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焦点访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特色对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操作化的启发就在于:“用事实说话” 的运用,“用客观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展示事物现象揭露事实本 质。”并将多个视角的议论融入对实践原汁原味的展现中。以“评” 为主体,“述”是为“评”提供依据的。事实过程的展开,给观众 感性认识的论据,增强了评论的可信性和可视性,从而增加了评论 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观众在了解事实的过程中,具有了自己独立 的评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调查细致入微,阐述事实不带偏见, 全面准确地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受众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焦点访谈》用“责任”来总结过去10多年的成长历程。 而这个责任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它的“舆论监督” 的功能。按《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梁建增的话说,《焦 点访谈》的内容之一就是替无权无势的人伸张正义。 的确,10多年来《焦点访谈》节目很好的发挥了自 己的舆论监督功能,据资料显示其报道的80%的舆论监 督节目都使问题获得了解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应该说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这一类节目的确直接或 间接的促进了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其 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也是毋庸讳饰的。
其中一期播出的《还衡山的秀美》中许多场面表现细腻、寓意深刻。 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坡绿树从因被某些单位、某些领导纷纷“借” 得一块建造楼堂馆所而成为满目红墙翠瓦,俨然现代化建筑的群集 之地的不和谐景象,还配合节奏快而有点沉闷的音乐,似乎在给人 们敲响着大自然的警钟。还有山地附近的居民们和游客们讨厌、不 情愿、不满的面部特写,居民游客的愤愤的指责让观众们对他们的 理解和支持,对乱“借”青山绿水为一己的行为的愤怒。这种复杂 的感情通过镜头的得当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是电视声画语言 形象化的表现。另外,在此片中一边是漫山遍野的施工车在毫不留 情地轰轰工作,节目的中间还经常插入已经不是树林的沙堆上树立 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山地绿化示范区”的石碑。将这些具有 强烈反差的事物鲜明地展现在镜头前,观众对这些具有思辨意义的 镜头的涵义不言自明。
《焦点访谈》这样的舆论 监督类栏目要应该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是打“苍蝇”、 打“老虎”的问题,而是如何打、怎样打得恰到好处的问题。 不能因为苍蝇直接危害老百姓,我们就打,老虎“离老百姓远” 我们就不打。事实证明打死一只苍蝇比打死一只老虎要容易得 多,而且苍蝇远没有老虎那样“可怕”,这才是《焦点访谈》 打苍蝇不打或少打“老虎”的关键吧。的确《焦点访谈》很少 对一些腐败权贵的“ 大“ 问题进行大胆揭露。像成克杰、胡 长清案件的报道均是在结案后才报道的。况且全国反腐败大案 要案有几起是由《焦点访谈》揭露出来的呢? 虽然这其中夹 杂着一些无奈的因素,但从这个方面来看《焦点访谈》还是做
解析《焦点访谈》的成功之 道与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和缺点
小组成员: 庞文涛 孙风光 刘秋宜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4年4 月1日创办的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 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诞生至今已十五年。十 五年中,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 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 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 关注和重视。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 电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方式提 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另一方面,作为与消息形态有别、任务不同的新闻评论来说,只有“言当其 时”,评论的针对性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还应该注意选择报道的最佳 时机,即掌握时宜性。比如《焦点访谈》有一期曾经报道的《触目惊心的假 发票》,策划了半年时间,但直到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国家税务总局宣布 启用新的防伪增值税发票时,才一举推出,并收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这是 因为节目内容一旦配合相关重要政策出台、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要纪念 日和节日播出,可以使人们在事先对后者有所关注的情况下,增强他们对媒 体相关报道的了解与认识,以使节目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有时报道时机过 早,条件还不成熟则未必能有效引导舆论;报道过晚,受众关注的热情已经 消退,也不利于引导舆论。《焦点访谈》如此注重强烈的时新性与时宜性的 统一,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一、 舆论监督的“眼睛”要视八方
《焦点访谈》说:“真正的钉子你们拔得不多, 大多是乡镇以下的。”对此,梁建增的看法是,“有人说我们 拿着大炮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我的理解是苍蝇直接危害老百姓 的利益,应当首先要打。老虎在深山里,虽然可怕,但离老百 姓远,损害老百姓利益的是他身边的这些苍蝇,实际上把这些 苍蝇打掉之后,就是替老百姓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另外,在选取了适当的题材后,节目在报道的角度上也同样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结合。即在报道“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时, 一方面,强调“从小处着眼,大处见意义”,注重从群众身边发生 的事情或其产生的态度拓展开去。另一方面,报道时要具备全局意 识,从积极引导舆论、稳定大局出发展开论证、评述。不能因为对 某些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时,忽略了大局意识。如在对某 些犯罪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应同时注意加强对公众进行正面教育 和引导,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二、 舆论监督与国家法制建设的问题
《焦点访谈负面效应分析》的文章中谈到:一是 焦点访谈“有破坏司法程序和组织程序之嫌。凡事经焦点访谈一报, 即予雷厉风行查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二是“可能造就了一个 以它为代表的新的特权阶层……部分替代了法律和共产党组织程序 所应起到的作用”。三是“以其包青天的面目,对法治精神本来就 很薄弱的底层民众的误导”。我们觉得,作者上面谈到的三点概括 为一点就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有可能破坏国家的法制化建设、 有可能不利于人们法制化观念的建立。
三、时新性和时宜性的有机统一
新闻的时效性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这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评论虽然不及消 息的时效性强,但是也要参与时效性两方面的竞争。
