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月,是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之一,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更是充满了关于月的意象。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时是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有时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有时是表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从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中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和象征。
从李白早期诗作中的月意象开始说起。
在李白年轻时期的诗作中,月常常出现在他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抒发中。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成名之作,也是他在诗歌中第一次运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往事与明月联系在一起,寄托着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在李白中期的诗作中,月意象开始承载更多的哲理思考。
在《赠汪伦》中,李白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月亮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成为诗人内心感慨的象征。
诗人乘舟欲行,却听到了岸上的歌声,让他顿生别离之情,而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景色也无法与汪伦的情谊相提并论。
月亮在这里是诗人心灵的寄托,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李白晚期的诗作中,月意象更多地被赋予了豪情壮志的意义。
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银鸭金鹅北人报,君看东坡何所有?”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与壮志豪情相关的象征意义,月亮高悬,象征着诗人的志向远大,不甘平庸,追求卓尔不群的理想。
月光照耀下的壮观景象,也暗示着诗人不甘平庸,终将追逐自己的理想,创造出一番伟业来。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从最初的情感抒发,到后来的哲理思考,再到后期的豪情壮志,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寄托和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和理想。
李白通过对月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对壮志豪情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的月意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第一篇: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
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
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目录一、引言--3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四、“月” 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 参考文献------9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在盛唐诗人中,他也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想象构成了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李白式的诗歌特色。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中的月意象是其所作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下是对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的论述:
月亮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他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思念的象征,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月亮是李白的自我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代表他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将自己比作月亮,表达了他不畏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
月亮是李白表达哲思的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例如,在《庐山谣》中,李白用月亮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月亮是李白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和自我形象,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在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为我国的诗词文化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李白在我国诗人群体中最为人所知的伟大诗人之一。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一直是李白最为喜爱的诗词意象之一。
李白的诗词描绘了大量的月亮,这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影响相当巨大。
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标签:李白;诗歌;月亮;意蕴现今我国民众们对诗词接触的开始都是从优势朗诵《静夜思》等等李白诗词开始的。
诗人李白将自身一生大量的笔墨放在描述月亮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对于后世人们对于月亮的看法产生着影响。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月亮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因此,笔者结合李白的一生探讨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并且通过李白的诗歌去探寻月亮意象及意蕴。
1.李白与月亮诗人李白的一生都似乎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月亮对于李白来说好像并不是悬挂在九天之上的死物,而是他的亲朋好友和知己佳人。
李白将自身的情绪向月亮所说,将自身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比,仿佛月亮已经和他成为了共同体,甚至他的死亡都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李白晚年因醉酒捞月溺水而亡[1]。
在李白的认知中拥有着各种静态的月亮如清月、圆月、残月,有各种动态的月亮如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各种不同地点的月亮如林中月、江中月、深山月,有各种时间的月入今夕月、往昔月、盛秋月、隆冬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月入玉盘月、玉环月、玉钩月。
在李白的幼时,明月对于他来说是“小时不是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李白得意的时候明月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某使金樽空对月”。
