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焦点访谈》

合集下载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曾获得中国三届总理的题词,它就是《焦点访谈》。

从1994年起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述评为主,表现出现场客观描述、采访和评论密切结合、声像融合为一,具有一定的深度性与思辨性,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主要走的是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路子,《焦点访谈》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

首先,多“说”与简“评”的结合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特点。

《焦点访谈》栏目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从节目属性上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从事件的展开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结论,将观点蕴藏于巧妙的结构安排之中、恰当的内容选择之上,而用事实去论证的过程,得益于多种符号的结合,这里主要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即不仅有事实的展现过程中被采访者语言的直接表述,还有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无声的动作去表现这一事实结论的画面。

例如一期揭露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虽然他表面看上去淡定自若,但当镜头拍摄他的手时,观众就看到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通过镜头抓住细节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用事实说话”难免会有“说”多“评”少的问题。

胡黎明在《“焦点现象”研究》中就有相关事实记录,1995年,当《焦点访谈》第一次参加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时就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认为电视评论应是观点性言论,所以《焦点访谈》不是评论节目,但最后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电视评论应有电视的特点,而《焦点访谈》就是通过这种特点表现的。

电视评论不是不叙事,而是在引用事实的同时做到有情节、有细节,这些都要服务于说理的需要,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服论点为转移。

这样就要很好的衡量“说”与“评”之间的度,做到很好地将“说”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 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一场新闻改革的盛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改版解析

一场新闻改革的盛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改版解析
今传媒
2 0 1 3 年第 5 期
广播 影视 评论

场新 闻改革 盛宴
新 闻联 播 、 焦 点访 谈 改版 解 析
张 庆
( 深圳 大学师 范学院艺术 系 广东 深圳 5 1 8 0 6 0 )
摘 要 :本文从 《 新 闻联播 、 《 焦点访谈 的改版 事实出发 ,探讨这种渐进 式“ 新闻本位” 回 归的变化 , 从 三个方 面进行说 明:
中图分类号 :K8 2 5 . 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0 5 . 0 0 8 1 — 0 2


引 言
二 、变化是时代的要求
《 新 闻联播》 、 《 焦 点访 谈》改版的渐进 式“ 新闻本位” 时代在 发展 ,社会在进 步 。3 5年的新 闻改革是 伴随着 回 归 的变 化 , 正 是 中 国新 闻学 发展 和 中 国 新 闻 改 革 的一 个 强 1 9 7 8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 的开始而进行的,这期 间有高扬新闻 有 力的缩 影,也从某种意义上彰 显了新一代领导层 的执政理 规 律 的 旗 帜 ,有 引进 信 息 概念 的 跨 越 ,有 重 新 认 定 新 闻 事 业 念 。从 1 9 7 8年底十 一届三 中全会 开始 ,中国的新 闻改革 已经 的性质 ,也有从单一走 向多元的转变媒体增长方式的变化 [ 2 ] , 经历 了 3 O多年 , 新闻媒介的变化在这 3 0多年 里可谓之深刻 , 更有近年来新 闻节 目“ 新闻本位” 回归的渐进 式变化 ,这些正 而 1 9 7 8年对于中 国新 闻界来说 ,还有一件大事 , 那就是 1月 是 我 国新 闻 媒 介 与 时 俱 进 的 真 实 写 照 。

焦点访谈聚焦热点问题的深度解析

焦点访谈聚焦热点问题的深度解析

焦点访谈聚焦热点问题的深度解析近年来,焦点访谈在电视媒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热点新闻报道形式,焦点访谈致力于深度解析热点问题,为社会大众提供全面、客观、深入的信息服务。

本文将对焦点访谈的定义、特点以及深度解析热点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焦点访谈的定义与特点焦点访谈是指通过直接采访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公众等人士的看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热点事件,旨在发掘新闻故事的更深层含义。

与普通新闻报道相比,焦点访谈既强调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又注重信息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因此,焦点访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视角:焦点访谈有多人对话的优势,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入解析,从而达到更加全面的报道效果。

2. 特色性:焦点访谈强调对事件的深度解析,需要播出方对嘉宾选择有一定的把控能力,避免出现“形象代言人”等现象,保证节目有独特意义。

3. 真实性:焦点访谈讲究事实,最大限度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也保证了焦点访谈的权威性。

