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

2. 掌握叶绿素荧光光谱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叶绿素荧光光谱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荧光是指植物在吸收光能后,部分能量以荧光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形成荧光。

叶绿素荧光光谱反映了叶绿素分子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能力,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叶片(如菠菜、小麦等)2. 实验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剪刀、研钵、紫外灯、比色皿、水浴锅、移液器、超纯水等四、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取新鲜叶片,用剪刀剪碎,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用研钵研磨成匀浆。

将匀浆转移至比色皿中,加入适量超纯水,搅拌均匀。

2. 荧光光谱测定:将制备好的叶绿素提取液置于荧光分光光度计中,设置激发波长为400nm,扫描范围为400-800nm,记录荧光光谱。

3. 比较不同处理叶片的荧光光谱:将叶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置于正常光照条件下,实验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

处理完毕后,分别测定两组叶片的荧光光谱,比较其差异。

4. 分析荧光光谱:根据荧光光谱,分析叶绿素分子在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过程中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荧光光谱特征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叶绿素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光谱具有以下特征:(1)叶绿素荧光光谱在450-650nm范围内有较强的荧光峰,这是由于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随后以荧光形式释放出来的能量。

(2)叶绿素荧光光谱在665nm附近存在一个较强的荧光峰,这是由于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部分能量通过能量传递过程传递给其他叶绿素分子,再以荧光形式释放出来的能量。

2. 不同处理叶片的荧光光谱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叶片的荧光光谱存在显著差异。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一、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中最重要的光合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

溶剂化的叶绿素主要吸收蓝色和红色光,在500~600和650~7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两个吸收峰。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基于叶绿素发出的荧光信号来进行影像测量的一种实时、无创的模拟测量方法。

本文将介绍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实验流程及其应用。

二、原理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基于叶绿素荧光的成像,叶绿素荧光受光强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状态、光合作用效率和叶片生理变化等信息。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可以获取全景、彩色、实时和定量信息。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荧光成像仪和其他仪器支持,通过蓝/绿或红/绿激发光、荧光图像采集和分析等步骤,可以获得叶绿素的分布信息。

三、实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激发和成像。

首先是激发,将叶片放入光合器中,用荧光成像仪对植物叶片进行光激发,根据荧光成像仪的激光幅度,可以调整植物叶片的荧光强度。

之后,进行成像,将植物叶片放到荧光成像仪中进行拍摄,获取叶绿素的发光信号。

最后,通过荧光照片的处理,可以计算叶片荧光强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如最大光化学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等。

四、应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特别适用于植物生长状态监测、植物抗性研究、光合作用效率评估等。

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可以如下简要介绍:1.光合作用研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和光保护机制。

典型的光合作用实验是通过比较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植物的荧光变化来确定植物的光合反应和光保护机制。

2.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在气候变化方面,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导致的植物响应和适应。

通过对多个季节的荧光成像分析可以确定气候变化对地上层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3.生态环境研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萎缩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第二部分:脉冲调制荧光参数测定原理及意义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一:叶绿素荧光的五个基本参数
FO; FM; FS; FM’; FO’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FO :最小荧光(或基础荧光等);充分暗适应的光合机构全部 PS
● ФPSII( Ф II)+ ФNPQ + Ф NO = 1 Ф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
(光化学量子产额)
ФNPQ:包括天线耗散和反应
中心的失活
ФNO:非光诱导的淬灭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 表示光合电子传递去向的荧光参数:
Je(PSII) =0.5 × α× ФPSⅡ × PFD;单位时间内通过PSII的全部电子流
1 荧光参数在文献中常见的出现形式
Sakamoto W, Takahashi Y. The Plant Cell, 2003(15), 2843-2855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33% ○:78% ▼:100%
图示:不同展开程度的大豆叶片荧光参数Fv/Fm的日变化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Jiang CD et al. EEB 2006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5 盐击过程中电子传递过程的研究
盐击
21% O2
▲: 净光合速率 ■: PSII实际光
化学效率
2% O2
盐击
盐击过程中光合速率(Pn, ▲)和PSII光量子效率(ΦPSII,■)的变化
叶绿素荧光原理及理论
◆ :21% O2 ■ :2% O2
A: 气孔导度(Gs) B:光化学猝灭系数(qP) C:光能捕获效率(Fv’/Fm’) D: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叶绿素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和植物生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

叶绿素荧光是叶绿素分子受到光照激发后,发射出的荧光信号。

该技术能够监测光合能力和光合调节机制,了解植物正常或异常生长状况,研究非光合组织如果实和种子的生理过程,评估植物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等。

一、叶绿素荧光测量原理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能量被转移给氧化还原反应中心。

当光强过大或光能无法被消耗时,多余的光能会被氧化还原反应中心转化为热量,导致光合系统的损伤。

而当光合系统接受的光能较少时,荧光的发射会增加。

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和特性可以反映光合系统工作的性能。

二、叶绿素荧光参数1.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反映PSII反应中心的状态,值接近0.8时表明植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2.Fv/Fo:PSII光化学效率,反映感光物质的活性;3.Fm/Fo:光合色素电子传递量,反映光合色素的电子传递能力;4.ETR:PSII电子传递速率,根据荧光叶片的调制的能量进行计算;5.NPQ:非光化学淬灭,表征过量光能和植物应激状态的多巴胺合成。

