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曹魏
中 枢 机
东汉
尚书省、中
书省
西晋
构
尚书台
门下省
隋朝 三省六部
唐朝中后期
唐朝初期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 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至曹魏改称尚 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 省之权。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
材料4:中古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由此派生) 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祝总斌《门阀制度》
清南 人朝
绘宋 武 帝
刘 裕
南朝宋武帝出身低微,他汲取东晋门阀专政、皇权弱小的教训, 开始启用寒庶执掌机要,选官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 门阀士族虽然继续占有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军政权力大为削弱。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项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原因: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使门第不高的 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④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 的提高; ⑤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三省流变: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一)三省迭兴:东汉到南北朝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科举制分科取士、考试。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门阀鼎盛: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 正,将各地人才根据家世和才能评定为九等,朝廷依此授官;至西晋时主要看重家 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和维护了世家大族利益,促使门阀士族正式形成。
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

第六章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緒論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1.建安元年曹操遷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東漢名存實亡2.發展歷程:共394年二、無論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特徵與意義,並且奠定了此後隋唐盛世的基礎第一節魏晉與南朝的門閥政治一、東漢末年門閥政治的萌芽1.門閥釋義A.家門閥閱的簡稱,本是達官貴人家的大門外兩根柱子,經常用來榜貼本戶的功狀,代表官吏個人擁有輝煌的成就與傲人的資歷B.東漢後,仕宦者的閥閱積漸成為家族名望、聲譽的標誌,世代做官的人家,就稱「門閥」C.「以貴役賤」的政治型態,由閥閱世家壟斷政權,並且按門戶等級,嚴格區別士族與庶族的身分地位,藉以維護閥閱世家特權2.門閥政治的萌芽:東漢時代A.武帝獨尊儒術,實施以才德為標準的察舉制度a.此作法主要是在表現「以智役愚」的精神b.儒術講究家學淵源,幾乎都成富家巨室,故選舉也難免有營私舞弊的現象B.東漢後逐漸出現世代做官的家族,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等,被稱為「士族」或「世族」a.「士族」指他們掌握儒學的文化傳統;「世族」則強調他們是世代為官b.察舉制度日壞,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攜,門生、故吏時思報恩,士族往往積世顯宦,成為特殊階級c.他們的權力及地位,主要仍是經由鄉舉里選、通經入仕而取得,是建立在個人的才德和儒學傳統的基礎上,而不是取決於以貴役賤的門閥制度二、魏晉時期門閥政治的形成1.背景:分崩離析的政局A.無論鼎立的政權或分裂對峙的各個皇朝,其統治基礎與實力都遠遜於兩漢時代B.亂世中,世家大族日益壯大,成為曹魏新政權選任人才的來源a.東漢末年後,北方戰爭不斷,兵役、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離失所,無以維生,不得不投奔世家大族,充當佃客、部曲、奴婢,以求自活b.太學和郡國學到了曹魏時代,幾已完全淪廢或形同虛設,唯有世家大族尚能維持重視子弟教育(門第教育)的傳統c.曹操因身為宦門之後,曾刻意摧殘士族,但曹魏之代漢實有賴中原士族的支持2.形成:九品中正制度A.原因:a.漢代以來的察舉制度出現了名實不副的弊端b.因應漢末以來社會動盪,人才流徙,無法進行鄉舉里選的新形勢B.實施:曹丕採陳群的建議,創新詮選人才的辦法a.由在中央朝廷任官的本處人兼任各級中正官,將人才定為九等b.「品」指人品,由中正官評定人物的才能道德,經司徒府核准,做為吏部詮選、任用的依據c.強調「唯才是舉」的原則,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以定品第,不分門第高卑C.變質:西晉以後a.新政權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更需善加拉攏倚重b.中正官多由高門士族擔任,不免徇私,故意抬高達官貴族及其子弟的人品等第,造成以官品高低決定人品及門第上下的現象D.結果:西晉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政治3.社會等級森嚴:士人→平民→部曲→奴隸A.士人階級中,又有「士族」與「庶族」的貴賤之別;門第不相等,不通婚姻,甚至不同坐交談B.士族得各募部曲(私人軍隊),叫做「義從」;庶人為求進身,往往自附於士族,叫做「門生」C.部曲與奴隸皆屬賤民階級三、東晉及南朝前期門閥政治的鼎盛1.君弱臣強,世族子弟的定品更占優勢A.永嘉南渡後,東晉政權幸賴南渡士族(僑姓)與江南大族(吳姓)的擁戴而建立,王、庾、謝、桓四大家族,幾乎壟斷統治的實權a.王敦與王導擁兵翼戴並策畫爭取南渡士族與吳地士族擁護,使東晉順利立國江南,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諺語b.肥水之戰時,賴謝安、謝玄力持鎮定,運籌帷幄,才能以寡擊眾,保全漢人在南方的立足之地c.當時政權中心建康在揚州,而長江上游的荊州經濟、軍事實力相當大,形成荊、揚對立,君臣猜忌,北伐終不成B.世族漸形成以「郡望」區別門閥高下的「門品」C.極重視家族的「譜牒」以維繫門品於不墜,並以門品的高下為標準確立士庶之別的門閥制度a.高門甲族:常任官品五品以上的清官高位的世族b.次門:寒門中人品被評三品至九品者,並且累世充任最高為六品官品的家族c.役門:指魏晉以來的庶族(寒人),沒有被評定人品的資格,即使入仕,也只能反覆充當不入流的寒官小吏2.壟斷政權,享有特權A.占田、蔭戶和免除租稅徭役等特權a.利用租稅徭役的豁免權,廣置莊園土地、占山封澤b.庇蔭大量的部曲、賓客、佃客、奴婢,嚴重影響國家的財稅收入與人力資源c.土斷制:東晉時劉裕所創(1)原因:北方南渡的僑人不必負擔賦役,造成政府稅基的嚴重流失(2)目的:促使僑戶、流民與世家大族控制的各種人口,變成本土居民,並且納入政府的編戶,藉以增加賦役收入(3)作法:以土地限制戶籍(4)結果:因觸及門閥利益而一再遭遇抗拒,世族與皇權的衝突也愈趨尖銳(5)影響:北人與南人之間,彼此的痕跡逐漸消沒於無形;北人「南染吳、越」,南人亦能「晉語」,中原正統文化與吳、越土著文化交流B.仕宦優先權a.南朝前期世族子弟二十即可登仕,寒門年過三十方能試吏b.第一流高門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1)清官:事情少待遇好,為門閥士族的禁臠,不久便能升遷高官要職(2)濁官:與清官相反,由庶姓寒人任之,世世悲嘆時窮運蹙(3)梁朝俗諺:「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1. 引言士族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封建社会。
士族门阀制度将社会分为不同等级的阶层,使得权力和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