在李白苦闷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白思想亲友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
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
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
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
[2]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
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和意象,展现出了李白对月亮的深刻理解和浪漫情怀。
从他早期的诗歌到晚期的诗歌,月意象不断发展和变化,表现出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与个性的变化。
在李白的早期诗歌中,月亮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孤独的、清澈的、洁白的、无边无际的圆盘,常常与自然景观和风景融合在一起。
在《将进酒》中,他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时的月亮是无边无际的,身处于大自然之中,象征着静谧和孤独。
在《庐山谣》中,他又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里的月亮与江水绿色相呼应,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可以看出,在早期的诗歌中,李白更多地用月亮来表现自然景观和情感,并赋予月亮情感色彩。
在李白中期的诗歌中,月亮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一个神话和传说的象征。
他在《长恨歌》中写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这里的月亮被描绘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和神话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李白的追求和想象力。
这时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景观和情感的象征,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符号。
在李白后期的诗歌中,月亮意象突出了其道家思想。
在《赠汪伦》中,他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月亮已经从自然景观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道家的思想符合。
他在《将进酒》中写到:“囊萤照读书灯,白露添马足,风头雨下雁叫西,征西将军屡无功,才今凭阑意万重,难饮江南思.”这里的“读书灯”是用囊萤照亮的,这是一种非常节省资源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其道家的思想。
同时,他还将月亮与“难饮江南思”相搭配,表现出了对江南的思念和对道家的向往。
最后,李白的诗歌中的月意象发展趋势也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唐代的文化环境下,李白的诗歌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符号,但在他晚年的道家思想影响下,月亮成为一种与自然、人生和情感相联系的意象。
这是李白诗歌中月意象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意象” 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 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 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 融入特定的 “情感和意味” 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 “文化” 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 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 使其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 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 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 揽 月寄兴, 在他笔下, “月” 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 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 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 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 《韵语阳秋》 卷十说: 月轮当空, “ 天下 之所共视。 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驿路天涯, 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 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的物是人非。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洲” ( 《月夜金陵怀古》 , 月初生时, ) 铸冶火精与水银。 《上月云》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 ( )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 ) 均借月
说 文 解 字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 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 月意象之丰富, 意蕴之深邃, 艺术之高超, 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 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
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
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
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
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
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
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意象(1)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名:**准考证号: 050104200213指导教师:***写作时间: 2011-3-2联系方式:137****2262目录一、月亮意象 (2)二、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3)(一)李白与月亮缔缘 (4)(二)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5)三、李白的月亮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8)参考文献 (9)浅析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容摘要:“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在诗仙李白的心目中,美丽的皓月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对月亮有一种本能的近乎狂热的喜欢,在他的笔下,月亮千变万化、姿态万千,也有着独特的内涵。
月是美好的象征、爱的寄托,也是相思之情的寄托;月是宁静、永恒的象征;月是孤独与寂寞心态的宣照;他用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表达对时政的不满。
