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数学教案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数学教案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卡片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的意义。
2.提问:乘法的逆运算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二)新课讲解1.讲解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举例讲解:以12÷4=3为例,说明除法是如何将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3.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的结构:被除数、除数、商。
4.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以通过乘法验证除法的正确性。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除法的概念。
2.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际问题解决1.提出问题: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10÷4=2……2,每人分2个,还剩2个。
3.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场景。
2.提问: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除法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刻,但个别学生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时,还需加强练习。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要注意引导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课后作业要注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强化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除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
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和初步的语言表达才能。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根底,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这一层次安排两次理论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老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老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理论操作很感兴趣,通过理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2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根底。
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局部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通过理论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青岛五年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
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讲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表达方式。
(3)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和认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评价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计算准确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速度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除法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二年级上册 4《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一、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0~53页。
二、教学目标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四、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怎么样分竹笋呢,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课件演示情境图)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活动内容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1)有2只熊猫,要分6棵竹笋。
(2)有3只猴子,要分12个桃子。
(3)有2只兔子,要分16个萝卜。
(4)有2只松鼠,要分15个松仁。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1)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2)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关注要点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1)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2)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不同想法。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交流(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关注要点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0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0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法和学法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直观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他为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苹果,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苹果。
2、探究新知:①师板书:12个苹果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小结:每盘放3个,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
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苹果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12÷4=3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数学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
2.能够使用竖式算出除法的结果。
3.能够将除法问题转化成乘法问题解决。
4.培养学生使用除法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
2.熟练使用竖式算出除法的结果。
教学难点1.能够将除法问题转化成乘法问题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什么是除法?怎样用符号表示除法?2. 提出问题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小明有6个苹果,他想分给2个朋友吃,请问每个朋友可以拿到几个苹果?2.小林有8个巧克力,他想平均分给4个人,请问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巧克力?让学生思考,通过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
3. 认识竖式介绍竖式的长度、宽度、上下对齐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引入到除法运算中。
4. 竖式除法(1)让学生通过口算将上节课讲到的底数1 - 9除以除数1 - 9的算式练习一遍,大约需要10分钟时间。
(2)舒适小明分苹果、小林分巧克力的算式,通过竖式运算解决。
5. 除法乘法规律通过小学数字的代入,讲述除法的乘法运算规律。
即: 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6. 实例解决问题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熟悉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如:一桶汽油有72升,小王想用1升汽油跑多少公里?请计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参与竖式运算,从操作中让学生熟悉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并能够通过表格、图形等实际问题将之运用起来。
同时,将章节内容分为多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有所收获,也将老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三套)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连一连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用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学情分析】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不同程度的分一分的过程,已经有了直观操作的经验,对于平均分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而且学生也已经熟悉了2——5的乘法口诀。
在生活或平常的学习中对于除法算式也有一定的接触。
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算式的具体意义还是不理解的,学生对于除法的认识处在比较朦胧,而又兴趣比较大的阶段。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帮大熊猫份竹笋的情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去学习。
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大胆说、放手做”,这节课除法算式的商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来的,而少数学生会用口诀来求商,学以致用,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今天熊猫晶晶邀请了一些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晶晶的妈妈为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了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师:妈妈要晶晶把这12个竹笋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可把晶晶难住了,你们愿意帮晶晶分一分吗?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一分吧!活动2【活动】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老师可以帮助)(请一名学生在展台前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先把竹笋每盘放一个,再把剩下的竹笋再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1. 平均分。