二、深度解析热点问题的方法要想深度解析热点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

下面我们来谈谈焦点访谈深度解析热点问题的方法。

1. 梳理事件本身焦点访谈深度解析热点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对事件本身进行全面、准确的梳理。

只有对事件本身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后续的访谈中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将访谈真正聚焦在问题的核心上。

2. 选择具有多元视角的访谈嘉宾在选择访谈嘉宾时,需要注重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群体、不同利益方以及不同学科领域。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减少视野狭隘与片面性,使得观点更加平衡客观。

3. 善于引导嘉宾表达观点在访谈中,主持人需要善于引导嘉宾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同时,也需要客观公正,切勿代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此外,主持人还应该注意提问时的语气、用词,给予嘉宾尊重和自由。

4. 对访谈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在访谈结束后,主持人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梳理,从而形成一份全面、精准、有价值的报道。

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首次播出,这个只有13分钟的栏目,在广大电视观众的深情注视下,走过了整整18年的风雨路。

从《焦点访谈》诞生之日起,广大的人民群众便敞开她宽广的胸怀,给予了这棵幼苗以精心的呵护和坚定的支持。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在本上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温总理似乎看到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困难,并对监督比例做了分析。

栏目曾获三任总理来视察、座谈、题词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在公众领域,“有问题找焦青天”已经成为民间的流行话语。

朱总理的舆论监督,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长期寄予的极大的希望与企盼,赋予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殊使命和责任。

是我过新闻媒介践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构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问题并积极组织新闻批评报道的典范,栏目定位于“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以揭示原因、背景和影响为主,其次是追中时间演变过程和未来预测。

节目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事实说话”来构建内容的逻辑结构,强化事实论证和细节描写。

通常是观点先行,然后是事实为观点立论。

“深度在事实之中”是节目制作的宗旨,除其选题都是鲜活事实之外,调查论证过程全由事实说话——画面、同期声、字幕是最有力的论据。

而且新闻部主任孙玉胜注解《焦点访谈》说:《焦点访谈》绝不空谈,绝不流于空谈。

“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一个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

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

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各样不正之风作斗争。

”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

焦点访谈评析

焦点访谈评析

《焦点访谈》节目案例分析《焦点访谈》一档开播于1994年,经历了17载风雨历程的专题类新闻节目,至今依然活在电视银屏;《焦点访谈》一档播出在《新闻联播》后黄金时间的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一档每天十三分钟的固定栏目,早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电视大餐。

本次作业,我将以《焦点访谈》这一经典新闻节目作为案例围绕选题、采访、嘉宾、编排与播出、报道形式等方面来掌握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要素、程序及方法。

选题《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观。

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

《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

数据显示《焦点访谈》80%的新闻线索均来自与群众的来信、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每天的信息量能达到2300条。

其制片人表示,观察选题,首先先看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觉得某一事件。

我认为新闻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不能逃避问题。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形式在选题上遵循三个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1、选择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2、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间3、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件4、选择社会热点和矛盾焦点事件采访和编排《焦点访谈》通过牢牢地抓现场,抓细节,对关键过程使用长镜头拍摄,以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特殊情况则使用非正常拍摄——暗访偷拍事实的关键内容重视同期声的采集,尽量用完整的编排段落,避免断章取义。

用环境声保持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完整的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

注意兼听则明,听取附近群众的声音,避免偏听偏信播出1、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焦点访谈》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焦点访谈》影视节目鉴赏

《焦点访谈》影视节目鉴赏

《焦点访谈》影视节目鉴赏《焦点访谈》属于一个新闻深度评论的电视栏目,其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总体而言,《焦点访谈》与其他短小精悍的消息类新闻相比,其容量大,而且更注重电视新闻的深度。

对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连续性的追踪报道,对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挖掘拓展。

通过深入采访得到详实的材料向观众阐明事物的起因与发展变化的轨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做深度报道。

《焦点访谈》主要采用的是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

对于在演播室主持的部分,采用的是平角度正面和斜侧面的拍摄角度间隔转换,采用正面的角度拍摄能产生庄严、稳重的感觉,再配以接近人眼观察事物高度,符合人眼正常心理特征和习惯的平角度,加强了主持人与屏前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产生参与感,亲和力强。

