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 (2分)下面划线字注意有误的一项是()

A . 寓言(yù)紧挨(aī)领域(yù)

B . 俨然(yǎn)焙烧(péi)离奇(qí)

C . 博物馆(bó)思维(wéi)开拓(tuò)

D . 竞争(jìng)痕迹(hén)铺铁轨(pū)

2. (2分) (2017七上·邹城月考)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

B . “人不能常立志,”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要立长志。”

C .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话”的解释是“虚夸的话”。然而曾几何时,“大话”一词却作为动词大量出现,成为十分热门的时尚用语。

D . 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等……

3. (2分)(2019·揭西模拟)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感谢您对令尊的牵挂,我回家一定转告您对他的问候。

B . 王晓川到敬老院看望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

C . 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D . 袁隆平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持之以恒进行科学研究,敬业奉献精神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从他离开家乡去西部支教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

B . 全国人民支援雅安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 .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何玥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 . 为了避免节假日不再出现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5. (2分) (2019九上·徐闻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不负众望,履践了自己的诺言,因此备受人们的欢迎。

B .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是不可亵渎,不可伤害的。

C . 徐伯伯种植各类花草独有一套方法,他家庭院冬天也绿意盎然,可谓妙手回春。

D . 在港珠澳大桥长达8年的建设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深海造桥技术难题。

6. (2分)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悟空——车迟国斗法(《西游记》)

B . 张飞———刮骨疗毒(《三国演义》)

C .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红楼梦》)

D .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

7. (2分)填入横线处的短句,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在生命的旅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A . ③②④①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④①③

二、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7·安顺) 名句默写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 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面对“皆被绮绣” 的同舍生,一心向学,没有丝毫羡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小时候/_______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9. (4分) (2019七上·北京期中)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书写体式,不同的书写体式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多以“真(楷书)、草、隶、篆”概述不同的书写体式。下面是四幅书法作品:

①②

③④

为上面四幅书法作品的书写体式,填写对应的赏析内容。

A.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B.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C.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D.篆书因形立意,笔画圆转

答:① ________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④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15分)

10. (15分) (2016九下·津南期中) 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人物。

(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中各得出一条结论。

年度人均阅读量人均阅读时长(每天)

纸质体术(本)电子书(本)纸质阅读(分钟)手机阅读(分钟)20124.392.3515.3816.52

20134.772.2813.4321.70

(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1. (10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天涯

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1)第一二句中“天涯”一词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格,有何表达效果?

(2)结合第三四句诗,具体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9分)

12. (34分) (2018九上·长春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结果不容乐观。随后,我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30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10本俄国文学、10本法国文学、10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30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十年浩劫刚过?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但中国有句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有一中型的图书馆。我那时不大会看书,只是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去那里翻翻杂志。

“文革”开始,这个图书馆照例关闭。

1967年秋,停课仍在继续,漫长的假期似无尽头。校图书馆立刻出现了偷盗大案:一个墙洞赫然触目。管理图书的老师慌了,与红卫兵组织紧急商议,设法把藏书转移至易于保护的初中部教学楼最高层,再加上铁栅钢门。不过外寇易御家贼难防,很多红卫兵在搬书时左翻右看,已有些神色诡异,互相之间挤眉弄眼。后来我到学校去,又发现他们话题日渐陌生,关于列宾的画,关于舒伯特的音乐,关于什么什么小说……

好在我算是自家人,有权分享共同的快乐。在多番警告并确认我不会泄密或叛变之后,他们终于把我引向“胡志明小道”——他们秘密开拓的一条贼道。我们开锁后进入大楼某间教室,用桌椅搭成阶梯,拿出对付双杠的技能,憋气缩腹,引身向上,便进入了天花板上面的黑暗。我们借瓦缝里透出的微光,步步踩住横梁,以免自己一时失足踩透天花板,扑通一声栽下楼去。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这时候往下一跳即可。书籍垒至半墙高,足以成为柔软的落地保护装置。

我们头顶着蛛网或积尘,在书浪里走得东倒西歪,每一脚都可能踩着经典和大师。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就这样,一个没有考试、没有课程规限、没有任何费用成本的阅读自由不期而至,以至当时每个学生寝室里都有成堆的书。

毕业后下乡,我插队在一公社茶场。在工休时,聊天是解闷的主要方法。闲聊类似说书,是重要的文明传播方式,在有书难读的时候,是一种民间化弥补,一种上学读书的替代。

茶场的知青中还有些故事王,相当于口头图书馆。有这么一个人,他头有点歪,外号“六点过五分”,平时特别懒,凭着他过目不忘的奇能,绘声绘色的鬼才,每次都能让听者如醉如痴意犹未尽而且甘受物质剥削。这样的交换多了,他发现了自己一张嘴的巨大价值,只要拿出故事这种强势货币,他就可以比别人多吃肉,比别人多睡觉,还能随意享用他人的牙膏、肥皂、酱油、香烟以及套鞋。这样的日子太爽了。一度流行的民间传说《梅花党》、《一双绣花鞋》曾由他添油加醋。更为奇货可居的是福尔摩斯探案、凡尔纳科幻故事、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都是他腐败下去的特权。

