聘:专指国与国之间的邦交访问。
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
王力·古代汉语 文选译文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一)牢牢抓住八条:(1)"四到"法眼至──繁体字,一笔一画看看认真;只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没用,例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简体中文。
存有注释,逐条看看。
"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没用。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
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
"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至──用心记,记特定音义,记特定句型等等。
多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官》)。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就是古今多少学问家顺利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
"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
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
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
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
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
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
”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
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
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
古文重点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1《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2《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子何恃.而往:3《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尔.安敢轻.吾射: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4《公输》吾义固..不杀人: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5《天时不如地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橘逾淮为枳》齐人固善..盗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7《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8《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9《王顾左右而言他》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10《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1《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2《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3《记承天夜游》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小石潭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6《孔孟论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吾如有萌焉何哉:为是其智弗若.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7《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8《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9《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0《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书非借不能读也: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21《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岂.非没分晓..的钝汉:22《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23《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臣不胜受恩感激:24《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25《登泰山记》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26《狼》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7《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28《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2、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4、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再像这样等二十五年后改嫁,就该进棺材了)5、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
)6、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7、怀与安,实败名。
(怀恋享乐和安于现状,是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8、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如果用他们做辅助,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9、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在诸侯当中称霸,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10、子盍蚤自贰焉。
(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12、乃馈盘飨,置璧焉。
(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璧玉藏在晚餐里)13、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晋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14、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就应好好地接待。
何况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15、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公子如果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16、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双方军队在中原遭遇,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17、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18、公使让之,且辞焉。
(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推辞不接见)19、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当晋文公在国外的时候,头须偷盗了财物潜逃,用尽府财来求晋人接纳重耳返国。
)20、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介之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的死,又能怨谁?”)21、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份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5)份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1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3.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4.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5.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山峰。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9.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10.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1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5.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1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常考文言文初中句子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2. 随师北征,至于中山,舍于郭门外。
翻译:跟随老师北征,到达中山,住在城外。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无可置者。
翻译: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一座百年的老屋,尘土和泥水渗透、下滴;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4.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闻之,肃然起立。
翻译:到了考试的时候,官吏叫到史公的名字,史公听到后,严肃地站起来。
5. 乃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于是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7.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死,室人哀苦,绝食丧志,遂成废疾。
翻译:我写下这篇志向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去世,家中的仆人悲伤痛苦,绝食丧志,最终成为废人。
8.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翻译:父母对子女的爱,就会为他们考虑得长远。
9.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成为大江大海。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文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文言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因诸侯受贿)所得到的土地,跟(它用)战争胜利而夺得的土地,它实际多到百倍。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诸侯国)消灭得差不多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力穷竭,国力危弱,战败而被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应当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还不能轻易预料。
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本来)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蓄积起来的威势所胁迫啊!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蹈袭六国灭亡的旧事,这样(治国者的胆略与智慧)又在六国之下了!1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文选重点句翻译
(一)《左传》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译:国都的城墙超过百雉,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译:不久太叔使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
译: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和兵器,备好步兵和兵车,即将袭击郑国。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译文:古指有品德修養的人。
这里是作者的假托,是《左传》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译:齐国的诸侯率领各国军队侵袭了蔡国。
師進,次於陘。
译:军队行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译:您若是用武力强攻,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使我们人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
虞公说:”我把食物献给神明,祭品丰盛清洁,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译:假如晋国消灭了虞国,用黍稷向神敬献来使德明,神难道会不食所祭之物吗? 師還,館于虞。
译:从京师回来后,住在虞国.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以南.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译: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为邻(晋)国增加土地呢?邻(晋)国的国土扩大了,您的却缩小了.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译:假如(舍弃)不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往来,为其供应馆舍资粮等不足,对您而言也没有害处.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译:削弱秦国的力量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以亂易整,不武。
译:用无秩序代替有秩序,用攻晋代替秦晋友好,这是不明智不道德的.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译: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到过的事.
其南陵,夏后之墓也;
译:南陵是夏君主皋的陵墓.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译:(赵盾)将要直言劝谏,士季说:劝谏却不被接受,那么没有谁能在您之后了.
宣子驟諫.
译:宣子多次上谏.
其右提彌明知之.
译:他的车右提弥眀知道了这件事.
遂自亡也。
译:于是(赵盾)自己逃走了.
宣子未出山而復。
译:宣子没有走出国界就回来了.
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译:您作为正卿,逃跑没有跨越国境,返回后不讨伐反贼,不是您又是谁?
不介馬而馳之。
译: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译: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逐之,三周華不注。
译: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
译:我恰巧遇到齐军,没有逃走躲藏的地方,而且担心(因为)逃跑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译:丑父派公下,到华泉取水.
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
译:晋侯向祁奚问接替中军尉职务的人,举荐解狐——他的仇敌.
舉其偏,不為黨。
译:推举他的下级,不袒护自己的侪类.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
译:郑国人游历乡校,讨论掌握政权的人.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译:我听闻行忠善之事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过行蛮霸之事来堵住怨恨.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译:大的堤防溃决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百姓一定很多,我不能胜任救助.
(二)《战国策》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译:齐王派奉使命之人聘问赵威后.
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译:这个人的为人,怜悯年老无妻者和寡妇,顾念年少无父和年老无子之人,救济困窘贫穷之人,为缺衣少食之人提供补助.
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译:没有使这两位处士成就功业,不给这女子加封号,凭借什么成为齐国之王,把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呢?
莊辛去之趙,留五月。
译:庄心离开楚国前往赵国,留驻五个月.
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译:自认为没有祸患,与他人没有争斗.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
译:襄王听说了这件事,脸色大变,身体哆嗦.
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译:我请求被您责罚让他回去.
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
译:世人中凡是认为鲍焦由于心地狭隘而死的那些人,(他们的看法)都是错的.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译:那秦国,是个抛弃典章制度和道德正义,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
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
译:我将会让梁国和燕国帮助赵国,齐国和楚国本来就帮助赵国。
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
译:周王室贫穷并且弱小,诸侯都不去朝拜,唯有齐国朝拜它。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译:鄂侯急切地争论,急切地辩解,所以把鄂侯做成肉干。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
译:秦国的将领听闻这件事,退兵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译:恰逢魏国公的儿子无忌夺得晋国鄙军来营救赵国袭击秦国,秦国的军队向后退然后离开了。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译:所谓比天下之人高贵的人,就是那些替人排除祸患、消除灾难、除去纷乱但不图回报的人。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译: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抵押,才肯出兵,太后不肯,大臣们竭力谏诤。
入而徐趨
译:慢慢地快步走进入(大殿)
日食飲得無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了吧?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译:我的儿子舒祺,最年轻,没有贤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译: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替他作长远的谋划。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译:于是替长安君套车马百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