这种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对士族门阀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特点、影响及争议等方面。
2. 定义士族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基于家族血统和社会地位的特殊制度,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婚姻、互助关系和特权的传承,实现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家族统治。
3. 历史背景士族门阀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导致的。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分割成各个封地,封地的统治者是君主,而下属的领主则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
这些领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便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
4. 特点士族门阀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4.1 家族血统传承士族门阀制度以家族血统为核心,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婚姻和子女继承来传承家族的权力和特权。
这种制度保证了家族的延续和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
4.2 社会地位的特权士族门阀制度使得一部分家族成员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资源。
这种特权的存在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4.3 世袭和封建统治士族门阀制度中的特权和权力往往是世袭的,并且通过封建的方式来实现统治。
这种封建统治使得士族门阀制度能够长期存在,但也使得社会上层的改革和进步变得困难。
5. 影响士族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首先,士族门阀制度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贫富的悬殊。
特权家族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普通百姓则往往被边缘化。
其次,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由于特权家族对权力的掌控,他们往往不愿意改变现状,这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落后。
另外,士族门阀制度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影响。
特权家族往往承担着社会稳定和治理的责任,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土地和领地,保护百姓的安全。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士族,又称门阀、世家,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从兴起到没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士族在统治阶层中始终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对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许多的元素构成。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士族。
首先,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的特权。
根据门第的不同,担任不同的官职,世代为宦,维持着自身的政治地位。
在经济上,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依托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维持庞大家族的巨额花销。
在文化上,士族拥有大量的藏书,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为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交上,士族极度排外,与庶族泾渭分明,甚至坐不同席;为了维持统治,不同士族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其他势力的倾轧,一起分享拥有的权利。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的士阶层。
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
到了春秋时期,士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即“贵族之末,庶民之首”,位列大夫之下。
及至战国,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许多士出身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官爵,许多大夫由士升任,“士大夫”一词由此产生。
然而,自此之后虽然不断有士位极人臣,却多底蕴不足,不能累世传承,不能称之为士族。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逐渐出现了时代为官的情况。
西汉中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掌控下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逐步形成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就这样地方豪强士大夫化,士大夫家族化,从而走向了中古士族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雏形已经出现。
其中的代表“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等到帝国崩溃、群雄逐鹿时,袁氏兄弟曾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领土,可见其所代表的势力之强盛。
士族的强盛无疑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威大大下降,士族阶级与最高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篇一: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
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
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
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
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
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
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
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
《中国通史》第六章门阀政治

门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料总结201411204姚大伟(中国近现代史)对魏晋门阀制度的理解与梳理前秦的统一376年——淝水之战(383年)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秦。
