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二元性_管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_刘洋

合集下载

二元组织

二元组织

突破性创新是大国复兴的基石,统计表明, 美国的技术创新有78%为首创或技术突破型。

它是美国持续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

无论从企业(微观)、还是国家(宏观);历史还是现实,有效组织突破性创新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民族复兴成功与否命运之系。

突破性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包括:一元性组织、二元性组织、泛二元性组织。

传统一元性组织模式特点是:●组织文化的一元性:统一的主流组织文化●组织资源获取的一元性:企业内部资源的正式预算配置●组织能力获得的一元性:以内部开发和利用现有用户为主●组织激励机制的一元性:侧重传统物质激励●组织评价标准的一元性:注重传统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传统一元性组织模式在突破性创新项目中的应用:●组织形式单一和突破性创新项目的高风险不相适应●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与突破性创新项目的破坏性特点不相容●企业内部的正式资源配置不符合突破性创新项目的灵活性特点●企业自身能力难以适应突破性创新强度高、难度大的特点●对创新人员的物质激励无法匹配突破性创新周期长的特点●传统创新组织的项目评价标准忽视了突破性创新的潜在效应Tushman & O’Reilly Ⅲ(1998)、克里斯滕森(1998)和Leifer等人(2000)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保持结构和文化独立性的二元性组织(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模式。

二元性组织模式的特点是:●组织结构的二元性:主流研发组织和突破性创新组织●组织文化的二元性:渐进性主流组织文化和突破性创新组织文化二元性组织模式在突破性创新项目中的局限性:●来自企业内部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仍不满足突破性创新项目的大规模需要●企业自身能力仍难以适应突破性创新强度高、难度大的特点●对创新人员的物质激励无法匹配突破性创新周期长的特点●项目评价仍然重视传统项目评价标准突破性创新的泛二元性组织模式 (Pan-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的提出。

管理心理学作业(答案)

管理心理学作业(答案)

管理心理学作业(答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管理心理学》作业答案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下列哪种选项不是韦伯的科层体制特征(D )A.不讲人情B.职位阶层C.专职分工D.传统的权力2.某个职工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中,根据得到的信息是(一致性低,一惯性高,区别性低)你认为应归因于(B )A.他人(领导)B.自己C.环境D自己与环境3、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主要指(D )A.促进与阻碍性B.积极与消极性C.共性与个性D.自然与社会性4、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首先提出并倡导Y理论与反对X理论的是(B ) A.雪恩B. 麦格雷戈C.梅奥D.马洛5、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团体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B )A.激励B.人际关系C.团体结构D.领导影响力6、某职工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中,其信息特点是(一致性高,一惯性低,区别性高),你认为应归因于(A )A.他人(领导)B•自己C.环境D.自己与环境1、在《组织心理学》中,全面提出四种人性观与管理理论的学者是(A ). A.雪恩B•麦格雷戈C.梅奥D.莱维特 8、下列哪种选项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的工业心理学的范围,(C ) A.工商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C.组织管理学D.人事下心理学9、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中度控制情境,(C ) A. “好、明、强”B. “好、不明、强”C. “差、明、强”D. “差、不明、弱” 10、赫尔的行为模式中SHR代表(C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A.反应势能B.生物迫力C.习惯强度D.前提变量11、在非确定条件下乐观的决策人作出决策时,将根据哪种准则,(A )A.极大化最高准则B.极大化最低准则C.极小化最高准则D.机会均等准则12、效用曲线中哪一种是保守者的曲线,(A )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A, C 13、意见正式沟通网络中,解决复杂问题以哪种沟通网络的效果最好,(D ) A.轮式B.链式C.Y式D.全渠道式14、决策类型与组织层次的关系中,对常见的、例行的、重复与定型的问题进行决策,较多表现在哪层次管理人员的身上,(A )A.基层B.中层C.上层D.最高层13、官僚模型是谁提出的组织理论,(B )A.斯科特B.韦伯C.霍曼斯D.利科特主观题部分:一、简答题(每题2. 5分,共2题)1、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美国学者罗宾斯将团体分为工作团体与工作团队.前者只是信息资源共享、协调性差、个人责任、随机的机能,团体绩效小于或等于个体绩效的总和;团体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两者的区别:11标不同、协调配合不同、责任不同、技能不同。