三、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1.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PAM):PAM技术适用于野外生态学、环境评估和植物生理等领域研究。

优点是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可以直接用于测量植物的光合效率、叶片蒸腾等。

2.受控环境下的叶绿素荧光分析仪:此类仪器通常配备一个收集样本荧光的光电探测器和一个稳定的光源。

与PAM相比,仪器的体积较大,需要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但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3.瞬态叶绿素荧光测量:瞬态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能够提供叶绿素荧光曲线的全面信息。

它利用激光闪光对植物进行刺激,然后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时间和强度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并推断光合电子传递的很多参数。

四、叶绿素荧光研究应用1.光合调节机制研究: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识别植物光合调节机制的不同特征,对了解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逆境胁迫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能够反映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如光强强度、干旱和高温等环境条件下的光合能力和耐受性。

叶绿素荧光遥感的原理

叶绿素荧光遥感的原理

叶绿素荧光遥感的原理叶绿素荧光遥感的原理主要基于植物叶片吸收光辐射后,叶绿色分子将其转化为荧光的过程。

这种荧光现象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于检测植被状况和估算总初级生产力,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总量。

当植物受到光照时,大部分能量用于进行光合作用,而一部分能量则转化为热量耗散掉。

很少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波长更长的光,即叶绿素荧光。

这种荧光现象本身并不是新发现,早在几十年前,植物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它是有效监测植物生理状态变化的直接无损方法。

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和光谱特征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健康状况。

当植物受到胁迫或环境变化的影响时,其叶绿素荧光特性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植被状况的敏感指示器。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传感器来探测地球表面的信息,包括叶绿素荧光信号。

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叶绿素荧光强度和光谱特征,可以反演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健康状况,进而估算区域或全球尺度的植被生产力、碳汇等参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数据,并可以对植物生长状况进行长期监测。

在叶绿素荧光遥感中,红边区和蓝边区是两个关键的光谱区域。

叶绿素在红边区(约680-750纳米)和蓝边区(约450-490纳米)有较强的吸收峰,因此在这两个区域测量到的荧光信号可以反映叶绿素的状态和含量。

同时,由于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的直接关系,测量到的荧光信号也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

此外,PRI(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是一种常用的植被指数,用于估算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效率。

其原理在于,当植物接收到超过本身碳同化的能量时,就要耗散掉过剩光能以避免“光氧化”或“光抑制”。

一种方式是叶绿素a的PSII以荧光的形式向外发出,另一种方式是热耗散。

PRI可以通过测量叶片在531纳米和570纳米两个波长处的反射率来计算,其公式为PRI=(R531−R570)/(R531+R570)。

PRI与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状态有关,可以反映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淬灭动态变化。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叶绿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色素,它不仅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也是水生及陆生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指示性测量参数。

叶绿素荧光则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中,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观测生态系统的变化。

叶绿素荧光技术的原理叶绿素荧光是叶绿素在光照条件下发出的一种微弱荧光。

光合反应链中的光能起到激发叶绿素分子的作用,激发后的叶绿素通过一系列光合作用反应链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向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物质传递。

在某些状况下,氧化还原过程被阻碍,电能产生积累,而此时就会发生光能自发的发光,这种光即为叶绿素荧光。

在叶绿素荧光技术中,使用荧光仪激光来激发植物叶片产生荧光,并通过检测荧光的强度来分析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等关键参数。

这种荧光强度通常用FP值来表示,因此叶绿素荧光可以被用于检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重金属污染、突变等方面。

叶绿素荧光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中。

在监测水体污染方面,通过检测水中的原生质或藻类叶绿素荧光,人们能够了解当前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和藻类生物群落的状况。

几乎所有光合生物植物都含有叶绿素,它们之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别可以用来检测植物在污染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

因此,这种技术在监测工业或农业污染排放中具有重要作用。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逐渐涉及到了环境污染控制。

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因素可以对叶绿素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叶绿素荧光的分析来了解到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参数,例如温度、光照和水分等。

通过利用这些数据来对植物种植环境进行改善,可以提高植物的生产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未来展望虽然叶绿素荧光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植物生长环境控制方面,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家对其作用的深入研究,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未来,此技术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监测和生态保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大。

光合细胞中叶绿素荧光的成像技术及应用

光合细胞中叶绿素荧光的成像技术及应用

光合细胞中叶绿素荧光的成像技术及应用生命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叶绿素则是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换成能量,然而它们也会发生叶绿素荧光现象。

叶绿素荧光是指在光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发生荧光反应,发出可见光的现象。

因此,叶绿素荧光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特别是生物成像领域。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一项非破坏性的光学检测技术,它自然地将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显像结合在一起,通过光学成像技术来研究各种生物的代谢状态和结构。

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诸如植物、藻类、细菌、海洋生物等各种生物体系的研究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光合细胞中的应用。

一、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依赖于叶绿素荧光的发射。

在光合作用期间,光线通过叶绿素分子时,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另一部分则被散射。

被吸收的光线被转化为能量,使叶绿素电子激发到激发态,然后这些电子向其他叶绿素分子传递能量,而其中的一部分能量将不被利用而被转化成热能或叶绿素荧光。

荧光是一种自发的、瞬间的光反应,它释放一个光子并导致分子从激发态恢复到基态。

因此,荧光可以反映叶绿素分子在某些条件下的状态。

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1. 了解光合细胞的状态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观察绿色荧光物质如何转化成不同光线和颜色,以了解光合细胞中叶绿素的状态。

