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中考语文复习:《儒林外史》阅读指导
中考语文总复习(十四)《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贪财、虚 伪、薄 情、酷 虐,但对 荀玫也有 行侠仗义 的一面
4. 官僚乡绅的典型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点
哥哥因躲避官司离家,拿出钱财疏通关
系帮哥哥处理官司;妻子死后因怀念妻 悭吝、卑微、可
严监生 子而伤心落泪,忧思成疾;临死前伸出 怜,笨拙地被人捉
(严致和)
两根手指头,要求熄灭一根灯芯以免费
弄,卑微但又不乏 人情味
骗老师说自己未婚,进而与老师外甥女结婚;
逼迫自己原配妻子回乡,后妻子因不习惯乡村
生活而死去;潘三被捉后翻脸不认人,找借口
不去探监;在众人面前自我吹嘘。
性格特点
前期:孝顺、 乖巧、勤奋、 刻苦、淳朴、 本分 后期:薄情寡 义、虚伪撒 谎、势利、自 大、虚荣
6. 女子形象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沈琼枝
得知自己被骗做小妾而不是正妻时, 独自从盐商宋家逃往南京;在南京卖 诗文养活自己;被差役找上门后自行 归案。
油。
续表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点
强占王小二家的猪,并趁机讹诈王家钱
财;以虚钱实契讹诈农民黄梦统;儿子 吝啬贪婪、霸道、
严贡生
婚礼当天,克扣吹手的钱导致吹手不 来;回家途中利用云片糕设计船家,借
(严致中) 此赖掉船钱;弟弟死后,让儿子儿媳搬
无赖、刁钻恶毒、 忘义贪利、横行霸 道、鱼肉百姓、勾
去弟弟家住,并诬赖弟媳赵氏为妾,想 结官府、攀附权贵
趁机夺取弟弟家的房产。
张静斋
怂恿范进“打秋风”;唆使汤知县用严 阴险恶毒、不知廉
刑枷死回民老师傅。
耻、见利忘义
5. 无德的典型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前期:亲自侍奉病重的父亲;主动承担起养家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名著阅读 名著精析 - 十一《儒林外史》
(3)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增强讽刺效果。 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作品中各色人物的语言 描写非常出色,富有个性,鲜明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地位,从 而达到了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丑恶社会这一主题的效果。
如马二先生是为举业而空耗终生的悲剧人物,为迂腐儒生的典型。第 十五回中他资助匡超人,“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 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并教导其文章作法,反 复强调举业为正事。他的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把一个醉心功名、寒酸 的儒生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其言揭其弊,讽刺寓于其中。
古典小说中的“闹”
情节概述
一日美猴王于酒醉后睡梦中,魂魄被鬼差黑白 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
无常带到地府。他大闹地府,修改(1)__生__死__簿___ 《西游记》
(填物品名),然后离开了地府。
古典小说中的“闹”
情节概述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水浒传》
鲁智深暗中护送(2)_林__冲___(填人名),到野猪林时 解救了差点儿被官差杀死的他,并将他一路护送 到沧州。
文学地位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文学代表作。
【人物形象】
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征
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 精心伺候。②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让杨 裁缝把自己新做的一箱衣服抬走当了,给他死
尊重妇女,为人单纯, 去的母亲买棺材。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
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敢 杜少卿 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
2.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为追求功名而扭曲了人性的知识分子和贪吝刻 薄的地主乡绅,以及科举制度派生出的沽名钓誉的假名士们,揭露了 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荒芜。 3.通过描写一批具有道德理想和真才实学的真儒名士,体现了作者对 于理想文士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了他改造社会的理想。
《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语文2020年新中考《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制作:ldk『重点考察对象』主干知识点以及阐述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1.1 课本名著导读要点:讽刺作品的阅读标题理解:“儒林”指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士人”,这里刻画着他们的另一些不为正史官书记载的面貌。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 —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36岁以后,将自身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中。
“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这是吴敬梓的著名诗句,瑰意是指人的聪明,比如说文辞璀璨,琦行是指特立独行,琦既有“美玉、美好”的意思,也指人的行为略带诡异不端。
文章主题: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显现出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的儒生和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的毒害。
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之后进行分类】重点对象:科举考试作者认为制度已经腐朽、不能真正选拔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对“儒林”作出深刻批判。
鲁迅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神形兼备,入木三分阅读方法:讽刺作品-揭露虚伪,鞭挞tà丑恶,批判社会现实。
体会批判精神:揭露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欣赏讽刺手法:运用对比、夸大变形、反语等手法揭露现实矛盾联系现实深入理解:阅读时适当查找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笔法,把握作品主旨。
正面理想人物: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1.2 章节概括第一章: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九下《儒林外史》-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分册复习
精彩片段:
上面吹法还都比较朴实,梅玖的吹法那可要神秘高贵的多——
贯穿集中:吹牛描述的结构布局
第一,吹牛描述几乎贯穿小说始终。 《儒林外史》描述了吹牛的有25回,就所占比重看,全书
45%的章回写了吹牛,体量不可谓不庞大,这在古代长篇小说 中比较罕见。与之相应,小说刻画的吹牛人物众多,除了泛泛 提到的五河县“那些奸滑的”这一吹牛群体之外,在情节进展 中,指名道姓写了吹牛的有32人,其中严贡生、张铁臂、匡超 人、胡屠户、梅玖、景兰江、牛玉圃、陈和甫等人吹牛均不止 一次。
第2-7回,每回均有关于吹牛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夏总甲、梅玖、 王惠、胡屠户、严贡生、张静斋、王仁等吹牛者先后粉墨登场,他 们的身份地位、形象气质不同,但喜欢吹牛则完全相同。