月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诗歌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李白;月亮;意象;影响Abstract of content:“The month” was China ancient times in the literature an implication rich culture image, in the great poet Li Bai's mind, the beautiful bright moon has the special status.He has one kind of instinct near frantic like to the moon, in his writing, moon ever changing, posture great amount, also has the unique connotation.The month is happy symbolic, love reposing, also is sentiment of lovesickness reposing; The month is tranquil, the eternal symbol; The month is lonely and the lonely point of view proclaims illuminates; He uses the lunar eclipse symbol dark to the bright corrosion and the camouflage, expresses to the current politics disaffection.The month has integrated his life, becomes his poetry the important part.Key words: Li Bai; Moon; Image; Influence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学中,尤其在诗文创作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鉴赏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周岳梅 池州学院 摘要:诗仙李白惯于寄情于明月,擅于用月意象抒发情感。
本文论述李白诗中的月意向,对其诗中月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月意向进行解析,从而研究诗仙笔下月亮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李白;月的特点;月的意象一、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诗仙李白对"月"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在他眼中,月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也因此赋予其多种多样的意象。
李白用其神来之笔对月进行生动的描述,他笔下的月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一,李白喜欢将月当成亲近之物。
在“幕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他将月视作好朋友,在夜幕中陪伴着自己前行。
第二,他经常赋予"月"人性的色彩,使月具有人的意志,而不仅仅作为无意识的客体存在。
在“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中,诗人接受镜湖上月光的关照,在其伴随下到达剡溪,尽显月光体贴之意。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解析(一)对美好事物(爱情、友情、美人、高贵的品格)的叹咏李白有很多咏叹爱情的诗篇,他写道“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唐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一》)。
在离别之后,诗人衣带渐宽,将承载着思念之情的梦境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能将这份情感传给他的爱人。
关于友情,李白同样有着自身的领悟,他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时正值王昌龄被贬官之际,李白得知此消息十分担心好友境况,但自己并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作诗一首,希望明月能够承载其关切之情,并伴好友渡过伤悲。
李白也曾以明月象征友人高贵的品格,他曾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在此诗中,诗人在描绘怡人景色的同时,以纯洁的明月映射杨山人的隐士情怀,从而体现其高尚品格。
(二)抒发乡思、孤独、失落的清愁当人们背井离乡独自外出时,心中便会对家乡以亲人格外思念。
浅析李白的明月意象
摘 要 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文中最重要的表达意象之一, 李白也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 最好的诗人。据我统计, 在清 朝王琦注本 《李太白全集》 中共用 “月” 513 个, 字 其中表现明月的 “月” 字词共 443 个。 李白成就了明月, 明月也成就了李白。 关键词 李白 明月 钟爱 知己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表达意象, 并将 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理想化身。如陶渊明的 “菊” 陆游 , 的 “梅” 等等。而李白所钟爱的却是 “三五明月满, 四五蟾兔 缺” 照见人世 , “几家欢乐几家愁” 的明月。 明月激发了李白的 灵感, 并且在诗人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之时给与纯净而 中共用 “月” 513 个, 字 其中表现明月的 “月” 字词共 443 个。 李白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 而且其咏月诗不仅数 量多, 而且质量高, 几乎首首都是传世佳作, 可以说李白的明 月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咏月诗的最高成就。李白一生爱 月, 月亮不仅成为其诗歌重要表现意象, 而且似乎成为了他生 命的重要内容。 “酒缺月无味, 景无月不美” 。李白诗中有表 现地点的淮月、 胡月、 巴月、 关月、 潇湘月、 峨嵋月、 金陵月、 秦 楼月、 秦地月、 浦阳月、 五溪月、 宛溪月; 有表现色彩的皎月、 明 月、 素月、 白月、 朗月、 皓月; 有表现时间的秋月、 冬月、 今月、 古 月、 炎月、 凉月、 寒月、 霜月、 冰月; 有表现月亮的行止的月出、 月行、 月满、 月归、 月落等等。诗人在与明月的愉悦共处中不 仅望月、 观月、 对月、 戴月、 乘月、 踏月, 还醉月、 泛月、 坐月、 席 月、 吹月、 弄月, 甚至赊月、 抢月。 明月给予了诗人不尽的灵感 友。 “至人虽死神不灭, 终古长庚伴明月” 李白用其无人匹 。 敌的诗笔与诗心, 赋予了明月真、 美的品格和喜怒哀乐的 善、 情感。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 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李白正 。 是以明月这一光明纯洁的象征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寄托自己 寄托感情呢?李白在诗中又用明月表达了自己哪些感情呢? 下面我简略的分析一下。 一、 李白钟爱明月意象的原因 关于李白痴迷明月的原因, 日本人松浦友久在 《李白诗歌 明亮事物憧憬、 追求的本能” 。但我认为, 如果仅仅出于对光 辉明亮事物的憧憬追求而钟情于明月的话, 那李白同样有理 由钟情于太阳才对。但事实上在李白诗文中太阳意象却很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明月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它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有许多传奇色彩,很有意思。
通常来说,明月可以象征着重新,纯洁,温柔,美好等意象。
明月可以象征着重生。
在古代的诗歌中,明月经常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
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新的生命,新的机会,用明月来描绘新的开始,这也是重新开始的象征。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就有这么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描绘出的是人们重新拿起笔,重新开始写作的开始时刻,也是一种重新开始的意象。
