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方法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了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规范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学关于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中医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然后采用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
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标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熟悉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能够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
三、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
3. 中医内科学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和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的判断。
4.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5. 中医内科学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四、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病例,进行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该参与到临床实习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提高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五、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评价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对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的熟练程度,对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的运用能力等。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考试、实习报告和临床技能考核等方式。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中医内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医临床思维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2), 339-34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ceshttps:///10.12677/ces.2021.92052从中医临床思维探讨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杜丽坤1*,栗佳2,任那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6日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设立的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各课程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内科五十余种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诊断、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整体运用,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病症时,如何运用中医思维进行判断分析成为一个难题。
本文将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及如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培养临床思维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提供对策。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思维The Teaching Method of TCM InternalMedicine Was Discussed from ClinicalThinkingLikun Du1*, Jia Li2, Na Ren1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Dec. 16th, 2020; accepted: Apr. 8th, 2021; published: Apr. 16th, 2021Abstract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of five or *通讯作者。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详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基本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因素:痰、火。
辨证要点: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密切。
病理因素:痰。
哮病发作时基本病理变化: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基本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要点: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辩证总属实热证候。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基本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因素:痨虫。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基本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累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治则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性质: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相关。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首辩证:虚实。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
(无药食不当)基本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相关。
首辩证:病情轻重。
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真心痛标实证:寒凝、气滞、痰浊、血瘀。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
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分:外感、内伤(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仆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
基本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建议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建议
1. 提倡强化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师应注重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学科思维。
2. 推动中医内科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加临床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临床观察和诊断的能力。
3.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医内科学与中西医学、中医药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的讲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治疗能力。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中医内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
5. 强化中医内科学的实践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和教学设备,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疗技能。
6. 增加中医内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是一种学习中医内科的记忆方法。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亥为胆血养肝庚为胃脾为中戊为肺太阴肾清三焦别忘心"
这个歌诀的含义是:
- 亥为胆: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个,代表胆;
- 血养肝:血液的功能是养生和运行,对应养肝的中医理论;- 庚为胃:庚是天干的第七个,对应胃的中医理论;
- 脾为中:脾是中医中心脏器官,对应中的功能;
- 戊为肺:戊是天干的第五个,对应肺的中医理论;
- 太阴肾:太阴是五行之一,对应肾的中医理论;
- 清三焦:清指的是清除不良物质,三焦是中医中关于气的运行通路的概念;
- 别忘心:心是中医中心脏器官,对应心的中医理论。
这个歌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住中医内科基础内容的概念和关联关系。
中医内科学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
内科的部分急症则编入《中医急诊学》。
本版自考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
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和癌症,时行杂感列为外感病证。
