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00题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3.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5.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6.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7.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8.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9.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10.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1.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分为三型:①光滑型菌落②粗糙型菌落③粘液型菌落12.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3.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4.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15.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6.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7.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8.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

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名词解释(1)极端微生物:凡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环境才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

(P251)(2) 肽聚糖:又称粘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P12)(3)IgG:IgG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

IgG 分子是由两轻、两重4条多肽链凭借若干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一种Y形分子。

它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

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

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P309)(4)免疫应答: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这是一个从抗原的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感应),使它们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效应。

能识别异己、具特异性和记忆性是免疫应答的三个突出特点。

(P297)(5)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P236)(6)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指一种用编码的基因制成的疫苗。

(P333)(7)两型菌体:(8)菌物: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三类。

(P41)(9)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浸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构造简单、胞壁坚强、多以二决裂方法滋长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集合在的一团)微生物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别处或内部进展、滋长到必定程度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有必定形状构造的子细胞进展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进展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卵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专门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滋长、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年夜小介于平日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专门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汗青悠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感化的大年夜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平日指那些菌丝体较蓬勃又不产生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构造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平日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含大年夜多半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别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动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必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年夜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体系,必须依附宿主获得A TP,是以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自力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从属物,称为鞭毛,其数量一至十根,具活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柔嫩、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胞质颗粒,其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细菌L型(bat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而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有叫细菌L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的必须由外界提供的物质。

热原质(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细菌素(bactericn)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培养基(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细菌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产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微生物 考试 名词解释.doc

微生物 考试 名词解释.doc

一、名词解释1-3章: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2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3菌落(colony)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5原核生物(prokaryotes)6细菌(bacteria)7霉菌的气生菌丝8原生动物(Prokaryote)9细胞壁(cell wall):10磷壁酸(teichoic acid)11外膜(outer membrane)12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13抗酸细菌(acid-fast bacteria)14古生菌(Archaea,又称古细菌Archaebacteria,古菌)。

15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16原生质体(protoplast)17球状体(spheroplast)18支原体(Mycoplasma)19革兰氏染色法20细胞质膜(cell membrane)21间体(mesosome)22细胞内含物(inclusion body)23细菌胞质储藏物(reserve materials)24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 )25磁小体(magnetosome)26羧酶体(carboxysome)。

27芽孢(endospore,spore):28芽孢的萌发(germination):29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30孢囊:31糖被(glycocalyx)32S层(S layer)33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34趋性:35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36真核生物(eukaryotes)37鞭毛38纤毛:39膜边体(lomasome)40几丁质酶体(chitosome)41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42裂殖(fission)43芽殖(budding)微生物生长繁殖与控制、生态与系统发育部分1.生长2、繁殖。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学科。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微生物在医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2.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染色特性等进行分类。

细菌可以引起多种人类疾病,也可以用于制造抗生素、发酵等。

3. 真菌:多细胞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线状真菌。

真菌可以引起人类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和霉菌感染。

4. 病毒:最小的微生物,不能单独进行代谢和繁殖,需要依赖宿主细胞。

病毒可以引起多种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5. 寄生虫:多细胞微生物,依靠其他生物体为宿主寄生。

寄生虫可以引起人类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6. 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7. 感染: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导致宿主出现疾病症状。

8. 抗生素: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

9. 抗生素耐药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的现象。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10.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指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

11. 消毒: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去除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消毒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12. 支原体:微生物的一类,具有细菌和病毒的特征。

支原体可以引起多种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

13. 病原体鉴定:指通过实验室方法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病原体鉴定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4.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温度敏感,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的温度下生长速度会有所变化。

15. 免疫系统:人体的一套防御系统,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1.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

3.脂多糖(LPS):指G-菌脂质双层的外层及其向细胞外伸出的部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又称为G-菌的内毒素。

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抑制其合成,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5.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

6.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

7.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中介体的形成,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8.*质粒:指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9.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10.鞭毛: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1.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3.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的细菌。

14.*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分解有机物和合成有机物为生。

3.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

4. 病毒: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引起各种传染病。

5. 真菌:多细胞生物,以分解有机物为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6. 抗生素: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7. 免疫系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8. 共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互相有益。

9. 异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无益。

10. 胞外多聚物:微生物分泌的高分子物质,能够附着在细菌表面形成生物膜。

11. 生物膜: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形成的一层薄膜,起保护作用,也可以影响其它细胞的附着和生长。

12. 毒性因子: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对寄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13. 草原土壤细菌:生活在草原土壤中的细菌,对土壤含氮物质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14. 氨氧化细菌: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的细菌,参与氮循环中的氨氧化过程。

15.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多样性。

1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17. 微生物发酵: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的过程,如乳酸发酵、酒精发酵等。

18. 气候变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微生物生态和多样性产生影响。

19.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包括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 毒品耐药性: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拒能力,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1. 基因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特殊功能。

22.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微生物遗传变异、遗传进化和基因表达的学科。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一个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的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的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

例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

5、烈性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殖作用摧毁细胞使病毒粒子释放。

如: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

6、溶原性:宿主染色体携带病毒基因组的情况。

7、溶原菌:被温和噬菌体侵染后,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有细菌基因组的细菌。

8、原病毒:又叫前噬菌体。

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基因组。

9、噬菌斑:细菌病毒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空斑。

10、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1、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

12、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使微生物处于不生长繁殖但没有死亡的状态)13、化学治疗剂:14、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他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15、抗代谢物: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16、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7、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精简版)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精简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microorganism(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大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3、LPS(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的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4、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形态多样)5、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中,为双股闭合环状DNA,控制细菌某些性状,可自我复制,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可随机获得和丢失。

6、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用蓝色染料甲基蓝或甲基苯蓝染色时可被染成红色或不同深浅的蓝色,与菌体其他部分不同,显示异染效应,称为~,在菌种鉴定时有一定意义。

16、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可以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

19、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称为~。

2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

2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形状,称为~。

23、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

24、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2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因子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2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是预防手术感染或物品污染的最常用的方法。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是专门针对微生物学相关名词的解释和定义题目的集合。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通过解释这些名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破坏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菌落:菌落是指在培养基上生长的一群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

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3.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来区分细菌的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4. 孢子:孢子是某些细菌和真菌的一种生殖和生存方式,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细菌的孢子可以抵抗高温、干燥、辐射等外界条件,保护细菌免受危害。

5.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细菌的特性和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6. 转录:转录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学过程,指的是将DNA模板转录成mRNA的过程。

在细胞内,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可以通过转录合成蛋白质所需的mRNA。

7. 病毒:病毒是一种生物体,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病毒依赖于寄生生长,通过感染细胞,破坏细胞的生物代谢,引起疾病的发生。

8.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通过解释微生物学的名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研究和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微生物学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的名词,能够对微生物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厚度0.2um以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的,与四周界限分明的黏液性物质。

3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4 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形闭合双链DNA分子,携有遗传信息,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自我复制、自我转移及丢失。

5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从细胞膜长出,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6 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参与细菌的分裂。

7 菌毛:是某些菌体表面上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性丝状物。

8 L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

9 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

10 外毒素:是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1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 培养基:是指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调配而成的培养基质。

13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生物细胞的物质。

14 纯培养:挑选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即纯培养。

15 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将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16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过分密集而形成片状,称菌苔。

17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

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