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优秀教案

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探究会说出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因素。
②通过学习会说出比热容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并且会利用比热容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③.通过学习会推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探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三、教学难点热源的选择及对加热时间的限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四、教学教具比热容演示器、酒精灯、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介绍新疆气候的特点之一:日气温差较大。
一般是白昼气温升高快,夜里气温下降大。
许多地方最大的日气温差在20~25℃。
在吐鲁番,年平均日气温差为14.8℃,最大日气温差曾达50℃。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若羌县,年平均日气温差为16.2℃,最大日气温差达27.8℃。
一天之内好像经历了寒暑变化,白天只穿背心仍然挥汉,夜里盖上棉被方能安眠。
这些现象在全国是罕见的。
播放图片,介绍海边的故事:中午,砂子很烫而水不烫;傍晚,砂子很凉而水不凉设问:①新疆日气温差为什么很大?②同样的日照情况下,为什么沙子和海水升高的温度不同呢?是因为沙子和水是不同的物质么?引入新课,比热容二、进行新课比热容(1)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议一议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①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②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说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与温度变化有关猜一猜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其他的什么因素有关?不同物质,当它们质量相同、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做一做用不同物质比一比吧!看看不同种类的物质,吸收热量的性质是否相同。
实验设计怎么验证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说一说设计思路①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保持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种类不同。
②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放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水和煤油),用相同的两个电热器给它们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
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
你认为谁的建议好?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明确探究问题)提出问题: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
(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
(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比热容教案(精选3篇)

比热容教案(精选3篇)比热容教案1复习提问:1、什么叫热量?2、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多少热量?讲授:提出问题: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猜想: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液体初温t1/℃液体末温t2/℃升高的温度t1-t2/℃通电时间t/min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教案2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__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比热容优秀课程设计

比热容优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学生能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热现象,如不同物质受热后的温度变化差异。
3. 学生了解比热容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的选择、热能储存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仪器进行比热容的测定,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比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培养科学比较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对比热容的学习,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积极态度。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观念。
本课程设计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比热容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热与物质”第二节“比热容”为依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比热容的概念及定义:介绍比热容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C=Q/(m*Δt)的计算方法,理解各物理量的含义。
3. 比热容的测定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比热容的应用: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建筑材料的选择、热能储存等。
5. 比热容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探讨比热容与物质种类、状态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比热容的概念及定义,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第二课时:比热容的测定实验。
第三课时:比热容的应用,比热容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本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在掌握比热容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第3节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通过比热容的实验,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热量计算都是这节课的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这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比热容5读教材11页实验部分,思考:1视频中的实验控制了哪两个变量?6.实验中为什么要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7.实验结论是什么?阅读教材11、12、13页相关内容,回答:4,比热容用比值来定义,这个比值包含哪几个物理量?8.比热容的定义式是什么?9.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10U/(k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11如何理解比热容这个词?12比热容的定义式是决定式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又是什么决定比热容?13.水的比热容大,环境温度较快时,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也就是说在相同时间里,水的温度变化得多还是少?对应的公式是什么?I1水的比热容较大,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有哪些?第二部分:热量的计算14.由什么可以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三)小结:引导学生说出本节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本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因为物体吸热、放热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教科书开头就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显得比较自然,引导学生思考,也体现了物理教学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比热容是用来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做好实验和做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很重要。
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概念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
本节内容由“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物理教案-比热容

物理教案-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比热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PPT、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
2.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感觉水的温度变化比土地慢?(二)新课讲解1.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讲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种类有关,与质量、温度无关。
3.讲解比热容的单位:J/(kg·℃)。
4.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为比热容,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将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放在太阳下,为什么水的温度升高较慢?2.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解释。
(四)实验探究1.实验一: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
b.测量两种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计算比热容。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二:探究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改变质量或温度。
b.测量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课后作业: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掌握?2.实验探究部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准确?3.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改进措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较好,但实验探究部分还需加强。
比热容教学案例