组织管理学(导论)

组织管理学(导论)
合体,即是众多社会行动结构形式中的
一种。
自然系统视角的理论家承认理性视角所
主张的组织的那些特征的存在,但是他
们认为其他一些特征(即所有社会团体
都有的特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自然系统视角的看法
组织的目标是复杂的——宣称的目标与实际目标有差异;
成员行为并不都是被组织目标引导。
组织远不只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工具 在正式结构之外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结构 还有比既定规章、职位界定和参与者行为规范更
四、组织管理理念、内容与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一、组织的涵义
什么是组织?看到“组织” 二字你想到了什么?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共同
目标,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
的正式社会单元。 组织区别于个体主要在两个方面: 非一个人的和计划与协作。
三种视角的组织观
(三)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发展
由工业时代的物本管理,发展为知识经济时
代的人本管理。
人本原理特别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它不是把
人看成是脱离其他管理对象的要素而孤立存在的,而 是强调在作为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中,人是其它构成 要素的主宰,财、物、时间、信息等只有在为人所掌 握、为人所利用时,才有管理的价值。具体地说,管 理的核心和动力都来自于人的作用。
如果这个研究是正确的话,它起码说 明对于成功和有效的管理者来说,对 在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的了 解是必须的。因为成功或有效的管理 者恰恰是在与人际有关的活动(人力 资源、沟通、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 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
四、组织管理理念、内容与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发展

浅析我国社会组织营销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我国社会组织营销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我国社会组织营销的困境与对策作者:刘洋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5期关键词社会组织营销公信力作者简介:刘洋,南京工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2.191在我国社会组织通常被称为民间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政党的组织,如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类单位等,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自愿结合起来按照一定规章制度建立并且行动的集体。

其特点有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等。

而营销概念可以表述为:A为B创造他想要的价值或者提供给B想要的服务,建立和维持双方关系,以获得回报的思维过程。

在此基础上社会组织营销就是社会组织分析定位目标市场,满足顾客需求,维持和顾客的关系,以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的生存发展。

社会组织营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社会组织营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深谙营销的重要性是社会组织行为的内在动力。

(一)有利于社会组织获取各种资源对社会组织来说,资源主要包含资金、人力资源、物资。

然而在一些明星诈捐事件后,我们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严重下降,造成了社会捐助减少,使社会组织在失去政府的资金支持后更加举步维艰。

营销就成为了社会组织的救命稻草,其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重塑组织形象,这就是营销中品牌的概念;“营销”讲的是价值交换,这促使组织自身的定位准确,完善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并在给予捐赠者一定的名誉上或心理上的回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交换,获得多方的财物、人力支持。

(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社会组织在获得资源后,如何使用、分配这些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另外,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人民生活需要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强调法治、公平、正义等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组织擅用营销理论结合组织目标、进行目标市场分析、定位、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与欲望,以顾客为核心,有效整合自身资源、确定自身所能提供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由此与顾客培养及维系良好的关系。