第10-12回,参与莺脰湖聚会的假名士陈和甫、杨执中、张铁臂 轮番上场,或吹嘘自己请仙灵验、结交高官,或吹捧朋友有经天纬 地之才、空古绝今之学,或假扮成武艺高强、快意恩仇的侠客。
在第29回到41回长达13回的篇幅中,吹牛描述完全缺席。 这13回里集中塑造虞育德、庄绍光、杜少卿等“辞却功名富贵, 品地最上一层”的理想人物群体,为了突出他们挽救士风、世 风的努力与影响,有意选择性回避了吹牛现象的描述。
小说中最后一次吹牛描写是在第54回,以测字为业的假名士丁言志向另一个测字 的假名士陈和尚吹嘘当年莺脰湖聚会时分韵作诗的情状,言之凿凿,甚至精准到什 么人分什么韵,仿佛是他身临其境,亲见亲闻。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全方位解析
中考语文《儒林外史》知识点全方位解析一、作品背景1. 作者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他生活在清朝的康乾盛世,然而科举制度下的腐败和虚伪让他深感厌恶,于是他决定以笔为武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2.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是清朝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的时期。
当时的士人阶层,普遍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吴敬梓通过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洞察,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小说。
二、作品内容1. 主要情节《儒林外史》通过对一个士人家族的兴衰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范进,是一个热衷于科举考试的士人。
他在经历了种种艰辛和挫折后,终于取得了功名,但却发现官场比科举更加黑暗。
另一位主人公,杜少卿,则是一个淡泊名利,坚守道德底线的君子。
他虽然出身名门,却不愿追逐功名,最终选择了隐居。
2. 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其中,范进的软弱和妥协,以及杜少卿的坚守和独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作品主题1. 讽刺科举制度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他通过描绘范进等人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和挣扎,以及他们在取得功名后的失望和痛苦,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2. 揭示官场腐败小说中的官场形象更是丑陋不堪。
作者通过对官场人物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这些官员们,要么贪污腐化,要么昏庸无能,要么虚伪矫情,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权和利,完全不顾百姓的疾苦。
3. 倡导道德重建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杜少卿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道德重建的呼吁。
杜少卿虽然出身名门,却不愿追逐功名,他关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百姓的福祉。
他的形象,成为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寄托。
四、中考考点1. 人物形象中考中,关于《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一、典型人物探究(一)范进: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性格特点:迂腐: 范进一生只知道读书,不关心家计,甚至到了五十多岁还一事无成,却仍然沉迷于科举考试,将其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典型情节:中举前家中穷困潦倒,他却依然不顾家计,一心只读圣贤书。
麻木: 他逆来顺受,面对胡屠户的打骂和羞辱,他毫无反抗之意,甚至对胡屠户感恩戴德。
典型情节:胡屠户对他百般羞辱,他却依然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怨言。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他只会死记硬背文章,不懂变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他屡试不第的原因之一。
典型情节:他的文章被多位考官批评为“迂腐不堪”、“陈腐老套”。
相关情节:中举前: 范进家境贫寒,屡试不第,受尽屈辱,但仍坚持参加科举考试。
中举后: 他因喜极而疯,后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
中举后,他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依然迂腐,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员。
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进的悲剧命运,是科举制度毒害和封建社会压迫的必然结果。
科举制度扭曲了读书人的价值观,使他们只注重功名利禄,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底层人民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范进即使中举,也无法改变其思想的局限性和性格的弱点。
(二) 王冕: 真名士的风骨人物形象: 王冕是一个淡泊名利、品行高洁的隐士形象,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的“真名士”。
性格特点:孝顺: 他从小就非常孝顺,努力读书,希望能够光宗耀祖,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典型情节:少年时替人放牛,用赚来的钱买书,并把好吃的食物带回家给母亲。
勤奋: 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典型情节:放牛时自学绘画,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
淡泊名利: 他不慕名利,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
典型情节: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并最终隐居山林。
相关情节:少年时期: 王冕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
2020黄冈中考复习《儒林外史》
2020年中考复习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也介绍了一些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人物,表现了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作品主题】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艺术特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内容结构】【人物及相关情节】1. 正面典型主要人物相关情节人物形象王冕(第一回)①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时体谅母亲的苦衷,辍学给人放牛;②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③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④不满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方面的学问,无不贯通。