“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北魏的统一439年——瓜步之战(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掉匈奴族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的沮渠氏等,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450年瓜步之战后,刘宋的防线撤退到淮南,北攻南守的局面形成。
北周的统一577年——平陈之战(58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后亲政,于建德六年(577年)征讨北齐,破其都城邺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
仕宦、大户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自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有多人出仕为官,于是出仕者的阀阅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阅相当于门第。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东晋一代的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关于这些大族的史料记载比比皆是。
王导任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敦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荆二州牧等职。
可谓权倾天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摘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门阀一词,由来已久。
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
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
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
《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
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
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
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
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
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
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门阀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一、概述门阀士族制度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指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由共同的祖先、血缘关系和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群体。
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起源与发展门阀士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商代和周代时期,贵族家庭就已经形成了门阀士族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越来越得到完善和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门阀士族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
2. 经济利益联系:门阀士族之间有着紧密的经济利益联系,在商业、贸易等方面互相支持和帮助。
3. 社会地位高:门阀士族在封建社会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统治阶层的主要成员,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4. 世袭制度:门阀士族的地位和财富是世袭的,子孙后代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富。
四、门阀士族制度的影响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家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社会群体。
其次,它促进了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繁荣。
最后,它也加强了统治阶层对于社会的控制力量。
五、现代门阀士族制度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封建社会中那种明确而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仍然存在着类似于门阀士族制度的现象。
例如,在政治、商业等领域中,一些家族集团通过互相支持和利益交换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六、结语总之,门阀士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在某些领域中存在着。
第二讲 士族门阀政治

第二讲士族门阀政治一、东汉魏晋的士族发展1、士族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士族门阀阶级,他们几百年既垄断政治权利又垄断文化,构成了此期历史的突出现象。
本讲把士族门阀阶级的兴起、特征及没落作为主题,同时也要了解皇权、贵族、官僚之间的关系。
周代的政治形态是贵族政治,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化的社会,社会制度比传统社会自由传统得多,因此我们对贵族政治比较陌生。
传统社会,身份和财富政治地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高贵的身份。
周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等级之间的凝滞性相当之强。
周代各个阶级之间礼制和婚姻上的不平等。
如婚姻上,勾践向吴求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比如饮食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綌;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这种情况到了秦汉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秦汉社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尽管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和贫富的差距依然非常悬殊,但是身份的流动性非常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士族门阀政治,官僚开始出现贵族化,我们固可以认为这是历史的倒转,或者说贵族政治的回潮,这是历史早期或者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唐宋明清,官僚政治在此复兴。
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选贤任能的,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使得社会重新获得了流动性,给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上升的渠道。
科举制繁荣起来的时候,门阀政治衰落了。
清代郭某赠官僚蒋心余一副对联以阿谀拍马:一代翰林风月手,六朝兰锜谢王家。
兰锜是兵器架,是高官才配享受的一种摆设。
六朝有若干大士族,最著名的就是王谢,这两家不光世代冠冕而且文采风流几百年不衰,号称七代人人有集,直到六朝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仍然为后人所向往。