组织二元性:管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组织二元性:管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c n r u e o t e c n tu t n o i e e ma a e n h o is o ti t s t h o sr c i f b o Chn s n g me tt e r . e
Ke r :or a z to la y wo ds g nia i na mbi e t rt d x e iy;b l n e;m u t—e e r me r aa c lil v lf a wo k;ma a e ntr s a c n g me e e r h
u e c nc p u l e nd r o e t ai d,a t r f r , t e e s o g e me t b u is o n a in n e t n i n By z nd he eo e h r i n a r e n a o t t c n otto a d x e so . r ve n t r lv n l e a u e f r a iai n l e r n e iwi g he ee a t i r t r o o g n z to a la nig, t c noo ia i o ai n, o ga iai n l t e h l g c l nn v to r n z to a a c t cur n o g n z to a a a to r hie t e a d r a ia in l d p i n, we r t ce ry e i t e o n t to a d x e in f ty o la l d f ne h c n o a in n e tnso o o g n z to a a i e t rt r a iai n l mb d x eiy. Ba e o t e e i to s d n h d f i n, we he b i a ni t n u l mu t lv 1 r me r o d li e e fa wo k f — i dv d as, t a , o g nz to a d n e- r a iai n f r r a z to a a n ii u l e ms r a ia ins n i t ro g n z to s o o g nia in l mbie trt wh c d x e iy, ih

组织行为学专家的100个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专家的100个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专家的100个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和团队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解决组织中的问题和发展组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将介绍组织行为学专家们一百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1. 龚化论龚化论是由龚自珍提出的,“各国学之大意,化而为我有用”是其核心思想,即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有助于自己的行为和成就的养料。

2. 统观性理论统观性理论是由斯科尔尼克提出的,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3. 学习曲线学习曲线是由柯特斯和琳达·希尔分别提出的。

学习曲线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反馈和实践,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4. 阻碍学习阻碍学习是由亚当斯和弗莱明三世提出的,认为企业中存在失误和问题时,往往是由于员工的阻碍学习行为引起的。

5. 人际感知人际感知是由泰勒和弗西提出的,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通过彼此的交流方式、姿态和语言等来感知对方的情感和认知。

6. 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选择与他人交往。

7.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由谢菲尔德等人提出的,认为一家企业的文化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共同构成的。

8. 管理回路管理回路是由阿金提出的,认为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纠错和调整,以确保组织在良性循环中运转。

9. 收入公平理论收入公平理论是由亚当斯提出的,认为一个人在参与相似的付出和工作时,应该得到相似的回报,否则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10. 技能发展周期技能发展周期是由哈维提出的,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技能时,会经历四个阶段:不知道、意识到、尝试和掌握。

11. 互利协作互利协作是由史密斯提出的,认为人们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是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管理学理论中的组织创新模型研究

管理学理论中的组织创新模型研究

管理学理论中的组织创新模型研究引言组织创新是现代管理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组织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组织创新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对于理解组织创新的过程、推动组织创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管理学理论中的组织创新模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述,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中的组织创新活动。

一、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过程模型主要关注组织创新从发现机会到成功推广的过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是卡尔森的创新过程模型。

该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发现阶段、开发阶段和推广阶段三个阶段。

在发现阶段,组织需要识别和寻找创新机会;在开发阶段,组织将创新机会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在推广阶段,组织需要将创新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

卡尔森的创新过程模型为组织创新活动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阶段性的指导。

另一个重要的创新过程模型是托马斯·貝理(Thomas Bellis)提出的“S曲线”模型。

该模型认为创新活动具有一个曲线状的发展过程。

在创新初期,创新活动的增长相对缓慢,然后随着市场的接受和推广,活动增长逐渐加速,最终达到稳定期。

S曲线模型帮助组织预测创新活动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新过程模型,如吴玉萍的“创新操作过程模型”、“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等,都为组织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创新类型模型创新类型模型主要关注组织创新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是约瑟夫·施坦普特(Joseph Schumpter)的创新分类模型。

施坦普特将创新分类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四种类型。

产品创新指的是对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造;流程创新指的是对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改进和创造;营销创新指的是对市场营销策略和方式的改进和创造;组织创新指的是对组织结构和文化的改进和创造。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第一篇: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摘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

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

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

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

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

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

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

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

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

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

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基于二元性视角的创新型企业组织架构研究——以海尔创新模式为例