而配以间隔的斜侧面角度拍摄,能避免长期使用正面角度而造成画面显得呆板且缺乏活跃性,正面角度与斜侧面角度的配合使用,既能使主持形象显得庄严而稳重,增强了主持人报道和评论时的说服力,又不会使节目主持部分过于呆板,缺乏美感。

而编排方面主要是采用由主持人引出该期话题,最后由主持总结话题,有时也在现场采访部分插入主持人的评论,使整个节目显得更自然流畅。

达到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效果。

现场部分通常采用采访当年曾参与过与主题有关活动的老人和中间插播当年拍摄的旧画面的方法。

其剪辑手法主要是采用增强情节化叙事戏剧性的平行式,其剪辑点主要是在被采访的老人谈及的内容与老影片中相关的片段,营造了一种当年今日的感觉,使被采访者谈及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而且插播片段又让整个采访部分不会过于单调呆板,而其编排方式则主要是将围绕着主题的谈话内容分为几大部分,这几部分既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由浅入深的。

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的价值

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的价值

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的价值焦点访谈是一种针对热点问题开展的深度报道形式,通过采访和对话的方式,展现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观后感是指通过观看焦点访谈节目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的价值,并分析其在传媒领域中的意义。

焦点访谈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和传播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首先,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可以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

通过深入采访和对话,焦点访谈节目能够获取更多的细节和情况,使观众对所报道的事件或话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观后感深度报道中,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洞察。

其次,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能够增强传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焦点访谈节目往往由一些专业的记者和主持人进行主导,他们在对待问题和采访对象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

观后感深度报道通过对焦点访谈节目的分析和解读,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观点,使读者更加信任传媒的报道,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三,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有助于引发公众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焦点访谈节目通常关注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在对待这些问题时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挖掘力。

观后感深度报道可以对节目中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评析和评论,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思维,形成多元化的舆论氛围。

最后,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是作者个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思考和感受的集中展示。

观后感深度报道更加注重作者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个人观点的表达,借助文字的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维。

观后感深度报道与节目观看过程中的实时反应不同,它是作者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思考和总结,更具有独立性和深度。

总之,焦点访谈观后感深度报道具有丰富的信息、增强传媒公信力、引发公众讨论以及体现个人思考等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记录和总结的形式,更是一种有助于加深理解、启发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的重要工具。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今年3月28日《焦点访谈》曝光福建省福鼎市 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农民土地办工厂,为应付上级 检查在地上插无根树,检查过后将树拔掉。
焦点访谈 曝光无根树
从报道原则上来看
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 ,也就是聚焦在哪里。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 面效应。
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 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 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 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 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 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从栏目定位看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 众话题评说” 。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 “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 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 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 ,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 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 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水均益学外语出 身,作过多年的 新华社记者,有 报道国际问题的 优势;
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 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 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 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 、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 众的亲和力强;
张泉灵“主持人的 风格不能伪装,电 视荧屏展现了我的 本色”。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 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 央电视台时题辞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 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 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 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焦点访谈》述评结构新考量

《焦点访谈》述评结构新考量

《焦点访谈》述评结构新考量谢彦云石鹏赵新乐【摘要】如果说主题是电视节目的"灵魂",素材是电视节目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电视节目的"骨骼",只有找到了完美而富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才能把事实、观点、叙述和评论等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

【期刊名称】新闻窗【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关键词】《焦点访谈》;结构;考量;述评;电视节目;表现力;有机体如果说主题是电视节目的“灵魂”,素材是电视节目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电视节目的“骨骼”,只有找到了完美而富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才能把事实、观点、叙述和评论等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

中国电视述评第一栏目《焦点访谈》不但以其丰富的新闻素材、鲜明的主题观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形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透过《焦点访谈》节目中“述”、“评”二者的组合关系,该节目的主体述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先“述”后“评”、先“评”后“述”和边“述”边“评”。

一、先“述”后“评”:事实说话,主持人“点睛”先“述”后“评”,顾名思义就是先叙述,后评论,它是《焦点访谈》节目中最常见、最成熟的一种形式。

该结构符合受众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采用此方法谋篇布局,能使整个节目发展线索明显,循序渐进,易于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按照事物发展或受众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它包括以下三种递进结构:1.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安排层次。

