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理解卷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⑨管(ku6):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陶渊明B. 苏轼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陶渊明2. 桃花源中的人们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放逐之地D. 宗教信仰答案:A. 逃避战乱3. 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时乱”来到这里的,请问“秦时”指的是哪个朝代?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 秦朝4.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通过一条神秘的小径B. 跟随一只奇特的鸟C. 误入一片桃花林D. 通过一个山洞答案:C. 误入一片桃花林5.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十年B. 几百年C. 一千多年D. 两千多年答案:C. 一千多年二、填空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了标记路径,他沿途做了标记,这些标记是________。
答案:桃花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是________。
答案:怡然自乐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尽管有当地官员的资助和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这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答案:难以寻觅4. 桃花源中的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________已经统一了中国。
答案:汉朝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溪边行走时,偶然进入了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深处有一山,山中有一个小洞口,渔人便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内非常狭窄,但经过数十步后,视野突然开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那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的人们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2.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何不愿意随渔人离开?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来到这个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并不了解,而且对桃花源内的生活非常满意,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欲穷其林(尽)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 处处志之(记号)4. 下面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 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桃花源记中考小测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小测题及答案八年级古文《桃花源记》小测题(总分29分)班别学号姓名成绩一、基础(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奶奶刚才还有说有笑,突然收敛..起笑容,我们一脸茫然,不知哪儿冒犯起了她。
B.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C.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让同学们觉得轻松,记得牢固。
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联合国维和人员营地的恐怖袭击事件,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无比愤怒和谴责。
(删去“和谴责”)B.只要聊起时事要闻,王林经常充当“主播”,原来他每天都看中央13台的“新闻24小时”,难怪对时事这么熟悉。
(将“原来”改为“因为”)C.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帮助,离不开家庭小环境,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删去“和发展”)D.凭借《太阳的后裔》爆红的男神宋仲基在与广州粉丝的见面会上表示,会不会再来广州,关键看广州影迷欢迎。
(在“欢迎”前加“是否”)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完成文后各题。
(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6)才.通人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10)其中往.来.种作11 )悉.如外人(12)并.怡然自乐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遂.与外人间隔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中考试卷真题语文桃花源记

1. 下列关于《桃花源记》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渔人的视角展开,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B. 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 文章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精神风貌。
D. 文章结尾渔人离开桃花源,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2. 下列关于《桃花源记》中成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世外桃源”用来形容现实生活中美好的地方。
B. “豁然开朗”用来形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C. “怡然自乐”用来形容心情愉悦,无忧无虑。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指的是桃花源。
3. 下列关于《桃花源记》中人物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渔人与桃源人初次相遇时,桃源人对渔人的到来感到非常惊讶。
B.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桃源人对渔人的离去感到惋惜。
C. 桃源人对渔人的忠诚表示赞赏,并邀请他留下。
D.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桃源人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二、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分析《桃花源记》中渔人的形象特点。
3. 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主题的理解。
三、作文(50分)题目:《桃花源记》给我的启示要求:1.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理解。
2. 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追求理想的生活,如何面对现实社会的压力。
3. 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C二、简答题1. 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山水环绕,树木葱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文景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渔人的形象特点:机智、勇敢、忠诚、善良。
3. 《桃花源记》主题: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三、作文(以下为示例,仅供参考)《桃花源记》给我的启示《桃花源记》是我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读完之后,我被其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所吸引。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14、翻译下列语句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理解性默写(21题,含答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理解性默写(21题,含答案)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2.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给再进桃花源留下线索。
3.《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与渔人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不再出去,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询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渔人才发现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9. 《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其他人热情款待渔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桃花源记》中捕鱼人前走几十步,眼前变得开阔明亮,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
1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王维2.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A. 寻找宝藏B. 逃避战乱C. 探险失踪D. 放逐边疆3.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做了哪个动作?A. 沿途做了标记B. 带走了一些特产C. 邀请村民离开D. 留下了一封信4. 桃花源的居民对于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感兴趣C. 有一定了解但不愿接触D. 渴望回到外界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花源中的人:A. 知道历史变迁B. 完全与世隔绝C. 只了解汉朝D. 熟悉魏晋文化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________时期。
2.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一个________。
3. 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得非常________和________。
4.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后,试图再次找到这个地方,但是最终________了。
5.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对于________的向往。
三、简答题1. 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2. 渔人为什么没有再次找到桃花源?你认为这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3.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什么意思?这反映了桃花源居民的什么特点?4. 你认为《桃花源记》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或影响?四、论述题1. 论述《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探讨其在当今环境保护议题中的现实意义。
3. 从文化角度探讨《桃花源记》中的隐逸思想,并比较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逃离现实压力的渴望。
4. 论述《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A4. B5. B二、填空题1. 东晋2. 渔人3. 和平,幸福4. 失败5.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桃花林环绕的地方,有高山流水,土地肥沃,居民种植五谷,养鸡养猪,生活自给自足。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附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2021东城二模)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 欲穷.其林山穷.水尽图穷.匕见B. 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一格C. 便扶向.路欣欣向.荣晕头转向.D. 欣然规.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2.(2021东城二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甲】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洞穴)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起来。
理解: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往里走了几十步才宽阔明亮起来。
【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理解:桃花源中家家热情好客、真诚淳朴,都用好酒好饭来款待渔人。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标记下来。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迷路B. 跟随蝴蝶C. 跟随鸟群D. 跟随蜜蜂答案:A3.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入口是什么?A. 瀑布B. 山洞C. 悬崖D. 河流答案:B二、填空题4.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生活非常_________,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
答案:安逸5.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不要_________。
答案:泄露三、简答题6.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再次寻找桃花源却未能找到的原因。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不要泄露桃花源的秘密,并且渔人沿途做了标记。
但当他再次寻找时,却找不到了,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是虚构的,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打扰,所以故意让渔人找不到。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回答问题:(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的居民是如何对待他的?答案:桃花源的居民热情地招待了渔人,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告诉他桃花源的由来。
(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哪些事情?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沿途做了标记,并向太守报告了自己的经历。
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五、作文题8. 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注:作文题答案略去,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写作。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正确答案)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解析:【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正确答案)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解析:【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正确答案)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解析:【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理解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
请在方格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2、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试作具体说明。
(1)生活环境
(2)社会风尚
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
(2)
4、本文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1)
(2)
5、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答:
6、桃花源并不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答:
7、成语和等源自于本文。
8、《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由于这篇文章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就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
《桃花源记》理解卷(答案)
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
请在方格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2、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试作具体说明。
(1)生活环境展现的是一个宁静、平和、幸福的理想社会
(2)社会风尚表现的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2)百姓安居乐业
(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任答两点)
4、本文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1)说明向往桃花源式社会的人很多,不只是作者个人的愿望
(2)给桃花源抹上神秘色彩,暗示它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世外桃源
5、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答:因文章的意图是要描绘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所以详写;且写得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洞外情况时人皆知,且与主旨无关,没必要写具体
6、桃花源并不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答: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7、成语豁然开朗和无人问津等源自于本文。
8、《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由于这篇文章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就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