基于二元性视角的创新型企业组织架构研究——以海尔创新模式为例

依靠 机械 化 的组织架 构来 实现标 准化 、集 权化和 层级 制 ,并在 运营 中保持 效率 ;另一方 面 ,企业 可 以依
赖 有机化 的组 织架 构来实 现高度 的分权 与 自制 ,并在 管理 中保持柔 性 。与传 统 的制 造业 企业 不 同,创新 型企业 必须面 对 高度 的市场动 荡性和 技术 动荡性1 3 ] , 同时兼顾 效率和 柔性 才能对 用户 的需求 做 出快 速 的 反应 。因此 ,如何 处理效 率和柔 性两 者之 间 的矛 盾 ,是创新 型企业 组织架 构 的根本所 在[ 4 1 州 引 。 在 管理 学的研 究 中,组织 二元 性 已经 逐渐 成为 一种新 的研究 范式L 2 J I 。二元性 的研究 视角 认为 ,企 业 经 常需 要 在两种 相 互竞 争 的 战略行 为 之 间进行 抉 择 ,虽 然不 同 的战 略行 为在 一定 程度 上 是互 相冲 突 的 ,但 是一些 成 功的企业 往往 能够 在很大 程度 上调 和这种 冲突 ,从而 获得持 久 的竞争 力 J 3 " 。表现 出二
30
于开 发式 的战 略 能够 提 升企 业 的短期 效益 ,但 是却 可 能 由于 外部 环境 的变化 而 导致企 业 陷入能 力 困境 ;
相反 ,探索式 的战略可 以通过更新企业的知识基础提升能力 ,但是却可能使企业 陷入成本 困境L 8 j 。 组织 架构 领域 的二 元性研 究 聚焦 于效 率和 柔性 之 间的均 衡【 2 J 1 3 4 。机 械 化和有 机化 是两 种常 见 的组 织 架构 ,前者通过标准化、集权化和层级制的方式提高组织 的效率,后者依赖高水平的分权和 自制实现组 织 的柔性 …。然 而 ,两种 类 型 的组织 架构 都无 法达 到最 优化 的绩 效结 果 ,因为机 械 化 的组 织在 提 高效率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 导论
w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w 一、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w (一)定义
w
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
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提高
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
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9]
w (二)含义
w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 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 导论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与您共

w 师 天天向上 教
w与

w生

w共

w进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 导论
w 核心:掌握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它是一 门具有何种性质的学科;为什么要学习 它。
w 主要内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含义 w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w 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1-2
w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w 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 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参考孙彤书279页]
w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系统分析的 方法,并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
w 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w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w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 w 一、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略) w 二、组织行为学名称的演变 w “二战前的工业心理学——19பைடு நூலகம்8年正式

2022年山西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山西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山西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选择题1、一个人对不遵从上级意图所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感到惧怕,这意味着该上司拥有()。

A.强制权力B.奖赏权力C.感召权力D.合法权力2、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

A.战略 B.结构 C.文化 D.核心能力3、()的结构设计使企业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做得最好的业务上,而把其他业务活动外包给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

A.网络组织B.虚拟组织C.无边界组织D.项目型组织4、()不属于创业精神所主要强调的三个方面的主题。

A.对机会的追求B.创新C.增长D.拼搏5、管理中与激励问题有关的公平理论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B.麦格雷戈C.赫茨伯格D.亚当斯6、归因常常存在各种偏差。

当管理者高估内部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而低估外部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时,管理()。

A.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 B.犯了基本归因错误C.曲解了员工的控制点 D.犯了假设相似性的错误7、在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理论中,任务型管理是指如下哪种情形?()A.对人和工作两个维度都非常关注B.更关注人C.对人和工作两个维度都不是特别关注D.更关注工作8、20世纪以前,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促进了管理研究的发展,其中一个是()。

A.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B.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C.文艺复兴 D.霍桑实验9、沸光广告公司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制作和发行。

