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的培养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有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和积极参与。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介绍几种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培养他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阅读与写作结合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词汇、了解语法规则、拓展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本,同时,结合阅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 课堂互动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模拟对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了解文学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 创设情境与体验文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感受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通过情境与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语文学科与文化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培养他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构建语文与文化的关联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与文化知识相结合,构建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不仅教授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校的语文课程似乎越来越偏重了语言文字的表面知识,而忽视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为了让语文课重回“文”味的本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课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诗词、文章、戏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应该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语文课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灵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应该安排更多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精读、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语文课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安排各种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议论文、作文等,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语文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语文课应该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知识和文化的综合理解和感悟。

语文课应该重回“文”味的本质,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时代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

新时代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

新时代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新时代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而进行的修订。

该标准强调语言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课程目标该标准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各类文本。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教学内容该标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识字教学:教授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写法和用法。

2. 阅读教学:教授学生阅读各类文本,如童话故事、诗歌、小说等。

3. 写作教学:教授学生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4. 口语教学:教授学生口语表达技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5. 文化教育:教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该标准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任务驱动教学: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研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研究。

3.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口语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总结新时代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实用性和文化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和文化教育。

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教学、合作研究和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板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板块涵盖了整个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旨在指导学校和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5.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表达和交际技巧。

2.阅读与鉴赏:包括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文化解读。

3.写作与表达:包括写作技巧和创意写作。

4.文化素养与人文关怀:包括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以及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5.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包括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6.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际操作、课外阅读、实践体验等。

三、课程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水平:1.语言文字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2.阅读理解能力: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各种文本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3.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4.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能够进行规范的写作和有效的表达。

6.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板块涵盖了整个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谈谈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谈谈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 内 容。在语文教学 中 ,我们要 培养学生 慢慢从 少年过渡 到青年 阶段 ,其人文 的语 文素养与人文 素养 。 素质 的培养 、人 文精神 的培育 及人格

言 能力得到提升 和积累 。课外 阅读 的 内容 应是多彩 的 , 课 外阅读 的空间应 个 很重要 的时期。学生在 这个时期 是宽 广的。
生的意 志 、情感和思想 予 以激 活 ,在 充分尊重学 生差异性 的前 提下 ,对学
生 的 语 文 能 力 予 以 深 层 次 的 培 养 和 引
总而言 之 ,关于语文教学 教什么 和怎么教 的问题 ,一直 以来 是教师争 论不休 的问题。语文 的学 习内容纷繁
复杂 ,从思 想感情到审美情 趣 ,从社 会 生活到人 生感 悟 ,从语言 表达到写 在知 、情 、意方面 的发展 跟语文 的教 作技法都是语 文教学 内容 。对 科学 的 学内容是有 很重要 的联 系的 ,语文 学 教 学 方 式 ,知 识 与 人 文 相 融 的 教 学 模 科 应 是 人 文 学 科 ,弘 扬 人 文 精 神 是 语 式 ,能 够 帮 助 我 们 更 好 地 实 现 语 文 教
巧 和阅读感悟予 以指引 ,对 于阅读 中 遇 到的优美文段 、词句进行摘 录 ,对 这 些 摘 录 进 行 温 习 巩 固 ,让 学 生 的 语
外壳 ,所 以学 习语言还要 落实到思维 训 练 上 , 思 维 流 畅 了 ,思 想 就 明 朗 了 ,语 言 就 通 达 了 。语 文 的 学 习 内容
多的内容 ,比如人 生观 、价值 观 、情
提 高 ,要 为适 应未 来 的生活 、学 习 、
语言 的滋养 ,可 以更好 地发展思维 和
感态 度。对于语文 素养 ,新 的课 程标 工作 做好准备 。要 做到这些 ,光靠知 语言 。如果 语文课 回避 语言的学 习以 准是这 样要求 的 : “ 弘扬和培 育民族 识是不够 的 ,还需要 在精神上 足够理 及与之 密切相关 的思 维的训练 ,那 么 精 神 ,使 学生受 到优 秀 文化 的熏 陶 , 性 ,在 意志上足够 坚定 ,有强 烈的进 还 有 哪一 门 学科 能 担 负起 这 个 责 任 塑造热 爱祖 国和 中华文 明、献 身人类 取心 、开拓和创新 精神 ,还需要 有丰 呢 ?答 案不 言 而喻 。因此 , 我 们说 进步事 业的精神 品格 ,形成健康 美好 富 的情感 。巴金先 生曾经说过 : “ 我 语文 的核心 价值是语言 学习及与语 言 的情感 和奋发 向上 的人生态度 ;应增 们有一个 丰富 的文 学宝库 ,那 就是多 的学 习密 切相关 的思 维的训练 。语 言 进课程 内容 与学生 成长的联 系 ,引导 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他们教育我们 , 的学 习是语 文学 习的重要内容 。文章 学生积极参 与实践 活动 ,学习认 识 自 鼓励 我们 ,要我们 变得更美好 , 更 纯 的思想情感 、内容观点都 是通过语 言 然 、认 识 社 会 、认 识 自我 、规 划 人 洁 、更善 良、对别人更 有用 ,文学 的 表达 出来 的 ,教学时 ,我们 要引导学 生 ,实现语 文在促进人 的全面发 展方 目的就是 要人变得 更好 。 ”语文教 材 , 生品味语 言的 内涵 、学 习语 言 的表达 面 的价 值 追求 。 ”这 是 一个 全 面 的 、 选取 的文 学作 品往往 都是 形 质兼美 , 形式和技 巧 ,从 而提高学 生理解和运 客观 的要求 ,但是这一要 求没有 明显 不但能熏 陶人的感情 ,给人 以愉悦 的 用语言 的能力 。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味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味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味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品味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入手。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当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自信。

