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精品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大学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思想,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战争场面的描写。
2. 诗歌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板书。
2. 《十五从军征》诗歌文本。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有哪些疑问?二、诗歌解读1. 主题思想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即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b.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讨论诗歌中表现出的战争残酷和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
2. 艺术特色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b. 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战争场面的描写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战争场面的描写,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等。
b. 学生讨论战争场面的描写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4. 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如“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等。
b. 学生讨论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 你如何看待这首诗的主题思想?b. 你认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c. 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a. 阅读与《十五从军征》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b. 撰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1. 诗歌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背诵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边塞诗,想一想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2.引导学生回顾边塞诗的豪放、激昂、悲壮等特点,为学习《十五从军征》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默写《十五从军征》。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出塞》一、复习导入1.复习《十五从军征》,回顾诗人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边塞诗,《出塞》与《十五从军征》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默写《出塞》。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难点: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简述:“同学们,战争是无情的,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苦难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2. 了解乐府,初步感知介绍乐府诗:简要介绍乐府诗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乐府诗的基本认识。
3.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通过对比和点评,提升朗读水平。
4. 深入探究,提升素养分析诗句: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兵从军之久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讨论其背后的兵役制度。
想象场景:通过“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等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老兵回家后的凄凉景象,体会其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兵为何会“泪落沾我衣”,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揭示主题,升华情感总结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主题,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和平的向往。
情感升华:通过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的镜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
6. 拓展延伸写作练习: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兵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乐府诗,拓宽文学视野。
通过这样的情境性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体会其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珍惜和平生活。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背景;2. 掌握《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3. 分析《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2. 如何理解并正确表达诗歌的意思。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份《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并将其分成几个段落;2. 准备一些图片,以示意《十五从军征》中的形象;3. 学生准备好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十五从军征》的音乐或展示一张和《十五从军征》相关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十五从军征》的背景,让学生对该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逐段解读《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找出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含义。
2.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展示给其他组,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十五从军征》的主题和形象表达。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总结,并进行评议。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十五从军征》为蓝本,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2. 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要注意注意丰富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互动参与(15分钟)1. 在课堂上安排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联想和发挥。
2. 教师提问学生:在《十五从军征》中,你们能否想象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场景?请用一段话描述你的想象,与同桌分享。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和极度 贫困的生活。
写作风格及特点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老兵归家后的凄凉景象。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兵年少时的美好生活和归来后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主题思想探讨
战争与和平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合作学习。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五从军征》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介绍汉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作者简介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
你们了解古代战争吗?你们知道古代 从军是什么样的体验吗?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就 是一首描写古代从军生活的诗歌,让 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军人的生活世界。
呈现环节:展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作品
介绍作者
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呈现作品
学生以《十五从军征》的故事情节为 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写课文,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心 理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
06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1 2
测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十五 从军征》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情感、 意象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老兵的形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古代,有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士兵悲惨命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了解乐府诗1、教师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乐府诗,如《木兰诗》。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句诗开篇点明老兵十五岁就参军,八十岁才归来,突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乡人指着远处告诉老兵那就是他家,但只见松柏环绕着一座座坟墓。
这一景象令人心碎。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老兵到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些描写展现了家中的荒凉破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自己动手做饭,却不知道该把饭送给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10篇)从军征篇一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1.班级情况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
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
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第24课《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深化理解诗歌含义,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主人翁的情感;(2)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学习,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更加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师: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一段歌曲。
歌曲《我想有个家》导入。
同学们,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字被反复提到,扣人心弦,是......?生:家。
师:那对于家,你的感受或者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思考一下。
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力量生:在我难过时会给我安慰的地方,是我的避风港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会教导我道理......师: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也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犯错时的谆谆教诲,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
每个人经历不同,家的意义也就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中的主人公,15岁时便离开家乡,在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十五从军征》(板书)二、走进乐府诗观察一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体裁上属于乐府诗。
关于乐府诗,大家了解多少呢?1.了解作品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师:《乐府诗集》收录的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形式比较质朴,长于叙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木兰诗》,讲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篇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歌,诗中描写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执着的爱国精神,向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最终投身抗金大业,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
全诗以主人公的抗金事迹为背景,讲述了他从军征的经历,以及他父亲的担忧和支持,展示了一种勇敢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精神。
2.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熟练掌握诗歌中的文字表达。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精神。
2.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熟练掌握诗歌中的文字表达。
四、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学诗歌,让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主题。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
3.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字表达,以及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4.让学生分组探讨诗歌中的爱国精神,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教师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熟练掌握诗歌中的文字表达。
本次教学过程中,。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docx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对诗句。
(规则:先有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
谁先接对
下句,那么下一句由他出题。
)
2、师小结:刚刚同学们对的真好。
你看在刚刚对的这些诗句中
有写景的;有写物的,有抒情的,有哲理的等等。
那么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体裁的诗歌——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解题
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它是描写什么内容的故事?(战争)
2、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是战争的呢?
3、“从军征”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选自?
5、谁能介绍乐府诗?
6、师相机补充“乐府诗”出示ppt。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检查预习。
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下列字的
读音“冢、窦、雉、舂、羹、贻”)
2、生点评。
3、录音范读。
4、齐读诗歌,读准字音。
5、在预习中,除了有些字比较难认外,你还有那些字词不大理解
的呢?
6、生交流。
(始、归、君、窦、冢、雉、旅、舂、贻)
7、出示难理解的字的意思。
学生结合注解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
讲了件什么事?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诗的开篇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从军的呢?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从这句中你明白了什么?和我们以前学的那句诗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生:时间长。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到的呢?想象下他此刻回乡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交流。
2、带着感悟读这两句诗。
3、80岁的老兵就这样回到了家乡,路上碰到一位乡邻人,他是如何
问的?乡邻人又是如何告诉他的呢?生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ppt出示。
理解“家中有阿谁”。
4、出示ppt:同桌合作交流探究(二选一)
①、假如你是乡邻人,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心情来告诉老人这一消息呢?
②、假如那你就是那位老人,当你听到乡邻人的话语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有怎样的心情?
5、师小结:是啊!不仅是乡邻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像老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沉痛,充满了悲伤。
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兵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进自家小院,可他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仔细聆听。
(师出示ppt,配乐朗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说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
6、生交流。
7、是啊,这就是老兵65年来日思夜盼的家,那昔日温馨的家,昔日朝夕相处的亲人。
而今,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这荒凉之景,怎能不让老人伤悲呢?再次齐读这几句。
8、在这样凄凉的家中,80老兵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指名回答“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ppt出示)
9、这样的饭菜吃起来会是什么味呢?请你结合上文理解。
10、生交流
11、师明确:是的,老人在吃饭菜时内心一定是痛苦的。
你能把他的苦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
12、过度: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是(生答: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ppt出示。
是的,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
那么他在泣什么呢?他为何而泣?
13、生交流。
14、师:是啊,家人都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算了。
15、齐读最后一句。
五、拓展延伸
1、那么究竟又是什么给他带来的灾难的呢?(战争)
2、补充介绍背景资料: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
成了荒野枯骨。
PPT出示几组有关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的图片。
师讲解。
3、PPT出示思考题:写一写: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了那些认识呢?
4、生交流
六、总结
战争是残酷的,他让有家的人变得无家可归,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和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感情朗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65年
远望:冢累累 回乡所见 兔 近看: 雉 旅谷 旅葵 回乡所做
回乡心情:喜------悲------泣
兵役
给
百
姓
带
来
的
沉重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