研究和阐明的内容包括每一体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每一病证的基本概念、认识沿革、本病证与西医疾病的关系、病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方法、病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规律及方法等内容。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和成形阶段。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便开始了原始的医药活动,“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中医内科学教案设计

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进
05 行评价,包括学生反馈、
教师评价等
案例背景:患 者病情、病史、 诊断等信息
治疗方案:根 据病情选择合 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治 疗后患者的症 状改善、康复 情况等
结论:总结治 疗效果,提出 改进措施和建 议
0
0
0
0
1
2
3
4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 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 学效率。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 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 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 高教学水平。
汇报人:XX
添加 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 等多种方式
添加 标题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内科 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提高临床 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添加 标题
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基础、常 见病证、诊疗方法等
添加 标题
考核方式:笔试、临床操作、病例 分析等综合考核
掌握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熟悉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种和治疗方法 提高中医内科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诊疗水平 培养中医内科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预防保健:饮 食有节、起居 有常、情志调 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失眠的定义和分类 失眠的病因和病机 失眠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原则 失眠的预防和调护 失眠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 目的,制定教学计划
准备教学材料:收集相关 教材、案例、视频等教学 资源
怎么样学习中医

怎么样学习中医
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医是一门
古老而深奥的学问,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下
面我将分享一些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
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要通过系统学习中
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入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
其次,要学习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
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
要通过实
践和师傅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诊断能力。
再次,要学习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手段。
要学习中药的药性、功效,掌握针灸
的穴位和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推拿和拔罐的手法。
此外,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
学习中医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可以通过实习、临床实践等方式,提
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
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己
的专业水平。
总之,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通过
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
更新知识,可以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贡献。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因此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起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而形成的,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观摩名医诊病、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学习中医还需要多读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习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从而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把握能力。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人们长期实践的
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因此,学习者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再认识和再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临床实践,多读经典著作,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
希望学习者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内科学生培训计划

中医内科学生培训计划一、培养目标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
中医内科学生培训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具备中医内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能够独立执业或参与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二、培训内容1. 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内科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四大经典理论、中医诊断学、脉诊学、舌诊学、中医病因病机学等内容。
学生需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中医学关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等内容。
2. 临床实践学生在培训期间需要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在医院内科、中医内科门诊、病房等部门的轮转实习,掌握各类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参与中医内科临床病历的书写和病例分析,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中医内科专业课程中医内科专业课程包括《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中医临床技能》、《中医内科病例讨论》等。
学生需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了解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指南,熟悉中医内科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和技巧。
4. 学术研究及科学实践学生在培训期间还需要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通过阅读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增强科学实践能力。
三、培训流程1. 第一年第一年学生主要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
此外,学生还要进行基础功课,如《中医针灸理论》、《中药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
2. 第二年第二年学生开始进行临床实习,主要在医院内科、中医内科门诊、病房等部门进行轮转实习,学习各类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中医内科专业课程》,如《中医内科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
3. 第三年第三年学生继续进行临床实习,深入学习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
此外,学生还需进行中医内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中医内科病例讨论》、《中医内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工作计划之中医内科学习计划

中医内科学习计划篇一:中医传统跟师学徒学生学习计划安排】中医传统跟师学徒学生学习计划安排在中医指导老师何海良的指导安排下,通过三年的中医跟师学习,有计划, 有步骤地完成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诊疗知识等内容的学习,跟师学习时间总共不少于1500 个学时,并安指导老师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有计划地完成中医各科知识的学习要求和任务。