其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需要注重阅读和欣赏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将得到提升。

此外,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文关怀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学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将得到培养,他们将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味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学讲座、诗歌朗诵比赛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家庭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参观,与孩子一起讨论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和品味。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的传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的传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的传承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传承学科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修养,而学科文化传承则涉及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传承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及学科文化的传承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传承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品质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而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学科文化传承为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实际载体。

通过学习经典文本、品味文化瑰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和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修养。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科活动,积极阅读经典文本,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学科文化的传承方法学科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专题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科整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传承学科文化。

首先,注重经典融入课堂。

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言诗、古文经典等,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推广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书法比赛、诗歌朗诵、传统歌曲演唱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开展学科研讨与讲座形式。

邀请专家学者授课,针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文化进行深入讲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文化传承是紧密相连的。

语文课教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教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教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汉字、语法、阅读,还包括文学、修辞、思辨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语文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一话题,探讨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思想。

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兴趣,更不会深入研究作品的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提高文学素养的一个关键点。

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是迈向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第一步。

应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是必须的。

在引导选择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网络阅读、通过阅读单元结构杂文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并通过巧妙引导和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学生逐渐爱上文学。

2.导师学生如何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次的课堂教学,慢慢地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阅读文学作品。

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如排除干扰、分析并区分作品的语言、结构和意义、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3.让学生读书后玩转作品阅读后将作品进行讨论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听听别人的看法,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文学学习中往往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在学生集中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的一方面,而写作方面同样非常重要。

良好的写作技巧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更有趣,而这一能力必须从实践开始。

1.让学生多写多写是提高写作技能必要的步骤。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摘要:我们所谓的语文素养就是教师在上课时通过教学让同学们学会内在的品质,这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感染力,使同学们活跃不起来听不进去。

并且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较高的要求,语文老师不仅需要表达能力良好并且还需要有良好的仪态,只有这样在课上才能让同学们活跃起来调动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逐渐深化。

在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也因为这样从而忽视了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上进行反思,从而找到相应培养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在课堂讲课没有吸引力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是拥有着浓重应试教育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下语文老师还是一味的进行着知识理念的教育而不是侧重于语文素养上。

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相对应拥有自己的讲课风格,比如动作丰富、趣味语言可以很快的将同学目光吸引过来,这也就让同学们对于一篇课文更能听得进去从而深入了解。

如果没有吸引力会使文章不带感情,小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愿去跟着老师学习。

(二)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为年龄过小的原因,他们对语文素养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他们眼中成绩好就是上学主要目的,也因为这样忽视了对语文素养的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和孩子们有效沟通达到了解语文素养的效果。

(三)单一的教学方法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章,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影响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能动力。

