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1、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和模型。

2、多媒体演示课件。

学具准备:自己带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2、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你眼睛看到的是不是一定正确呢?3、电脑演示,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

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了呢?是无眠眼睛出错了吗?4、认识这些图形吗?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二、新授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3、现在无眠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

(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1)你有办法将一个圆柱变成一个圆锥吗?(2)下面我们还是小组来研究圆锥的特点。

(3)你能找到圆柱的高吗?怎样测量?有几条?为什么?(4)滚一滚圆锥,你有什么发现?(5)你能比较完整的说一下圆锥的特征吗?三、巩固练习1、课本19页练一练。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形态特征以及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实验、练习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理解几何形体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存在并讨论其形态特征。

3.实验操作:以实际的圆柱和圆锥模型为例,让学生测量其底面积、高和体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4.计算练习:布置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检查答案。

5.拓展探究:让学生围绕圆柱和圆锥展开讨论,探究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6.总结反思: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形体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1.教材:提供相关教材,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物展示: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形态特征。

3.实验器材:准备测量工具、实验模型等,进行实验操作。

4.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概念。

五、教学评价1.检测:布置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价彼此的观点和思考能力。

3.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4.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教学反思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2.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培养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形体的理解和认识。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

圆柱与圆锥教案(集锦7篇)篇1:圆柱与圆锥知识要点:圆柱:(1)特征: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侧面及其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沿高剪开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4)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某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5)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某2(6)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某高,用字母表示为V?Sh圆锥:(1)特征: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体积:?11?公式:V?V?Sh圆锥圆柱?33?13解题大智慧一、用圆柱的特征解题1、填空(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它的(),圆柱的高就是它的()(2)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3)把一个底面半径是 2 cm 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cm。

2、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多少?3、一个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5c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把它切割成两个半圆柱后,切割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二、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解题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31.4dm,高是10dm,求它的侧面积?如果不是已知底面周长,而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呢?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25cm,求它的表面积。

3、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冒顶直径20cm,做这样10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4、用铁皮制作1节通风管,它的长是60cm,底面圆的直径是10cm。

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5、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40cm,底面直径是30cm,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6、把一张长16cm,宽6.5cm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7、挖一个圆柱形的蓄水池,已知它的底面直径是3m,池深2.5m。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案)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案)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案)1.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数学的一个新知识——认识圆柱和圆锥。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其中不少都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比如水杯、笔筒、纸筒等都是圆柱形状的,橄榄球、甲虫、玉米等都是圆锥形状的。

那么,这两个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2.基础知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

圆柱:圆柱是用圆柱面和两个平行的圆底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顶面也是一个圆,并且两个圆心在同一条垂线上,中间是一个竖直的侧面。

圆柱的公式:①底面积= πr²(r为半径)②侧面积= 2πrh(r为半径,h为高)③表面积= 2πr²+2πrh= 2πr(r+h)(r为半径,h为高)④体积= 底面积×高= πr²h(r为半径,h为高)圆锥:圆锥是用一个圆锥面和一个底面为封闭图形的几何体。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点从圆心引出并沿着圆锥面到达顶点的有直线。

圆锥的公式:①底面积= πr²(r为半径)②侧面积= πr√(r²+h²)(r为半径,h为高)③表面积= πr²+πr√(r²+h²)= πr(r+√(r²+h²))(r为半径,h为高)④体积= 1/3×底面积×高= 1/3×πr²h(r为半径,h为高)3.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公式和定义。

但是,我们学过的东西都是很抽象的,大家肯定还有很多问题,比如:1、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呢?2、圆锥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角度是多少呢?3、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生活中的应用呢?让我们来系统性地解答这些问题。

(1)圆柱和圆锥的不同圆柱和圆锥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圆锥在底面的基础之上多了一个顶点。

圆柱的两个底部圆面是平行的,而圆锥的底面和侧面是相交的,最终相交于一个顶点。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_1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_1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判断出圆柱和圆锥。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圆锥特征,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对策: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若干个。

