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在当前高考体制下,应对新课程(人民版教材)内容多,学时少的现实困惑,其核心对策应是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狠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ⅰ模块《专题六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三课时《罗马人的法律》为例)谈谈自己在提高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探索。
首先,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理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源头。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晰课程“三维目标”,做到全面化,整体化;第二步骤是依据学情,设计学生可认知性目标,或是认知知识点,或是发展能力;应避免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而导致教学难度过大,加重学生的负担,力求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高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感性层面或只会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都比较陌生,知识储备有限。
以上述为依据,设计“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内容,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及历史影响,理解认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提炼并运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好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罗马法在法制史上的地位及局限,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认识法制建设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意义。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罗马法的变化及原因、感受罗马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样,即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做到既强调知识、技能,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重视预设目标,也重视非预设(生成性)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中确实遇到不少的困难和困惑,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历史学科教改的成败。
因此,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新课程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性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沿用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去教育学生,就会使书本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得不到体现。
因此,必须冲破传统历史教学观念对历史教师思想的束缚,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知识的广度。
包罗万象,融汇古今,时空跨度大,内涵丰富,充分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
所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 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 ( 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等) 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 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
当然,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较好的专业文化素质,还应该具备其他的素质,如教学能力素质、科研能力素质、技术素养等等。
二、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们也是最为喜欢的是充满新鲜感的体验式教学,却很反感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学会倾听,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站在同等的高度,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变化,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判断,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判和梳理,在课中对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的变化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捕捉,把从学生身上得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逐步形成与学生同步的教学体系,贴近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对历史课产生兴趣。
高中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法[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法的探究【摘要】教师教得再好学生学不会也是白教,教师教的是学生可不是书本,学生需要学习,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本文从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采用多种合作方法两方面论述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
【关键词】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的发展,下面我就此谈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1.自由式。
在开学伊始,教师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采取3—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
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的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
因此在运用基本合作性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基本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3人至4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摘要:关键词:历史论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
在新课标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思考论文
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摘要:在新课改及创新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历史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加强,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
这段时间以来我对于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认真的思考,在此,我对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浅析。
关键字: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性【中图分类法】g633高中历史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推广下,历史教学面临着新课程的严重冲击,高中历史教师作为学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掌握知识的技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实现学习高效性。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了几点感悟。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师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教与学的定式思维,教师机械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加上高中学生对历史科学肤浅的认识,认为历史科学的学习仅仅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甚至临时抱佛脚也可以应对考试。
由于这些方面的限制,使得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难上加难。
当然,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探索,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明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师只作为知识的引导者,而科学的内化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通过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课堂中放下师教尊严,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教会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思考,敢于提问。
同时也可以开展小组辩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会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从而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范本6篇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范本6篇【篇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本校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重视,缺少兴趣,甚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
每一届都有为数不少的历史学困生,转化历史学困生成为历史教研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历史学困生的成绩是暂时落后,但并不能代表这群学生没有学好历史的希望。
那么,如何引起本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现拟从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因素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因素(一)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动机在做本小课题之前,我们抽样对某些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出现较强的历史学习动机首先是因为学业水平考或是高考要考历史。
学业水平考试所有学科全部及格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这就要求历史必有考试及格。
高考中,文科生必须考历史,要想上理想的大学,历史他必须考出好的成绩,尤其是农村的学生。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一部分学生才产生了较强的历史学习成绩动机。
在之前调查中发现,有85%的同学表示“如果不考历史,将不会花时间学习”,而“我努力学习历史,是为了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有好成绩,将来有好前途”,得分高居各个理由之首。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考试制度这一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学校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也强。
而一所农村薄弱高中学校,不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学校各类硬件建设都远远落后于示范类学校。
再加上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都较差,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历史学科更低。
进入到我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低,甚至于不想读高中,或是家长逼迫过来读的,或是不读书不知道能干点什么。
这样的学生在初中已经被科任老师视之后进生,而他们在初中时也是破罐子破摔。
到高中后,学业任务更重了,困难使得这些学生更不想读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刍议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而且,课时量的减少,知识量的增加,也成了不争的事实。
因此,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高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我们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民主课堂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教育教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教师能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的体验过程。
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二、提高教师素质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
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越高素质,要经常给自己充“电”。
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思想品质、学识能力上起表率作用,让学生信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1. 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探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的问题。
通过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同时,本文也会分析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历史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通过研究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案例,分析如何将这些遗产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3. 科技时代的数字历史教学本文将探讨科技时代下数字历史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虚拟实境等数字技术,如何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4. 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探讨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如语文、地理、美术等,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使历史教育更加有意义和有效。