懂事孝顺、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才华卓越①既不求官爵,又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②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③京官危素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访,王冕离乡躲避;④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给他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⑤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性情孤傲、蔑视权贵、不慕荣利、目光长远杜少卿(第三十一~三十三回)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②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④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⑤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⑥淡泊功名,讲究“文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点儿离经叛道,思想中有民主成分3. 贪官污吏的典型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最新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儒林外史》
第11部《儒林外史》全国视野2019甘肃兰州语段阅读考查【教材出处】统编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P62~P65(《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也介绍了一些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人物,表现了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作品主题】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艺术特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内容结构】【人物及相关情节】1. 正面典型主要人物相关情节人物形象王冕(第一回)①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时体谅母亲的苦衷,辍学给人放牛;②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③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④不满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方面的学问,无不贯通。
懂事孝顺、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才华卓越①既不求官爵,又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②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③京官危素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访,王冕离乡躲避;④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给他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⑤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性情孤傲、蔑视权贵、不慕荣利、目光长远杜少卿(第三十一~三十三回)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②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④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⑤拉着妻子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点儿离经叛道,思想中有的手游山饮酒,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⑥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2020年中考语文常考名著专题21《儒林外史》阅读指导(含答案)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最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
一、整本书阅读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吴__敬__梓______,自称“秦淮寓客”,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
,不慕荣利。
2.《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_____现__实_______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返回目录
8.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 。举人出身的__张__静__斋________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 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 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返回目录
9. 高要县的监生____严__致__和______是一个守财奴。他病得饮食不 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去田 里收早稻。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连 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 迟不肯断气。
返回目录
(二)整体感知 13.《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 和精神面貌,借此揭露了_科__举__制__度__和__封__建__礼__教__对__读__书__人__的__毒__害__ ,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返回目录
14. 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 的扭曲与堕落。如____周__进__撞__号__板__大__哭___、___范__进__中__举__喜__极__而__疯_等 情节,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 这一类人物进行描写,是为了__抨__击__和__彻__底__否__定__封__建__科__举__制__度____。
儒林士人 市井奇人
中考名著《儒林外史》阅读指导课件(精编)
五、《儒》还热情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 具真才学,性情孤傲、善良正直人物,以寄托作 者理想。
首回读书人王冕 ,末回四个“市井奇人”。
杜少卿:轻财仗义,鄙视权贵,拒绝皇帝召见; 注《诗经》敢于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清凉山 旁若无人。
沈琼枝: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 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
理想文士的探求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 摧残。
他笃于夫妻情爱; 他反对纳妾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
意。
理想文士的探求
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 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四大奇人” 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 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 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 真情的温馨。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 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 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 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 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 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 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 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 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 亡的命运。