这种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经,以空间为纬,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紧凑地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揭示同一主题,主要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时空交错顺序。

2.以记者认识新闻事件的顺序来安排层次。

这种结构方式往往是以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为顺序,随着节目的展开而逐渐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犹如层层剥笋,不断深化节目主旨,具体结构如图一所示:在此述评结构模式中,记者带着对那些具有重要述评意义的新闻事实的预判,深入实地调查,形成深度报道,述给观众,观众和主持人等随着这种调查性的深度报道了解整个新闻事件,并在潜意识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论,最后主持人在演播室针对新闻事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进行广泛而富有代表性的评论,在这一过程中,节目开篇主持人的出场只是为了点出存在这样一件事情,并没有表明态度和观点,所以上图中略去了这一结构性板块。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一、栏目简介:《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

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

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

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E经验性报道F重大国际问题G突发性事件四、栏目的风格:《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

焦点访谈读后感

焦点访谈读后感

焦点访谈读后感
《焦点访谈》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新闻评论类节目,通过深入的采访和犀利的观点,揭示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以客观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了许多社会热点问题,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们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让观众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

他们的观点和分析都很有说服力,让人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这些访谈,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

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都很坚定,他们不畏权势,不畏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通过观看《焦点访谈》,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可以学习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访谈中的表现,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深入思考和
客观分析,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也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性地去思考,不被情绪所左右。

总的来说,《焦点访谈》是一档非常有价值的新闻评论类节目,通过这档节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也可以学习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主持人和嘉宾们
的表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坚定立场和深入思考,都
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希望《焦点访谈》能够继续努力,为观众
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分析《焦点访谈》评价栏目的研究报告

分析《焦点访谈》评价栏目的研究报告

分析《焦点访谈》评价栏目的研究报告摘要: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新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新闻的高级形态,它可以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来。

关键词:焦点访谈新闻分析本文从语言角度出发,探讨焦点访谈这种形式中语言的运用特点。

通过对焦点访谈的分析,发现焦点访谈所使用话语与新闻中常用话语存在一定区别。

对“新闻评论”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了“评论”之定义和特征。

本文通过对选题风格价值判断上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节目质量进行量化分析研究。

目的是为从这个栏目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入手,分析《焦点访谈》这个评价栏目。

一、选题风格、编辑风格价值判断从《焦点访谈》这档节目的选题上看,栏目所选取的都是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焦点话题,如中美贸易战、G20峰会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档节目所选取的题材均是社会热点事件与关注话题。

从编辑风格上看,这档节目选择的主要以新闻专题类的新闻题材为主,包括了时政、军事、社会等。

从以上这两种选题风格与编辑风格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一类是以时政热点为主体话题,另一类是以军事、政治为主体话题。

焦点访谈是新闻调查类节目的一种,在新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在于采访对象多为国家高层领导。

在“两会”报道的电视访谈节目中,往往出现国家领导人的身影,但不一定是正式的新闻报道或专访。

焦点访谈节目主要通过主持人与被采访者面对面地进行对话来完成,在节目中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国家大事。

新闻调查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特殊形态,其对中国社会生活有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角度,着重探讨焦点访谈中语言运用所具有的特点。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焦点访谈》这档节目更具有深度和可读性。

二、数据采集与统计语言符号是指在语言中所使用的符号,它是人类社会的通用语言。

而焦点访谈,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于某个新闻事件,或者某种新闻人物。

新闻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人物进行关注。

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应该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能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定事情的是非对错。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优质文档]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优质文档]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一、栏目概况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

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舆论监督3、节目形态: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4、报道内容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5、节目的策划和实施: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6、制作群体《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

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

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

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

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7、用人制度《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

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

焦点访谈热点话题的深度解析

焦点访谈热点话题的深度解析

焦点访谈热点话题的深度解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焦点访谈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新闻传播形式。

焦点访谈通过深度探讨热点话题,以解读事件背后的本质,引领公众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对焦点访谈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解析,旨在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一、焦点访谈的价值焦点访谈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度解读和分析热点话题的能力。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不仅能够及时报道事件,还能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揭示事件的原因和背后的故事,使公众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焦点访谈还能提供一个多声音的平台,让不同观点的人们进行对话和辩论。

