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_户可英
纳粹的意识形态
![纳粹的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700ad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c.png)
纳粹的意识形态纳粹(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极右翼政治党派。
纳粹的意识形态深深影响了德国社会,其思想和行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
本文将探讨纳粹的意识形态,从其政治、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智主义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纳粹政治思想纳粹的政治思想基于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重要理论家的观点,鼓吹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和独裁统治。
他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来实施集权政治。
此外,纳粹还倡导对某些社会群体实施歧视和迫害。
纳粹的政治思想打着“保卫国家利益”的旗号,但实质上是以极端主义为手段来追求权力和控制。
二、纳粹的种族主义纳粹的种族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的种族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同等级。
纳粹将雅利安人视作最高贵的种族,认为他们具备优于其他种族的生理和智力品质。
相比之下,他们将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少数群体定义为“劣等种族”,并从法律和政策上加以歧视和迫害。
纳粹的种族主义观点严重侵犯了人权和尊严,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三、纳粹的民族主义纳粹强调对德国民族的优越性和保护。
他们鼓吹德国人民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纳粹将国家与民族紧密联系,将德国的兴衰与民族的兴衰相互联系。
纳粹的民族主义扭曲了对外国事物的看法,导致德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侵略和扩张政策,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纳粹的反智主义纳粹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持有怀疑和敌对的态度。
他们认为自由思想和学术研究会威胁到纳粹的统治。
纳粹试图控制和操纵教育体系,以保持对群众的思想控制。
纳粹的反智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科学和文化的扭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是这种反智主义的观念导致了德国的崩溃。
结论纳粹的意识形态充满了极端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智主义的思想。
纳粹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破坏。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警惕类似的极端主义思潮的兴起,倡导以和平、包容和平等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观,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_李望舒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_李望舒](https://img.taocdn.com/s3/m/841f645ba8956bec0875e305.png)
!"
个中国儒学所独具的特征 % 。日本对西方文化的 吸收同样立足于与国情相结合。例如,日本在学 习、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拓展了现代德育内 容,提出了个性教育的思想,以鼓励学生张扬个 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日本 的个性教育与西方的个性教育有着根本的区 别,它以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个 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这些 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样,日本的个性教育 既含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个性、培养独立自主 的现代意识的内容,又含有为了集体的利益而 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这种个性教育是典 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a4856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4.png)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启示•结论01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这本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等。
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二是关于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启示研究;三是关于这些理念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具体理念的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等。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02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二战期间的战略家
![二战期间的战略家](https://img.taocdn.com/s3/m/cfc4f7b3f121dd36a32d82e9.png)
二战期间的战略家一、美国罗斯福当之无愧,一流战略家。
主要依据:1、改变国会的保守态度,促使美国参战:制裁小日本,冻结日本财产,禁运战略物资,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声言保护西半球利益,终于刺激鼠目寸光的大和民族首先发动对美国的袭击。
2、采取先欧后亚战略。
小日本根本不在罗斯福的眼里,就是一个小丑。
德国则是相对的心腹大患。
3、设计战后世界秩序。
4、基本不参与战争指挥,放手交给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
这才是真正的大战略家。
但并不代表罗斯福不懂战争。
当前线指挥官对疯狂的“神风敢死队”的攻击感到束手无策而请教总统时,罗斯福果断指示“将老鼠打死在洞穴里”,顺利解决了这一史无前例的难题。
二、德国客观地讲,仅从学术角度说,希魔当之无愧。
其次于罗斯福的地方在于不够冷静。
主要依据:1、希魔在最大程度地争取盟友,为战争服务:与日本、意大利结成轴心同盟;与奥地利造成合并的假象,争取苏台德日耳曼人的回归与支持,取得了芬兰、罗马尼亚的仆从。
2、合纵连横,麻痹对手。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争取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支持与分赃;侵略波兰争取苏联的支持与分赃;巴巴罗萨计划很成功,至到侵略苏俄成为事实时,斯大林还不相信;侵略法国时还在向英国喊话:盎格鲁人和日耳曼人是两个优秀的民族,两国应该联合统治欧洲,侵略英国时还在向美国人喊话:德、美两国人民应当取得谅解,分别统治东半球和西半球;侵占法国后还把法国统治者拉在自己一边。
3、对所谓的中立国予以适当尊重,像西班牙、瑞士、瑞典。
4、对美国,虽不报任何幻想,但也绝不主动招惹,直到愚蠢的日本人偷袭珍珠港。
5、对中国,直到抗战初期,德国还是中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国,直到小日本侵略中国。
可以说,希魔把德国的战争机器发挥到最大化,纵横欧洲6年,最终由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所限失败了。
三、英国丘吉尔当之无愧。
主要依据:1、对德国不报幻想。
2、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与苏联结盟。
“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有永远的利益”3、拉美国下水。
学习西方,学哪一个西方?――日本关于德国学的讨论
![学习西方,学哪一个西方?――日本关于德国学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1f27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5.png)
学习西方,学哪一个西方?――日本关于德国学的讨论【摘要】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时,特别关注德国。
本文从日本对德国学的兴趣入手,探讨了日本学习德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教育制度以及经济模式。