考虑到一个电视广告设计至少要经过创意、文案、导演、美工、音乐合成、制作等专业的合作才能完成,下列何种组织结构能最好的支撑沸光公司的业务要求?()A.直线式B.职能制C.矩阵制D.事业部制10、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概括了管理的四项职能,法约尔(Henri Fayol)则概括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前者与后者相比,有三项职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一项是()。

组织行为学的创新与管理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创新与管理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创新与管理研究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门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没有遏止不良行为的权威性予以处罚,而是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减少员工的负担,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源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组织行为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应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方法为基础的新理论开始得到应用和发展,它们更加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如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在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而不是设备和资本。

同时,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如今研究的重点从单一员工的行为研究扩大到个体工作相关的组织和社会因素,例如领导、团队、组织变革、员工绩效管理等等。

组织行为学的创新点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员工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组织、环境三者的互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一,关注组织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组织行为学不仅关注员工行为和情感因素,也关注组织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如阿里巴巴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创新先进的人才招聘和培养机制,使其企业获得了国际领先地位。

第二,注重组织变革的管理。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组织行为学注重指导企业如何正确地实施变革管理。

例如,企业需要注意员工的抵触情绪和变革过程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及时调整企业管理策略,协调企业员工关系,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第三,强调员工的主观感受。

组织行为学认为员工是组织效率的重要参与者。

员工的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主观感受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吉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组织学课程单选题答案

吉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组织学课程单选题答案

1: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泰勒2.法约尔3.卡斯特4.梅奥2: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 )。

1.可以确定没有风险2.不可以确定3.有些可以确定4.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3: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 )。

1.非正式沟通2.单向沟通3.双向沟通4.正式沟通4: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

1.一般环境2.内部环境3.外部环境4.组织环境5:null1.布莱克和默顿2.欧文和卡斯特3.斯坎隆和孔茨4.薛恩和布莱尔6: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 )。

1.决断力2.凝聚力3.执行4.影响力7:( )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

1.执行2.管理3.决策4.协调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

1.分离制2.完整制3.集权制4.分权制9: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

1.非正式沟通.2.单向沟通3.双向沟通4.正式沟通10:群体凝聚力是一个( )的概念。

1.褒义2.贬义3.中性4.创造性11: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 )。

1.人格魅力2.个人形象3.个人履历4.个性特征12: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 )。

1.组织气候2.组织文化3.组织环境4.组织战略13: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 )。

1.按机构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2.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3.按职能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4.按人员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1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着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着名的( )理论。

精品课件-管理学(刘颖民)-第9章

精品课件-管理学(刘颖民)-第9章
第四,创新既是理性认识,也是感性认识。创新型企业的 管理者常常是左右脑并用,耳、鼻、眼、舌、身立体作战,他 们既看静态数字,也看动态的人;既看静态的生产机器,也看 企业与动态的市场环境的联系。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推论出为了 满足一个机会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创新。同时,他们走进市场, 观察顾客和用户,了解他们有什么期望和需求,了解顾客的价 值观念和消费心理,创新贯穿在他们的每一个行动中。
第九章 管 理 创 新
一、创新的含义 关于“创新”的定义有许多,其中代表性的有“创新
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量”(萨伊,Say,1803);“创新是产品 差别的渊源”(皮尔斯,Pearce,1981);创新就是“不按照 人们所预料的那种方式出现的革新”(彼得斯、奥斯汀, 1985);彼得· 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新是企 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开创一种新的 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1984),创新是“管理的 一个组成部分”(1976),“创新是创造出新的财富和行动的 潜力,而不是新的知识”(197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认为,“创新是 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1976),萨氏进一步认 为,“创新是企业保证获得超额利润和经济增长的动 力”(1982)。
第九章 管 理 创 新
(3) 从系统发生的时期来看,创新可以分为系统初期的 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其中系统初期的创新是指系统的创建者 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运行 中的创新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利用新的创业 机会,更新系统的活动内容等。
(4)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来看,创新分为自发创新和有 组织的创新。
第九章 管 理 创 新