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背景和立场的专家、学者和公众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二、焦点访谈的影响焦点访谈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焦点访谈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通过深入探讨热点话题,焦点访谈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激发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例如,曝光腐败问题的焦点访谈节目,能够推动政府采取措施打击腐败,促使社会痼疾得到根治。

其次,焦点访谈还能够引导舆论和公众舆论的形成。

在焦点访谈中,媒体通过对话方式对问题进行解读和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认识和态度。

这种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舆论,对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焦点访谈的应用焦点访谈的应用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在新闻报道领域,焦点访谈能够深度探讨社会热点事件,揭示事件的真相。

在政治领域,焦点访谈可以对政府决策和政策进行监督和评估。

在社会问题领域,焦点访谈能够呼吁公众关注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焦点访谈还可以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

在教育领域,焦点访谈可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热点问题。

在学术研究领域,焦点访谈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专家和公众的观点和意见。

四、焦点访谈的挑战与反思然而,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形式,焦点访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焦点访谈在追求议题深度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电视新闻评论---焦点访谈

电视新闻评论---焦点访谈

新·深·真----评《焦点访谈》之《揭开赌球黑幕》《焦点访谈》原来是《东方时空》栏目的一个小的版块,后来独立为一个栏目,自从该栏目诞生以来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一个深度报道类的新闻栏目,真正起到了惩恶扬善、治病救人的价值和作用,的确代表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

本文将结合本期节目,具体分析《焦点访谈》这一栏目的特点和常用的表现方式。

首先,是“新”。

所谓“新”,是指该栏目具有新闻类栏目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具有时效性。

因为焦点访谈从选题上来讲一直以就近或者刚刚发生的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为报道的题材。

对于一个新闻栏目来讲,时效性既是其特点又是其存在的根本,“过时的新闻就成了旧闻”,在现场直播、卫星直播等传播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时效性更是《焦点访谈》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以本期栏目为例,它选择了“赌球和假球”事件做为选题,就抓住了老百姓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体现了时效性的特征。

其次,是“深”,也就是“深度”。

如果说时效性是所有新闻栏目的共同特征的话,那么“深入”与“深度”则是深度报道类专题新闻栏目的独有的特点。

因为就事件本身而言,消息类新闻仅仅止于说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但是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则更关注:事件的根源是什么?事件本身的价值是什么?事件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与《新闻联播》相比,《焦点访谈》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告诉观众“为什么”,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了该栏目“深入成就深度”的特点。

就本期节目而言,它除了告知观众事件的处理结果------所有涉案人员均被抓获以外,还告知了观众为什么会存在赌球、假球这类的事件,并且在结尾栏目结语过程中以主持人的口说出了此类事件解决的社会价值-----那就是促进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给老百姓以应有的真实和维护体育公平竞争的精神,所以栏目才体现出了深刻性。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摘要:《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以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节目的定位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注入了新风。

其批判性、监督性以及党性,虽然开播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依旧为受众所津津乐道,同时也被广电行业所肯定以及不断发扬。

关键词: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黄金节目,收视率一直在全国居于高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受众的信赖。

其主要定位为一档社会综合类舆论监督节目,洞察机制的缺失,行政人员的贪污受贿,社会的人情冷暖,承担起一个媒介应尽的社会责任。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的形式,极大丰富了电视报道的题材,开拓了新的电视报道体裁。

《焦点访谈》的特色定位,在于它批评社会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类节目,这类节目切中时弊,赢得观众认可,成为《焦点访谈》的主打产品,这也正是它的节目特色所在。

《焦点访谈》寻求到准确的栏目特色定位:舆论监督。

这个定位既有民意基础,又有政治基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失范行为、腐败现象发生,各个阶层的群众自然对此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公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方,《焦点访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这一愿望。