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到细菌、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一些特定环节的反应和变化。

在这些生物中,生物体荧光图像的形态和位置与光合成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不同的生长和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光合细胞体会显示出不同的光谱特性和荧光图像特征。

2. 研究光合细胞的构造及其变化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将叶绿素荧光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探针,直接了解到光合细胞的光学特性,以及组织,细胞和光合体中的叶绿素和类叶绿体含量。

在研究植物和藻类时,这项技术对细胞结构、形态和吸收光光谱等方面的探究具有极大的帮助。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此 外 , Fm/Fo 也 是 Fv/Fm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因 为 Fm/Fo=(Fv+Fo)/Fo=Fv/Fo+1。
(Fm’-Fs)/Fm’―作用光存在时PSII的实际的 量子效率(φPSII),即PSII反应中心电荷分离的 实际的量子效率。
Fs是稳态荧光水平,Fm’是在作用光存在 时一个饱和光脉冲激发的荧光水平。计算这个 参数不需要准确测定Fo,不受Fo变化的影响。 PSII 实 际 的 电 子 传 递 的 量 子 效 率 这 个 参 数 [φPSII=(Fm’-Fs)/Fm’]不仅与碳同化有关,也与 光呼吸及依赖O2的电子流有关。
Fi―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I-D-F-T中I水平的荧光强度 Fp―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I-D-P-T中P水平的荧光强度 Fs―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I-D-P-T中T水平的荧光强度 Fm―黑暗中最大(maximum)荧光,它是已经暗适应 的光合机构全部PSII中心都关闭时的荧光强度,qP=0。 这时所有的非光化学过程都最小,qN=0,这是标准的最 大荧光。
Fv/Fo- 是 Fv/Fm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Fv/Fo=(Fv/Fm)/(1-Fv/Fm)。Fv/Fo不是一个直接的效率指 标,但是它对效率的变化很敏感,一些处理引起的 Fv/Fo 变 化 的 幅 度 比 Fv/Fm 变 化 的 幅 度 大 得 多 , 所 以 Fv/Fo在一些情况下是表达资料的好形式。
植物体内光合量子效率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非光化学猝灭涉及三个不同的机理: qE——依赖类囊体膜内外的质子浓度差 ,暗弛豫的半时间 t1/2<1min,快相。 qT——依赖状态1向状态2的转换,PS II的捕光复合体磷酸化 ,脱离PS II,从类囊体的基粒区迁移到间质片层区,从而减 少 激 发 能 向 PS II 的 分 配 , 增 加 激 发 能 向 PS I 的 分 配 , t1/2=8min,中间相。它比qE和qI小得多,强光下qE和qI增加, 而qT受抑制。 qI——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有关,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值 的降低,t1/2=40min,慢相。关于这后一种非光化学猝灭,有 三种假说。假说一:这种非光化学荧光猝灭起源于PS II的反 应中心,部分PS II中心发生变化,虽然还能捕捉激发能,但 不能进行光化学反应,而把能量变成热。假说二:这种非光化 学荧光猝灭起源于PS II的天线色素,它通过非辐射能量耗散 消耗激发能,与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生成的玉米黄素有关。假说 三:这种非光化学荧光猝灭与D1蛋白的失活和降解有关

叶绿素荧光测定原理

叶绿素荧光测定原理

叶绿素荧光测定原理叶绿素荧光测定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评估植物叶片的生理状态和光合作用效率。

它基于植物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的荧光发射。

叶绿素是植物叶片中的主要光合色素,可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以供光合作用使用。

然而,当植物无法有效利用光能时,一部分光能将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而另一部分则会以荧光的形式重新辐射出去。

叶绿素荧光即是指这部分重新辐射的光。

叶绿素荧光的强度与植物内部的光合活性和光捕获效率密切相关。

在高效的光合作用状态下,葡萄糖和ATP能够积极参与荧光发射预处理,使得荧光发射的量子产生率较低。

相反,在光合活性低下或应激条件下,荧光发射量子产生率增加。

叶绿素荧光测定根据荧光发射的强度来评估植物叶片的生理状态和光合作用效率。

测量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个叶绿素荧光测定仪,该仪器包括一个光源、一个探测器和一个数据处理系统。

在测定过程中,光源会提供一个特定波长的光照以激发叶绿素分子的荧光发射。

这个波长通常是蓝光,因为叶绿素荧光主要在红-蓝光区域发射。

探测器接收并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强度,然后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

数据处理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来表示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并且这些参数具有不同的生理意义。

例如,最常用的参数是几个荧光信号(F0,Fm和Fv),它们代表了基础荧光、最大荧光和可变荧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计算光合作用效率指数(PI)和非光化学猝灭(NPQ)等指标,从而客观评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捕获和耗散。

总之,叶绿素荧光测定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产生的荧光发射的特性来评估植物叶片的生理状况和光合作用效率。

这一原理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使得叶绿素荧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代谢和应对环境应激的能力。

叶绿素荧光介绍范文

叶绿素荧光介绍范文

叶绿素荧光介绍范文叶绿素荧光是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发生激发态跃迁并发出荧光的现象。