明月还可以象征着纯洁。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经常被用来象征着纯洁,纯洁和内心的宁静。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望月怀远》中就有这么一句:"背窗含春月,不用关梁桥”,这里描绘出的是一种纯洁,安静,内心的宁静,源于夜晚梦回的明月之意。
明月也可以象征着温柔。
明月可以象征着温柔和母爱之情。
古人认为明月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送给心灵宁静和平静。
比如,晚唐诗人王昌龄的《渔家傲晓行》中就有这么一句:"灯影摇红烛,月照轻舟行”,这里描绘出的是夜晚中,船只轻悠悠的慢慢向前行驶,而明月旁边又有灯影的温柔抚慰,这里也蕴含着温柔的意象。
最后,明月也可以象征着美好。
在古代的诗歌中,许多都将明月与自然的美景联系在一起。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钗头凤·昨夜雨疏风骤》中就有这么一句:"欲为红妆添丁香,凤钗雪辉明月中”,这里描绘出的是雨天晚上,凤钗上的绮丽舞姿,明月的灿烂光芒,以及红妆的妩媚,把自然的美景与明月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自然的美好意象。
明月在古诗词中蕴含着重生、纯洁、温柔、美好的意象,古人将明月用来抒发内心,表达对重生、希望、宁静、母爱和美景的记忆,这是古人对明月的情感和理解。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范本模板】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宁振强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现存诗中有近400首月亮诗(有关月亮的诗,姑且称为“月亮诗"吧)。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录有李白诗共计8首,其中月亮诗5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下册)、《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月下独酌》(九年级下册)。
下面就《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首诗做一简单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诗人年轻时初离蜀地的作品,写于约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可到了渝州就望不到月影,看来这“半轮”月当是下弦月.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流动,月影是不动的.所以诗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于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山月与人千里相随,夜夜可见,成为故乡的象征,成为具有人格的思念的“君”。
江行见月,然而“月"却不是故乡的月,自然勾起诗人对故乡、亲人无尽的思念,正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月”,寄托了游子怎样的故乡情结啊!《月下独酌》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是所作,写于约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剖析-2019年文档资料
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剖析在浩瀚缥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起了种种情感,泛出了种种遐想,荡开了圈圈涟漪。
于是,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
其中,“诗仙”李白的咏月诗句更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
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
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
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一、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
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
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
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
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
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
[2]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
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
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
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
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
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
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
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
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
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
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汉代即有以闺月起相思,但是皆以探索女性情感世界的悲情怨调为主。
至李白的闺月,则异于前人,是闺中美人借来思念边塞征人的明月,既散发卷帷望月的柔情,又荡漾着天长地久的浩渺,是综合这凄婉与壮阔的双重情调。
前人以鸟兽比喻人情,写其思恋故乡。
借明月意象来开发故乡情,则是李白的伟大发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短短二十字的五绝,是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
二、明月意象探源明月意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何以诗人一生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在诗人心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呢?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传统的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影响中国古代就有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国语·周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
”明神,既是指日、月之神。
《礼记·祭仪》说:“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这就导致郊庙歌辞中有祭祀日月的歌词,如《朝日夕月歌》等。
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也许潜在影响李白的思维结构。
但是,对他的明月意象思维发生明显刺激的,应该是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的审美体验。
我国古代的月亮神话是咏月诗产生的土壤和母胎。
