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困境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德育困境及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童瑶(1991-),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文学。

摘要:学校德育困境主要体现在德育目标过于高远、模糊不清;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德育过程与方法、途径的选择失当;德育效果的不尽人意等诸多方面。学校德育的困境是整个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缩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学校德育,隐性德育

一、学校德育的困境

(一)、德育本身的难题

在我国,从古至今,“教育”的功能从来都不是单纯地局限于生产生活技能的教授、知识文化的传承。《大学》中的八条目就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的一幅为学的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校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德育的重任。然而在西方,从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理想国》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关于什么是“正义”的探讨贯穿了整本书。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引导。中西方教育在德育方面的分歧初见端倪。时至今日这种分歧依旧存在:中国依旧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甚至是高于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西方大多数学校只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几乎不涉及政治、道德以及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那

么德育是否应该继续在于学校教育中?

(二)、德育目标不明

学校德育目标有多种分类。“按制定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德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宏观德育目标以及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的德育目标(中观目标);德育工作真更具宏观及中观目标制定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德育目标(微观目标)。”

①此外,还有根据教育阶段、教育性质、实现途径、德育外延等等标准进行的分类。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学校德育的目标——培养“四有”公民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它的提出基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政治色彩相当的浓厚。然而人的属性是多面的,有文化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等等方面的划分。因而,基于政治目的上的德育目标很难为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发展提供清晰、明确、良好、有效的导向意义。

(三)、德育方法、途径的选择失当

我国的学校在课堂内外都在开展德育。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生活》、初中开设《思想品德》、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大学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专门的、具体的德育课程;并在中小学设立的政教处、德育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德育专题讲座以及举行一些相关的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德育课已经转变为对道德知识的考察,而并不关注学生是否将这些到的内化。

二、学校德育困境归因:

(一)、社会转型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不断刺激人们的物欲,使得一部分人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掉精神层面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异国的价值观流入中国,令国人眼花缭乱之际又迷茫不已。当前的中国,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平等、自由、博爱”这样的为整个社会所接收的核心价值观。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大环境下难免会受其影响。

(二)、师生关系变化微妙

在现代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正在发生着巨变。首先,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图书、广播、网络等途径来获取知识,如今的学生们不必像传统社会的学生那样必须要通过教师才能获得

知识技能。再者,随着师生关系的日趋平等,教师正在从“神坛”上走下,而回归为“凡人”。然而德育不像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其他课程,除了“言传”,德育更需要的是“身教”。然而道德品质的养成却又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

(三)、德育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德育实施者的选取上。我国的中小学一般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德育课程也被当做“副科”,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德育处、政教处也一般是学校行政人员“兼职”。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德育课程的不重视。其次,德育评价体系的问题体现在大多

数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考评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笔试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个人印象。采取何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评才科学有效的是许多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三、学校走出德育困境对策分析

(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社会价值观的重建

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整体上缺乏一个被大家所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念。国家和政府应当尊重多元的价值观;鼓励公民解放思想,对价值观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

2、隐性德育的开展

“隐性德育是指在一种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而获取的有意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②社会可以据此开展形式多样的隐性德育。如日本每年将如其为新成人们举行盛大的成人礼,举国同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新成人们树立成年人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在我国,根据现实状况,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对公民开展德育。比如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允许青年学生或有志于此的其他社会人士来此做义工。

3、家庭的参与

家庭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虽然学校和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德育任务,但是家庭的影响依旧不可忽视。

(二)、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1、建立健全德育体系

德育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学校的德育无法有效地开展。对此,学校首先应当做到的是建立健全德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德育课程的教授、常规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考评机制。特别是德育考评机制部分。学习对学生的德育考评更重要的是放在实际生活中。对此,笔者建议学校在进行德育考评时将考评的资格放宽到学生和家庭中。可以在每个班上选取一些学生代表对其学生进行考评,并综合教师、家长、个体自身的意见,形成对学生的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2、严格选取德育教师

学校对于传统的德育课程的开设,政教处、德育处的设置,应当配备以专门的德育教师。对德育教师的选取应当比其他科目的老师在道德上的要求更高。此外,德育并非是德育教师的一己之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当今社会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不论是否教授德育课程,都应当具有“为人师表”的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入德育的元素;用道德实践生动活泼的“身教”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言传”。如此学校方能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隐性德育的开展才会更为有效。

注解

①德育原理.易连云[ 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26页

②潘梅.论仪式中的隐形德育—以日本现代成人礼为例[ j ].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