形成单一的教学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灵活掌握课堂能力,毕竟一堂好的语文课和教师讲课方法是分不开的。

首先,很多教师在讲不同文章时使用的教学方法一样,并不在意文章特点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思考。

其次,影响教学效果很大原因是教师不能针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教学改进和调整。

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后就只剩下理论知识而不是文化素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目的意义入手,探讨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方式和方法。

分析了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总结出在小学生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在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方式,关系,培养策略,促进,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文素养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良好品德、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爆炸,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了解传统与现代的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和机遇。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1.2 研究意义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是因为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以下是对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的简要概述和相关回答:一、课程性质与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审美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强调语文实践,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三、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知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1. 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化论著、新闻时事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表达与交流:通过口语交际、写作、文学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文化现象等进行梳理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1.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 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重点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成为熟练而自信的语言运用者。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相关教学内容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重点内容1. 阅读与写作: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通过学习古代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通过学习现代文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与特点。

4. 媒体与传播:通过学习媒体与传播,培养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5. 修辞与表达:通过学习修辞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项目学习法: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评价方式1. 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一、通过经典名篇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经典名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文学名篇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木兰传奇的故事,体会木兰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道德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通过经典名篇的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通过古诗词培养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对美好情感和道德观念的表达。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优秀的道德观念。

比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让学生领会李白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别人的祝福之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情感;在教学《将进酒》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启发学生向上向善,追求卓越。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通过古典名著启迪心灵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对人性、道德和智慧的长期探索和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典名著,让学生接触到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

比如在教学《弟子规》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孝道思想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在教学《论语》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仁爱之道和待人处事的原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回复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回复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引言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还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理解。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包括综合性、文化性、实践性、人文性和个性化。

二、综合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语言、文学、写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文化性语文课程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经典作品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同时,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实践性语文课程注重实际应用,强调语言的实践能力。

通过各种练习、讨论、演讲、写作等活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表达。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人文性语文课程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它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同时,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个性化语文课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的教学。

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语文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取乐趣和启示。

七、多样性语文课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允许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课程内容包括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写作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技巧,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八、终身性语文课程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即它是一门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的课程。

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

语文课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哪些建议

语文课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哪些建议

语文课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哪些建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而语文课,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带领他们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等诗句的解读,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哲学思想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交友的乐趣以及君子的修养;《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了正义与民心的关系。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清明上河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幅画作,同时配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仿佛穿越到北宋时期的汴京,感受当时的市井生活和繁荣景象。

小组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某一文化主题,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等。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观点,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是中学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文件,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调整,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对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课程结构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感等。

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文学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是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审美情感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

2.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语文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文学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情趣。

这些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课程内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三个方面。

其中语言文字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应用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和创作;文化传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和现实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课程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策略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方案创设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作为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可以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化素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现代化语文教学课堂。

通过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重视文化的应用和实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营造多元丰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

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自信;新课标;教学意义;教学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要素,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实现自身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意义(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当今社会已经实现物质条件的显著提升,需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从而使得整体的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课程讲授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保障。

文化发展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必不可少的力量。

将文化自信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文化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的培养摘要: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

如果以全面塑造学生人格为教育己任,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构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文化品质的发展。

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

语文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使命。

为此,语文课利用三种课型,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语文课学生文化品质培养)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本性。

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课是一切课程的基础。

学理科的学生,如果学不好语文,他们的理科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语言的训练,不仅关系到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关乎到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从全面塑造学生人格来看,语文课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语文中也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什,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

而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构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发展。

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

语文修养是人才素质的深层结构。

人才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种要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建在语文教育之上。

因为语言是包罗万象的世界,是人存在的家园。

语文教育不仅使人向真、向善、向美。

而且可以促动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合一。

人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但这缤纷的色彩只有在语言这块调色板上,才能绘制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画。

所以有人给“人”下定义;人是语言动物。

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

这一系统在整个人才素质工程中处于中间地位。

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更好的把握和认识自己,使他们踏出一条回归自我之路,真正把学生造就成新世纪的新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闻名遐尔的礼仪之邦。

应该说这和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一直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

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突出的是语文的人格教育。

孔子将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的位置。

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他对不重视人格教育的教育深表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墨子也将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厚乎德行,辩乎言行,博乎道术。