叶绿素荧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物理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叶绿素荧光的原理、测量方法以及在科研和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叶绿素是植物和一些藻类的主要光合色素,通过吸收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能完成光合作用。

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形成激发态叶绿素分子。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激发态叶绿素分子会通过非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状态,释放出荧光能量。

透过测量和分析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特性,可以得到一系列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揭示植物光合效率、光能利用和生理状态等信息。

叶绿素荧光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暗态和光态测量。

暗态荧光测量是在暗室或在减光条件下进行的,可以获得植物的荧光最大强度(Fm)和基线荧光(Fo)。

光态荧光测量则是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通过测量荧光上升曲线,可以得到植物的最大光能利用率(Fv/Fm)和各个光合参数的变化情况。

叶绿素荧光在科研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营养和环境生态等研究中。

首先,叶绿素荧光可用于评估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解析光合系统的功能状态。

通过测量和分析叶绿素荧光信号,可以得到Fv/Fm、ΦPSII等参数来评估光合效率和光合系统的效能。

其次,叶绿素荧光还可用于评估植物的生理状态和逆境胁迫。

逆境条件(如高温、干旱、盐碱等)会导致光合机构和光合膜的破坏,进一步影响光合效率和荧光参数的变化。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可以揭示植物在逆境下的应对机制和生理变化。

此外,叶绿素荧光还可以应用于植物的品种筛选和产量预测,帮助农业生产的改良和优化。

叶绿素荧光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泛的价值。

例如,在植物病害与虫害防治中,叶绿素荧光可以作为一个快速而灵敏的指标来评估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通过监测植物的荧光参数,可以及早发现植物的应激状态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和应用叶绿素荧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原理、测量方法、应用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叶绿素荧光的作用和意义。

一、原理叶绿素荧光的产生是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子所产生的能量,在发生碰撞后的一部分能量导致光子发射出去发生荧光。

这种发射光谱是叶绿素基态发射峰的红外边,并且受到长波长(630 nm)和短波长(450-460 nm)激发的光谱区域。

其中,630 nm波长激光产生的荧光一般称为永久荧光(P叶绿素荧光),450 nm波长激光产生的荧光则通常称为瞬态荧光(R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叶绿素分子的光合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会吸收光子,将其能量捕获并传递给其他分子,最后被转化为化学能。

但在某些情况下,能量被退回到叶绿素中,这样就会产生荧光发射。

因为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形态与吸收光谱是相反的,所以通过荧光可以了解叶绿素分子的吸收和转移过程。

二、测量方法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可以获取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信息,包括叶绿素荧光发射的强度和发射峰的位置等。

测量叶绿素荧光的方法可以分为光谱测量和成像测量两种。

在光谱测量中,通常使用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测量。

通过选择合适波长的激发光及检测荧光的波长范围,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荧光光谱。

这种测量方法适用于对荧光分子光学特性的研究和对不同类型样品的快速分析。

成像测量则是通过显微成像技术实现的。

光学显微镜通常需要卷起样品和探针,然后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面进行观察。

从这样的观察中可以光学地感知叶绿素荧光分布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信息。

三、应用叶绿素荧光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控制光照条件和生长,了解植物的代谢和健康状态。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段的荧光光谱和波长,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研究和分析。

1. 光合作用研究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下进行的复杂反应过程,荧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绿素荧光现象原理

叶绿素荧光现象原理

叶绿素荧光现象原理
叶绿素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色素之一,它能够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化学能的形式。

而叶绿素荧光现象则是指叶绿素在受到光的激发后,能够发出一种特殊的荧光现象。

这种荧光现象不仅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而且也是许多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叶绿素荧光现象的产生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分子的电子结构。

叶绿素分子由一个大的分子框架和一个镁离子组成。

分子框架中的四个氮原子分别与镁离子形成配位键,而镁离子则处于分子框架中心。

这种结构使得叶绿素分子具有一个很强的吸光能力,能够吸收红、橙、黄、绿和蓝色光线,而反射或透过绿色光线。

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时,其电子会被激发到一个高能态。

这个高能态是不稳定的,因此电子会很快返回到低能态,释放出一部分能量。

这部分能量可以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也可以以荧光的形式发出。

当叶绿素分子发出荧光时,其电子会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释放出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出,产生绿色荧光。

叶绿素荧光现象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用于研究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和光合作用的速率,可以了解植物的健康状况和光合作用的效率。

此外,叶绿素荧光还可以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如温度、光照强度和水分等。

总之,叶绿素荧光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它能够帮助我们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同时也为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叶绿素荧光现象的研究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这种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原理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

当植物叶片受到光照后,叶绿素会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也就是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指的是叶绿素吸收光能后发出的荧光。

荧光的强度和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效率密切相关。

荧光强度越强,说明光合作用效率越低。

荧光强度越弱,说明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因此,测量荧光强度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效率。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手段,可以通过成像仪器记录植物叶片荧光发射的亮度和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各个部位光合作用效率的信息。

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1.测量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效率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图。

不同区域的荧光强度反映了不同区域光合作用效率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有针对性的通过调节环境条件、育种培育等手段解决。

2.分析植物的光捕捉能力植物的光能捕捉能力是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植物叶片的光合量和荧光强度的关系,从而分析植物的光捕捉能力。