2、学生按练习五第3题样做好小旗。

3、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圆柱、圆锥体教具。

教学预设:一、复习准备1.师: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立体图形我们已经重点研究过了?2.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出示图)二、新授教学(一)认识圆柱(一)初步感知圆柱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认识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三、新授教学(二)认识圆锥1、在刚才的图片中,还看到其他几种物体,如房屋屋顶、蛋筒等,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揭示:圆锥(板书,并出示图形)2、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3、根据教材中的物体插图,抽象出立体图。

4、利用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让学生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5、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五篇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优质范文一教材地位: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本单元立体图形的学习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学具,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而本节的复习课又便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

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明确复习目标同学们,我们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中学习了有关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这些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并运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自主作业让同学们自主整理本章知识。

(三):两两交流、解疑(兵教兵)同桌之间交流整理成果、相互解答各自的疑惑。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精品教案(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圆柱的认识:圆柱的定义、圆柱的组成、圆柱的性质(上下底面平行、底面直径相等、高)。

2. 圆锥的认识:圆锥的定义、圆锥的组成、圆锥的性质(底面圆形、顶点与底面圆心连线垂直底面、侧面展开为扇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的认识,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基本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程度,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

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

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㈠认识圆柱、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

那么,你还能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知识要点:圆锥有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一条高、无数条母线,且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较新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2324内容。

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高的测量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锥体;垫板;直尺、大三角板;直角三角形卡片,一面画有鸟,一面画有笼子的长方形卡片,筷子;圆柱形铅笔,削笔器。

学具准备:圆锥体模型、垫板﹑直尺;萝卜或橡皮泥做的圆锥;教学过程:一﹑激趣设疑,猜想新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身体长的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生答:铅笔)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铅笔的形状是我们学过的哪种几何形体?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柱的有关知识?师将这支铅笔放入削笔器中旋转后拿出,问:这支铅笔还是圆柱体吗?如果从他们的分界处横截断开,被削过的部分是什么形状?(生:圆锥体)。

我们所学的圆锥体都是直圆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研究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圆锥形状的认识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画面(教材23页图)你在画面中发现了什么?请用铅笔沿着实物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看来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引导观察特征1﹑请同学们拿出你收集的圆锥体,看一看﹑摸一摸﹑观察圆锥的面有什么特征?把你观察到的结果写在学习卡上。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第一篇:《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图形网格,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类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图形,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柱图片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1、导入师:认识这个图形吗?如果它的一个底面向圆心无限缩小到一个点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图形?生:圆锥师: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圆柱和圆锥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和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和圆锥。

板书:圆柱与圆锥2、梳理汇报圆柱圆锥的知识(1)特征(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2)表面积、侧面积(3)体积【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整体、系统地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疏通环节很重要,通过圆柱变圆锥,及平面图形与圆柱圆锥的关系,唤醒已有的知识、方法及经验,以“平移”“旋转”等方式在再现与强化立体图形的运动,很好地完成了对单元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二、变式应用1、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师:运用我们所整理的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请看下图: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呢?生提问题师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师:生活中能不能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来准备材料?小结: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最合适的取值2、根据圆柱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师:我们继续奔跑,都说孩子们有天生的创造力,我给你们一个圆柱,你想怎样加工和创造呢?生罗列加工方法师根据加工方法提出数学问题师:联系我们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小结:复杂的数学问题都是有简单的数学问题演变而来的。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

圆柱和圆锥教案(优秀6篇)圆柱和圆锥教案篇一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

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圆柱和圆锥》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代表六年级所有的数学老师对我们的新课程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作一个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从教材分析入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内容的安排上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认识和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以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理解圆锥的高。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采用引导探究法、观察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圆柱、圆锥的认识》课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圆柱、圆锥的认识》课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圆柱、圆锥的认识》课程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圆柱、圆锥的认识》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1、研究圆柱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⑷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能够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几何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几何模型(圆柱和圆锥)。