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 ; “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 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 “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理想文士的探求
3、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放 狂傲。
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 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 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 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学案:课外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六)——《儒林外史》阅读【作品赏析】《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那些所谓的“儒生”,他们满口“之乎者也”,可实际上并无什么才学,表面上对功名不屑一顾,可实际上醉心于功名利禄,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由于这种极端的野蛮的疯狂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
可若要究其错源,归根结底是是黑暗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给了他们“信念”、“理想”,让他们到死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名著导读之内容梳理、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
专题名著阅读
十四、《儒林外史》:
(统编九年级下册P62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吴敬梓,清代小说家,晚号“文木老人”。
【作品概况】小说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人物形象】。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素材
《儒林外史》一、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二、内容介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注意事项】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2020中考《儒林外史》复习(共42张幻灯片)
3.“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 进此时什么心态?请简要说明。 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 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4.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说明 了什么?
众乡邻从范母饿得两眼看不见也不理睬到拿鸡蛋、背斗米、搬桌 凳,这种强烈的反差只因为范进以前是贫穷的老童生、秀才,而 今中举了。科举制毒害了整个社会,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他们对 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读书人一旦及第,便 会飞黄腾达,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正 是范进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中举却发疯的原因。
这也正是范进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中举却发疯的原因。 又有一件事,县里详上来,只求太爷驳下去,这件事竟可以送三百两。 强占邻居的猪,并趁机讹诈其钱财; 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临死时因灯盏里多点了一茎灯草而不肯断气;
12.请简述沈琼枝离家出走的原因。
沈琼枝被父亲嫁给盐商宋为富,不料宋为富只是 把她作为小妾,不给她正室的名分,父亲去告官 被宋为富疏通关系打发,无奈之下沈琼枝决心离 家。
中考《儒林外史》复习
二、重点概括
人物 醉心科举、迂腐、卑怯、曲意逢
1. 性格:迎、麻木空虚、迂而不恶。
深受 周 科举 进 制度
主要 事件:
头撞号板、提携范进等。
毒害
的腐 2. 儒范
人物 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 性格: 可怜可悲。
进
主要 事件:
中举发疯、不知苏轼闹笑话等。
人 性物 格:本 狡分诈前;势期后利孝期。顺薄乖情巧、寡勤义奋、刻自苦大、虚淳伪朴、
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腐儒
用意:强调科举制度已毒入他的骨髓。 临死时因灯盏里多点了一茎灯草而不肯断气;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阅读指导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阅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二【作品体裁】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三【作品简介】《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四【主题思想】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
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写作特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六【典型人物及相关情节】1.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儒学经典歪曲现象的思考)王冕人物形象: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相关情节: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情节梗概】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
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
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
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
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
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
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
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
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
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
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
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
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