3.研究植物光合作用途径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不同光途径在不同环境下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竞争关系、非光合作用和日夜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将推动该技术在植物医学、生态学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应用方面:将进一步在自然环境下对植物群体的生物量与CO2吸收进行准确测量,获得植物采样数据,并对注水实验等进行跟踪、监测等。

技术方面:将进一步探索光谱激发和组合,开发使用更广泛更灵敏的荧光标记物和探头,比如调控引物、基因编辑、CRISPR/Cas等。

总之,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植物生态学研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测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测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2. 掌握叶绿素荧光仪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荧光是指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叶绿素分子中激发出来,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

本实验采用叶绿素荧光仪,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强度,分析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叶片(如菠菜、油菜等)2. 实验仪器:叶绿素荧光仪、光合仪、电子天平、剪刀、尺子等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选取新鲜叶片,用剪刀剪成适当大小的碎片,称取0.1g左右,置于研钵中;2. 叶绿素提取:向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加入3~5ml 95%乙醇,研磨至组织变白;3. 滤液制备:将研磨好的样品过滤,收集滤液;4. 荧光测量:将叶绿素荧光仪的光源对准叶片,调整光强,记录荧光强度;5. 不同光强实验:重复上述步骤,改变光强,记录不同光强下的荧光强度;6. 数据处理:分析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叶绿素分子中激发出来,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2. 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光强的增加,叶绿素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加,但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光强呈线性关系;3. 荧光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荧光强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六、实验结论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2. 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光强呈线性关系。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样品的新鲜,避免样品失水;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化学品对人体造成伤害。

叶绿素荧光参数 pi

叶绿素荧光参数 pi

叶绿素荧光参数 pi叶绿素荧光参数Pi叶绿素荧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标,它可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光能利用的程度。

而叶绿素荧光参数Pi是用来评估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叶绿素荧光的基本原理、叶绿素荧光参数Pi的测量方法以及其在植物生理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叶绿素荧光的基本原理叶绿素荧光是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辐射现象。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叶绿素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其中一部分光能无法被光合作用利用,将以荧光的形式辐射出来。

这种荧光主要来自于光系统II中的叶绿素分子,称为叶绿素荧光。

二、叶绿素荧光参数Pi的测量方法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Pi主要通过荧光仪进行。

荧光仪通过激发叶片中的叶绿素分子,使其产生荧光,并通过荧光仪的探测器来测量荧光强度。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一系列叶绿素荧光参数,其中包括Pi。

三、叶绿素荧光参数Pi的意义叶绿素荧光参数Pi可以反映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程度。

通过测量和分析Pi的数值,可以评估植物的光合作用状态和光能利用效率。

同时,Pi还可以用来研究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如干旱、高温等。

通过测量Pi的变化,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四、叶绿素荧光参数Pi的应用叶绿素荧光参数Pi在植物生理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Pi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植物品种或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差异。

其次,Pi还可以用来研究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合产物的分配情况。

此外,Pi还可以用来监测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如干旱、高温等。

最后,Pi还可以用来评估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生长状态,为植物生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叶绿素荧光参数Pi是评估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和分析Pi的数值,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状态和光能利用效率,研究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并评估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生长状态。