学者毛汉光收集了中古士族称谓,他发现在这个时期,这些词大量出现在典籍之中: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膏腴、高粱、甲族、华侪、贵游、势族、势家、贵势、世家、世胄、门胄、世族、门阀、阀阅、名族、士流、冠冕、高门大族等。
士族门阀政治

第二讲士族门阀政治一、东汉魏晋的士族发展1、士族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士族门阀阶级,他们几百年既垄断政治权利又垄断文化,构成了此期历史的突出现象。
本讲把士族门阀阶级的兴起、特征及没落作为主题,同时也要了解皇权、贵族、官僚之间的关系。
周代的政治形态是贵族政治,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化的社会,社会制度比传统社会自由传统得多,因此我们对贵族政治比较陌生。
传统社会,身份和财富政治地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高贵的身份。
周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等级之间的凝滞性相当之强。
周代各个阶级之间礼制和婚姻上的不平等。
如婚姻上,勾践向吴求降: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比如饮食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綌;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这种情况到了秦汉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秦汉社会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尽管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和贫富的差距依然非常悬殊,但是身份的流动性非常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士族门阀政治,官僚开始出现贵族化,我们固可以认为这是历史的倒转,或者说贵族政治的回潮,这是历史早期或者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唐宋明清,官僚政治在此复兴。
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选贤任能的,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使得社会重新获得了流动性,给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上升的渠道。
科举制繁荣起来的时候,门阀政治衰落了。
清代郭某赠官僚蒋心余一副对联以阿谀拍马:一代翰林风月手,六朝兰锜谢王家。
兰锜是兵器架,是高官才配享受的一种摆设。
六朝有若干大士族,最著名的就是王谢,这两家不光世代冠冕而且文采风流几百年不衰,号称七代人人有集,直到六朝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仍然为后人所向往。
学者毛汉光收集了中古士族称谓,他发现在这个时期,这些词大量出现在典籍之中:高门、门户、门地、门第、门望、膏腴、高粱、甲族、华侪、贵游、势族、势家、贵势、世家、世胄、门胄、世族、门阀、阀阅、名族、士流、冠冕、高门大族等。
士 族

士族:1、概念: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2、发展历程: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盛行,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壮大,为后来士族制度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对世家地主的纵容与笼络);鼎盛---东晋(东晋王朝依赖南北士族才能存在,其表现是‘王与马共天下’);衰落---南朝(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其它原因有: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侯景之乱中受到打击;随南方社会生产力发展,庶族势力得到发展,望寒力量发生变化。
等);消亡---唐末(原因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摧垮了其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③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④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通过占田荫客制,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中小地主)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3、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3经济保障:西晋的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势力提供了经济保障。
4、影响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转变及影响

对政治的影响
01
02
03
政治权力的分散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 力逐渐减弱,导致政治权 力逐渐分散到其他社会阶 层。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为了选拔更多实用人才, 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径 。
官员选拔的多元化
随着实用技能的学习受到 重视,官员选拔标准也逐 渐多元化,不再仅限于门 阀士族。
门阀士族对经学的重视逐渐减弱,而对文学的热爱逐渐增强。这是因为文学不仅符合科举 考试的要求,还能够表达个体的思想感情,展示士族的才情和审美。
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转变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唐代社会繁荣,物质生活丰富,为文 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唐代的政治制度也为门阀士族提供了更多的上升通道, 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交地位。
这种转变是由于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所推动的。科举制 度使得不同地域和血缘的人才都有机 会进入仕途,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 地位。同时,唐代社会的繁荣也促进 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使得社会交往更加频繁和多样。
要点三
门阀士族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也促进 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进步。不同地区 和不同血缘的人才汇聚在一起,互相 交流和学习,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 创新。同时,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也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的 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概述
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转变 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与当 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
因素密切相关。
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转变 表现为从传统儒家文化向多元 化文化的转变,其中以佛教文
化的兴起最为明显。
唐代门阀士族文化追求的转变 对唐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社会阶层制度,源于秦朝的郡望制度,发展和演变于后来的汉、唐、宋等朝代。