通过分析日本学习德国的经验,提出了建议学习西方时要选择适合的内容的观点,并总结了日本学习德国的经验和启示。
展望了日本未来与德国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习西方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以促进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
日本与德国的合作不仅在经济领域有着潜力,更在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在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文明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学习西方,选择哪一个西方,日本,德国,兴趣,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教育制度,经济模式,建议,经验,启示,展望,交流,合作。
1. 引言1.1 介绍学习西方和选择哪一个西方的问题学习西方,一直是各国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吸引着许多国家前来学习。
在选择学习哪一个西方国家的时候,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不同的西方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教育制度和经济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西方国家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选择学习德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通过学习德国,可以让日本更好地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日本对德国学的兴趣日本对德国学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日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并对德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国被视为文化和学术重要的国家,其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学术传统吸引了日本学者和学生的注意。
德国在哲学上的贡献尤为显著,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日本思想界。
日本学者翻译了大量德国哲学著作,推动了德国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
德国的文学、音乐、艺术也吸引了日本人的目光,许多日本学生前往德国留学深造。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b53a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0.png)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养成学生一定的政治素质和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政治基本知识的教育,加深学生了解和把握本国的民主制度和基本价值。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篇一《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提要: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标内容和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借鉴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一、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1952)与它所在各州的分支机构共同组成。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是隶属于德国内政部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最高行政中心,其工作的进行是在内政部长的领导下全方位展开的,最终对其负责的是联邦,向联邦议院就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负责。
它的工作目标任务是通过尽可能宽泛的信息传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民众正确分析和认清政治事件的真实本质,加强公民民主意识,培养民众参与政治合作的能力”,联邦中心由管理部、计划和原则问题处、五个工作组和东西方论坛组成。
同时,由经过联邦议院投票同意建立的管理委员会对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德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引导,从而确保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监督管理体现为:管理委员会确保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施行的教育工作的政治立场要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并且要遵循“超党派原则”。
所谓超党派原则,就是指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不能使单个党派的意志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基本法的民主和多元化根本原则。
同时,在遵循管理委员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管理委员会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育计划等这些重大事务进行监督,这些重大事务的实施取决于管理委员会的决定。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5)(含答案解析)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5)(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974b22d1f34693dbef3e07.png)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5)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首先发生在()A. 斯大林时期B. 赫鲁晓夫时期C. 勃列日涅夫时期D. 戈尔巴乔夫时期2.万隆会议的举办国是()A. 印度B. 埃及C. 印度尼西亚D. 阿尔及利亚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
冷战开始后,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斗争。
为什么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冷战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4.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5.下列各项中。
哪些发生在1949年?正确画√,错误的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______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_____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______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______6.冷战的表现形式有哪些?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
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还出现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9.2016年,英国就是否脱离欧洲联盟举行公民投票,投票结果显示,多数人赞同脱离欧洲联盟。
查阅资料,结合新闻报道,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10.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它在1991年却突然解体了。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亚非拉国家作出了哪些努力?12.问题思考: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亚非拉国家的发展道路仍不平坦,为什么?13.这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洲地图,请你对比现在的非洲地图,看看非洲政治版图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824f76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e.png)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篇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摘要: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及历史发展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征。