叶绿素荧光参数Pi在植物生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逆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叶片荧光的暗-光适应曲线
荧光猝灭
荧光猝灭就是荧光产额降低。 荧光猝灭就是荧光产额降低 。 一切使荧光 产额低于其最大值的过程, 产额低于其最大值的过程 , 都被称为荧光猝灭 过程。对于不同荧光猝灭组分的分辨, 过程 。 对于不同荧光猝灭组分的分辨 , 能够提 供关于光合机构功能状态的重要资料。 供关于光合机构功能状态的重要资料。 荧光猝灭可分两类: 荧光猝灭可分两类: 光化学猝灭, 一 、光化学猝灭,即由光化学反应引起的 荧光产额的降低,它有赖于氧化态Q 的存在。 荧光产额的降低,它有赖于氧化态QA的存在。 非光化学猝灭,即由非光化学过程, 二 、非光化学猝灭, 即由非光化学过程 , 例如热耗散过程引起的荧光产额的降低。 例如热耗散过程引起的荧光产额的降低 。 它是 植物体内光合量子效率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植物体内光合量子效率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Fm’―光下最大荧光,在光适应状态下全部PSII 中心都关闭时的荧光强度,qp=0,qN≥O。Fm' 受非 光化学猝灭的影响,而不受光化学猝灭的影响。 Fo’―光下最小荧光,在光适应状态下全部PSII 中心都开放时的荧光强度,qp=1,qN≥0。为了使照 光后所有的PSII中心都迅速开放,一般在照光后和 测定前应用一束远红光(波长大于680nm,使用的 波长735nm,几秒钟)。 Fv― 黑 暗 中 最 大 可 变 ( variable) 荧 光 强 度 , Fv=Fm-Fo。 Fv’―光下最大可变荧光强度, Fv'=Fm'-Fo'。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
当一片经过充分暗适应的叶片从黑 暗中转入光下后, 暗中转入光下后,叶片的荧光产额 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即 kautsky效应 效应, kautsky效应,典型荧光诱导动力学 曲线上几个特征性的点分别被命名 为O、I、D、P、S、M和T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精品课件
基本步骤
在植物对各种环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中 ,为了获得未遭受任何环境胁迫的对照叶片的基本荧 光参数,首先需要让对照叶片经过一个充分的暗适应 过程。
首先,给一个经过充分暗适应的叶片照射检 测光,经过一小段时间(1~2min)荧光水平稳定后得 到荧光参数Fo。接着,给一个饱和脉冲光,一个脉冲 后 关 闭 , 得 到 荧 光 参 数 Fm, 于 是 得 到 荧 光 参 数 Fv/Fm(Fv=Fm-Fo),即潜在的PS II的光化学效率
Fv/Fo- 是 Fv/Fm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Fv/Fo=(Fv/Fm)/(1-Fv/Fm)。Fv/Fo不是一个直接的效率 指标,但是它对效率的变化很敏感,一些处理引起的 Fv/Fo 变 化 的 幅 度 比 Fv/Fm 变 化 的 幅 度 大 得 多 , 所 以 Fv/Fo在一些情况下是表达资料的好形式。
植物体内光合量子效率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品课件
非光化学猝灭涉及三个不同的机理: qE—— 依 赖 类 囊 体 膜 内 外 的 质 子 浓 度 差 , 暗 弛 豫 的 半 时 间 t1/2<1min,快相。 qT——依赖状态1向状态2的转换,PS II的捕光复合体磷酸化 ,脱离PS II,从类囊体的基粒区迁移到间质片层区,从而减少 激发能向PS II的分配,增加激发能向PS I的分配,t1/2=8min, 中间相。它比qE和qI小得多,强光下qE和qI增加,而qT受抑制 。 qI——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有关,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值 的降低,t1/2=40min,慢相。关于这后一种非光化学猝灭,有三 种假说。假说一:这种非光化学荧光猝灭起源于PS II的反应中 心,部分PS II中心发生变化,虽然还能捕捉激发能,但不能进 行光化学反应,而把能量变成热。假说二:这种非光化学荧光 猝灭起源于PS II的天线色素,它通过非辐射能量耗散消耗激发 能,与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生成的玉米黄素有关。假说三:这种 非光化学荧光猝灭与D1蛋白的精失品课活件 和降解有关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第一章: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中最重要的色素之一,它扮演着光合作用中接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角色。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可以用来研究光合活性、光合效率、光抑制等重要生理过程,也可以应用于诊断植物生长状况、诊断植物病害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和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第二章: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叶绿素的荧光是当叶绿体受到激发光后,叶绿素分子上的电子会被升级到一个比较高的能级,不过这些电子并不会一直停留在高能级状态,而是很快被释放出来,会转移到低能级的非辐射能量耗散通道或荧光激发态。

在荧光激发态下,叶绿素分子的电子还可以通过荧光发射过程重新下降到低能级,从而发出荧光。

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叶绿体光能利用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过程的变化。

第三章: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方法目前,叶绿素荧光测量主要包括三种方法:PAM法、Fv/Fm法和OJIP法。

1. PAM法(Pulse-Amplitude-Modulation Fluorometry)PAM法是通过短脉冲的闪光激发来测量样品上的叶绿素荧光,可以实时监测光合作用中的叶绿体荧光动态变化。

PAM法可以提供多个参数,如【F_v/F_m、q_p、q_n、qL、NPQ、PC】等,可以用来评估光合效率、光能利用率、光合生产力、光保护等。

2. Fv/Fm法Fv/Fm法是一种基于暗态下叶绿素荧光的测量方法,只需在样品叶片完全暗闭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即可获得键值。

当输入一束光子时,最初的叶绿素荧光值 F_0 只能是基础荧光,接着用一个有效的光子流量激发叶绿体,此次荧光值F’m跟踪了激发过程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点(约10-30毫秒)处被快速读出,此荧光值是定义为Maximal photosystem Ⅱ quantum yield Y(Ⅱ)或称 Fv/Fm(F )。

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是一种用于测定植物叶片中叶绿素荧光信号的仪器。

它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相关参数,可以评估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生理状态以及环境胁迫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一、原理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的原理基于叶绿素分子在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吸收和释放过程。

植物在受到激发光照射后,部分能量被叶绿素分子吸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叶绿素。

随后,叶绿素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会释放出一部分能量以荧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相关参数反映了植物叶片中光合作用的效率和状况。

1.准备工作:将叶绿素荧光测定仪放置在需要测量的植物叶片上方,并使光源与测定区域保持适当的距离。

2.调节参数:根据测定要求,设置合适的测量参数,如光强、光源波长和测量时间等。

3.激发光照射:打开仪器的光源开关,使光源照射到叶片上。

4.荧光信号采集:仪器上的探测器会收集叶绿素荧光信号,并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5.数据输出: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相关参数会显示在仪器上,并可以通过连接计算机等设备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

二、使用方法使用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需要一些基本的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叶片准备:选择需要测量的叶片,并确保叶片表面干净无明显损伤。

2.仪器检查:检查仪器的电源和仪器的各个部件是否正常运转,并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状态。