比热容教学案例第一篇:比热容教学案例比热容教学案例(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二)重点: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难点: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三)教具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2、什么是热量? 家里烧水时,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提问:3、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水和煤油,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学生猜想:是或不是教师总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跟它的质量、变化温度有关,还可能与它本身的特性有关,你用什么方法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生:实验。
师:该实验怎样设计?用什么器材?实验怎样操作?怎样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提示:可以参考使用研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这一段话用投影打出)? 学生讨论后回答二、质疑探究,合作交流:该实验怎样设计?采用控制变量法。
用什么器材?酒精灯,温度计,2个烧杯,2个相同的电加热器,水。
实验怎样操作?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归纳: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质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烧水时,水的质量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质量有关(提醒学生注意前提条件:水升高的温度相同;控制比热容和温度差。
)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差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烧水时,水温升得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差有关(提醒学生注意前提条件:水的质量相同;控制比热容和质量。
)3.物质种类不同,如水和煤油,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学生思考)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吸热相同或不同呢?生:做实验.师:好主意!那么如何来设计实验呢?生:(讨论)生A:我们可以取1千克水和1千克煤油,让他们都升高1℃,看看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生B:我们还可以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观察各自升温是否一样.师:我们一起按第二个思路设计实验装置.(教师出示酒精灯,温度计,水及煤油.)师:我们的加热源就用常见的酒精灯,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怎样做?生:(讨论)生C:把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各自的加热时间相同,这样它们吸收的热量便一样,然后看看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师:有道理,但是请看!(教师点燃火焰大小明显不同的酒精灯)师:用这样两只酒精灯加热相同时间,吸热会相等吗?生:不相等.师:看来我们应该用火焰大小相同的酒精灯以保证放热速度相同.那么对用来盛放水和煤油烧杯有何要求呢?生:(思考)……生D:要用完全相同的烧杯!师归纳:我们使用的两组器材应一模一样,以保证水和煤油吸热速度一样.师:我们已保证了相同的质量,相同的酒精灯,相同的烧杯,相同的加热时间及相同的初始温度,这些因素都相同了,液体温度升高的差异情况就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了.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教师量取100克水与100克煤油,按上述要求同时加热,几分钟后可见插在煤油中的温度计示数已明显高于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师:可见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等.那么要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生:不相等.师:从实验可知,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哪种物质吸收的热量更多些?生:水.师:若换用其他两种物质做实验,使它们升温相同,发现吸收的热量应也不同.前人都已大量做过实验了,时间关系,我们不演示了.师:综上所述,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可由学生总结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板书)可见不同的物质在这一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如何方便地比较这一区别呢?生: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表明这种性质.师:对,我们把“相等质量”取为“单位质量”,“升高相同温度”取为“升高1℃”,这样就有了“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板书)师:同样,实验也证明了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都等于它的比热.那么比热的单位是什么呢?(生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单位:J/(Kg℃)比热容的符号:C;注意:(1)比热单位的写法与读法,应适当练习一下.(2)教师指导学生会看会用物质的比热容表,引导学生叙述某些数据的物理意义。
比热容初中教案

