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9.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 儒学的道德准则 B. 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 明代的社会风尚 D. 执政的能力水平
C.重功利、恃酷法 D.拓边境、戍五岭
19.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
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B.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2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诸侯争霸
B.被封诸侯应该承担的义务
C.楚王问鼎
D.郡县管理的规定
13.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中“中国”指的是
A.内陆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
C.中原地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4.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
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6.(2011广东梅州模拟)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
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5.两位唐朝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22.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
23.(共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以下是有关这两部作品的有关材料:
《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2.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
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
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材料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主要历史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枢密院掌握发兵权;C项错误,通过分割相权扩大皇权;D项错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告终。
——引自《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注,指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引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出现的原因,(3分)并指出其影响。(2分)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思考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1分)这种共同精神,在东西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分析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2分)其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
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才导致了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的出现,由此,“进贤”、“贡士”成了汉代察举的典型形态,“科目”取士之法也因之获得了制度化的形式。
10.就传统社会而言,中国社会的阶级(等级)区别,不及欧洲和日本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 商业经济的繁荣B. 学校教育的发达 C. 科举制度的实施 D. 民族融合的成功
11.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最高管理机构是
A.枢密院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
12.下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铜簋,此簋内底有铭文120多字,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史料。其铭文反映的信息可能包括( )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即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都加强了中央集权;D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忙,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中央集权。故选D。
16.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三省六部制B.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郡县制度D.行省制度
17.“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7.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科举制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8.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2014-2015学年度???学校8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引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科举制度中,如唐宪宗时规定“迹涉流狂,兼亏礼教……不得中选”,宋代规定“不许有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吏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A.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D.观念转变使流动式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18.钱穆评论秦代政治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但是,以下不能反映秦所处时代的“要求与趋势”的是( )
A.废封建、行郡县 B.建百度文库城、筑驰道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考点: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宋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枢密使为宋朝设置的枢密院的官职,握有发兵之权,从而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握行政权。与此相关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2.D
【解析】从材料可知参加会盟的均为诸侯国,而材料中的“中国会盟”明确表示“中国”是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3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指参加会盟的诸侯国,由此判断为D项准确。
3.C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5.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是( )
A、都是地方行政长官 B、都直接由皇帝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建立武装 D、是皇帝加强对各地控制的工具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五、综合题(题型注释)
21.请思考:中国古代文明能够长期保持连续而未发生断裂,而古希腊文明却衰落下去,是否与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而在近代,西方国家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工业文明,又是否与古希腊的民主共和传统有关?
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9.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 儒学的道德准则 B. 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 明代的社会风尚 D. 执政的能力水平
C.重功利、恃酷法 D.拓边境、戍五岭
19.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
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B.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2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诸侯争霸
B.被封诸侯应该承担的义务
C.楚王问鼎
D.郡县管理的规定
13.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中“中国”指的是
A.内陆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
C.中原地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4.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
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6.(2011广东梅州模拟)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
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5.两位唐朝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22.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
23.(共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以下是有关这两部作品的有关材料:
《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2.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
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
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材料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主要历史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枢密院掌握发兵权;C项错误,通过分割相权扩大皇权;D项错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告终。
——引自《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注,指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引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出现的原因,(3分)并指出其影响。(2分)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思考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1分)这种共同精神,在东西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分析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2分)其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
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才导致了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的出现,由此,“进贤”、“贡士”成了汉代察举的典型形态,“科目”取士之法也因之获得了制度化的形式。
10.就传统社会而言,中国社会的阶级(等级)区别,不及欧洲和日本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 商业经济的繁荣B. 学校教育的发达 C. 科举制度的实施 D. 民族融合的成功
11.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最高管理机构是
A.枢密院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
12.下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铜簋,此簋内底有铭文120多字,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史料。其铭文反映的信息可能包括( )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即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都加强了中央集权;D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忙,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中央集权。故选D。
16.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三省六部制B.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郡县制度D.行省制度
17.“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7.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科举制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8.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2014-2015学年度???学校8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引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科举制度中,如唐宪宗时规定“迹涉流狂,兼亏礼教……不得中选”,宋代规定“不许有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吏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A.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D.观念转变使流动式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18.钱穆评论秦代政治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但是,以下不能反映秦所处时代的“要求与趋势”的是( )
A.废封建、行郡县 B.建百度文库城、筑驰道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考点: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宋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枢密使为宋朝设置的枢密院的官职,握有发兵之权,从而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握行政权。与此相关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2.D
【解析】从材料可知参加会盟的均为诸侯国,而材料中的“中国会盟”明确表示“中国”是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3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指参加会盟的诸侯国,由此判断为D项准确。
3.C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5.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是( )
A、都是地方行政长官 B、都直接由皇帝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建立武装 D、是皇帝加强对各地控制的工具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五、综合题(题型注释)
21.请思考:中国古代文明能够长期保持连续而未发生断裂,而古希腊文明却衰落下去,是否与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而在近代,西方国家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工业文明,又是否与古希腊的民主共和传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