通过从历史上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到至今探索,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比较研究,从而起到对我国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借鉴与学习作用。
关键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德国都是作为欧洲强国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国家强大的背后是德国教育的强大。
诚如曾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著名元帅毛奇所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教育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分析、了解、研究德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对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词源学上的考察在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考察之前,有必要对德文语境下的“教育”一词,进行语言学意义上的剖析,以期能够真正了解它的内涵。
“教育”在中文语境中意思相对比较单一,但在德语中,却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词语表达,即(aus)Bildung 和Erziehung。
虽然这两个词语直译都可以用中文的“教育”来表达,但是两个词语内部深层的涵义有较大的差别。
一般认为,Bildung或者Ausbildung 意在知识、文化层面上的教育,并且强调教育的过程性。
比如职业教育,德文中表述为berufliche Ausbildung。
与此不同的是,单词Erziehung的动词形式是erziehen,这两个单词更多的是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目的是使之变得成熟、得到成长。
在德语中对该词使用较多是在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处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处在提高内在的素养的层面上。
上文所提到的“教育”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用德语表述为ideologisch- politische Erziehung,但是笔者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这一词语在德国一般仅出现在对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民主德国(DDR) 以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中。
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与意识形态
![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与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d81b3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2.png)
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与意识形态纳粹德国是二战期间最为恶名昭彰的政权之一,他们以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外宣传和意识形态的塑造,试图将这些观念灌输给整个国家。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和意识形态,并分析其对德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是其统治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粹党通过广泛使用媒体,如电影、广播和报纸,将其意识形态传播给民众。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他以其独特的宣传手法和口才成为了希特勒的得力助手。
纳粹德国的宣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他们通过歌颂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崇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纳粹党的标志,即纳粹党的党徽,被广泛使用在德国的各个角落。
纳粹党的党歌《希特勒青年之歌》更是在德国的各个场合中奏响,以此来强调纳粹党的统治地位和希特勒的领导能力。
其次,纳粹德国的宣传还包括对敌对国家和种族的恶意宣传。
纳粹德国将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描述为国家的敌人,并将他们描绘成邪恶的形象。
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通过制造并传播关于犹太人的恶意谣言和假新闻,试图将德国民众对犹太人的仇恨情绪煽动到极致。
纳粹德国的宣传不仅仅是对内的,它也试图影响国际社会。
纳粹德国通过宣传手段试图改变国际社会对德国的看法,以此来争取国际支持。
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也与其宣传息息相关,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德国的强大和希特勒的领导能力。
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是纳粹党统治的核心思想。
纳粹德国认为德国民族是优秀的种族,他们主张种族纯洁和种族优生。
纳粹德国将犹太人等少数民族视为“堕落的种族”,并试图将其消灭。
纳粹德国还倡导军国主义,试图通过战争来扩张德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粹党通过宣传和教育系统将其意识形态灌输给德国民众,试图将其看作是合理和正当的观念。
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对德国社会的影响表现在对犹太人等少数民族的迫害和对战争的支持上。
然而,纳粹德国的对外宣传和意识形态并未获得全面成功。
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c17e0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8.png)
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始于二战后重建和国家统一后的社会变革时期。
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民主的关键要素。
以下是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民主价值观。
德国历史的阴暗面,如纳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扩张,使德国人民更加重视人权、平等和多元化。
在学校教育中,德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学生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培养他们在公共领域中发表意见的能力。
此外,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公民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使学生对德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
在德国,人权和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基本价值观。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独立决策,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学校中有广泛的讨论机会,他们被鼓励批评政府和社会的不公正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三,真实与公正的历史记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政府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纳粹时期和二战罪行的记忆。
学校必须提供抗议罪恶行为的历史教育,并教导学生积极参与使纳粹罪行不会再次发生的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根除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
最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国际合作与宽容。
德国政府鼓励学生在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中积极参与。