3.参数设置:根据测量要求,设置合适的测量参数,如光强度、测量时间和光源波长等。

4.光源照射:打开仪器的光源开关,使光源照射到叶片上,并确保光源与叶片的距离合适。

5.信号采集:观察仪器上的荧光信号显示,并等待一定时间以确保稳定性,然后进行荧光信号采集。

6.数据分析:根据测量所得的荧光信号强度和相关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标准曲线或参考值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使用植物体叶绿素荧光测定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测量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与类囊体膜上和间质中的一些反应
过程包括碳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测定与分析
荧光测定和猝灭分析需要几种不同的光源: 1. 检 测 光 ( 调 制 光 ) ― 绿 光 : 光 强 PPFD 小 于 10μmol· m-2· s-1,用于测Fo。 2. 作用光― 通常用白光,用于推动光合作用的光 化学反应,光强可因实验目的不同而变化。 3. 饱 和 脉 冲 光 ― 通 常 用 白 光 , 光 强 PPFD 大 于 3000μmol· m-2· s-1,确保QA全部还原,用于测Fm 和Fm'。 4. 弱远红光(或暗)―以便 PSI 推动 QA 氧化,测 Fo'前使用。
Fm’― 光下最大荧光,在光适应状态下全部 PSII 中心都关闭时的荧光强度, qp=0,qN≥O。Fm' 受非 光化学猝灭的影响,而不受光化学猝灭的影响。 Fo’― 光下最小荧光,在光适应状态下全部 PSII 中心都开放时的荧光强度,qp=1,qN≥0。为了使照 光后所有的 PSII 中心都迅速开放,一般在照光后和 测定前应用一束远红光(波长大于 680nm,使用的 波长735nm,几秒钟)。 Fv― 黑 暗 中 最 大 可 变 ( variable) 荧 光 强 度 , Fv=Fm-Fo。 Fv’―光下最大可变荧光强度, Fv'=Fm'-Fo'。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
当一片经过充分暗适应的叶片从黑
暗中转入光下后,叶片的荧光产额 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即 kautsky效应,典型荧光诱导动力学 曲线上几个特征性的点分别被命名 为O、I、D、P、S、M和T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在照光的第一秒钟内,荧光水平从O上 升到P,这一段被称为快相;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荧光水平从P下 降到T,这一段被称为慢相。 快相与 PSII 的原初过程有关,慢相则
调制荧光技术把作用光信号与荧光信号区分开, 在测定时,给植物材料施加一个脉冲调制光束, 该脉冲光使植物叶片产生一个脉冲的荧光信号, 当有自然光存在时,检测到由脉冲调制光束诱 导出的脉冲荧光信号。 脉冲荧光信号的大小可以反映出叶片生理状况 ,由脉冲调制光束诱导出的脉冲荧光信号作为 光系统II光能利用效率大小的探针。
的降低。只有当 qp=1 和Fv'/Fm'=0.83 时, L(PFD)=0,即不存
在限制。 使用Fv’/Fm’可以来估以下指标: 光化学反应相对份额 P=Fv'/Fm'×qp, 天线热耗散的相对份额D=1-Fv'/Fm'。
热耗散的速率为=(1-Fv'/Fm')×PFD。
荧光猝灭参数
qp=(Fm'-Fs)/(Fm'-Fo'),光化学猝灭系数。这里 , (Fm'-Fs) 代表光化学猝灭的荧光。 qp 是表示 PSII 开放的反应中心所占比例,而1-qp则是关闭的反应 中心所占比例,反映 QA 的还原程度,有时被称为 PSII的激发压。 氧化态的QA是PSII电子传递的原初醌受体,它 决定PSII的激发能捕获速率,所以光化学猝灭也被 称为Q猝灭。 qp 和 Fv/Fm、φPSII 之 间 有 如 下 关 系 : Fv/Fm=φPSII/qp。
叶绿素荧光原理与应用
光合作用过程简介
光合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光反应的电子传递 Z-scheme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叶绿素吸收光能的去向
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有三个可能的去向: 一、光化学反应 , 引起反应中心的电荷分离及后来 的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用于固定、还原二氧化 碳的同化力(ATP和NADPH),氮素还原,光呼吸等。 二、转变成热散失; 三、以荧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由于这三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竞争关系 , 所 以可以通过荧光的变化探测光合作用的变化(图1)。
表明PSII光化学效率的参数
Fv/Fm― 没有遭受环境胁迫并经过充分暗适应的植物 叶片PSII 最大的或潜在的量子效率指标,它是比较恒定 的,一般在0.80~0.85之间。有时,Fv/Fm也被称为开放 的PSII反应中心的能量捕捉效率。 Fv/Fo- 是 Fv/Fm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Fv/Fo=(Fv/Fm)/(1-Fv/Fm)。Fv/Fo不是一个直接的效率指 标,但是它对效率的变化很敏感,一些处理引起的 Fv/Fo 变 化 的 幅 度 比 Fv/Fm 变 化 的 幅 度 大 得 多 , 所 以 Fv/Fo在一些情况下是表达资料的好形式。 此 外 , Fm/Fo 也 是 Fv/Fm 的 另 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因 为 Fm/Fo=(Fv+Fo)/Fo=Fv/Fo+1。