2. 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练习题、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概念,如圆、直线等,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探究(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底面、侧面、顶点等。

2. 利用几何模型或教学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归纳。

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白板,对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进行系统讲解,强调关键概念和术语。

2. 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训练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题,及时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

3. 鼓励学生彼此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容器的容积等。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概念和解题技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观察,比较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圆柱和圆锥,进一步加深对其特征和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

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

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㈠认识圆柱、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

那么,你还能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精品教案(通用版)第一章:圆柱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对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圆柱的定义和特征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对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圆柱在实际中的应用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圆柱的概念。

讲解: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底面半径和高对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

练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柱的理解。

应用:学生运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应用,评价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程度。

第二章:圆锥的认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圆锥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对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圆锥的定义和特征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对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圆锥在实际中的应用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圆锥的概念。

讲解:讲解圆锥的定义和特征,底面半径和高对体积和表面积的影响。

练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锥的理解。

应用:学生运用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应用,评价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程度。

第三章:圆柱和圆锥的比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圆柱和圆锥在体积和表面积上的联系和区别。

3.2 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圆柱和圆锥在体积和表面积上的联系和区别3.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对比实例引入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

讲解: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发现它们在体积和表面积上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应用,评价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比较程度。

第四章:圆柱和圆锥的计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1、圆柱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2、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和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3、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观察、概括和抽象能力,逐步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掌握圆柱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灵活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与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二、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点;2.区分圆柱和圆锥的不同之处;3.能够识别和绘制圆柱和圆锥的图形;4.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相关计算方法;5.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圆柱的定义和特点;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3.圆锥的定义和特点;4.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三、教学重点1.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定义;2.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所学的关于圆的知识。

2.引入圆柱和圆锥的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二:学习圆柱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通过给出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圆柱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否平行?圆柱的侧面是否垂直于底面?3.引导学生总结圆柱的特点:底面是两个平行的圆,侧面是一条垂直于底面的曲面。

步骤三: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1.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圆柱的特点,探讨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师给出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一些相关计算题。

步骤四:学习圆锥的概念和特点1.教师通过给出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圆锥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学生,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圆锥的侧面是否垂直于底面?3.引导学生总结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侧面是一条从顶点到底面的曲面。

步骤五:计算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1.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圆锥的特点,探讨如何计算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师给出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3.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一些相关计算题。

步骤六:课堂练习与巩固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相互交流、讨论答案。

步骤七:总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点、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初中数学圆柱圆锥教案

初中数学圆柱圆锥教案

初中数学圆柱圆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性质。

2. 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2. 应用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圆柱和圆锥的模型。

2. 直尺、圆规、剪刀等工具。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圆柱和圆锥的实例。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圆柱的特征和性质,如底面、侧面、高等。

2. 讲解圆锥的特征和性质,如底面、侧面、高等。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题目。

2. 引导学生应用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陈述是否正确。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3. 解答题:解答给出的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性质。

2. 强调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性质,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学生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判断出圆柱和圆锥。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圆锥特征,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对策: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若干个。

2、学生按练习五第3题样做好小旗。

3、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圆柱、圆锥体教具。

教学预设:一、复习准备1.师: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立体图形我们已经重点研究过了?2.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出示图)二、新授教学(一)认识圆柱(一)初步感知圆柱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认识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三、新授教学(二)认识圆锥1、在刚才的图片中,还看到其他几种物体,如房屋屋顶、蛋筒等,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揭示:圆锥(板书,并出示图形)2、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3、根据教材中的物体插图,抽象出立体图。

4、利用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让学生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5、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6、重点认识圆锥的高(图略)(1)看图介绍圆锥的高。

(2)讨论:如何量出老师手中圆锥体的高?(3)组织交流,指名测量。

四、巩固练习1、练一练:学生独立思考,组织交流,说明判断方法。

2、练习五第2题:先从圆柱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再从圆锥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然后根据第2题上观察到的图进行连线。

3、练习五第3题:先想象各种小旗快速旋转后的形状,将结果告诉同桌。

再旋转验证。

4、练习五第4题:按要求进行操作,并计算,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五、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

