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合集下载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四、治疗原则 中医对痛证有“通则不痛”之说, 以“理气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但临证仍须审证 “理气和胃” 求因,病属实者当泄其实,如饮食停滞,则消导以和中; 瘀血凝滞,宜活血化瘀; 肝气犯胃,以疏肝和胃; 病属虚者当补其虚,如脾胃虚寒,宜温中健脾; 胃阴不足,当养阴益胃。
五 辨证论治(见书) 六 复习思考重点 1.试述胃脘痛实证与虚证发病机制的异同 脾胃气机失调,不通则痛是引发胃脘痛的主要病理机 制,但有虚实之别。其中,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所致胃脘 痛,为实证证型的主要病机;而胃络失于滋养,气血不畅 引发的胃脘痛多为虚证的主要病机。
2. 胃脘痛主要辨证分型有哪些?如何应用辨证要点实施辩证 胃脘痛主要辨证分型有哪些? 胃脘痛主要分为七型: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 胃脘痛主要分为七型: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 胃郁热,瘀血凝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胃郁热,瘀血凝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 辩证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疼痛的特点、部位, 辩证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疼痛的特点、部位,发病时间及兼 证的辨别分析,判断胃脘痛证属于虚实、寒热;病变过程属气分抑 证的辨别分析,判断胃脘痛证属于虚实、寒热; 或血分。 或血分。 痛伴有胀,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如:痛伴有胀,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气滞在脾; 脘胀痛牵及 腹,气滞在脾; 胀痛满闷牵及胸胁,气郁在肝。 胀痛满闷牵及胸胁,气郁在肝。 新病,突发,饱食后痛甚,拒按者多属实; 新病,突发,饱食后痛甚,拒按者多属实; 久病不愈,时作时止,缠绵反复,绵绵作痛多属虚。 久病不愈,时作时止,缠绵反复,绵绵作痛多属虚。 胃脘痛得热则痛减,皆属寒证。 胃脘痛得热则痛减,皆属寒证。 胃脘灼痛,泛酸烦热,皆属热证。 胃脘灼痛,泛酸烦热,皆属热证。

“中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辨识与治疗”

“中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辨识与治疗”
中内科学课件——脾胃病 证辨识与治疗
欢迎来到中内科学课件!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话题。
脾胃病证辨识的标准
1 脉诊与舌诊
2 症状分析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和舌苔状况来辨识脾 胃病证的特征。
在病史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病人的症状 以识别脾胃病证。
3 疾病预测
性别
年龄
张三

45
李四

32
王五

56
通过病例分析和诊断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脾胃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
1 健脾养胃
恢复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3 调补中气
增强中气,提高身体免疫力。
2 祛湿化痰
排除体内湿气和痰液,促进体内平衡。
4 调理气血
调节气血流动,促进身体健康。
常用中药治疗脾胃病证
香附
干姜
温中行气,除湿化痰,适用于 脾胃虚弱以及湿邪困阻的情况。
暖胃散寒,调理脾胃功能,适 用于寒湿困阻的病症。
甘草
调和诸药,增加药物疗效,适 用于养脾胃、解毒化痰的情况。
脾胃病证的调理方法
1
运动保健
2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改善机体代谢,
增加身体免疫力。
3
调整饮食
合理安排膳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 暴食,远离高脂、高糖食物。
中医按摩
通过针灸按摩、拔罐等中医疗法,促 进气血流通,调理脾胃功能。
病例分析与诊断技巧
姓名
4 综合辨证
根据标准和症状,预测病程发展和疾病趋 势。
将不同的辨证方法综合运用,确保准确诊 断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的分类
脾虚证
包括脾气虚、脾气下陷等病 证,常见于体弱多病、脾胃 不和等情况。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33页PPT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33页PPT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一、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燥恶湿。

二、脾系病证的特点
1.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通于长夏之气,与胃互为表里。

3.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久病累及,皆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失常。

4.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三、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

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四、治则治法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运脾兼顾。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系病症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系病症

类证鉴别
胃脘痛
真心痛
腹痛
胁痛
病位 胃脘(胃)
胸(心)
胃脘以下,耻骨 两胁(肝胆) 毛际以上
病机 胃失和降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乱 少阳枢机不利
症状
胃脘疼痛,伴 嗳气、反酸、 上腹痞闷或饿 痛或饱痛
胸前闷痛,压 榨感伴心悸、 气促、手足青 至节、脉结代
脐周或少腹、小 腹疼痛伴肠鸣。 大便失常(或腹 泻或便秘)
两胁胀痛或窜痛刺痛, 或见积块,或见发热、 黄疸,多由气滞、血 瘀、湿热所致
治疗 重调和胃气 重宣痹通阳 重调畅肠道气机 重调达少阳,治从肝 胆
辨证论治
辨寒热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辨虚实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预防与调摄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
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寒凉、辛辣食物,切忌暴 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
病案分析
黄某,女,53岁,公务员,已婚。 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 现病史: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容易发
火,心烦焦虑,面部烘红,口干口苦,夜寐不安, 早醒梦多,时觉胃脘灼痛,痛势急迫,伴嗳气泛 酸,喜喝冷饮,胃纳尚可,大便偏干,三、五日 一行。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五年,常服降压药物。
病案分析
体格检查:T:37℃,P:96次/分,R:20次/分, BP:120/80mmHg。面红目赤,腹软,中上腹剑突 下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墨非氏征(—),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数。未见其它阳性体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要点一概述“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

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

脾胃系病证概述

脾胃系病证概述

脾胃系病证概述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素体脾胃虚弱。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二、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辨证论治实证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虚证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我总结为“两犯两内”三、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称为腹痛。

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辨证论治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加减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加减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加减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加减♥我总结为“二内三滞”四、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

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范围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胃溃疡为70%-75%。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无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

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

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

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4.素体脾虚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

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二、病机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和降为顺,胃气宜通,不宜郁滞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宿食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2.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肾(1)胃与肝生理——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病理——肝气上逆→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肝气久郁→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血瘀胃痛痛《医学正传胃脘痛》:“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贼木贼之候”(2)胃与脾生理——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脾湿胃燥,脾升胃降水谷得以受纳腐熟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精微得以转输运化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如饮食积滞)脾病常累及于胃——脾为阴土,其病多虚(如脾气虚弱,中焦虚寒)(3)胃与胆生理——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4)胃与肾生理——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虚寒胃痛脾胃虚寒→日久损及肾阳→阳虚运血无力→血瘀→血瘀胃痛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胃肾阴亏→失于濡养→阴虚胃痛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而演变各异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后期——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4.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湿(湿阻)、食(食滞)、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5.病理演变(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①实证←→虚证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伤阳→脾胃虚寒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②寒证←→热证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②气滞←→血瘀(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①胃热炽盛→迫血妄行瘀血阻滞→血不循经→便血、呕血大量出血——气随血脱→亡阳厥脱脾气虚弱→不能统血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④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相关检查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内镜窥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