德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此外,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宽容和相互尊重。
总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民主价值观、个体自由发展、历史记忆和国际合作。
通过这种教育,德国政府试图培养有良好道德品质、参与民主政治的公民,并提醒人们历史上的错误,以避免重蹈覆辙。
这种教育模式在德国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统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德国外交政策“克制文化”的衍变及影响
![二战后德国外交政策“克制文化”的衍变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461a8a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0.png)
·327·
l塞坐堕望皇里室窒全
实力和地位相适应的更大作用。 一方面迫于美国、英国等西方盟国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国内对
“9·11”事件发生后,施罗德迅速、敏感地认识到了阿富汗危机对德国 未来的意义。他数次表示,要“毫无保留地支持美国”,并从一开始就在军 事上支持美国的反恐怖行动,这同科尔当年在海湾战争期间的犹豫态度形成 鲜明对照。施罗德在美开始轰炸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后访问美国,协调双方 立场,密切了德美关系。小布什总统不仅称赞德国是美国“伟大的朋友”, 而且肯定了德国目前在中东地区发挥的美国无法取代的调解作用,肯定了德 国与伊朗发展更密切的双边关系对西方的意义。
在战后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和两极格局解体的初期,德国对外政 策的“克制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既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宽松 的国际环境,也为德国建构了良好的声誉。正是这诸多的正面经历和积极效 果,使得德国的政治家们将其视为化解误会和矛盾的法宝,并持之以恒地传 承着。
然而,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欧洲形势的急剧变 化,德国对外政策的“克制文化”逐渐受到西方盟国的质疑。从1991年爆 发的“海湾战争”,到2001年开始的国际反恐战争,美国、英国的政治精英 都主张德国应发挥正常作用,并承担起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包括参与北约 和西欧联盟的军事行动。曾任美国驻德大使的丹尼尔·S·汉密尔顿在1994 年出版了一部有关统一后的“柏林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关系的书,①其作者 都是可直接或间接对克林顿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的人。他们明确呼吁德 国决策者要在外交政策方面转变思想,放弃“克制文化”。该书指出,德国 只有成为“正常的国家”,才能成为美国真正的伙伴。所谓“正常的国家”, 是指德国应承担起新的世界领导责任,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与其统一后的国家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cfccb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e.png)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作为东亚国家的一员,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现实启示进行分析。
一、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 推崇自由和平等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倡导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观点,提倡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在日本高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不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约束。
这种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培养了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日本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而且,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义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使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能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1. 教育资源不均衡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日本高校数量众多,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名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和教学条件欠佳的困境。
这种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均等,制约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2. 学术腐败问题严重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学术界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一些教授和学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干扰学术正常秩序,损害学生和社会的利益。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思想探索二战时期的极端主义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思想探索二战时期的极端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75402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7.png)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思想探索二战时期的极端主义纳粹德国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思想探索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纳粹党的意识形态——纳粹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极端主义的集大成者。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的兴起和纳粹主义的核心思想,分析其原因,并评估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一、兴起的背景纳粹德国的兴起是深受德国历史、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之中。
《凡尔赛条约》的巨额赔款使得德国经济雪上加霜,政府的无力应对导致社会动荡。
此时,出现了纳粹党这样一个极端主义组织,坚决反对《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并宣扬德国复兴的理念,这得到了一部分德国人的认同与支持。
二、纳粹主义的核心思想1. 种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纳粹主义的核心思想包含了极端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们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是"次等的",主张推行种族净化政策和种族优生制度。
这种思想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导致了大规模的种族迫害和战争罪行。
2. 国家至上主义与极权主义纳粹主义强调国家至上和领袖崇拜,主张建立集权的极权政权。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党控制了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专制措施。
这种国家至上主义和极权主义对德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大多数德国人失去了个人的自由与人权。
三、兴起的原因纳粹德国的兴起有多重原因,其中既包括内因也包括外因。
1. 内因内因主要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以及德国民族主义的复兴。
经济危机打击了德国的经济与社会稳定,使得人们对现有的政治体系与政党失去信心。