课前思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圆柱的特征、圆柱的高、圆锥的特征、圆锥的高。

对于两个图形特征的认识,主要难在对侧面形状的描述,还有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对两个高的理解与测量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高教导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学习的新知主要通过自主探究获得。

教学中多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并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强化新知。

课前思考:本节课中,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要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

既然收集了这些物体,那么在课堂上除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物体,初步发现圆柱、圆锥的一些特征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一样粗吗?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利用课前准备的实物进行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后得出的关于圆柱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

另外,我想在后一节课中要对圆柱的表面积计算进行学习,那么能否在本课时中增加这样的活动,即让学生动手把纸质材料做成的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进行观察,同样,如果找到纸质材料做成的圆锥,也可以让学生把圆锥的侧面剪开,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一句话,尽量用好这些学具,多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一起来完成测量圆柱和圆锥的高的活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了解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活动结束后也要及时组织学生用语言来描述测量的方法,最后再得出相关的数学概念。

课前思考: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积累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掌握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索。

此外,在本节课上还要复习一下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学生的课前准备做得不够充分,也在我意料之中,很多学生都带了圆柱但没带圆锥,一方面是生活中的圆锥学生不容易找到,但有一小部分学生自己做了个圆锥。

认识圆锥时,特别要讲清圆锥的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高,因此只有一条高,而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只要上下垂直。

从不同的角度看圆柱和圆锥,上面看下去是圆形,正面看和侧面看是一样的。

不同形状的旗旋转,形成的是立体图形,有部分学生看成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样是平面图形。

总得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学生掌握得也不错,但在复习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很多学生都遗忘了,包括一些常用的速算,都应该让学生记住。

课后反思:虽然从要掌握的知识这一层面来说,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

研读教材,我们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

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

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

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原因之一: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虽然在周五布置回家作业时,我一再向学生强调了要收集一些圆柱或圆锥形的物体,但由于学生不把这一要求当回家作业来完成,结果课堂上只有3、4位学生带了所需物体。

这无疑给探究活动设置了最大的障碍。

而且从课堂上学习效果来看,虽然很多学生认为圆柱与圆锥是他们很熟悉的图形,但却无法用数学语言正确描述它们的一些特征。

所以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原因之二: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修改,应力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可否大胆些,当然前提是学生做好了探究活动所需的各种准备工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测量或其他方法来探究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这一环节可以适当放开。

正所谓“眼高手低”,看来光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无法实现有效探究的。

课后反思: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

然后引导学生难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直观图、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及时设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中的“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课后反思:寒假中按备课组长安排,让我们利用时间稍微备几课时,我轮到备第二单元,寒假中由于没有教科书和教参,我只能从网上电子教材上看,所以对教材的钻研不是很深。

学习了同组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

其实我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进行了调整。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设计,由于学生对圆柱和圆锥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圆柱的认识,学生谈的很好,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感悟到了,我还让学生将圆柱与以前学到的圆进行比较,有一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他说:圆柱可以看成是有很多同样大小的圆叠加在一起。

在认识圆锥时,我也让学生将圆柱与圆锥进行了比较,学生也体会到圆锥其实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逐步缩小的同心圆叠加在一起的,缩到最后这个圆只剩圆心了。

从而也体会到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一条高了。

第二:加强了对圆柱和圆锥学具或实物的高的测量指导。

第三:对教材上第4题进行了深化。

我是这样设计的:(1)观察第125页上的图形,可以围成什么图形?教材上要求量出做好后的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

你准备什么时候量?量哪里?你是怎样想的?(2)那么圆锥也能像这样先量再做吗?为什么?(3)计算圆柱的底面周长,再量量长方形纸的长,你有什么想法吗?(4)如果让你自己做一个圆柱,那么这个圆要多大,长方形纸多大,你是先考虑圆还是先考虑长方形?回家自己试一试,再自己做一个圆柱(但不要拈起来)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