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_户可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2期总第23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

2013Serial No.236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户可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胡万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户可英1,胡万钦

2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和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和日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和途径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日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2-0069-04

长期以来,德国和日本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

育。虽然它们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名称,但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两国高校意

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途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它们的经验和问题,可以获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德国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从历史上看,德国统治者一向注重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二战以后,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德国人习惯于用“政治养成”一词,其实质就是意识形

态教育[1]

1968年,德国联邦议院规定,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机构,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在黑林州的宪法中就提到了:高校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培养青年的

品质,

向他灌输“政治责任感”[2]。政治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德国人民以思维严谨、富有尊严和责任感闻名于世。德国高校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的伦理课与社会课尤其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德国历史和德国地理方面的教学,在各科教材中也都强调介绍德国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

迹,德国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2.宗教教育

德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它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德国

一直把宗教视为公民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两德”统一多年后的今天,宗教课程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德国高校的

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合作关系,宗教课在国家的监督下由教会全权负责,内容以教义为主,不同的教派教育内容不同,校方对宗教课不得干涉。宗教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精神等,内容不断注入意识形态的成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德国教会对宗教教育内容进行了生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其十分贴近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启发性,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3.民主、法制与和平的政治教育

由于二战前德国法西斯对人权的践踏,纳粹党对人民的欺骗,二战失败以后,人们在精神上处于迷茫与危机状态。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首先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进行了清除,对纳粹党也进行了彻底的历史清算,并伴之以宣传国家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进入21世纪,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围绕着民主与法制这样的主题进行,灌输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

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日本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家国思想浓厚。由于日本没有自己深厚的固有文化,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和二战时期,又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

畸形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也相应地从要求学生忠于封建国家制度转向了忠于资本主义制度。二战以后,日本按照美国的意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改革,却并未完全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而是把本民族的家国意识、忧患意识融入外来的文化之中。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核心价值教育,最终成就了日本的成功。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阶级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永恒主题,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情感教育,而实际上是指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为祖国和民族献身的精神。

首先,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虔诚天皇。经过二战后的改革,日本天皇已由“神格”转向了普通人,天皇按照规定只能具有国家象征性的意义。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皇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仍是国民精神的寄托,这样就赋予爱国主义一种可视的、更具体化的内涵。其次,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忠诚于国家。日本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了日本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继承了古老的儒家思想文化,赋予忠字以特殊的含义。日本高校教育学生要有忠诚于团体的精神,在日本,国家被视为大团体,忠诚于团体也就意味着忠诚于国家,对国家要有贡献精神。日本高校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比较全面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并行,高校要求学生既要努力做好“日本人”,又要有对“全世界的人们有正确的理解与热爱的心情,做一个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3]367。

2.民族精神教育

二战后,日本把勇于进取、忠诚国家、舍身奉献视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日本高校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把传统的忠道、皇道也寓于其中,通过宣传日本发展的光荣史以及“民族英雄”事迹,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从而,日本政府在精神上就牢牢控制住了青年一代。日本高校正是通过这种饱含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教育缓解了道德方面存在的危机,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秩序保证,为经济的发展输送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3.人生观教育

日本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旧的封建主义国家人生观被铲除,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学校鼓励学生要树立新的人生目标,积极寻求人生的意义。高校也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强调尊重个人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做事要尽职尽责,为人诚实正直,要通过个人的奋斗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价值。

二、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1.政治教育课

德国学校主要通过“政治教育课”来进行政治养成教育工作。从1952年以来,“政治教育”在德国所有州都列为必修课。德国小学把宗教课、公民课列为政治教育课,而高校主要是通过神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主要科目的教学,又要有其他科目的配合。

德国除了政治教育课,还有政治陶冶课。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课,包括地理、历史、社会常识等三门学科。由于德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的教育管理方式,因此,各州的政治陶冶课内容是不同的,但主要介绍的都是国家的政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在德国,不仅大学文科课程教学渗透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理工科教育同样如此。德国高校规定,任何一门理科专业课程,都要从社会伦理以及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学习,并要根据各学科的内容,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举行讨论会、论坛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德国人非常善于理性思维,德国人做事非常严谨,德国人整体素质偏高,这些和高校成功地实施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

2.家庭教育

家庭在德国的社会传统中具有核心作用。《德国基本法》第六条规定:父母的自然权利就是抚养和照顾孩子,这是他们最基本的责任、义务以及使命[3]190。国家不会迫使父母把某种价值观念传授给下一代。传统的德国家庭内部都是以父亲为主导的,父亲在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力,父亲的决定就意味着是家庭成员协商的结果。德国的家庭就是以这样一种“自觉”的方式把道德教育传递下去。同时,父母们也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与劳动能力,规定孩子必须完成一定的家务,这样,孩子在家庭里面就具有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可以说,德国的家庭无愧于被称为“最负责任的社会组织”。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德国科技发达,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用以各种课程。比如,宗教课借助于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会使课程变得形象而富有吸引力。

当代德国迅速发展的原因无疑是重视教育。德国的义务教育从6岁实施到18岁,教育高度发达。德国的农村青年都有中专以上的学历,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大学生。德国大学生热衷于组织团体活动,德国有八十多个跨地区的青年联合会,这些青年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德国大学生需要参加服兵役活动,或者选择参加援助及民役服务等活动。这些政策无疑加深了德国青年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说,德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实现了主题化、隐性化与生活化。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日本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有严格规定:教师必须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上,教师的举止、仪表、语言、学历等也必须符合学校的要求。高校不希望、也不鼓

07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