纳粹党的民族主义理念迎合了德国人对国家复兴的期待,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2. 外因外因主要包括《凡尔赛条约》的不公以及国际社会的冷漠。
《凡尔赛条约》予夺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剥夺了德国民族的尊严,导致了德国人的国家认同危机。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德国的举动缺乏应有的反应,使得纳粹党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地推行其极端主义思想。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4c3f5c576eeaeaad1f33051.png)
谢谢您 Thank you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来自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二)内容
任然
1.民主政治教育内容 2.宗教内容 3.伦理道德内容 4 德育理论内容 5.社会道德内容 6.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内容 7 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7 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
家庭是德国传统沿袭的核心,被誉为社会与国家的 “胚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 的补充和完善。若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众多道德教 育的目标是无法完成的。德国传统的家庭内部以父亲为主 导,决定则是协商性的。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道德教育就是 通过这种模式将德意志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自然地传递下去 的。正是由于家庭生活的这种轻松的氛围和非正式的弹性 教育恰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漏。家庭和学校双管齐下, 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德国同样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德国的家长们并不像 中国的父母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包办事情。在德国人的观 念里,劳动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能够 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 德育理论内容
二战后,德国重建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任务, 而且包括医治人们的精神创伤。人们在战后陷入精神危机 ,对一切道德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德育肩负起疗伤及 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德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有很大发展, 德国学校对于德育的培养可归纳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 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 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 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 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 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其中对当代德 国学校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鲍勒诺夫“朴素道德德育观” 和布贝尔的“品格教育”、“价值教育”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060f4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c.png)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张俊梅
【期刊名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0)001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张俊梅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3
【相关文献】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探析 [J], 孙淑桥
2.虚假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 [J], 陈鹏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探析 [J], 江崇新
4.《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语境中"现实的个人"概念探析 [J], 李夕璨
5.《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语境中“现实的个人”概念探析 [J], 李夕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战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曲折过程_景德祥
![二战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曲折过程_景德祥](https://img.taocdn.com/s3/m/0e0fbcf3941ea76e59fa0404.png)
的法案。&’#& 年,又通 过 了 恢 复 &’%# 年 原 纳 粹 高 级 文 武 官 员 因 此 得 以 重 返 政 府
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职位的法律。随着 机关。没有一个纳粹时期的法官受到起
冷战的加剧,西方占领国也失去了彻底 诉或丢掉职位。阿登纳总理府国务秘书
清洗纳粹分子的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 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
筑 公 司 的 工 作 经 历 受 到 舆 论 的 攻 击 ,被 了 波 动 ,这 与 在 ’()! 年 底 以 科 尔 为 首 的 勒 上 台 的 日 子 联 系 在 一 起 。 德 国 人 不 应
迫匆匆下台。
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关系。保守派对 该记恨于当年的战胜国,而应该把自己
’(&( 年秋天,在学生运 动 的 大 力 推 &" 年代中期以来左派对纳粹历 史 以 及 德 的 不 幸 遭 遇 归 结 于 罪 恶 的 纳 粹 统 治 。 魏
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
罪的镜头,这已成为联邦德国悔过自新
的经典象征。在勃兰特下跪镜头的影响
下 ,我 们 容 易 倾 向 于 过 于 简 单 化 的 结 论 :
二战后德国彻底反省了。这个结论虽然
没 错 ,但 不 可 忽 视 的 是 :联 邦 德 国 对 纳 粹
历史的反思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国的耻辱。’(&( 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 的命运真正感动了。但是进入 )" 年代以 时 自 己 承 受 的 灾 难 与 这 个 日 子 联 系 在 一
其 纳 粹 时 期 在 一 个 曾 设 计 过 集 中 营 的 建 后 , 联 邦 德 国 对 纳 粹 历 史 的 态 度 又 出 现 起 , 而 应 该 与 ’(** 年 ’ 月 *" 日 即 希 特
比较二战后日本与德国公民教育
![比较二战后日本与德国公民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13e57dd6f1aff00bed51e37.png)
二战后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主义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军国主义亦随之彻底崩溃而全部瓦解。
因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形成了两大权力体系,日本作为美国的追随者,其国际政策亦有明显变化。
从整体上说,战后日嫩的思想政治教育亦可分为两大阶段:美军占领时期和经济恢复、告诉增长时期。
1.美军占领时期的全面主义教育体制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此后很快被美军占领,直至1952年旧金山片面媾和条约生效为止。
美军占领日本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保证日本不再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另一方面是建立一个和平而又负责的政府。
为实现美国这一目的,美军在占领时期实施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政策,教育改革亦在这一策指导下进行。