这种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
士族门阀制度主要是指以世袭制的士族阶层,他们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这些士族家族拥有世代相传的家族成员,被政府认可为世家门户,享有特权和尊严。
他们的地位、财富和权力由他们的家族背景所决定,并且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制度强调家族的血统和家族的尊重,使得社会上的地位和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出身。
士族门阀制度的核心是家族的血脉关系。
只有家族内的男性后代才有资格继承家族的地位和财产。
这种制度排除了个人能力和才华,使得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的精英和权力集中在少数有权有势的家族之中。
这导致社会上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重。
士族门阀制度对于政府的影响非常大。
士族家族担任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的职位,统治者倚仗士族家族来维持自己的政权。
政府任命士族为重要职位,也是为了稳定社会和避免内乱。
然而,这种制度同时也造成了政治上的腐败和对士族的过度依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士族门阀制度还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这种制度保护了家族的尊严和传统价值观。
家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予一个人安全感和社会地位。
其次,士族家族作为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熟悉地方事务,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治理社会。
总结来说,士族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腐败。
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这种封建的阶级制度,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贵州大学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年级:081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国家命运摘要: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中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
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一制度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盛行,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同时还垄断了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权的稳定以及盛衰兴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种制度又需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的政策以及皇权的发展都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所以国家的盛衰兴亡、国家政策以及皇权也反过来影响了门阀士族的壮大和缩小。
关键词:门阀士族制度特点发展过程关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特权国家命运影响门阀士族制度正文:特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
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
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
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⑵谈到门阀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
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制度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汉武帝以后,两件事深深影响了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一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二是儒家被定于一尊;一些大地主与儒学相结合,就可以世世代代做官。
他们被称为“士族”或“世族”。
孙吴政权仰赖东汉以来江东地区业已成长起来的世家大族作为它的政治基础。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东汉以后,“选士而论姓族阀阅”⑶,一批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开始形成。
东汉中后期已经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地方大族基本上垄断了地方政权机构,其中不乏世代为朝廷公卿的显贵家族,他们族大宗强,世代宦官不觉,被称为世家大族。
东汉末年政治纷争及社会动荡时期,世家大族极为活跃,三国魏、蜀、吴政权的创立,或多或少都与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有关,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与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吴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之上,江东世家大族的盛衰也与孙吴政权的强弱息息相关。
孙吴时期是江东世家大族政治势力急剧扩张的时期。
孙权继兄统事之后,迫于内外严峻形势的压力,开始积极争取江东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孙氏政权开始了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的政治合作。
江东世家大族进入孙氏政权之后,凭借其雄厚的地方势力基础,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迅速扩张力量,并对孙吴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孙吴政权的前期,由于与世家大族保持和睦的关系,孙吴的国势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到了中期,由于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过度扩张,他们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关系开始恶化。
到了孙吴后期,孙吴国势更加衰落。
虽然江东世家大族竭力支撑危局,但是政局已难挽回,孙吴终于灭亡。
西晋政权同样是世家大族的政权,这一时期,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门阀制度进一步确立起来了。
那时的政治,通常称为“门阀政治”。
在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曹丕建立魏国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起了重要作用。
西晋灭吴后,面对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只好“其牧守以下,皆因吴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
⑷尽管这样,江东地区仍极不稳定。
在西晋八王之乱时,江东世家大族陆机委身于成都王司马颖,参与八王之乱,顾荣、戴渊等见西晋政乱,便各归江东,自图发展。
西晋虽从军事上实现了统一,却未能从政治上将这种统一巩固下来。
西晋灭亡的与世家大族的参与是分不开的,而世家大族在西晋也一度被削弱。
