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促进胃肠消化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
②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③ 水谷精微
上输心肺 脾气散精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布散全身
26
脾
气
精气血津液充足: 面色红润、精力
健 运
充沛、肢体强壮
脾
消化不良:
失
健
运
吸收不良: 气血不足,如疲倦乏力、 头晕眼花、面黄肌瘦。
27
B.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
①脾气运化,吸收水液,生成津液,滋润全身; ②脾气转输水液,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 全身;
6
(2)病理上的整体性 ❖ 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 ❖ 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7
(3)诊治上的整体性 ❖ 诊断:由外察内----验舌、望面、切脉。
❖ 治疗: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 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形神共养
肺是体内外气体 清浊交换的场所。
主管气的生成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调节全身气机
通过呼吸运动,调 节一身之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
21
(3)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行水) 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疏通和调
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2
(4) 助心行血(朝百脉)
百脉
全身血液
肺 气体交换
(浊气)
8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天”,指整个“自然环境” ,包括气候
和地域环境。
❖ 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素问﹒ 宝命全形论》
9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variation)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 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 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 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施。
13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其证候不同, 因而治疗也就不同。
❖ 如感冒:可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 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 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14
❖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 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18
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为舌 (3)在液为汗 (4)在志为喜
19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宣发肃降-----是肺气的运动形式: ❖ ①宣发:指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 ②肃降:指肺气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20
❖ (2) 主气、司呼吸
: 主呼吸之气
百脉 全身血液 (清气)
生成宗气
助心行血
23
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开窍于鼻 (3)在液为涕 (4)在志为悲(忧)
24
(三)脾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 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25
A.运化水谷: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 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 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 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15
第二节 人体的主要结构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 经络(略)
❖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 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 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 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 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
28
病理变化(理解) 痰饮、泄泻、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喜燥恶湿”
源自文库29
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 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30
2.主统血----防止出血
病理--脾不统血
下部出血多见
阴道出血
便血、尿血、崩漏、 肌衄
3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
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 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
提纲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人体的主要结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三、构成人体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四、中医对疾病过程的理解-----邪正斗争
2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 主体,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 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 学。
10
❖ 证,即证候(syndrome),是疾病过程中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 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证的四要素: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 正关系)
❖ 证候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11
❖辨证,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
16
一、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 六脏。
17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脉:又称血之府,即血管。 ❖ 涵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2)主神志 A.主宰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B.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
❖步骤:
1、四诊收集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 2、用中医理论分析、综合; 3、辨清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证); 4、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12
论治 ❖ 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步骤: ●因证立法:依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随法选方:随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
皮下出血
31
3.主升
②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③ 水谷精微
上输心肺 脾气散精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布散全身
26
脾
气
精气血津液充足: 面色红润、精力
健 运
充沛、肢体强壮
脾
消化不良:
失
健
运
吸收不良: 气血不足,如疲倦乏力、 头晕眼花、面黄肌瘦。
27
B.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
①脾气运化,吸收水液,生成津液,滋润全身; ②脾气转输水液,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 全身;
6
(2)病理上的整体性 ❖ 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 ❖ 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7
(3)诊治上的整体性 ❖ 诊断:由外察内----验舌、望面、切脉。
❖ 治疗: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 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形神共养
肺是体内外气体 清浊交换的场所。
主管气的生成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调节全身气机
通过呼吸运动,调 节一身之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
21
(3)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行水) 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疏通和调
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2
(4) 助心行血(朝百脉)
百脉
全身血液
肺 气体交换
(浊气)
8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天”,指整个“自然环境” ,包括气候
和地域环境。
❖ 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素问﹒ 宝命全形论》
9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variation)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 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 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 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施。
13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其证候不同, 因而治疗也就不同。
❖ 如感冒:可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 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 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14
❖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 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18
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为舌 (3)在液为汗 (4)在志为喜
19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宣发肃降-----是肺气的运动形式: ❖ ①宣发:指肺气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 ②肃降:指肺气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20
❖ (2) 主气、司呼吸
: 主呼吸之气
百脉 全身血液 (清气)
生成宗气
助心行血
23
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开窍于鼻 (3)在液为涕 (4)在志为悲(忧)
24
(三)脾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 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25
A.运化水谷: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 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 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 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15
第二节 人体的主要结构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 经络(略)
❖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 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 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 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 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
28
病理变化(理解) 痰饮、泄泻、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喜燥恶湿”
源自文库29
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 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30
2.主统血----防止出血
病理--脾不统血
下部出血多见
阴道出血
便血、尿血、崩漏、 肌衄
3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
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 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
提纲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人体的主要结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三、构成人体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四、中医对疾病过程的理解-----邪正斗争
2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 主体,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 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 学。
10
❖ 证,即证候(syndrome),是疾病过程中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 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 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证的四要素: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 正关系)
❖ 证候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11
❖辨证,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
16
一、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 六脏。
17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脉:又称血之府,即血管。 ❖ 涵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2)主神志 A.主宰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B.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
❖步骤:
1、四诊收集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 2、用中医理论分析、综合; 3、辨清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证); 4、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12
论治 ❖ 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步骤: ●因证立法:依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随法选方:随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
皮下出血
31
3.主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