《二元性组织模式》

《二元性组织模式》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成立、同方川崎空调设备
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收购合并蓄能节能工程技术公司。
整理课件
6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控股的高科技公 司,于1997年6月成立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交易,股票代码600100,当时股票名称为“清华同 方”。2005年清华同方位列“中国电子信息企业 500强”第23位,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电子百强
在这种二元性模式下,截至2011年,同方已成
功培育出计算机、数字城市、物联网、微电子、
多媒体、LED、知网、军工、数字电视、安防系
统、建筑节能等十几个主干产业,超过2000项
产品和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建立了包括6个海
外研发机构、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联
合实验室以及各事业部和控股公司下设的研发
基地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研发体系。在中国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普遍遭遇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瓶
颈期时,同方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思路无疑可
被众多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借鉴。
整理课件
15
整理课件
16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2.同方威视与清华大学建立战略合作的 同时也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各种内部 资源与外部资源,体现了组织资源获取 的二元性。
这只是清华同方旗下的威视股份有限公司,对于
清华同方的多元化发展其总裁陆致成是怎么说的
呢?
整理课件
10清华同方的运营Fra bibliotek整理课件
11
陆致成告诉我们清华同方就相当于孵
化器,与清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经
主流组织 文化
运营组织
内部资源的 正式预算配 置

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动“组织学习”与制度创新

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动“组织学习”与制度创新

作者: 蓝志勇[1];刘洋[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学海
页码: 95-10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学习型组织;政府绩效;中国改革;思维转变;制度创新
摘要:改革三十年,中国巨变,开始面临更深层次的制度与文化改革的挑战,而这种改革的基础是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90年代开始引起关注的学习型组织的运动,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组织学习来改变思维范式、应对迅速社会变革的有效工具。

本文回顾了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兴起,梳理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描述了组织学习理论在创新学习方面的新进展,并用以审视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实践,提出注重使用多循环的创新学习理论设计和指导组织学习,以学习型组织推动组织变更、改变思维理念、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推动社会进步与改革。

肖洋管理学基础

肖洋管理学基础

肖洋管理学基础肖洋管理学基础肖洋是中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管理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肖洋的管理学基础理论是其研究和实践多年积累的结果,涉及领导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一、领导力肖洋认为,领导力是管理者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提出了“四维领导力模型”,即智慧领导力、运筹领导力、人际领导力和道德领导力。

智慧领导力强调管理者的智商和思维能力;运筹领导力关注管理者的执行能力和战略规划;人际领导力注重管理者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道德领导力强调管理者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这一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了全面发展和提升领导力的指导。

二、组织管理肖洋认为,组织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

他提出了“目标-流程-人员-控制”(G-P-O-C)的管理模型。

目标是组织的导向和动力来源,流程是组织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员是组织的核心资源,控制是组织实现目标的监控和调整手段。

这一模型帮助管理者理清组织管理的逻辑和关键要素,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肖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支柱”,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激励。

人力资源规划强调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培养和发展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人力资源激励关注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理论框架为管理者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了指导。

