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核心概念解读和教学实践例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
2022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以往相比有了重大更新,从目标角度,本《标准》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具有基础数学知识,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软件及实现设计创新的能力" 为基本教育目标。
因此,本《标准》向学生提出更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内容,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思维素养去构建数学模型与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本《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任务执行中的知识、思考技能及创造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要目标,更加挖掘数学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
本《标准》对学习活动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提升,如广泛接触科学、技术、工程等方面的实践,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设计项目,在加强课外阅读、上机练习、科技鉴赏等也有专项要求。
总的来说,本《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思维技能、创新能力及对知识运用能力上有重大提升,有助于我们打造发展更加智能化和科技化的未来,推动数学学科朝着现代化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演变与解读
二、核心词的“演变”“历史使人明智”
1.最初形态
小学算术(清末):熟习日用计算 (两个核心词)
100多年过去了,难道还要回归油盐柴米的计算?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知识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吗? 例如:量角,实乃“屠龙之技” …… 生活应用只需比较角的大小,无需测量。
A
┌C
o
B
C B
A
二、核心词的“演变”“历史使人明智”
如果只买一种…… 现在想买三种……
二、核心词的“演变”“返璞归真”
5.第一层次核心素养的培养
模型思想举例:
常见数量关系的概括……
买5支铅笔怎样买合算?
单价×数量=总价 15÷5,比较单价
1支 1盒(5支)
4元
15元
买1、2、3、4支呢?
4×5, 比较总价
买6、7、8、9支呢?
还可以怎样拓展?
支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你想一个整数,把它乘2加7,再把结果乘3减21。告 诉我计算结果,我立即能判断出你想的整数是多少?
设:所想的数为x,则 (2x+7)×3-21
=6x+21-21
=6x
不引进符号与字母,就没有今天的数学!
如: ax2 bx c 0
b b2 4ac x
2a
Hale Waihona Puke 五、空间观念原来的描述(侧重“界定”,“是什么”):
符号了”
——列科尔德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可见: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
简洁、生动、形象、传神。
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
任何教学艺术、任何语言描绘,都相形见绌!
四、符号意识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优势”在于简洁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全面提出了新时期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学目标。
本文将对新标准中的学业质量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数学课程的学业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思想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
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基石。
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
思想品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算和推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建模能力。
新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拓展活动、数学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除了学业质量的解读,教学思考也是实施新标准的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情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
关于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的思考与实践(四)
关于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的思考与实践(四)作者:赵升龙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年第01期《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调整和界定了数学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概念,对于原实验稿中应用意识的标准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那么你们是怎样理解应用意识的?张文静:首先我来说说对应用意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应用意识的两方面含义,就我个人的理解,应用意识意在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出示图片:房屋的房顶、大型吊车支架、自行车、晾衣架等,提出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实验:拿出预先准备的三角形、四边形框架,试着拉动它,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实验交流,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之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用这个数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这样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体会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刚才张文静老师谈了对应用意识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你们又是怎样落实的呢?能否结合具体的课例再说一说。
张文静: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我们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应有所体现。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在探究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之后,出示几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 下面是环保回收箱的指示牌,请你算一算它的面积。
2 油漆工人刷门(如图),计算涂油漆的面积是多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一、引言2024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课程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核心内容入手,解读初中数学的课例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
二、课程标准理念1.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课例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培养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强化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课程标准对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明确定义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
三、课例式教学模式解读1.基于真实案例的问题导入课例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通过真实的案例或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初中代数方程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小明和小华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小明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向B地行去,小华25分钟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在小明和B 地之间的路上追赶上小明。
问A点与B点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先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引入代数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在引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实践来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
以初中几何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利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三角形,并观察三条边的关系,然后总结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的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篇一县教研室的精心安排下,全县教师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
我校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史中宁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以下是聆听完讲座后对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解读: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呈现)。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了正有理数,掌握了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及规律。
概念统整: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
概念统整: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数学核心素养。
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经验的影响下习惯采用单课时备课,没有对单元整体的背景、地位、作用进行分析,容易造成点状断裂式教学,并未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难以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跳出单元备单元,深入解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以核心概念进行统整是做好单元整体教学的首要环节。
关键词:核心概念;整体建构;核心素养;动态生成《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可见,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数学核心素养。
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经验的影响下习惯采用单课时备课,没有对单元整体的背景、地位、作用进行分析,容易造成点状断裂式教学,并未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难以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那么,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数学教育者,我们该怎样做出调整,落实课程教学,课程育人的功能呢?以下,笔者结合近两年的实践,就如何开展好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整体把握——跳出单元备单元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是整体的,系统的,有结构的。