第一年(2014 年全年)学习计划安排:1. 学习伦理学和卫生法则;2.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3. 中药学;4. 方剂学。
第二年(2015 年全年)学习计划安排:1. 中医诊断基础;2. 中医诊断学;3. 中医内科学;4. 针灸学(包括推拿,按摩,中医电疗,拔罐,火疗,艾灸等内容);5. 中医妇科学。
第三年(2016 年全年)学习计划安排:1. 中医外科学;2. 中医儿科学;3. 传染病学(包括中医伤寒论,中医温病学等内容);4. 中医诊断实践锻炼;5. 中医各科知识在复习及学习中医心得体会总结。
指导老师:何海良学生:何鹏2014 年 5 月28 日2014 年 5 月28 日【篇二:中医科医疗质量控制和学习计划】中医科医疗质量控制和学习计划一、医疗质量控制计划1 、第一周(11 月 1 日至9 日):门诊处方的监管。
2 、第二周(11 月10 日至16 日):各项检查单的监管。
3 、第三周(11 月17 日至23 日):门诊处方的规范化书写培训。
4 、第四周(11 月24 日至30 日):各项检查单的规范化书写培训。
二、学习计划1 、第一周(11 月 1 日至9 日):组织全科人员集中学习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咳嗽的症状与诊断、辩证论治以及其他疗法。
3 、第三周(11 月17 日至23 日):组织全科人员集中学习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消渴的症状与诊断、辩证论治以及其他疗法。
4 、第四周(11 月24 日至30 日):组织全科人员集中学习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中风针灸的症状与诊断、辩证论治以及其他疗法。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文章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中国分类号】R60【文献标识码】B60【文章后源】医学美容教育网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一、理论学习紧密联系前期基础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
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二、各论学习各系统(章)的概述,概括了该系统相关病证的主要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对整个系统病证的把握具有指导性。
三、病证学习应以各病证的定义为纲进行学习。
每一病证的定义概括了该病证特有的、区别于其它病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把握病证定义对学习该病证具有指南作用和提纲絜领作用。
病因病机学习,应明确病因、病位、病性和基本病机的逻辑关系,便于理解记忆,尤其要抓住基本病机,这样可以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病因、病位的病证从本质上加以区别。
学习临床表现,应把握该病证有哪些基本症状,各基本症状有些什么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病程经过的临床特点等,如肺痨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主要症状,又以其中的咳嗽为例,肺痨咳嗽主要为干咳,少痰,也可以出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状,更有少数表现为痰热咳嗽,症见痰黄且稠,或痰中带血。
咯血,肺痨不同病程阶段可以表现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临床表现。
学习诊断与鉴别诊断,仍应抓住基本症状特征,以及发病方式、发病季节、伴发症状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一、四诊法望闻问切望:面色、舌苔、脉象、眼底、舌诊闻:声音、呼吸、嗅觉、口臭问:病史、症状、饮食、排泄切:腹部、脉搏、痛点、温度二、辨证论治辨证:辨别疾病特点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三、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表证:外感病、表现在体表里证:内伤病、表现在体内寒证:寒邪侵袭、表现寒冷症状热证:热邪侵袭、表现热症状虚证:气血亏虚、表现虚弱症状实证:邪气壅盛、表现实证症状四、五运六气辨证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辨证: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判断病情五、脏腑辨证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判断疾病六、病机辨证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辨证:根据病机判断疾病类型七、病因辨证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辨证:根据病因判断疾病类型八、病位辨证病位:疾病发生的部位辨证:根据病位判断疾病类型九、病势辨证病势:疾病发展的趋势辨证:根据病势判断疾病类型十、病情辨证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辨证:根据病情判断疾病类型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口诀,能够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特点,确定疾病的性质。
五运六气辨证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脏腑功能的失调,确定疾病的病机。
病因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位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势辨证是根据疾病发展的趋势,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情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确定疾病的类型。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
罗仁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95(0)2
【摘要】中医内科学内容丰富,各个病证均可独立成篇.每个病证之辨证论治又各有不同。
故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①一病一议,掌握规律;②纵横比较,求同析异;③学用结合,熟练生巧。
【总页数】3页(P9-11)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
【作者】罗仁
【作者单位】广州第一军医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中医内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J], 路永坤;李富成;李燕梅;任丽娅
2.基于“互助和自主”学习模式的《中医内科学》过程成绩评价方式探讨 [J], 彭波;张怡;李胜涛;杨晗;兰艳;王雷;
3.基于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医内科学》示范性网络课程建设 [J], 宋晶;谢婷婷;刘爱东;郭家娟
4.以问题为基础教学联合互动参与式教学法对提高中医内科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J], 马骏[1]
5.基于合作学习的对分课堂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胡鑫才;王茂泓;桂茜茹;贺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方法
中医内科学为临床大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所以学好内科学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学好,现
作如下介绍
1.“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此为医界之谚语。
王叔和为西晋医家,著有《脉经》并整理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之问世,他是一位中医理论著述家。
这里谈的是,学习王叔和的理
论固然重要,但最后要落实在临床实际。
此话主要对中医内科而言。
因为中医内科为中医大科,古代医生凡以医为业者,皆以内科为主,兼其它小科,如儿、妇、外科等。
当今一般综
合性医院所设的中医科,实际上亦是以看内科病为主的临床科,所以学习内科学,首要是临证,多与患者接触,才能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因此,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期间可以一边学习,一边为老师抄方,此谓教学实习,以了解一般老师的临证方法;学完中医内科学之后,可安排3~6个月的生产实习,跟随内科医生一边临证一边学习,待全部中医课程学完之后
的实习,
称为毕业实习,若今后从事内科的,当以中医内科为主,一边临证,一边试诊,最后独立处方。
因此,学习中医内科学,要重视临床应用,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
2.“能修表者,必能修钟”。
此是医界的一种比喻,意思是:能诊疗妇科病的,亦一定能诊疗
内科病。
因为有人认为,诊疗妇科病比内科病复杂、精细,犹如修表;诊疗内科病相对于妇
科病就较普遍、大道,犹如修钟。
由此,说明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同时,必须学习中医妇科学,在临证中,妇、内科亦常并见,而许多女性内科病常伴随着妇科病,许多妇科病亦多兼内科
病所以学习内科者,需懂妇科。
这是中医内科学学习的方法之
3.“能开哑科,亦能开内科”。
明代张景岳有言“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
情不易测”故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说明治小儿病之难,所以要开设好内科,得先懂得儿科的诊疗。
同时,也说明内科医生,要会诊疗小儿科疾病,
能诊疗好小儿疾病,同样就能诊疗好中医内科病,尤其妇人、老年人许多病与儿科有着密切
关系,而往往在内科中诊治,所以学习内科学,必须懂得儿科学,即由难转易。
4.熟悉药物,记住方歌。
临证应用主要是方药,这是基本功的体现。
老师在辨证之后,就提
出论治方法,报出某方、某药,你得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毫不含糊地写在处方上。
否则,
果若木鸡,抓耳挠腮,出现窘态,所以在学习内科学时必须重温方药,熟记背诵,因为这是
临证最实在的东西。
5.熟悉老师用药,注意药对收集。
在跟随老师应诊,主要是学习老师用药经验,由于地域、
时间、师授等的不同,要学习老师的经验,最好办法是注意其用药的药对,如有的报出药味
一般二味同用,如当归、茯苓,甘菊、杞子,柴胡、黄芩,亦有三味同用,如党参、当归、
甘草,杏仁、苡仁、蔻仁,这就是经验。
现在有许多药对专著问世,这就是名医经验总结,
如《施今墨临证药对》之类。
因此,学习内科学,就得收集老师药对,以总结前辈经验,来
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