- 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 例如: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
这就是平均分,因为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一样多的。
- 平均分的方法:- 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比如有6个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每次拿1个糖果分给一个小朋友,直到分完,每个小朋友能分到2个糖果。
- 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还是6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我们可以一次拿2个糖果分给一个小朋友,这样一次就分完了,每个小朋友也是分到2个糖果。
2. 除法的含义。
-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求能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 例如:有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这就是把8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2 = 4(个)。
- 又如:有12朵花,每3朵扎成一束,可以扎成几束?这是把12按每3朵一份平均分,求能分成几份,算式是12÷3 = 4(束)。
二、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 写法。
-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 例如:15÷3 = 5,其中15是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3是除数,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或者每份的个数;5是商,表示每份的数量或者分成的份数。
2. 读法。
-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
例如15÷3 = 5读作“15除以3等于5”。
三、用2 - 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 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 例如:计算12÷3,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3×4 = 12,所以12÷3 = 4。
2.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 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运算关系。
例如3×4 = 12,那么12÷3 = 4,12÷4 = 3。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除法的初步认识》篇1【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谈话,出示: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_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
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除法的初步认识通常在二年级进行。
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始了解和学习简单的除法运算。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初步认识除法运算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是一种分配型运算,用来平均分配物品或将总量分成若干个同等部分。
2. 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表达式和符号,如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器。
2. 教学素材:一些具体的实物,如苹果、糖果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拿起几个苹果,将其平均分给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给每个人,并引导学生发现这就是除法运算的思想。
提示问题:如果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2. 认识除法的基本概念:a.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写上除法的基本表达式:20 ÷ 5 = 4,解释其中的术语:20为被除数,5为除数,4为商。
b. 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运算结果也可以有余数,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
c. 出示一些实物,如20个糖果,让学生分成5组,观察是否能够平均分配,有没有余数。
3. 认识除法的符号:a. 引导学生发现除法运算的符号是“÷”,并解释该符号的含义。
b. 出示一些计算式,例如:15 ÷ 3 = ?,引导学生读出并解释其中的符号。
4. 运用除法解决问题:a. 出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一共有18个书包,如果每个班级只能分到3个书包,问学校共有几个班级?b.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找到答案。
c.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题,确保学生理解了问题的解决过程。
5. 练习与巩固:a.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熟练计算,提高对除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b. 对学生的答题进行检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6. 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除法的概念、基本表达式和符号,并简单总结除法运算的步骤和原理。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2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 陈阵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 蔡雨欣项目 内 容1.填一填。
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如果每6个分一份,能分成( )份。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什么表示?3.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分析与解答:要求平均分,就是要求分得同样多。
(1)4个4个地分,分成2盘,每盘放( )个正好放完。
(2)用除法表示:8÷2=( )(个)。
4.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到几个萝卜?分析与解答:把12个萝卜分成4份,求一份的数量,用( )法计算,列式12÷4=3(个)。
5.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是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的( ),都用( )法表示。
6.“÷”读作除以,表示( )的过程。
7.把10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 (个)8.把8个蘑菇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几个?÷= (个)温馨 提示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知识准备:平均分的知识。
参考答案:1.4 22.除法3.(1)4 (2)44.除5.份数除6.平均分7.10÷2=5(个) 8.8÷2=4(个)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醉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摘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摘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摘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计算税收、分配物品等。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除法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一、除法的基本概念1.1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一种算术运算,用来计算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多少次。
例如,7除以3等于2,因为3可以整除7两次。
1.2 除法的基本符号在数学中,除号通常用“÷”表示。
例如,7÷3=2。
如果被除数是分数,那么除号可以用“/”表示。
例如,7/3=2.333(无限循环小数)。
二、除法的基本原则2.1 整除性整除性是指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完全整除,即余数为0。
例如,7÷3=2是一个整除的例子。
注意,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时,整除性才成立。
2.2 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一旦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尽,就无法再恢复原状。
例如,7÷3=2是一个不可逆的例子。
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一些信息(余数为1),无法再找回原来的数据。
2.3 唯一性唯一性是指每个非零整数都有且仅有一个倒数。
换句话说,没有两个不同的非零整数有相同的倒数。
例如,1的倒数是1,而2的倒数是1/2。
这个性质可以通过反证法证明。
假设存在两个不同的非零整数a和b,它们的倒数相同(即a/b=b/a)。
那么根据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a=b或a=-b。
但是根据题意,a和b是不同的非零整数,所以它们不能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因此,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所以每个非零整数都有且仅有一个倒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数学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数学教学-除法的初步
认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通常是在小学三年级进行的数学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先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然后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初步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除法的概念:学生需要了解除法的含义,即将一个数平均地分成几等份的运算。
例如,当我们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时,每人将获得2个苹果。
2. 除法的符号和表示:学生需要学习除法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如10 ÷ 5)。
3. 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学生需要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