而教材在编排时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遵循了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很容易造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时,首先要跳出单元备单元,明确本单元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在解读教材时可以将一整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为知识的积极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如何设计挑战性任务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如何设计挑战性任务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创设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带入真实学习的任务情境中,通过有难度、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促进深度学习,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教学策略。
本文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分析了挑战性任务的特征与形式,提出了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基于“认知经验”“知识结构化”“实践活动”和“问题改编”;同时提出了挑战性任务实践中的关注点: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多元联系”,以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
一、“挑战性任务”的特征与形式所谓“挑战性”,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而言,在思维上有挑战才有学习动力。
挑战性任务是一种具有高水平认知需求的学科任务,应该尽可能满足以下特征:一是挑战性。
任务对大多数学生都具有挑战性且难度适中,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提升思维水平,获得自信。
二是开放性。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在以下方面有所考量:结果与路径的多样性,充分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任务更容易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淡化了“对”与“错”的简单评价,大多数学生都有发挥空间,并能有所收获。
三是综合性。
任务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学科内结构化的知识或者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完成任务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探究性。
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完整的独立探究过程,并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反思总结,逐渐学会学习。
“挑战性任务”的关键是“挑战性”,核心是“任务”。
“任务”是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活动,通常是作为学习过程中一部分有特定目的(如引出研究素材)的运作。
“挑战性任务”是一项能激起学习者好奇心、好胜心、成功欲的,有明确目标且需要担负责任的工作。
以数学为例,在数学领域中,“挑战性任务”最早见于斯坦(Stein,m. k.)及其同事早期的“认知需求任务”研究,他们基于课堂经验的认知层次结构将数学任务分为“记忆型任务”“没有联系的程序型任务”“有联系的程序型任务”和“做数学型任务”,认为学生建立自身思维网络的最佳方式是参与到“做数学”的体验中。
2023年学习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心得领悟
学习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心得领悟我有幸参加了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程老师带着全体成员对新课标进行了再学习,下面简要谈一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新课程标精确立了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根本思想、根本活动经验,开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开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开展的,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水平不相同。
数学的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言语表达现实世界。
其次,设计表达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究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
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开展需求。
第三,实施促进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鼓舞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的根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核心素养。
以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
2022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2022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颁布以来,短时间成为数学同行们交流的热点话题。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会让自身教学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管是自己研读课标,还是线上听大咖们对新课标的解读,均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特别是学校邀请的赵老师跟我们面对面、近距离的进行对新课标的解读,更是醍醐灌顶。
现就自己对如何认识和实践结构化教学的学习心得与同行分享,一起共勉!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重点是对课程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课程结构化整合的背后潜藏的关键词是关联、整体、结构、知识本质。
本人认为,不管是在课时课、单元整体课还是四大领域的融合课,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
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旧知、新知的联系。
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比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包含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内容。
探究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都要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很明显,通过转化,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瓶颈问题是“怎么产生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想法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是怎么发现的”,这两个问题才是学生的认知症结,也是探究本质的价值所在。
所以在这个单元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无疑就成为关键课例,学生在这节课上把问题弄明白了,后续遇到其他图形的面积问题乃至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问题,就能有效迁移、推理、探究。
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结构图谱又比如,我们可以从鸟瞰知识的角度,了解一个知识板块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2023年学习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于2022年4月21日公布,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
在乡村首席工作室程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对新课标又进行了集中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课标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深刻思考,回忆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
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1.全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我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体会。
要逐渐培养学生先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进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还要会用数学的言语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
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
2.尝试改变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机,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去尝试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与态度,援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鼓励性评语。
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同意学生犯错。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根底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异,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定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根底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量感”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量感的描述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对量感的描述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一核心概念的解读。
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可测量属性是量感的基础在数学中,可测量属性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学生需要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
例如,长度可以用尺子测量,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时间可以用钟表测量等。
通过对这些可测量属性的认识,学生能够了解事物的具体特征,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应用打下基础。
2.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量感的核心学生不仅要知道事物具有可测量的属性,还要能够直观地比较这些属性的大小。
比如,当看到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时,能够直接判断哪个更长;当面对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时,能够大致感受哪个更重。
这种直观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比较和实践活动来实现。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如不同长度的小棒、不同大小的图形、不同重量的物品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如比较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超市中不同商品的质量等。
3.直观感知还强调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受。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6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6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16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1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20__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
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
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