肖洋的管理学基础理论为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工具,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管理组织和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同时,肖洋也是一位优秀的管理教育家,通过培养和培训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已有研究一方面对组织二 元 性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未 能 达 成 共 识[22],不 利 于 对 研 究 结 果 的 讨 论;另一方面,基于不同视角的 组 织 二 元 性 理 论 框 架 略 显 混 乱,不 利 于 对 未 来 研 究 的 进 一 步 深 入。 本 文 首 先 通 过 综 述 组 织 学 习 、技 术 创 新 、组 织 架 构 、组 织 适 应 等 领 域 的 相 关 研 究 ,梳 理 组 织 二 元 性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并 以 此 为 基 础 ,搭 建 一 个 多 层 次 的 研 究 框 架 ,最 后 是 未 来 研 究 展 望 。
二元关系的大讨论之后,才 开 始 在 管 理 学 领 域 被 广 泛 接 受。 以 “ambidexterity”或 “ambidextrous” 为主题搜索 SSCI数据库,结果显示(见 图 1),每 年 出 版 的 文 献 数 和 引 文 在 2000 年 特 别 是 在 2005 年以后快速增长。可见,组织二元性已逐渐成为管理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 。 [7-8]
图 1 SSCI数 据 库 主 题 为 “ambidexterity”或 “ambidextrous”的 文 献 报 告 (截 至 2011 年 4 月 )
现在,二元性的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指代组 织 能 同 时 执 行 不 同 且 相 互 竞 争 的 战 略 行 为 。 [8] 这 些竞 争 的 战 略 行 为 包 括 探 索 式 与 开 发 式 学 习[5]、搜 索 与 稳 定[9]、柔 性 与 效 率[10]、搜 索 的 广 度 与 深 度[11]、延续与变革[12]、渐进式 创 新 与 突 破 式 创 新[13]、探 索 式 知 识 分 享 与 开 拓 式 知 识 分 享[14]、强 调 获利与强调增长的战略[15]、内部与外部技术知识源 等 [16] 。
已有研究主要聚焦 于 平 衡 探 索 式 学 习 与 开 发 式 学 习 的 两 种 机 制 :时 间 分 隔 和 空 间 分 隔 。 [25]
134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41 卷
前者基于间断均衡理论,强调随时 间 演 化 企 业 在 探 索 式 学 习 和 开 发 式 学 习 间 不 停 转 换[12],这 样 企 业可以在一个时刻进行探索式学习,而在另一个时刻进行开 发 式 学 习。 这 种 机 制 要 求 企 业 有 较 强 的柔性。后者则强调通过分隔组织使双重治理得以实现,进而 保 证 不 同 组 织 部 分 专 注 于 不 同 的 学 习活动 。 [2-3] 考 虑 到 不 同 类 型 的 学 习 对 资 源、惯 例 等 需 求 是 不 同 的,这 种 机 制 似 乎 更 加 合 理,但 必 定会增加冗余的风险和挑战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协调不同部门的能力 。 [25]
第 41 卷 第 6 2011 年 11 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1,No.6 Nov.2011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11.07.061
二、组织二元性相关研究梳理
组 织 二 元 性 的 研 究 范 式 已 经 在 组 织 学 习 、技 术 创 新 、组 织 架 构 、组 织 适 应 等 领 域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 下面分别从这些领域出发对组织二元性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
(一 )组 织 学 习 领 域
组织学习领域二元性研究的根本在于处理探索式学习与开发式学习间的矛盾 。March认为探 索 式 学 习 与 搜 寻 、变 异 、风 险 承 担 、实 验 、柔 性 、发 现 以 及 创 新 等 相 关 ,而 开 发 式 学 习 则 与 精 炼 、选 择 、 成果、效率、履行等相关[6]。事实上,探索式学习更多地强调新知识的创造,而开发式学习则更 多 地 强调对现有知识的使用 。 [5] 这两种学习的均衡对组 织 长 期 绩 效 有 着 重 要 影 响,这 已 经 得 到 许 多 理 论 和 [2,5,23] 部 分 实 证 的 [19,24] 支 持 。
一、引 言
当 人 们 开 始 意 识 到 ,在 特 定 情 境 下 ,一 些 看 似 对 立 的 需 求 能 够 通 过 特 定 的 程 序 ,在 特 定 的 系 统 中 得 以 实 现[1],学 者 们 便 试 图 去 平 衡 那 些 看 起 来 “矛 盾 对 立 ”的 战 略 行 为 ,并 把 焦 点 从 “取 舍 ”
第6期
刘 洋 魏 江 应 瑛 :组 织 二 元 性 :管 理 研 究 的 一 种 新 范 式
133
(trade-off)逐 渐 转 移 到“二 元 性”(ambidexterity)[2-3]。 组织二元性的概念最早由 Duncan提出[4],直到 March[5-6]引发关于探索式学习与开发式学 习
(二 )技 术 创 新 领 域