嫦娥奔月是华夏民族众多古老美丽的神话之一,其中的孤寂悲凉渗入了整个民族的骨髓,更渗入了诗人的明月意象思维。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写男女月下幽会,痴情而率直地对月下美人的思慕,诗的特点在于把月光的明亮皎洁及美人的风采容貌和作者的热切思恋交织在一起,产生人与月相互照映,相互阐释的动人画面,与之相比,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在意象组织上则更加缜密而敬秒。
但其人月相喻相映的思维方式却承自《陈风·月出》。
[5]汉魏六朝诗赋出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明月意象,望月,玩月和赋月的篇章或片断出现在文人诗集中。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一诗,使明月和闺思交融,成为后世明月思维的重要母题。
南朝谢庆作《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德”,“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之句带有阴阳两极思维和神仙幻想。
更有“美人曼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歌辞,借明月抒怀念,为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展示了方法上的可能性,《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便从此生。
今存《乐府集》中有多篇以明月为母题。
李白的《古朗月行》《关山月》等即以乐府古题展开明月意象思维。
以《关山月》为例分析:“关山月”古解为有离别之意,离别之伤融入关、山、月三个意象系统中,苍茫而开阔,在边月战云中,伤离别之情染上一种苍茫悲切的边塞气息。
诗人借明月意象描绘天山、玉关等边陲之地,抒发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的最后,暗含明月高楼意象,戍客、妻子共对一轮明月,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应说是戍客思高楼,诗人却逆入写为高楼思戍客。
“诗在这里以出入于边塞和内地的地理空间的形式,真切灵妙地表现了出入于明月和内心的心理空间意义。
”[6]李白在诗中将“关山明月”的宏伟壮阔和“明月高楼”的深婉细腻加以综合描写,从而赋予明月以自由而雄浑的新意象。
2、李白的明月情结解读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我们不难发现与其本人有深刻关系:(1)从李白的特殊人生经历和坎坷的仕途来说,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与其相契合,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月亮的选择。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远离故园的漫游漂泊中度过的,最后客死异乡。
这让诗人对家有着比常人更深情的眷恋。
每当忆起家乡,对家的渴望,对故乡的依恋时时啃噬着心灵。
在此之下,对家的渴望更强烈、持久,作为一个诗人,会选择某种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这份深深的情感。
月亮恰好就是最理想的象征物。
见月思乡,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的主题,名月则是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
诗人一生浪迹天涯,名月就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最理想的象征物。
[7]诗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奋斗一生,然而,他既未能兼济天下天下,也未能独善其身。
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格格不入,而且诗人高洁的品格也不容许他同流合污,只能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伴随一生。
恩宠与荣耀只是昙花一现,嘲笑与排挤常在左右,君王将其束之高阁更是让失落、孤寂、填满内心,终是壮志未酬。
月光的飞动虚无,月华的缥缈与作者跳动的心情、多变的情绪十分吻合,月亮成为首选的表达载体。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独特个性,也必然使他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诗是借助意象及其组合来书写性情的,意象的创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作品的艺术水平。
李白诗中千变万化的月亮,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诗人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楚狂人”的豪放情感,“谪仙人”的铮铮傲骨这些是他张扬的、热情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个性气质的写照,借助飘逸飞扬的月亮可以营造神秘浪漫的氛围。
正是他思考形态中的强烈的道家思想最终导致诗人跌入“恋月”怀抱。
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诗人的独特心理倾向:超时空性和非固定性。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和人的行为的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时空的固定性格;同时,由于月亮的形状变化不定,体现了一种意味弥深的形式美具有非固定性。
这两种明月特性与诗人的心理倾向相吻合,引起诗人共鸣。
(3)诗人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诗人在他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遭遇不可避免的失败后,茫然四顾,视线不自觉就定格在清空之上的那轮明月,诸多清思、感悟纷至沓来,月亮自然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倾诉知己了。
月亮的世界,明澈、纯洁、美丽,是无可比拟的澄澈宁静的心灵世界。
《月下独酌》既是诗人孤寂心理的真情告白,又是诗仙睥睨浊世、傲然自得形象地再现,这一切,都是通过月来实现的。
月是诗人的心理寄托,月的晶莹剔透、幽冷清高正与诗人的高洁、傲岸浑然一体。
月不再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物,而是知情解意,可以让诗人倾诉肺腑的人生知己,同时,还是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
[8]三、明月意象的意蕴诗中月是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的参照物,诗人将自己的生活命运与之融为一体,正是明月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和灵感。
此时,诗中月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而是诗人自我意识的体现,带有诗人个性化特征和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诗中月被赋予生命、情感和灵性,具有了诗人的人格意志,成了诗人“着我之色”的多种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
1、将月当作国家、帝王的象征李白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往往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联系在一起,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明月高悬天穹,在诗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在他的咏月诗中,明月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帝王的化身。
如:“胡月入紫薇,三光乱天文”(《送张秀才偈高中丞》),“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其三)。
以汉月象征大唐帝国,以胡月象征外邦异族。
环宇共一月,但诗人却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对祖国的热爱息息相关。
2、将明月作故乡的象征每月十五的月亮圆满、完整,给人以完美的感觉,能使人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精神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