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
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2新学期开始了,按照学校工作安排,重新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6篇教师参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收货感悟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已有半月之余,借助网络资源和媒体技术,我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学习,由此感受颇深。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学习心得。
一、课程标准的新变化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科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显于此。
课程标准新增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的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新增了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资料内涵和学习资料描述。
新增的学业质量包括学习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各个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的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教学中的新思考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耐心一点,静待花开。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直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还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体现趣味性,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耐心思考,他们的语言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孩子数学素养的养成在于一朝一夕,慢慢积累,我们教师心中始终要怀有信念,慢慢助力。
记得一年级上学期我在教学四个桃子怎样分的时候,准备了四个大白桃和两个盘子,学生听完活动内容后,纷纷想上台展示,那时他们的兴趣已油然而生。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数感、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数感、空间观念本文主要围绕数感和空间观念两个核心素养进行解读。
一、数感1.对比不同《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扩充到11个核心词,这11个核心词是构成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数感”仍在表述中最先出现。
新课标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
在2011版旧课标中,数感主要变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对比新旧课标对数感的描述,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相对旧课标中的把握相对大小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新课标还强调体会和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对数感的把握侧重点有所改变。
2.数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感。
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感悟数感,让学生感知“数”,从而逐步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和形成数感。
(1)在数的认识中建立数感数的认识是培养和发展数感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需要认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在认识数的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进行数的运算。
数的认识离不开真实情境,所以在低年级我们的教材中常常是以情境呈现,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会数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能用数给事物进行排序。
例如,一年级认识20 以内的数字时,通常会出现事物图片,让学生在一一对应中感受数量,认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
在认识这些自然数后,让学生能从左往右数出某位同学是第几人,就用数去表示的事物的顺序。
在学生感受到数有大小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较大的数,从20 以内数的认识到100 以内,再到万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感知“1亿有多大”,这些认识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建立数感,对数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有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理念的修改
人人学有价值的 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 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3.研读课程标准,关注教材修改
关注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研读与研讨,提升教 师对数学、数学课程、数学教学目标、数学 教学活动等的理解,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 升。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 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 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 歌 德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核心概念解读和教学实践例谈
仁和镇复兴小学 吴丽萍
一、数学课标修订概述
1.数学课标的修订过程
2001年课标(实验稿)颁布,开始新课程实 验,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国内外数学家、数 学教育家、一线教师等在实施中提出了很多 的建议。
1.关于数学基本思想
怎样界定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更具 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或原则,常以内隐的 形式存在于知识形成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
数学基本思想有哪些? • 抽象的思想、推理的思想、建模的思想 • 观念型思想、策略型思想、概念型思想
1.关于数学基本思想
观念型思想 • 反映的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 选择标准(史宁中):
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
• 如化归思想(变换思想、逼近思想)、整体 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案例1】“年、月、日”(三下)
30片
30片
奶奶每天吃一片,这样的一 盒,一个月够吃吗?
表示一盒降压片有30片。
10
20
3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29 28
一是数学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最根本思想; 二是学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在思 维上根本差异。 • 如归纳思想(一般化)、类比思想、演绎思 想(特殊化)、符号化思想、模型化思想、 公理化思想等。
案例:烧开水。
烧开水的一般过程是:在水壶里放水,点燃燃气灶,再 把水壶放到燃气灶上。
如果有一天,在你面前放着水壶,水壶里已经装了水, 那么又应当怎么做呢?
10
20
30
1月
2月• 数形结合思想
3月
4月• 华罗庚谈“数形结合”
5月 数与形,
6月
7月 本是相倚依,
8月 焉能分作两边飞。
9月
10月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11月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
12月
切不莫够吃忘的,月份: 几够何吃代的月数份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专家观点:先记一记,再慢慢理解
一、数学课标修订概述
2010年4月,按照教育部审查意见,进行体例上的修 改。包括:增加 “课程性质” 等表述,增加 “课程 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等内容。
2010年9月,再次做了内容上修改(如增加 “珠算 的认识” 等)和文字的全面审读,提交教育部。在 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教育部进行了大 范围征求意见。
学“1”的时候,说说“1个圆有1个圆心”; 学“2”的时候,说说“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 学“3”的时候,说说“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 学“4”的时候,说说“正方形有4条边、4个顶点”; 学“5”的时候,可以画个五角星; …… 学“90”的时候,说说正方形的角是90度。 可否?
2003第一次修订,2004年修订稿送审;修 订主题是减负和青少年道德思想建设。
一、数学课标修订概述
2005年第二次修订,修订的起因是当年两 会代表对实验稿的批评。
第二次修订成为2007年各学科标准修订的 先导。
2007年11月,完成修改稿的终稿,提交教 育部审查。
2009年2月,对标准审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进行修改。
1987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 提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概念。
2001年课标(实验稿)提出“学生能够获得适应 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 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 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011年课标提出的课程总目标:获得适应社会生 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物理学家说:点燃燃气灶,再把水壶放到燃气灶上。 可是数学家却不会这样想,他们常常说:倒出水壶里的
水,然后按照一般过程烧。 数学家的思维:把后一问题转化成先前的问题。 化归思想。
类比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 长方体体积的推导
1.关于数学基本思想
策略型思想 •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常
关注修订后的教材的研读。 ○教材修订:基于课程标准的修订,基于十年
课改的经验,基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关注修订比较大内容的研读与培训。(如统
计、综合与实践)
二、核心概念解读和教学实践例谈
从“双基”到“四基” 从“两能”到“四能” 关注十个核心概念 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从“双基”到“四基”,关注学生数 学基本思想的领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20以内进位加法
1.关于数学基本思想
概念型思想 • 在某个具体数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以
相关的基本概念为背景。
• 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几何思想、对应思 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等。
2011年3月,修改稿送审,2011年4月,审议通过, 2012年1月正式颁布。
一、数学课标修订概述
2.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前言的修改(包括课程性质、基 本理念、设计思路等)
课程目标的修改(从“双基”到 “四基”,从“两能”到“四 能”)
一、数学课标修订概述
2.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内容标准的修改(数与代数、空 间与几何变化较小,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变化较大)
(一)从“双基”到“四基”,关注学生数 学基本思想的领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四基”是对“双基”的继承和超越,是与时俱 进的发展,是在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上的一个进步。
基本活动经验获得了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了新课程对能力性 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重视,以及对 学生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