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理解古代经济在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3. 古代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课堂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古代经济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如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分析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以乡村经济、手工业生产和贸易活动为例,让学生用课本中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和讨论,加深对古代经济的理解。
四、综合拓展(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古代经济的商业路线图或制作古代经济模型,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的小论文或做相关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史之经济篇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2、劳动力和技术:自东汉末开始,为躲避 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 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3、社会条件: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 的社会环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饲养家禽 居住情况: “干栏式房屋” 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5000~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磨制石器、种植粟、饲 养猪狗等动物 居住情况:“半地穴式” 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织布制衣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兴修水利:都江堰
南初级中学历史精品课程
两汉时期 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
1、黄河 的治理:
汉武帝时期 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
2、农业 的进步
农具的进步 梨壁 二牛抬杠 耧车
农作物的进步小麦 水稻 千亩桑麻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汉朝时江南的 经济发展情况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 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 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 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能
力
拓
展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商业发展、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历史时期发展概况商朝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所以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战乱,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隋唐商业繁荣。
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由于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归纳总结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人们以种植粮食为主要生产活动。
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包括纺织业、冶金业等。
此外,中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商业活动,如丝绸之路的开通。
2. 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改良,使用新的农具和耕作方式。
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如制瓷业、造纸业等。
宋朝还实行了双浮动货币制度,促进了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
3. 明朝的经济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农业产量大幅增加,手工业
也有长足进步,如造船业、纺织业等。
明代还开展了海外贸易,使
得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地的贸易更加紧密。
4. 清朝的经济
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问题。
农业继续是基础,但农民收入持续下降。
手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却出现了银行业的发展。
清朝还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总之,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知识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古
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和经
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研究
和理解经济知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手工业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手工业技术专著①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主要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②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式样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精致的图样,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③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此外,它还收入了一些外国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不断传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变化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手工业生产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看主要由如下的特点:第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二,官营手工艺、私营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互结合,但长期以来官营手工业居支配地位。
第三,唐宋至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其规模扩大,技术先进,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第四,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其落后性;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则将剥削所得的钱财用来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封建统治者还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第五,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变化。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
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一)农业 1.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已有记载。 2.奴隶集体劳动,使用农具骨木石蚌,少量青铜农具。 3.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二)畜牧业:商饲养数量多。食用、拉车、祭祀。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一)青铜铸造业 1.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繁荣时期。 2.概况:(1)夏发现较少。(2)商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3)西周 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动物造型生动。 (二)玉器加工和纺织业的发展 1.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 2.西周有斜纹织花织物,出现刺绣。 (三)商周陶瓷业和漆器制造 1.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出现原始瓷器,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制漆业(世界最早):河姆渡――红漆碗;商――浮雕是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周――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种植漆林,已被征收赋税。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夏的交通工具:车、船、撬等。 2.商:商人。贝币,朋为单位。商都繁荣的商业城市。 3.西周交通比商进步。 4.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
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各诸侯国推行富国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批的奴隶获得自由,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缩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1)材料一的图一和图二均与古代哪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说说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3.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了,已没有法子把钱数清。
太仓里累年积存的粮溢露在仓外,烂的已不能吃了。
”正是在这样的富厚情况下,西汉朝廷在武帝的时候走上了它的盛世。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实物生产逐步发展,货币交换逐渐普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易体系和商业网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这些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逐年丰富,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制品在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腻、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手工制品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制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从商周时期开始,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其中茶、丝、盐、铁等商品是主要的贸易商品。
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商业贸易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将中国古代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
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可分为: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
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
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发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
3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
教材知识归纳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 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随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下列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的图片, 它们可用于研究( B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尧舜禹的禅让 D.早期国家的产生
随堂达标检测
2.(2023·淮南模拟)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些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其样式和纹饰与夏商时期中原及长江中游各文化遗址的同类器物相似 或一致。这表明 ( C )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B.夏商时期的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 D.当时中原与四川有直接联系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兰州模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逐步发展到礼器。周王朝对 礼器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 鼎四簋等。这反映出青铜器 ( B ) A.制作工艺高超 B.成为权力与等级的标志 C.种类丰富 D.铸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眉山)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 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 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B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随堂达标检测
10.(2023·福建)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 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B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知识板块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大约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生活的古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定居的生活.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
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又推动商业的繁荣。
原始农耕生活(半坡人、河姆渡人)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战国时期(都江堰、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1、 原始农耕生活(定居生活):(代表)2、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3、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措施、作用)4、 都江堰(时间、人物、功能、作用)5、 秦朝统一的经济措施6、 文景之治7、 汉武帝大一统的经济措施8、 光武中兴9、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突破—-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专题复习1、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2、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①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确立县制②有利于国富兵强——鼓励耕织,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③触犯旧贵族利益——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并要勇于创新。
4、总结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经济政策上的共同点: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了解中国古代史中的经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中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经济发展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兴起,再到近代的开放与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的经济发展,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远古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经济活动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
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依靠自然资源维持生存。
然而,随着农业的兴起,中国进入了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
商朝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农耕技术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商朝还建立了完善的贸易网络,与周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商业往来。
商朝的繁荣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
随着周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成为统治者和贵族的私有财产。
农民缴纳田租和劳役,为统治者提供经济支持。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手工业者组成了各种行会,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商品。
商业活动在周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货币的使用也开始出现。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了经济的统一和交流。
秦朝还实行了土地的平均分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如修筑长城和修建灌溉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统一的政权和经济秩序。
唐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扩大了对外贸易。
唐朝的经济繁荣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基础。
宋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宋朝还开创了官营工业和商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4、农作物品种增多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
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⑦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⑧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
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⑨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评价: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过度的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商业㈠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⑵秦: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⑶两汉:每个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⑷隋唐: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⑸两宋:北宋:a.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
南宋: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杭州)最为繁荣。
⑹元朝: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②海外贸易发达。
(泉州)⑺明清——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②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㈡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⑴两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⑵隋唐——城市的兴旺: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a.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会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江南地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b.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
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⑶两宋: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
南宋:临安繁华一时。
⑷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波罗称之为“天堂”。
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㈢古代货币的发展概况⑴秦: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⑵两汉:汉武帝铸五铢钱。
⑶隋:仍铸五铢钱。
⑷唐: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新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⑸北宋: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⑹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㈣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⑴秦汉:中国的铁器、丝帛传往朝鲜、日本。
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
⑵宋元:①北宋政府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泉州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
③元朝:对外贸易繁荣超过前代。
⑶明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⑴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⑵标志:明中期以后(15世纪末),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用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⑶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发展缓慢)的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第58页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全》第59页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全》第34页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全》第20页第三讲政治制度一、制度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作用《全》第12页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全》第48页2、中央官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全》第49页3、地方制度1)、分封制西周: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巩固了奴隶主统治,扩大疆域;但易地方割据。
2)、郡县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刘邦推行,汉武帝推恩令和附益法解除王国威胁。
4)、“蕃汉分治”制辽:民族分治,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7)、八旗制后金:兵民合一。
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8)、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9)、“改土归流”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
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九品中正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3)、科举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清朝废除。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全》第48页第四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1、封建盛世局面1)、概念:治世或盛世,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
2)、类型:第一,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
第二,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3)、表现(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稳定统治秩序和恢复社会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
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战争、册封、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
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评价: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
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因此,“康乾盛世”落后于世界潮流。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②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1、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