”(《墨子•尚贤上》)随着语文教育的逐步完善和儒学的正统的确立,儒家重视人格教育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在古代人治重于法治的特殊背景下,这种道德观念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的秩序。

目前教育界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教育又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个性和文化品质培养结合起来。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的要义告诉我们: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学就是人学,文化就是人化。

人是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进行了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

这也是解决高中生心灵矛盾的需要:(1)理想的与现实的,或入世的与出世的;(2)情感的与理性的;(3)个体的与群体的;(4)理智的与直觉的,或功利的与审美的;(5)历史的与伦理的,或科学的与价值的。

因为这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最深刻的矛盾,目前,在高中生中正以尖锐而激烈的形式表出来。

他们对人不关心,对己不负责,对事表现出冷淡,对物缺乏爱护。

依据全部生活和完整的人生而关怀完整教育这一理论(本思迪克《文化模式》),人应当以其总体性和整体性呈现在教育视野里,那么,语文课的文化建设,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为他们树立大写的“人”而奠基。

因此探索“语文课与学生文化品质培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年来,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文学精品课:让学生提高审美维果茨基相信学生通过外在活动,可引发内化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品质。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

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

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

为打破教材局限,我开创了一门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

于是,我把“读死书”变成了“读活书”。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文学审美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才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原来只需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所取代。

在此,无须死记硬背,只重潜心感悟。

事实表明,文学审美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

相反,如果不给学生精品文章,那么就不能在高层次上给学生以引导,就不能呼唤学生较高的审美追求,其品位就无法体现。

从情感上看,培养了学生爱真、爱国、爱人、爱美的品位,从心理层面上看,精品文章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总之,当代文学精品课实现了“读死书”到“读活书”、“死读书”到“活读书”、“读书死”到“读书活”的转变,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三方面,落实了提高学生文化品质教育的目标。

二、古典诗文课:让学生汲取国粹文化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现行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文化教育。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发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然而受困于应试教育桎梏的语文教学,却历来把《诗经》到元曲的灿烂的古典诗歌打人冷宫,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莫大失误。

教育要面向世界,绝不能扔掉自己的国宝,而专门去拣洋人的“金砖”,而是要“拿来”洋人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国粹。

语文课的民族化,永远是提高学生文化品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实验班的古典诗歌课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供学生自己选择。

低档:100首(除初高中课本所选外,增学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初步鉴赏,对名句能做背诵默写。

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

高档:3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比较象样的旧体诗。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

其一,天天诵读。

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古典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以及炼字功夫的炉火纯青……这一切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养成民族化的文学语言风格。

其二,深入玩味。

我国古典诗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其三,尝试创作。

写诗就是写心,写心则必铸魂。

今年元宵佳节,窗外火树银花不夜天,然而高三学子却在教师里遨游学海,不为所动。

被学生这种精神感动,我即兴赋诗一首,名曰《元日遣怀》:烟笼良宵不夜天,疑是天公作美颜。

学子缘何难拭目,心花发期九月间。

学生哪里是书呆子,胡静峰同学当即和了一首《元日》:莫道孺子不识天,吾心自有一湛蓝。

待到金秋鸿起日,花放相约邀君观。

师生间的唱和,赢来了掌声。

谈笑间,境界升华了。

去年的中秋佳节,是夜,正是我的晚课,窗外月朗风清,利用这一契机,我先是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杜子美的五律《月夜忆舍弟》,接着,又讲了青莲居士的名诗《月下独酌》,两首诗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中秋月下,失官离京的青莲居士是孤独的;饱经战乱,背井离乡的流浪诗人杜子美是孤冷的。

月挂中天,我不由得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名曰《中秋月•思双亲》:“独在江城守教坛,衔月因之伊水间。

弟子同堂赋怀感,诗圣诗仙共团圆。

”惠颍同学悟到了老师诗中的隐隐乡愁,当即和诗一首《和中秋月》:“一日为师终身父,虽无至亲亦不孤。

师生同堂咏明月,诗仙诗圣定不如。

”就是这样,通过师生间互相唱和,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质档次。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通过古典诗词课,让学生很好的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粹,在其认知品质上,增强了对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性、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文化品质这一大工程上,是润物细无声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

三、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

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与成果不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