为清算战时教育体制,清除军国主义思想,在1945年10月至12月之间,连续像日本发布四道命令。
《关于对日本教育制度管理政策的指令》、《关于对教员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开除、任命的指令》、关于取消政府对国家神道、神社神道的保证、支援、保护、监督及宣传的指令》、关于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及地理的指令》。
受美军的控制,这段时期日本的学校仿效美国,建立了全面注意道德教育体制,没有设立单独的修身或道德科。
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通过学校的全部课程和教育活动来进行,核心便是铲除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民主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
2.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的特设道德教育体制1951年,日美签订旧金山合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军对日本占领的结束。
从1956年到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三次增长高潮,日本一度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这一时期,日本就是在这种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展开的。
1952年,诗时任首相吉田茂指出,要通过本国历史与地理的正常教学来培养爱国主义,紧随其后,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方案,特别强调了在社会科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随着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恢复,日本的民族意识和独立性重新高涨。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b12521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4c.png)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思考互联网是继第一次蒸汽技术革命、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后的第三次革命。
互联网的传播迅速性、言论自由性、身份虚拟性等特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平台最活泼的群体之一,构建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气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培养每一位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可能被网上各种错误的思潮所引导,从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整治网上不良风气,传播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一〕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网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更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思想文化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教导我们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剧烈地碰撞,让一些错误的思想侵蚀大学生的头脑。
因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有利于我国从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二〕促进学生全面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很多大学生只专注于大学课程,忽略了我国的热点新闻,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有利的途径,向学生传播我国的正能量事件,增强学生的政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我国政治的热点话题,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度,增加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遇到的挑战〔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能力太弱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更为兴旺的科技手段对我国互联网进行入侵,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制度和开展道路进行肆意批判。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69e2877fd5360cbb1adbba.png)
教育论坛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2期63幸福生活指南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胡 峰熊猫宝贝国际儿童成长中心 山西 忻州 034000摘 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这与其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阐述了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希望可以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造成重创,战后的日本面临经济崩溃的局面,缺乏物资与粮食,学校也处于瘫痪的状态。
日本能在这种局面中迅速改进,挤进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1、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1]。
1.1战后初期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二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制定相关的教育保障措施。
在1947年的3月31日,日本制定的《教育基本法》以及后来的《学校教育法》,都是在战后初期日本为保证教育发展制定的相关法律。
《教育基本法》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对日本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理念进行了规定。
《教育基本法》保证了日本全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出国家的一项义务就是为国民提供必要的教育。
《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学制为“六三三四制”,这是日本对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借鉴。
这两部法律的制定,阐述了日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的目标,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
日本依据这两部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合并与调整。
这是战后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日本依法治教的初始阶段。
这次改革对高等教育进行合并与调整,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在成功发展教育的同时,教育界新的教学理念以及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1.2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教育改革 日本此次教育改革是在当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由于日本对高等教育基准的放宽,导致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猛增,大学入学率也成倍增长。
二战的战争宣传与意识形态斗争
![二战的战争宣传与意识形态斗争](https://img.taocdn.com/s3/m/e902bc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d.png)
二战的战争宣传与意识形态斗争二战是20世纪的一场全球性冲突,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
除了军事上的战争和战略,战争双方也积极利用战争宣传和意识形态斗争,以影响民众的态度和观念。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的战争宣传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