门阀士族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士族居高位,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依靠南北世家大族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朝,从一开始就充满着各种矛盾。
南朝以后士族地位继续下降。
王导调和南北士族矛盾,使东晋王朝得以建立。
东晋与西晋虽然都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但东晋政权是参与和支持建立这个政权的几个大族的联合专政。
支持东晋的南北大族中,先后交替执政的有王导、庾亮、谢安、桓温四大家族,皇帝的权限很小。
“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⑸,就是东晋政治的特点。
所以,要稳定共天下的政治秩序,要去的皇权与士族的平衡和士族之间的平衡,还需要经过一场政治倾轧和实力较量才行。
于是我们看到,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以抑王氏兄弟,这引起了王敦与执政王导勾结,以南人钱凤、沈充为援共判晋室。
王敦叛乱两次举兵,牵动的矛盾并不全同。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在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时,只有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得以维持。
所以本来只是两晋之际具体条件下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⑹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与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模式。
东晋末期,士族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肥水之战后,士族势力已经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成为了枯木朽株。
孝武帝所作重振皇权的努力功效甚微而触发的矛盾却很复杂。
东晋末,刘裕纠合北府兵下层军官,起兵消灭桓玄,击败卢循,摧毁南燕、后秦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权势日益上升,最后取代名存实亡的东晋。
刘裕创宋,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
虽然刘裕借助北府兵建立新的政权,但南朝开始就消除了门阀士族存在于国家政权的理由,将他们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南朝时士族门阀制度继续衰落。
刘裕即位后,吸取他创建政权时获得的经验,规定只能由皇子做刺史,高门士族只能作州府僚佐。
皇位继承不再由门阀士族操纵,但伴随皇位更替而来的宗室残杀则成为南朝政治的突出表现。
这样,东晋时期皇权衰弱的局面不复存在,东晋门阀政治演而为南朝皇权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南朝重新确立。
但此时门阀士族因其在政治及社会文化上的地位和影响,在新政权中人仍受重视,门阀士族子弟仍能仅凭借门第担任清要官职,平流进取,坐致公卿。
但门阀士族在南朝各代毕竟只能依附于皇权而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皇帝们往往采取各种措施来削弱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门阀士族越来越成为争执中的摆设,被剥夺了实权,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处于不断的衰落中。
北朝的门阀士族制度同南朝一样继续衰落。
北朝的世家大族,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不同的形态,即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征的地方豪族和以官宦为标识、以文化为特征的名家大姓。
一般说来,地方豪族大多掌握着一定数量的依附人口,拥有一定规模的宗族武装,在地方保持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比较而言,名家大族的地域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郡望只是其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志之一。
他们的政治势力与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有一种普遍化的倾向。
北魏分定姓族后的“四姓”家族,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体现。
地方豪族与名家大姓在经济利益、政治地位、文化水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北魏建立后对北方世家大族进行了重新选择和淘汰,而选择的主要标准是对北魏的效忠程度。
经过重新分化组合之后,北方大族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原本在地方上颇具实力的豪强,在重重打击下归于沉寂,而一些自身宗族势力并不强大,但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家族,则在王朝的扶植和遭际之下成为一时盛门。
“孝文帝分定姓族,标志着北朝门阀序列的最终确立。
”⑺在这种背景下确立起来的北朝高门大姓虽带着汉魏旧门的桂冠,却已具有明显的“官僚化”倾向。
他们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与北魏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与北魏王朝的矛盾,主要不是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而是集中在王朝内部的政策纠纷与宫廷斗争;他们的主要兴趣是如何利用和改造这一制度框架以攫取自身的利益以增加其权力、威望和财富。
与名家大姓的显达相反,从总体上看,地方豪强在北魏时期处在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中。
北魏政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皇权逐渐摆脱贵族的控制而确立自身独立的权威。
新的门阀秩序得以确立,深刻影响了北魏后期政治。
作为贵族的最上层,宗王的权力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加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北魏末期的社会危机。
北朝世家大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数百年不失根本之地,具有雄厚的土著根基。
许多名家大姓兼有地方豪族的特征,采取了“双家制”的生存方式,与乡里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南朝士庶界限日益分明,士族队伍不断缩小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十足集团的脆弱和孤立,北朝士庶界线则宽松,士族队伍的无线膨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士族身份的蜕变。
如果说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世家大族分化与重新组合的重要历史阶段,那么北魏前期的历史则是这一过程的继续。
隋唐以降,承南北朝百年之余绪,以“七姓十家”为代表的山东士族仍旧维持着较为持久的社会存在,他们虽“累叶陵迟”,尤“以婚娅相尚”⑻,在一定时期内“光荣孤立”于皇权之外。
只有在排除皇权的干扰、社会教育的普及以及门第观念逐渐消亡之后,他们才最终从历史上消失。
参考文献:⑴⑵⑶《中国历史大讲堂——两晋南北朝史》刘精诚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⑸⑹《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⑷《中国全史第七卷: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⑺⑻《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