如果一概否定对社会上消极因素和负面问题的揭露与批判,那么群众将很难相信你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缺少新闻舆论的监督而愈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政治舆论监督节目,其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曝光,一向不遮不掩,其开播十五年来,揭露了成千上万个违法犯罪事实,为净化社会环境,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推动舆论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也不是如那位网友所说,《焦点访谈》的作 用不是“拔钉子”,而是碰钉子。作为中央级媒体的节 目,其所报道、批露的应该是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意义 的问题,对于乡镇、乡村、地方问题的揭露由各个地方 电视台自己的监督类节目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们的舆 论监督不应该讨论打“苍蝇”、打“老虎”的问题,只 要符合下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就有必要将舆 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一,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 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 乱社会、搞乱人心;第二,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 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 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 视听;第三,有利于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干预 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解析《焦点访谈》的成功之 道与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和缺点
小组成员: 庞文涛 孙风光 刘秋宜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4年4 月1日创办的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 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诞生至今已十五年。十 五年中,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 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 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 关注和重视。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 电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方式提 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四、正面宣传与揭露性报道并重
《焦点访谈》在创办之初多为批评揭露性报道,在当时舆论 监督型节目缺乏的情况下,一直收视率非常高。虽然十余年 来,栏目的舆论监督内容一度在下跌,这背后纵然有一些无 奈的原因。但是它的栏目思路是一直保持着的,那就是坚持 正面宣传和揭露性报道两手抓。从节目自身面临的大环境来 说,社会处于一定的过渡转型时期,《焦点访谈》更多地承 担了一个导向或是正面的作用,正面报道应占据一定分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焦点访谈》作为 央视的一档招牌节目,同时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喉舌,不可能 总是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公众始终处于一种感受社会黑暗 的状态。为了激发公众推动社会更好的前进的信心与动力, 它特殊的主导角色,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必须起 到引导正面宣传的作用。因此,上级对《焦点访谈》的程序 报道的节目要求必然增多。” 在正面报道必然增加的同时, 揭露性报道并非一味减少,而是根据各个阶段的需要作出调 整。
一、“述”与“评”双拳出击,互相补充
从节目属性分类上来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 节目。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现场材料和背景材 料,使评论时观点的形成有了客观事实基础。“评”则是对相应的 事实展开的分析说理。那么顾名思义,电视述评节目就是将对新闻 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 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 贫困县的大拆迁
《焦点访谈》这样的舆论 监督类栏目要应该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是打“苍蝇”、 打“老虎”的问题,而是如何打、怎样打得恰到好处的问题。 不能因为苍蝇直接危害老百姓,我们就打,老虎“离老百姓远” 我们就不打。事实证明打死一只苍蝇比打死一只老虎要容易得 多,而且苍蝇远没有老虎那样“可怕”,这才是《焦点访谈》 打苍蝇不打或少打“老虎”的关键吧。的确《焦点访谈》很少 对一些腐败权贵的“ 大“ 问题进行大胆揭露。像成克杰、胡 长清案件的报道均是在结案后才报道的。况且全国反腐败大案 要案有几起是由《焦点访谈》揭露出来的呢? 虽然这其中夹 杂着一些无奈的因素,但从这个方面来看《焦点访谈》还是做
应该说,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是极为多见的。 《焦点访谈》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而 在于它应用得妥当而巧妙。具体地说,就是他较好地把握了如何将 “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严密的思辨性提 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焦 点访谈》成为真正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 服人的权威论述。因此《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解说之间常常 闪烁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辉。尤其是主持人节目结束之前一番简短 有力的点评,更是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 述评结合的价值再次凸现。
二、舆论导向与新闻接近性并重
《焦点访谈》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必然会引起 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都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 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 烈要求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 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全都是党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 《“台独”没有和平 分裂没有稳定》对当时紧张的台海局势进行剖 析;《集结号》在《集结号》贺岁电影上映不久之际反映国产影片 新探索问题。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 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 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 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 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成功之道