因为一方面,能否迅速、及时地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予以报道和评 论,即能否把握时新性,是衡量一个电视台水平与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而 《焦点访谈》时新性主要表现在对国际时事以及国内重大问题能迅速地作出 报道与评析。如《焦点访谈》播出的《中俄联合军演》、《西安宝马彩票案 追踪》。两期节目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就进行相应内容的新闻述评。这 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其时新性可见一斑。
二、舆论导向与新闻接近性并重
《焦点访谈》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必然会引起 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都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 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 烈要求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 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全都是党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 《“台独”没有和平 分裂没有稳定》对当时紧张的台海局势进行剖 析;《集结号》在《集结号》贺岁电影上映不久之际反映国产影片 新探索问题。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 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 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 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 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成功之道
《焦点访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把视点投向 于大众最为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矛头直 指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在社会上掀起了极大的反响。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五位领导人曾 亲自过问《焦点访谈》反映的问题,并督促查办;李鹏、 朱镕基、温家宝也先后视察《焦点访谈》并题词。而普 通民众则把《焦点访谈》视《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据统 计,每晚收看这个栏目的观众多达三亿,每天有数千观 众通过电话、传真等形式提供线索、反映情况,数百人 在电视台东门排着长队要求上访。《焦点访谈》的意义 与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一般新闻节目或电视节目的层面。 《焦点访谈》已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权力监督手段之一, 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代表舆论监督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点访谈》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 呢?下面,我们就从栏目本身的特色来寻找答案。
把握分寸,正确决定监督的数量界限。舆论监督 中绝大多数是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应该说这样揭 丑型的报道使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法之徒的丑 恶行径曝光,许多积聚了多年的社会问题在《焦 点访谈》的关注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得 到了有效的解决。(这就不举例说明了。而且在 这一节目中正面报道和揭露性报道也是很常见的) 但是在我们的媒介“大刀阔斧斩乱麻”的同时, 应注意适当的正面报道可以让人民感受到社会的 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更加安居乐业、幸 福生活。
当然,也不是如那位网友所说,《焦点访谈》的作 用不是“拔钉子”,而是碰钉子。作为中央级媒体的节 目,其所报道、批露的应该是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意义 的问题,对于乡镇、乡村、地方问题的揭露由各个地方 电视台自己的监督类节目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们的舆 论监督不应该讨论打“苍蝇”、打“老虎”的问题,只 要符合下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就有必要将舆 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一,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 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 乱社会、搞乱人心;第二,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 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 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 视听;第三,有利于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干预 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应该说,这种夹叙百度文库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是极为多见的。 《焦点访谈》也不例外。它的突出特色不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而 在于它应用得妥当而巧妙。具体地说,就是他较好地把握了如何将 “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严密的思辨性提 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焦 点访谈》成为真正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 服人的权威论述。因此《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解说之间常常 闪烁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辉。尤其是主持人节目结束之前一番简短 有力的点评,更是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 述评结合的价值再次凸现。
一、“述”与“评”双拳出击,互相补充
从节目属性分类上来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 节目。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现场材料和背景材 料,使评论时观点的形成有了客观事实基础。“评”则是对相应的 事实展开的分析说理。那么顾名思义,电视述评节目就是将对新闻 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 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 贫困县的大拆迁
四、正面宣传与揭露性报道并重
《焦点访谈》在创办之初多为批评揭露性报道,在当时舆论 监督型节目缺乏的情况下,一直收视率非常高。虽然十余年 来,栏目的舆论监督内容一度在下跌,这背后纵然有一些无 奈的原因。但是它的栏目思路是一直保持着的,那就是坚持 正面宣传和揭露性报道两手抓。从节目自身面临的大环境来 说,社会处于一定的过渡转型时期,《焦点访谈》更多地承 担了一个导向或是正面的作用,正面报道应占据一定分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焦点访谈》作为 央视的一档招牌节目,同时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喉舌,不可能 总是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公众始终处于一种感受社会黑暗 的状态。为了激发公众推动社会更好的前进的信心与动力, 它特殊的主导角色,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必须起 到引导正面宣传的作用。因此,上级对《焦点访谈》的程序 报道的节目要求必然增多。” 在正面报道必然增加的同时, 揭露性报道并非一味减少,而是根据各个阶段的需要作出调 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