技术创新领域二元性研究的根本在于处理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之间的矛盾。渐进式创新 代表了现有产品和商业概念的微 小 改 进,而 突 破 式 创 新 代 表 了 现 有 产 品 和 概 念 的 根 本 性 变 革 。 [29] 其实这两种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开发式创新和探 索 式 创 新 ,企 [13,30] 业 需 要 通 过 同 时 开 发 这 两 种 创 新 并保持均衡,以保证长期竞争 优 势[21]。Jansen 等 甚 至 定 义 组 织 二 元 性 为 一 种 动 态 能 力,认 为 二 元 组织通过调动、协调、整合相互矛 盾 的 力 量 来 分 配、整 合 跨 部 门 的 资 源 和 资 产 的 惯 例 与 程 序[31],以 同 时 实 现 渐 进 式 创 新 和 突 破 式 创 新 ,最 终 获 取 可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
[作者简介]1.刘洋,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2.魏江,男,浙 江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管 理 学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创 新 与 战 略 研 究 ;3.应 瑛 ,女 ,浙 江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技 术 创 新 研 究 。
Abstract: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has become a new paradigm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nowadays. However,extant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is still undertheorized and underconceptualized,and therefore,there is no agreement about i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daption,we try to clearly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sed on the definition, we then build a multi-level framework of individuals,teams,organizations and inter-organiz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theories.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lance;multi-level framework;management research
[收 稿 日 期 ]2011-07-06
[本 刊 网 址 · 在 线 杂 志 ]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
[在 线 优 先 出 版 日 期 ]2011-10-26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71132007);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71072112)
事实上,学者们对具有二元性特征的企业能够同时开发现有能力以及探索新机会 ,进而实现均 衡以提高绩效和竞争力的观点已经达成共识 。 [17] 其背后逻辑在于,任 务 环 境 对 组 织 的 要 求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时 常 冲 突 的 ,这 便 要 求 组 织 进 行 权 衡 ,而 真 正 成 功 的 企 业 往 往 能 够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去 调 和 这 些冲突,以帮助获得长期竞 争 力 。 [12] 这 已 经 得 到 许 多 理 论 和 [3,18] 实 证 的 [17,19] 支 持,同 时 也 有 研 究 开始探究组织二元性的促成因素 以 [12] 及环境等要素的调节效应 。 [20-21]
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平衡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两种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整合机制和组 织整合机制 。 [31] 前者基于高管 团 队 是 协 调 企 业 内 部 冲 突 的 主 要 力 量 这 一 假 设[30],强 调 高 管 团 队 的 属 性,包 括 共 同 愿 景、权 变 酬 金 以 及 社 会 整 合 (social integration)等 对 组 织 二 元 性 的 影 响[21,31- 32]。Smith 和 Tushman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高层管理团队如何平衡渐进式创 新 和 突 破 式 创 新 的 战 略 步 骤 :首 先 形 成 二 元 性 的 框 架 ,然 后 区 分 现 有 产 品 改 进 和 新 产 品 创 新 的 战 略 与 架 构 ,最 后通过整合这些战略与架构以 实 现 渐 进 式 创 新 和 突 破 式 创 新 的 二 元 性 。 [13] 后 者 则 基 于 复 杂 系 统 理论中组织可视为模块间松散耦合的系统这一假设[33],强调通过组 织 层 面 正 式 的(集 中 化、正 规 化 和跨部门界面)和非正式的(连通性)协调机制来保证探索式创 新 和 开 发 式 创 新 的 均 衡 。 [21] 正 式 的 层级结构与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协调 企 业 内 部 活 动,进 而 帮 助 组 织 实 现 二 元 性 。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