《焦点访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把问题,矛头直 指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在社会上掀起了极大的反响。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五位领导人曾 亲自过问《焦点访谈》反映的问题,并督促查办;李鹏、 朱镕基、温家宝也先后视察《焦点访谈》并题词。而普 通民众则把《焦点访谈》视《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据统 计,每晚收看这个栏目的观众多达三亿,每天有数千观 众通过电话、传真等形式提供线索、反映情况,数百人 在电视台东门排着长队要求上访。《焦点访谈》的意义 与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一般新闻节目或电视节目的层面。 《焦点访谈》已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权力监督手段之一, 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代表舆论监督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点访谈》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 呢?下面,我们就从栏目本身的特色来寻找答案。
二、 舆论监督与国家法制建设的问题
《焦点访谈负面效应分析》的文章中谈到:一是 焦点访谈“有破坏司法程序和组织程序之嫌。凡事经焦点访谈一报, 即予雷厉风行查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二是“可能造就了一个 以它为代表的新的特权阶层……部分替代了法律和共产党组织程序 所应起到的作用”。三是“以其包青天的面目,对法治精神本来就 很薄弱的底层民众的误导”。我们觉得,作者上面谈到的三点概括 为一点就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有可能破坏国家的法制化建设、 有可能不利于人们法制化观念的建立。
这一特色对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操作化的启发就在于:“用事实说话” 的运用,“用客观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展示事物现象揭露事实本 质。”并将多个视角的议论融入对实践原汁原味的展现中。以“评” 为主体,“述”是为“评”提供依据的。事实过程的展开,给观众 感性认识的论据,增强了评论的可信性和可视性,从而增加了评论 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观众在了解事实的过程中,具有了自己独立 的评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调查细致入微,阐述事实不带偏见, 全面准确地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受众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另一方面,作为与消息形态有别、任务不同的新闻评论来说,只有“言当其 时”,评论的针对性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还应该注意选择报道的最佳 时机,即掌握时宜性。比如《焦点访谈》有一期曾经报道的《触目惊心的假 发票》,策划了半年时间,但直到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国家税务总局宣布 启用新的防伪增值税发票时,才一举推出,并收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这是 因为节目内容一旦配合相关重要政策出台、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要纪念 日和节日播出,可以使人们在事先对后者有所关注的情况下,增强他们对媒 体相关报道的了解与认识,以使节目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有时报道时机过 早,条件还不成熟则未必能有效引导舆论;报道过晚,受众关注的热情已经 消退,也不利于引导舆论。《焦点访谈》如此注重强烈的时新性与时宜性的 统一,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另外,在选取了适当的题材后,节目在报道的角度上也同样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结合。即在报道“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时, 一方面,强调“从小处着眼,大处见意义”,注重从群众身边发生 的事情或其产生的态度拓展开去。另一方面,报道时要具备全局意 识,从积极引导舆论、稳定大局出发展开论证、评述。不能因为对 某些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时,忽略了大局意识。如在对某 些犯罪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应同时注意加强对公众进行正面教育 和引导,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一、 舆论监督的“眼睛”要视八方
《焦点访谈》说:“真正的钉子你们拔得不多, 大多是乡镇以下的。”对此,梁建增的看法是,“有人说我们 拿着大炮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我的理解是苍蝇直接危害老百姓 的利益,应当首先要打。老虎在深山里,虽然可怕,但离老百 姓远,损害老百姓利益的是他身边的这些苍蝇,实际上把这些 苍蝇打掉之后,就是替老百姓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焦点访谈》用“责任”来总结过去10多年的成长历程。 而这个责任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它的“舆论监督” 的功能。按《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梁建增的话说,《焦 点访谈》的内容之一就是替无权无势的人伸张正义。 的确,10多年来《焦点访谈》节目很好的发挥了自 己的舆论监督功能,据资料显示其报道的80%的舆论监 督节目都使问题获得了解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应该说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这一类节目的确直接或 间接的促进了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其 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也是毋庸讳饰的。
其中一期播出的《还衡山的秀美》中许多场面表现细腻、寓意深刻。 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坡绿树从因被某些单位、某些领导纷纷“借” 得一块建造楼堂馆所而成为满目红墙翠瓦,俨然现代化建筑的群集 之地的不和谐景象,还配合节奏快而有点沉闷的音乐,似乎在给人 们敲响着大自然的警钟。还有山地附近的居民们和游客们讨厌、不 情愿、不满的面部特写,居民游客的愤愤的指责让观众们对他们的 理解和支持,对乱“借”青山绿水为一己的行为的愤怒。这种复杂 的感情通过镜头的得当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是电视声画语言 形象化的表现。另外,在此片中一边是漫山遍野的施工车在毫不留 情地轰轰工作,节目的中间还经常插入已经不是树林的沙堆上树立 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山地绿化示范区”的石碑。将这些具有 强烈反差的事物鲜明地展现在镜头前,观众对这些具有思辨意义的 镜头的涵义不言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