5. 创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创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效果。
6. 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本文将研究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方式。
通过参观实地、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场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7.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研究思维导图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8.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历史教学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历史教学。
通过引入不同文化的历史案例,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和跨文化意识。
9. 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教育变革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教育变革。
对高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只要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点,便可以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这种为高考而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彻底摒弃,代之以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我们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辩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材料、活用教材的能力。
现结合教学探索对高中历史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转变备课观,预约课堂精彩备课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
对于整个教学来说备课是精彩教学的预设,里面包含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部分教师认为备课没用,片面地认为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全就可以掌控课堂。
这样的备课观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学情,是典型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具体学情,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有效备课。
每届的学生,每班的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不利于学生素养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进程的预演,是教师授课的具体体现,我们要高度重视,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要明确此节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如何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地来收集信息,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真正打造一个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同学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同学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同学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同学的历史思维力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同学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进展。
类似例子有很多,历史老师必需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育同学思索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力量,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转变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看法、观点不任凭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为同学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我对高中历史教学几点看法和做法论文
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做法摘要: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不断涌现一些心得,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深深感觉到要想做好一个老师,还有太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来补充,太多的教学经验要学习。
教学经历逼迫自己思考,不断思考就会让自己偶尔获得一些体会,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历史教学者的基本心得,笔者由此提出几点看法和做法,以求得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看法;激情;架设;兴趣作为一名年轻的高一历史教师,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同学们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中国近现史当作是炒初中历史的“冷饭”,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自认为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2.对学生来讲,初中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3.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事,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历史学科长期以来使人困惑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既要适应高考,又要搞活课堂教学,便成为令人棘手的问题。
对历史学科而言,搞活历史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想搞活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传道,学生领会;老师授业,学生作业;老师解惑,学生却感到更为困惑。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不打破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就无法展开,现代教学论中的首要原则是”因学定教”。
而目前常见的课堂教学却是”因本定教”。
这样,虽然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知识载体”作用和老师的专业特长,但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所忽略,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因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
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
因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突出特点:(1)总的精神是围绕”学法”设计”教法”。
(2)在教材内容处理上,并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的系统阐述,而是根据学生可能的自行掌握程度,拟定教师点拨式和启发式讲解的轻重虚实,板眼节奏。
(3)在设计步骤上,先从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再结合本章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总思路,然后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4)在个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像”因本定教”式教学设计那样,把授课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学生的具体答问预告规定出来。
根据以上四个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思路。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点拨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讲述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比较法、结构法、板块法或其他教学方法。
因学定教的实质在于教会学生怎么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要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尽量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对于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唇舌。
即使遇到重点难点问题,老师也不该直接讲明。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教研课题论文报告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教研课题论文报告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大量年代性的事件,是学生很难理解与记忆的,因而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总是较为低下。
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越来越追求技巧化与高效化,想要达到此目标,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将技巧性的课堂导入应用到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确保其进行热情化的学习,真正的喜欢上历史课程。
一、现状分析在现代化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较多教师对于课堂导入教学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透彻的,但由于现实教学中学生及教师都承受着高考的压力,自然想要将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所以基本上课中都是直接授课,导致对于学生课中有没有快乐的学习、学习效果好不好都没有过多的关注。
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看似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成绩的提升有些许帮助,但实际上对于其学习没有任何的益处。
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始终处于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中,学习情绪低落,自然学习思维也相对淡薄。
试问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如何获得好的学习体验,又如何去提升其成绩、能力与素养呢?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地看待课堂导入环节,更应该意识到课堂导入对于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巨大作用,要设计出多元化的导入内容,将其教书育人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导入方略分析1.故事导入。
对于较多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恐惧心理较大。
教师需要意识到此点,并利用故事导入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导入教学,这样一方面历史故事都比较有趣,能更快地启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对知识产生熟悉感,彻底打消恐惧学习心理。
另一方面,历史故事不同于历史知识,其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能使其有效地记忆历史事实,探寻历史学习规律,逐渐培养历史学习素养,客观地看待历史学习及问题。
当然故事导入的方式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有技巧、有方法。
比如:语言要精简、生动,还要适当地融入各种动作与神情等。
语速要快慢适中,讲到高潮处要充满激情,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改进和优化教学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1、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在许多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探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刻。
2、教材内容的局限性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教材内容过于注重政治史和经济史,而对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
此外,教材中的一些表述可能较为抽象,缺乏生动性和具体事例,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历史学科被认为是“副科”,在高考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历史知识的记忆量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枯燥和繁琐,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4、评价体系单一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
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通过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当时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或者让学生分组合作,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
学习高中历史课堂论文
学习高中历史课堂论文【摘要】人生如戏,既然短暂的人生皆可作为一台戏剧,那么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更是一条长远大河。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媒介,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扩展高中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主动性,从而加强历史教与学中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其教学总目标是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核心,不断地累计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评价,从而优化其学习过程以及教学质量。
然而,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基于社会现代化、素质化以及学生个人思想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一些主客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困境。
1.1学习缺乏主动性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其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愈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