一、战争宣传的目的和手段战争宣传是战争双方在宣传媒体和工具的帮助下,通过宣扬自身的利益、目标和正当性,以及贬低对方的形象和行为,来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在二战期间,各国政府和军方都积极参与战争宣传,采取了各种手段来推动战争目标。
1.宣传海报和画报:海报和画报是宣传战争的重要媒介,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传达给公众特定的信息和态度。
例如,纳粹德国的宣传画报常常展示德国军队的英勇和威力,以及反对派的邪恶和弱点。
而盟军则通过海报宣传德国军队的残暴行为和侵略意图,以激发对战争的抵抗意识。
2.宣传电影和新闻纪录片:电影和新闻纪录片作为大众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战争期间,各国制作了大量的宣传片,以宣扬自己的利益和热情,同时贬低对方。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力求表现盟军的英勇事迹,展示他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3.宣传口号和标语:简短而有力的口号和标语,可以迅速传达信息,并激发人们的情感。
例如,在盟军反对纳粹德国的战争宣传中,使用了“自由”的标语和口号,以激励盟军士兵和支持者。
4.宣传演讲和广播: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经常通过演讲和广播向公众传达信息和动员士气。
例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讲和广播经常提醒英国人民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鼓励他们坚定地抵抗纳粹威胁。
二、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和形式意识形态斗争是各国对抗对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以争夺民众的支持和认同。
在二战期间,战争双方积极布局意识形态斗争,试图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改变对方的意识和信仰。
1.纳粹意识形态:纳粹德国试图通过控制媒体、教育和文化,向民众灌输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思想。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宣传机构,通过宣传海报、电影、演讲和宣传册等,对德国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意识形态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2期总第236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12,2013Serial No.236收稿日期:2013-09-15作者简介:户可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胡万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户可英1,胡万钦2(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和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
德国和日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和途径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日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2-0069-04长期以来,德国和日本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虽然它们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名称,但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对两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途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它们的经验和问题,可以获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德国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从历史上看,德国统治者一向注重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
二战以后,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
德国人习惯于用“政治养成”一词,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教育[1]。
1968年,德国联邦议院规定,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机构,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在黑林州的宪法中就提到了:高校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培养青年的品质,向他灌输“政治责任感”[2]。
政治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民族精神教育德国人民以思维严谨、富有尊严和责任感闻名于世。
德国高校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高校的伦理课与社会课尤其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德国历史和德国地理方面的教学,在各科教材中也都强调介绍德国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德国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2.宗教教育德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它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德国一直把宗教视为公民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两德”统一多年后的今天,宗教课程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
德国高校的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合作关系,宗教课在国家的监督下由教会全权负责,内容以教义为主,不同的教派教育内容不同,校方对宗教课不得干涉。
宗教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精神等,内容不断注入意识形态的成分。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德国教会对宗教教育内容进行了生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其十分贴近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启发性,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3.民主、法制与和平的政治教育由于二战前德国法西斯对人权的践踏,纳粹党对人民的欺骗,二战失败以后,人们在精神上处于迷茫与危机状态。
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首先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进行了清除,对纳粹党也进行了彻底的历史清算,并伴之以宣传国家新的经济、政治制度。
进入21世纪,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围绕着民主与法制这样的主题进行,灌输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
日本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家国思想浓厚。
由于日本没有自己深厚的固有文化,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日本在明治维新和二战时期,又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畸形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日本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也相应地从要求学生忠于封建国家制度转向了忠于资本主义制度。
二战以后,日本按照美国的意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改革,却并未完全借鉴西方的教育方式,而是把本民族的家国意识、忧患意识融入外来的文化之中。
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核心价值教育,最终成就了日本的成功。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阶级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永恒主题,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情感教育,而实际上是指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为祖国和民族献身的精神。