比热容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热水、冷水、砂子。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热现象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量与物质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热量是如何传递的吗?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是否相同呢?二、探究比热容的概念(15分钟)1.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示例计算:假设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J,那么水的比热容就是4.2×10^3J/(kg·℃)。
三、实验探究比热容(20分钟)1. 布置实验:分别用烧杯取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用温度计测温度,用电子秤测质量,砂子作为填充物。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数据:砂子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关系。
4.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说明比热容不同。
四、比热容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用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片中用水作为传热介质等。
2.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些物质作为冷却剂或传热介质?与它们的比热容有什么关系?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分析其应用场景。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描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热水袋和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物品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 演示实验:进行比热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热水袋的热量传递等。
4.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Q=cmΔt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块质量为2kg的铜,从20℃升高到100℃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2kg×0.39×(100℃20℃)=50.4J2. 题目: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比热容为3.6×10^3J/(kg·℃),质量为50kg,升高温度为50℃,求发动机冷却液所吸收的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夏季高温天气下,城市和农村地区气温差异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温度差异原因的思考。
2.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热量、温度等基本概念,然后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内涵。
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壶、汽车发动机等。
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讲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通过实验或示例,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冷却系统等。
5.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热水壶、热水器等,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
答案: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
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
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在设计时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设计:问:同学们有烧开水的经历吗?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
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
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
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
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物质的比热容。
2.了解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3.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比热容的概念。
2.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3.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1.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2.比热容的计算实例。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比热容的兴趣,例如:当我们接
触冬天冷的物体时会觉得它们比夏天热的物体冷得要快,为什么会这样呢?
Step 2 知识讲解
1.比热容的概念:物质单位质量在单位温度变化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称为比热容。
2.比热容的计算方法:Q=m×c×ΔT,其中Q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
为物质的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3.常用物质的比热容表。
4.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例如热水袋、降温用的冰袋等。
Step 3 计算实例
通过几个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Step 4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验证一些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
通过观察和
数据记录,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Step 5 课堂讨论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原因
和影响因素。
Step 6 拓展延伸。
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

物理教学设计《比热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约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试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技能,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改变,提高同学动手操作技能,观测、归纳技能。
(2)通过大量实例,同学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同学分析解决问题技能。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异,乐于探究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立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难点】运用比热容说明生活中的现象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2)东北暖气里面为什么用水,除了水比较方便,还有什么特点。
(二)概念探究【试验探究】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烧杯分别盛相同的水和有用油,有温度计和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探究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看它们汲取的热量是否相同。
引导问题:如何比较热量的汲取多少?【进行试验】小组合作,观测、记录。
(老师巡察)【分析探讨】依据试验记录,猜想缘由。
【总结归纳】试验结果说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上升的温度相同时,汲取的热量不同。
引导提问:怎么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引出比热容概念强调比热容符合用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0C)(三)巩固提高实例分析(1)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整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上升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2)尝试说明海陆风的成因。
(3)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沟通各自搜集的资料、说明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小结作业进行归纳总结(同学总结,老师补充)作业:生活还有什么跟比热容有关系的现象?板书:三、生活中的比热容答辩问题(1)你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解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约的自然现象。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推进新课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2023最新-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二、学情分析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

