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专题练习:古代文化常识(附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练习:古代文化常识(附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2018浙江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宁国府”五个大字 B.寡人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

2、(2018浙江学考)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道.芷阳间行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2018浙江学考)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交会。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

4、(2018浙江学考)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A.“辞京”“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B.“黄芦”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6、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解析: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 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 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 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 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除”指授予官职,“累除”指多次升迁官职;“迁”指官职由高到低 变动。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 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解析: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 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答案:1.√;2. √;3. × “始于秦汉”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才出现“年号”;
4.“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 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 5.“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 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 出。( ) 6.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 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

2018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精编专用)

2018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精编专用)

高中语文资料精目录第一章精编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3)一、年龄称谓二、主要节日三、纪年法四、刑罚五、官职的授、升、降、免、调、代六、六部职能七、地理及行政区划八、汉代的察举与征辟九、明、清科举制十、学校称谓十一、风俗礼仪十二、其他第二章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8)第三章2017年高考国标1-3古诗文题及答案 (18)附录:文言文阅读解题法:倒读反推第五章高考语文攻略 (31)一、新考标新题型新对策二、作文(一)总纲 (25)(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范文(三)思辨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范文(四)审题立意拓展训练(五)概念泛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六)关于“正能量”“美德”及其他………………第六章考场作文范文选评 (49)第七章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范文 (58)第八章语用专题病句、成语 (64)……前言语文是高考各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高(150分,未来可能达到180分),而且,它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深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语文还是高考的第一个科目,它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后几科的发挥。

从2017年开始,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客观题分值达到创记录的58分(比2016年增加11分)。

这个变化的结果是:高考语文区分度明显提高(语文优生和差生得分差拉大)。

从全省统计来看,2016年我省语文平均99.6分,2017年不到92.5分。

语文越好的学校平均分降得越少,全省的高分段和往年一样在130到140分。

也就是说,2017年高考中我省语文高分段并没有比2016年明显下降,这说明语文尖子的高分优势明显放大!因此,说语文是如今高考全局的重中之重,绝不为过。

除了客观题58分明显拉开分差,作文得分也是语文成败的关键。

每年高考,都有大量考生作文偏题(得分很可能低于40),甚至离题(不及格)。

而近几年我省作文平均分在45~46分。

作者把自己二十多年专心研究所得的部分成果汇集精编而成这本资料,希望它对你的语文学习和考试有帮助。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2018高考语文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一起做一做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题吧。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part1】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2018高中高考文化常识包括答案、拓展.doc

2018高中高考文化常识包括答案、拓展.doc

2018 高考文化常识 ( 含答案、拓展)古代文化常识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 ·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 ·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第一篇: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精选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四节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定时规范

精选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四节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定时规范

古代文化常识(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 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 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2017082419

新课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2017082419

专题强化训练(十四)古代文化常识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

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C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答案:A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后来泛指官吏。

答案:B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2018最新高考文学常识试题解析

2018最新高考文学常识试题解析

2018最新高考文学常识试题解析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 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2014~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含答案)

2014~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含答案)

2014~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Ⅰ)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Ⅱ)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8年全国卷Ⅲ)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018年天津卷)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全国卷Ⅰ)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古代文化常识题1.(2018·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B[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 3.(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四节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四节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解析
D项,“移疾”是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与“官员受到
权臣诋毁”无必然联系。 答案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
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 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
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 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 .. 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 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 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 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 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 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 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 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 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 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 曰忠定。 .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 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
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 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 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教材联想· 举一反三】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设题陷阱与技巧素材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设题陷阱与技巧素材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设题陷阱与技巧一、错题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如2015年全国卷Ⅰ,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训练(十四) 古代文化常识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

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C 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答案:A 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后来泛指官吏。

答案:B 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

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

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答案:B 解析: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进士不是生员。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两旁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

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

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

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D.沐浴更衣,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

“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答案:D 解析:“沐”为“洗发”,“浴”为“洗身”。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答案:A 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C.奉祠,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D.殁,表示死亡。

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的去世,称呼也不同。

如天子死称“崩”或“薨”。

答案:D 解析:“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古代预测吉凶的两种方法,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B.郎中,本是官名,职位和职权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后又称医生为郎中。

C.居丧,指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也指大臣升官。

答案:D 解析:“也指大臣升官”错,践阼无大臣升官的意思。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箕踞”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答案:C 解析:“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

《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答案:A 解析:秦始皇之后,“制”是帝王颁布法令的专用文书。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答案:C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

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

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答案:A 解析: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君主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也泛指城邑,“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答案:A 解析:“大德”是年号,而非谥号。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答案:D 解析:“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

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B 解析:“‘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说法有误,“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答案:C 解析:“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