首先,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虔诚天皇。
经过二战后的改革,日本天皇已由“神格”转向了普通人,天皇按照规定只能具有国家象征性的意义。
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皇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仍是国民精神的寄托,这样就赋予爱国主义一种可视的、更具体化的内涵。
其次,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忠诚于国家。
日本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了日本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继承了古老的儒家思想文化,赋予忠字以特殊的含义。
日本高校教育学生要有忠诚于团体的精神,在日本,国家被视为大团体,忠诚于团体也就意味着忠诚于国家,对国家要有贡献精神。
日本高校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比较全面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并行,高校要求学生既要努力做好“日本人”,又要有对“全世界的人们有正确的理解与热爱的心情,做一个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3]367。
2.民族精神教育二战后,日本把勇于进取、忠诚国家、舍身奉献视为民族精神的精髓。
日本高校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把传统的忠道、皇道也寓于其中,通过宣传日本发展的光荣史以及“民族英雄”事迹,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从而,日本政府在精神上就牢牢控制住了青年一代。
日本高校正是通过这种饱含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教育缓解了道德方面存在的危机,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秩序保证,为经济的发展输送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3.人生观教育日本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旧的封建主义国家人生观被铲除,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学校鼓励学生要树立新的人生目标,积极寻求人生的意义。
高校也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强调尊重个人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做事要尽职尽责,为人诚实正直,要通过个人的奋斗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价值。
二、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1.政治教育课德国学校主要通过“政治教育课”来进行政治养成教育工作。
从1952年以来,“政治教育”在德国所有州都列为必修课。
德国小学把宗教课、公民课列为政治教育课,而高校主要是通过神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主要科目的教学,又要有其他科目的配合。
德国除了政治教育课,还有政治陶冶课。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课,包括地理、历史、社会常识等三门学科。
由于德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的教育管理方式,因此,各州的政治陶冶课内容是不同的,但主要介绍的都是国家的政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在德国,不仅大学文科课程教学渗透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理工科教育同样如此。
德国高校规定,任何一门理科专业课程,都要从社会伦理以及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学习,并要根据各学科的内容,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举行讨论会、论坛等形式的课外活动。
德国人非常善于理性思维,德国人做事非常严谨,德国人整体素质偏高,这些和高校成功地实施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
2.家庭教育家庭在德国的社会传统中具有核心作用。
《德国基本法》第六条规定:父母的自然权利就是抚养和照顾孩子,这是他们最基本的责任、义务以及使命[3]190。
国家不会迫使父母把某种价值观念传授给下一代。
传统的德国家庭内部都是以父亲为主导的,父亲在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力,父亲的决定就意味着是家庭成员协商的结果。
德国的家庭就是以这样一种“自觉”的方式把道德教育传递下去。
同时,父母们也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与劳动能力,规定孩子必须完成一定的家务,这样,孩子在家庭里面就具有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感。
可以说,德国的家庭无愧于被称为“最负责任的社会组织”。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德国科技发达,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用以各种课程。
比如,宗教课借助于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会使课程变得形象而富有吸引力。
当代德国迅速发展的原因无疑是重视教育。
德国的义务教育从6岁实施到18岁,教育高度发达。
德国的农村青年都有中专以上的学历,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大学生。
德国大学生热衷于组织团体活动,德国有八十多个跨地区的青年联合会,这些青年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德国大学生需要参加服兵役活动,或者选择参加援助及民役服务等活动。
这些政策无疑加深了德国青年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可以说,德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实现了主题化、隐性化与生活化。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日本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有严格规定:教师必须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上,教师的举止、仪表、语言、学历等也必须符合学校的要求。
高校不希望、也不鼓07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励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并制定了许多限制性规定。
日本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个途径来进行,其中,学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1.道德课日本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课进行的。
道德课没有全国统一教材,由各地学校自行编写。
日本强调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有看录像、阅读、唱歌、讨论等,形式活泼有趣。
内容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要求学生服务于社会,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除了道德课,日本的高校还重视多学科的教育渗透作用。
国语课在教授学生掌握日语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国语教学中的主题。
另外,地理、历史、数理等学科均会有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了解日本的地理风貌,通过对美好艺术的感受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日本高校特别重视在活动中渗透教育思想,这些活动包括课外学习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等,有些活动还被列为必修学分。
2.家庭教育日本家庭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的绝大多数妇女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很多妇女结婚以后会放弃好的就业机会,在家一心一意抚养教育孩子,而男人则负责在外工作养家。
除此之外,日本的家长们还会与学校联合,组成家长协会,在协会内部,家长们可以相互交流教育经验,还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学校共同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