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用药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综述

1、标题和作者...................................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前言及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参考文献 (8)

5、致谢及声明 (10)

二、导师评阅意见表(单张) (11)

三、实习总结 (12)

四、平时成绩表 (13)

皂角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xxx 指导老师:xx

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xxx中药专业 xxxxxx

【前言】

皂角学名皂荚,我国古代很早就掌握其化学特性及药理作用,在北宋,就用皂角制成了人工洗涤剂,作为洗涤剂与洗发剂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明朝李时珍也把肥皂团的制作方法载录。现代社会,对皂角的认识更为深刻,应用更为成熟,其成熟果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此外,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瓜尔豆胶;皂荚刺(皂针)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理活性,并且有抗肿瘤作用。本文主要是论述皂角的历史发展,当代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及的研究进展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皂角;历史发展;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正文】

1.历史发展:

1.1皂角亦作“皁角”。即皂荚。宋孔平仲《晚兴》诗:“皁角芽已长,瑞香花欲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离县九里有座庙,唤做皂角林大王庙,庙前有两株皂角树,多年结成皂角,无人敢动。”丁玲《法网》二:“棕板刷子用力的在一些脏布片上擦着,一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衣服,在皂角的泡沫里,便稍稍变得干净了一点。”

1.2皂荚亦作“皁荚”。落叶乔木,枝干上有刺,开淡黄色花,结荚果。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荚果、树皮和刺均可入药,有祛痰功能。也称皂角。《南史·虞玩之传》:“俭方盥,投皁荚於地曰:‘卿乡俗恶,虞玩之至死烦人。’”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淮南人藏盐酒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皁荚半挺置其中,则可藏经岁不沙。”清陈维崧《剔银灯·春景》词:“小巷蘼芜,斜街皂荚,都被雨酥烟腻。”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宋王文宪家,以皂荚末置书中,以辟蠧。”

1.3皂荚,别称皂角、皂角树、皂角子、皂角针、皂针、皂丁、长皂角、扁皂角、大皂荚、皂荚树(浙江)、皂节(江西)、皂荚板、山皂荚、山皂角、山皂树、肥皂荚、肥皂树、皂角刺、荚角刺、穿心刺、金钩刺、刺皂、台树、悬刀(山西、广西、《外丹本草》)、鸡栖子(《广志》)、乌犀(《曾氏方》)、猪牙皂、猪牙皂荚、眉皂、小皂、小皂荚、小牙皂、牙皂(四川)、刀皂(湖南)、脥皂、胰皂、天丁、人见愁等,为豆科皂荚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1.4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名医别录》),归肺、大肠经,药材产于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均产,多为栽培。中药名为皂荚、大皂角、山皂荚、皂节(江西)、悬刀(山西、广西、《外丹本草》)、鸡栖子(《广志》)、乌犀(《曾氏方》)等,皂荚为中医临床用药,药用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伤寒总病论》中记载,蕲、黄两地,某年从春季至秋季均流行急性咽喉肿痛,引致大量病人死亡,及后黄州的潘昌言使用黑龙膏方救活病人,膏方当中的主要药材为皂荚;《本草纲目》中记载,皂荚能杀虫、杀精、堕胎,浸于酒中再煎成膏状,涂抹于布上能敷贴各种肿痛;于潮湿久雨天气时,与苍术同烧能辟瘟疫及湿邪;皂荚单独燃烧时,可熏久痢脱肛,及能通肺及大肠气,治疗痰气喘咳、疮疡癣疥等;《名医别录》中记载,皂荚能治腹部胀满、消食积、咳嗽、明目益精、妇女胞衣不下等,用于沐浴,但不入汤剂;《日华诸家本草》中记载,皂荚能消除头风、通利关节、消痰、杀虫、治疗骨蒸潮热、中风牙关紧闭、增进食欲等;《药性论》中记载,破坚症、腹中痛、能堕胎。

2、现状分析:

2.1有效成分:皂角含有皂荚皂甙、棕榈酸、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等成分,它所含的生物碱除具有洗涤功能外,还有保健和杀菌功能,使用皂角粉对清洗物表面无任何腐蚀,它优于其他任何一种化学清洗剂,是一种植物表面活性剂,是最理想的天然高效表面活性清洗剂。

2.2药理作用:

2.2.1防脱乌发作用含皂角类成分的药物,能够清热化湿、祛除多余脂肪、通畅阻塞毛囊,对防脱发和乌发效果颇佳,不会刺激头皮。

2.2.2祛痰作用含皂甙类的药物,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黏

液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动物实验证明:皂荚煎剂灌胃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能使猫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2.2.3抗菌作用在试管内,皂荚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皂荚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2.4其他作用三刺皂荚碱有罂粟碱样作用,可治疗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皂甙有显著的溶血作用,但皂荚的溶血作用与远志皂甙的即刻溶血作用不同,一般出现较迟.皂荚(1:230)对阴道滴虫有中度抑制作用,其机制为:皂甙能使阴道滴虫胞浆膜变薄,胞浆爆出,致虫体溃灭.

2.2.5皂甙的一般特性皂甙存在于数百种植物之中.它能降低表面张力.其溶液(1:1000)振摇时,溶液中每个气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围而形成一薄膜,而使泡沫持久不灭.同样,遇油类物质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剂.皂甙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细胞表面的类脂质),但其溶血作用能被胆甾醇所对抗.对鱼类毒性很强,高等动物对皂甙一般很少吸收,因此其主要为局部黏膜的刺激作用及使分泌增加等.

3研究进展:近年对皂角刺有了新的认识。皂角刺,又称天丁、皂针等,是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主要产于江苏、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民间及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皂角刺能“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定小儿惊风发搐,功痘疮起发,化毒成浆”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凝血和抗癌等作用。现将皂角刺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1化学成分皂角刺含有黄酮、皂荚皂甙、氨基酸、棕榈酸、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以及二十九碳烷、酚类等。其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颜木素、非瑟素,并有少许无色花青素。李万华等采用溶剂萃取、反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其化学结构,最终鉴定出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有一种显示出明显的组织蛋白酶B抑制活性 [1] 。皂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