因此,不难发现,其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主导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其核心是架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在针对一次关于“高中历史自主阅读”的调查,其中55%的学生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30%有兴趣化的自主阅读;25%的是基于高考的因素),其余45%的学生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8%的学生放弃历史学科的学习)。
笔者认为,从一个简单的“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依旧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临界状态,面对历史的语言与内容学习缺乏自主性,从而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1.2“教学”引导缺失化此处,笔者把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统称为“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无论是情境教学、探究教学、自主教学等,其联系的关键环节便是“教学”引导。
只有把“教学“引导贯穿整个教学课堂中,才能让历史教学文本中的知识点、难点、重点、疑点等悉数传授,让学生们更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教学”引导缺失化,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1.初中学校在整个三年教育体系中对于历史教学的并未纳入中考范畴,导致高中生学习思想上并未重视;2.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略有不足,如:教学语言技能、现代历史评价,其实践性有待加强。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贯彻落实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
(一)研究教材,整合资源,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众所周知,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备课,假如没有提前备好课,那么就无法上好每一堂历史课。
在备课时,许多教师只是关注教材本身,他们把目光局限在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却没有注意到其在教学中的“面”。
事实上,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教材设计时,是从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来看的,所以说,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把备课的内容局限在本堂课上,而是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来备课。
譬如,我曾经参加过一节研讨课——辛亥革命,在教学中要做到把握课程目标,做好全局规划,统筹安排到位。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评价,从这堂课中,教师学到了怎样摆脱以往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的作用、意义。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探究具体问题时,没有提前定性下结论,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历史问题。
还有专家认为,整堂课的教学节奏紧凑得当,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课堂上的互动性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顺利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最后,评委们都给出了较高的分数,认为本堂课开展得十分顺利,合理整合了历史资源,是一堂高效的历史课。
因此,从种种实践结果来看,教师应当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研读新课标的要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历史课。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大量观看网络上的优质课程,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在教学期间使用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认真记录下每堂课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期间,我发现当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探究、学习、思考、训练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总结、提高。
在历史课堂上,往往会有许多突发情况,这些都有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的固有程序,可能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偏题怪题,教师提前并没有准备,这就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论文(3篇)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论文(3篇)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中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自然包括文综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怎样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一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每一位在职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课堂当前的现状实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最终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对应的实行调整。
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使历史知识教学和水平培养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
追求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清教学中存有的问题,探索出准确的高效课堂途径。
一、当前历史课堂效率偏低的原因首先,从教学理念来说,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仅仅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并没有把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有效地结合起来,也不能保证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占主体地位,进而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观点相对落后。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因为我国特有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考备受瞩目,受其影响,历史课程的学习变成以分数来评判,学习方法变成为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教师也仅仅一味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从师资队伍的配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当然,很多历史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也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过于单一,不能生动形象地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都很落后,等等。
二、构建历史课堂高效性的途径1.为了提升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先认真备课,选择准确的教学方法,进而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授课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合作性学习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采用多种合作方法、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三方面论述合作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实施初探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合作性学习作为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合作性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频频采用,实践证明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友好交往、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1.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
(1)自由式:在开学伊始,教师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采取3-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
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
因此在运用基本合作性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3人至4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
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3)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
如同桌式、拼盘式等。
2.采用多种合作方法
(1)目标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对自身进步,对班级的重要性、迫切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团体合作观,并制定适合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在合作研究目标方面,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通过查阅、阅读、归纳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查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能力;通过编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2)课堂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互助合作的技能,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不中途打断发言,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得到有用信息等等。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互动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拓宽互动互助的领域。
实施时,教师要挖掘每个“角色”的潜力,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在互动合作性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这种高中历史课堂互助互动的合作性学习,不仅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因为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头绪较复杂,笔者将全班学生分组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第1—2小组围绕“官渡之战”来学习,其中第1小组为袁绍方,第2小组为曹操方;第3—4小组围绕“赤壁之战”来学习,其中第3小组为曹操方,第4小组为孙刘联军方。
每个小组先谈一谈本方的优势和劣势,接到任务后学生们认真地去查找相关内容;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请一名学生来点评四个小组的观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学生们把这两次战役双方的优劣势讲得很清晰,尤其是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前胜后败的原因,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地总结“天时”、“地利”、“人和”以
及战略战术对战争的影响,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课堂合作辩论: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所讨论的高中历史问题,给予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
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课堂辩论中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人人可以充当辩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担任记录员,学生座位可以围成马蹄形,便于面对面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了教材的内涵,同时激活联想思维;学生们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而且锻炼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学习:角色扮演能让参与学生体验其中的感觉,让其他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
同时扮演者更需要在过程中的配合,这既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学生才能的表演。
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历史剧的形式来表现的,把它们编成历史剧进行表演,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各种能力,如口语的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杯酒释兵权》时,设计成小品,学生自告奋勇担任有关角色,通过短短的准备,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台词和动作,笔者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全班学生鼓掌,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功感受。
学生不仅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和观众,编演历史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3.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
在开始合作性学习时最容易失误的有两点:一是方法指导不足,让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美其名曰合作性学习,而其实质是放羊式教学,自由放任,毫无目标与中心;二是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损害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显明.中学历史教学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吕世虎,刘玉连.新课程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