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超有趣的物理概念——比热容。
准备好了吗?咱们先来讲讲为啥要学比热容这个东西。
想象一下,大夏天里,你去海滩玩水,沙子烫得脚都不敢踩,而海水却凉凉的,舒服得很。
这是为啥呢?这就和比热容有关系啦!那到底啥是比热容呢?简单说,比热容就是衡量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能力的一个指标。
比如说,水的比热容大,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它温度升高得就慢;而铁的比热容小,稍微一加热,温度就蹭蹭往上升。
学了比热容,咱们能解决好多实际问题呢。
比如,冬天供暖的时候,为啥用水做传热介质?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呀,能带走更多的热量,让屋子更暖和。
怎么样,小伙伴们,比热容是不是挺好玩的?快来一起探索更多关于它的奥秘吧!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二)哈喽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走进比热容的奇妙世界啦!咱们先来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太阳公公可热情啦,拼命地给大地加热。
这时候,沙滩上的沙子和大海里的水都被晒着了。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沙子很快就变得滚烫滚烫的,而海水却还是凉凉的。
这是为啥呢?其实呀,这就是因为它们的比热容不一样。
那啥叫比热容呢?就好像每个人的胃口不一样,有的吃一点就饱了,有的吃好多还不觉得够。
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也有差别,比热容就是用来衡量这个差别的。
咱们来做个小实验玩玩。
拿两个杯子,一个装水,一个装油,同样放在火上加热一会儿,摸摸看,哪个温度升高得快?哈哈,是不是油呀?这就是因为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再想想,咱们家里的热水袋,为啥大多装的是水而不是别的东西?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呀,能长时间保持温暖,给咱们带来舒服的感觉。
学了比热容,以后遇到好多生活中的现象,咱们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啦!小伙伴们,加油哦,让我们一起成为物理小达人!。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5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5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教学用具: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烧杯、电热水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4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热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热容教学设计1“比热容”教学目标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比热容”--示例课题比热容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实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比热容”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比热容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热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比热容》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
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究式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沙页 1 第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视频:海滩美景)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宽松的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斗志,努力拼搏,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探索研究新课教学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回答)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回答)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继续提问)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页2 第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作出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学生可能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多种猜想:如:吸热能力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沙子的温度高,说明沙子的吸热本领大。
如:吸热能力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教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怎样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呢?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能力强弱。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并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你会选择什么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应该用什么实验方法?(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页 3 第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因此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水、土、砂”;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2.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3.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4.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能否很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本套装置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建议学生用“热得快”,能更好的控制不同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并且在给沙子加热时需要不断地搅拌,让沙子的各个部分均匀受热。
)5.怎样确定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教师作正确引导,把学生的方法引向更合理的途径上。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学生进行实验,并自己设计出合理的表格收集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水沙子(煤油)升高的温度/℃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的时间/S水沙子(煤油)加热的时间/S分析归纳──“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谁的吸热能力强,谁的吸热能力弱。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可能存在的分歧:在第一种设计方案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页 4 第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时。
很多同学都可能认为沙子温度升高的要高,所以沙子的吸热能力强。
这实际上是学生已习惯的顺向思维方式阻碍了学生正确判断。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分析:同样是一篇课文,有些同学需要40分钟才能背下来,而有些同学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背熟了,很显然需要时间短的同学的记忆能力更强。
所以我们可这样理解: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水只需要升高较小的温度就可以吸收与沙子相同的热量,当然水的吸热能力强。
其实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在速度、功率中也有体现。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结论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并明确谁的吸热能力强(或弱)?为什么它的吸热能力强(或弱)?教师指出其中不严密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纠正。
得出结论──享受成功的快乐(一)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沙子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
(二)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沙子吸收的热量少,沙子的吸热能力弱。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
学生猜想,页 5 第小组讨论,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
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汲取每个人的亮点,找出最佳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要求小组进行实验时认真仔细、分工明确,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交流合作能力。
并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进行展示比较,便于总结结论。
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采用类比分析,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热容概念教学在物理学中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呢?类比分析:在研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密度来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物理学中我们也引入了比热容页 6 第这个物理量,来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特性。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是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oC)【J/(㎏·oC)】,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a焦耳/(千克·oC)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该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oC时(或降低1o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耳。
几种物质的比热:(屏幕投影)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从这个表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从表格、图片、实物等方面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新课程注重的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
所以,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有所发现,尤其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要点,不只要让学生知道,还要深刻理解,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的应用打好坚实基础比热容与生活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沙子烫,而海水凉的道理了吧?那么到了晚上谁的温度要高?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后回答)教师继续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不同物质的这一属性进行解释?(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问)①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②海陆风的形成。
③海洋为何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页 7 第(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
(用屏幕显示)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
水的比热是_____。
2.水的比热是4.2×l03J/(kg·oC)-1,这说明1kg的水_____。
3.判断:热水的比热比冷水的大。
()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敢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并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使命感。
强化训练,加强对比热容这一物质属性的理解。
热量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oC加热到100oC,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出示反馈练习:1.质量为4kg的水,温度升高50oC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质量为8kg的热水,从100oC降到80oC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学生计算并作答。
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社会热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什么是热岛效应?什么是温室效应?它们产生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页 8 第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多媒体展示图片)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从而能担负起保护美丽地球的责任。
小结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