在我的同队插友中,张某好诗词,带来了《唐诗三百首》。贺某想当画家,带来了石涛、林风眠、关山月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画册。我们互通有无交换着看。不要多久,交换范围又扩大到其他队,一直交换到很多书没有封皮和

脱页散线的地步。

我还读过一种油印小册子,正题是《新阶级》,作者为德热拉斯(后译为吉拉斯),一位被西方世界广为喝彩的南斯拉夫改革理论家。当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向我推荐此书时,我的回答曾让他一怔。

我说,我知道这本书,我20年前就读过。

他还是斜盯着我。

我记得自己就是在茶场里读到油印小册子的,是两位外地来访的知青留下了它。我诈称腹痛,躲避出工,窝在蚊帐里探访东欧,如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便要装出一些呻吟。这是知青们逃工的常用手法。不过既是病人就不能快步走,不能唱歌,更不能吃饭,以便让病态无懈可击。副书记一到开饭时就会站在食堂门口盯着,直到确认你没有去打饭,也没人代你打饭,才会克制一下揭穿伪装的斗志。不吃饭那就是真病了,这是农民们的共识。

这样,对于我的很多伙伴来说,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

那时,大家几乎都有一两本手抄诗。一些知青做着文学梦或科学梦,当然更有抄书习惯。我每借来一书,便择优辑抄,很快就有了厚厚几本,以弥补藏书的短缺,以备今后温习。好几个早上起来,我的面目被人取笑,原来是柴油灯的烟太多,晚上抄书时靠灯太近了,太久了,鼻息吸引油烟,就会熏出个黑鼻子和黑花脸。

90年代末我在美国参加一会议,发现身旁一学者有动笔的癖好,倒也不是做会议笔记,只是笔头不闲,在会议材料的反面或空白处胡写,有时默写古体诗,有时默写洋文句子,有时甚至把会标之类抄上多遍。我心生奇怪,后来问及此事。他想了想,说是吗?又想了想,说他可能是写惯了,尤其是当知青时抄书太多,以至于到如今差不多一摸笔就手痒。

他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数万留学生之一,很快成为经济学界一颗新星。在普遍的国外舆论看来,1980年初陆续出国的这一批人总体素质最佳,不仅谦逊刻苦,且学养不俗。在很多高校老师看来,“文革”后最早的那批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总体素质也首屈一指。用有些老师的话来说,能遇上这几届可谓人生之幸。

凭借手抄书一类手段,知识薪传一直明断而暗续、名亡而实存。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现在,我的一些手抄书早已不知所往。随着出版的开放与繁荣,我的书橱也越来越多,盛满了太多精美而堂皇的套书,不需要我再在油灯下熏黑鼻子。但有时候我会不无惶惑,似乎书已经多得坏了我的胃口,让我无所适从。又觉得新书像富人的宾客,旧书像穷人的朋友,我在太多宾客面前反而有些孤独。

(选自《漫长的假期》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栅享用辑抄癖好

(2)读书是人重要的精神追求之一。选文开篇叙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当我“坦白”30年前的读书情况时,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还以为这是一种“忽悠”。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作者昔日的读书情景如剪影般呈现在纸页上,那让人难忘的一幕幕,吸引读者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选

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关于读书生活的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点滴细节抒写生活,饱含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深情。请从下面任选一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品析。

①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②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5)特殊的年代背景,让作者对读书有独特的体悟。选文中,作者感慨“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韩少功在知青生活结束不久,就开始发表作品。选文中,“笔头不闲”的经济学界新星,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留学生之一,因此作者感慨:“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你认为这番感慨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7)选文写到充实而紧张的读书时光成为往事,随着出版业的开放和繁荣,作者的书橱也变得精美堂皇,然而主人对新书和旧书却另有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3. (2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散步

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家齐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

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

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14. (17分) (2019七下·兰陵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②“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 无丝竹之乱耳

C . 何陋之有

D . 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子”是指孔子。

B . 《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C . 【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D . 【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5. (5分)作文:

雨,抑或绵绵而下,抑或倾盆而泻。行走在雨中的你,或许有过难以忘怀的场景,或许有过驻足凝视的欣赏,

或许有过触动心灵的感悟……这一切都已影印在你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请你以“雨中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名和人名;③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二、默写 (共1题;共8分)

8-1、

8-2、

8-3、

8-4、

8-5、

8-6、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9-1、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15分)

10-1、

10-2、

10-3、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1-1、

11-2、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9分)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3-1、

13-2、

13-3、

13-4、

13-5、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14-1、

14-2、

14-3、

14-4、

14-5、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