(Fm’-Fs)/Fm’―作用光存在时PSII的实际的 量子效率(φPSII),即PSII反应中心电荷分离的 实际的量子效率。 Fs 是稳态荧光水平, Fm’ 是在作用光存在 时一个饱和光脉冲激发的荧光水平。计算这个 参数不需要准确测定Fo,不受Fo变化的影响。 PSII 实 际 的 电 子 传 递 的 量 子 效 率 这 个 参 数 [φPSII=(Fm’-Fs)/Fm’]不仅与碳同化有关,也与 光呼吸及依赖O2的电子流有关。
由于 φPSII 是 PSII 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 所以可以利用它计算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 (ETR)以及体内的总光合电子传递能力:
ETR=φPSII×PFDa×0.5 PFDa 是被吸收的光通量密度 ( 光合有效辐 射 μmol· m-2· s-1),0.5 代表光能在两个光系统间 的分配系数。如果假设入射到叶片表面的光能 平均有84%被叶片吸收,并且平均分配给两个 光系统,则上式可以写成: ETR=φPSII×PFD×0.84×0.5。
实际上,以荧光形式发射出来的光能在数量 上是很少的,还不到吸收的总光能的3%。 在很弱的光下,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大 约 97% 被用于光化学反应 ,2.5% 被转变成 热散失,0.5%被变成荧光发射出来; 在很强的光下,当全部 PSII 反应中心 关闭时,吸收的光能 95% - 97% 被变成热, 而2.5%-5.0%被变成荧光发射。
基本步骤
在植物对各种环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中,
为了获得未遭受任何环境胁迫的对照叶片的基本荧光
参数,首先需要让对照叶片经过一个充分的暗适应过 程。 首先,给一个经过充分暗适应的叶片照射检测光 ,经过一小段时间( 1~2min)荧光水平稳定后得到
荧光参数 Fo。接着,给一个饱和脉冲光,一个脉冲
后 关 闭 , 得 到 荧 光 参 数 Fm, 于 是 得 到 荧 光 参 数 Fv/Fm(Fv=Fm-Fo),即潜在的PS II的光化学效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叶片荧光的暗-光适应曲线
荧光猝灭
荧光猝灭就是荧光产额降低。一切使荧光 产额低于其最大值的过程,都被称为荧光猝灭 过程。对于不同荧光猝灭组分的分辨,能够提 供关于光合机构功能状态的重要资料。 荧光猝灭可分两类: 一、光化学猝灭,即由光化学反应引起的 荧光产额的降低,它有赖于氧化态QA的存在。 二、非光化学猝灭,即由非光化学过程, 例如热耗散过程引起的荧光产额的降低。它是 植物体内光合量子效率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调制式荧光仪的作用原理
调制光用于叶绿素荧光测定和猝灭分析是 荧光测定的一个革命性进展。在这样的系 统中,用于测定荧光的光源被调制,也就 是使用以很高频率不断开关的光源。在这 样的系统中,检测器选择性放大,仅仅检 测被调制光激发的荧光,就可以在田间条 件下,即在田间很强的太阳光存在的情况 下测定相对的荧光产额。
荧光参数
关于各种荧光参数的命名和定义,在不同 时期和不同作者的文章中很不一致。不同的资 料一定对应荧光动力学曲线理解。
2.1 基础参数
Fo― 有多种名称,最小( minimal)、基底( ground) 、 暗 ( dark)、 初 始 ( initial) 和 不 变 ( unchanged,constant)荧光强度等。它是已经暗适应的光合 机构全部 PSII 中心都开放时的荧光强度, qP=1,qN=0。 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Fo荧光来自天线叶绿素a Fi―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I-D-F-T中I水平的荧光强度 Fp―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I-D-P-T中P水平的荧光强度 Fs―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I-D-P-T中T水平的荧光强度 Fm― 黑暗中最大( maximum)荧光,它是已经暗适应 的光合机构全部 PSII 中心都关闭时的荧光强度, qP=0。 这时所有的非光化学过程都最小, qN=0,这是标准的最 大荧光。
qN=1-(Fm'-Fo')/(Fm-Fo)=1-Fv'/Fv。 实 际 上,qN是一个定量非光化学猝灭的旧术语, 它的计算以测定 Fo 和 Fo' 为前提,而 Fo 和 Fo' 的测定不准确会造成计算结果的偏差。 NPQ=(Fm-Fm')/Fm'=Fm/Fm'-1。 这 里 ( Fm-Fm')代表非光化学猝灭的荧光。NPQ的 变化反映热耗散的变化。这个计算不需要测 定Fo和Fo',但是必须测定一个充分暗适应叶 片的参比值Fm,最好是经过一个夜晚暗适应 的黎明时刻的Fm值,这时光化学效率最大, 而热耗散最小。
非光化学猝灭涉及三个不同的机理: qE—— 依赖类囊体膜内外的质子浓度差,暗弛豫的半时间 t1/2<1min,快相。 qT——依赖状态1向状态2的转换,PS II的捕光复合体磷酸化 ,脱离 PS II,从类囊体的基粒区迁移到间质片层区,从而减 少 激 发 能 向 PS II 的 分 配 , 增 加 激 发 能 向 PS I 的 分 配 , t1/2=8min,中间相。它比qE和qI小得多,强光下qE 和qI增加, 而qT受抑制。 qI—— 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有关,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值 的降低, t1/2=40min,慢相。关于这后一种非光化学猝灭,有 三种假说。假说一:这种非光化学荧光猝灭起源于 PS II 的反 应中心,部分 PS II 中心发生变化,虽然还能捕捉激发能,但 不能进行光化学反应,而把能量变成热。假说二:这种非光化 学荧光猝灭起源于 PS II 的天线色素,它通过非辐射能量耗散 消耗激发能,与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生成的玉米黄素有关。假说 三:这种非光化学荧光猝灭与D1蛋白的失活和降解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