被除数是被除的数,除数是除以的数,商是除法的结果,余数是除法计算中剩下的数。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例如,计算10 ÷ 5,学生将被除数10除以除数5,得到商2。
在初步认识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
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集体备课)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集体备课)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
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
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的意义和符号表示。
2.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如平均分物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除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除法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简单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
2.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故事或实际情境引入除法概念,如分苹果、分糖果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怎样平均分配物品吗?”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讲解除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8除以4”表示为“8 ÷ 4”。
2.演示简单的除法计算过程,如“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几个?”3.引导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强调除法的实际意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准备一些物品(如小球、积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均分配。
2.每组记录分配过程,并尝试用除法表达分配结果。
3.小组内交流分配经验和除法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反馈(5分钟)1.让学生分享实践活动的经验和除法计算的结果。
2.教师点评,强调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与家人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题,如“把12个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几个?”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除法现象,如分水果、分糖果等,并尝试用除法表达。
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新课讲解、实践活动和总结反馈等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平均分配和记录分配过程,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除法的实际意义。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 个桃、3 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 个小正方体,12 根小棒和15 个小三角形.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 3 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 6 支铅笔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 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 6 支铅笔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 2 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 8 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 8 个小正方体分成 4 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 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
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5)教师出示“8 个平均分成 4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
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 4 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 4 份就是指把 8 个正方体平均分成 4 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 8 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2 个.(板书:2).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 个桃平均分在3 盘里,每盘几个?(板书)(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 3 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 6 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3)师生合作分桃子.① 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 1 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 个.④师生小结: 6 个桃,分在 3 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 6 个桃平均分成了 3 份,每份是 2个.(板书: 2)(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教师讲述:像上面把8 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 份;把 6 个桃平均分在 3 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
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除法)3.结合例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板书:写除号时,光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2)教师问学生“把6 个桃平均分成3 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①要分的桃是几个?(6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教师
板书:6+).②把6平均分成几份?( 3份)把“3”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3)③每份是几?(是 2),教师把“ 2” 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 6+ 3= 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3)教师指着“ 6+ 3= 2”
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 6 平均分成 3 份,
每份是 2,这个算式读作: 6 除以 3 等于 2(板书).( 4)同
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4.教师出示“ 8+4=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8 除以 4 等于 2”,表示把 8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5.学
生自己读书,并完成分桃图.(1)学生自读教材第 40 页内容,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师生答疑.(2)引导学生看第40 页上小朋友分桃图,可以先说说图意.左图表示一个学生要把 6 个桃平均放在 3 个盘里;右
图表示分的过程,虚线表示已经分了的,实线表示没分的.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剩下的桃分完.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
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随堂练习 1.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12+口= □( 2)
把 12 根小棒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几根?_____________ 第 1 题.要让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实际动手分一分.提示:第
( 1 )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并让学生把除法算式写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分法是否正确.指名说说除
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第( 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
体订正. 2. (1) 8-4= 2 10 -2=
5把8平均分成□份,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每
份是□.( 2)读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8 + 2
=□ 10+ 5=口 15+ 3=□第(1)题.教师让学生竖着看,根据题意独立填空.填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字叙述部分盖住,只看8+ 4= 2, 10+2 = 5,就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第( 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8 + 2=口.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再
想应该拿出几个△,然后动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数.10+ 5=口,15+ 3=△这两题让学生独立做,都做完后要让学生再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板书设计教案点评:除法含义这一数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7“平均分”T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
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探究活动
分花活动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两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动准备12 朵纸花活动
过程 1.教师贴出 12朵花. 2.把全班学生分成 3大组,要求第
一组选派学生分花(无论用哪一种分法),第二组选派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列出算式,第三组选派学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义. 3.更换出题、列式和说意义的学生,参赛的学生不能重复出现. 4.每做对一次得10 分,做错一次扣10 分.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分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