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复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保护与更新方式

为了保护好碧山村传统的空间格局,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碧山古村的建筑及空间提出明确的分区保护和改造措施。(一)保护

碧山村建筑质量和风貌都较好的地段,可以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整理,修旧如故,以求如实

反映历史遗存。(二)保留

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中,质量较好、与环境冲突不大的,可维持现状,但对其立面进行整饰。(三)改善

对保护区内需要修缮改造的传统建筑,在修缮改造过程中,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四)更新

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措施。

四、保护规划管理措施

(一)全面保护原则

环境协调中,严格控制与古村落不协调的建设活动,保持村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充分结合,建设好农业生产区,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保护好水体、水源。

建设控制区内,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项目,保持村落原有肌理和传统风貌,对水体进行治理、埋设污水管道,防止水体污染。

(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线、面结合

古建筑分级保护单位云门塔、培筠园、碧山书屋、耕读园、十三门、古民居及各个街道空间节点构成碧山村保护规划最基本的元素。

线

碧山村中的各个古街道(人字街等)、巷弄、古栈道及沿水系道路组成了保护规划的“线”,保护内容包括水系、建筑、石板路及其街道空间环境、形态、尺度。

汪勃纪念馆、长街周围的古建筑以及水口林是规划保护的“面”。其中包含古建筑、古道、古树等。

这些点、线、面是洪保护规划的重点,使保护规划脉络清晰、秩序有致。

(三)土地的利用

碧山村周围的农田、桑园、百草园以及山场的茶园及经济林,应保持原有乡村田园风光。保持规划应控制南、北方向的建设用地,东面、西面可作为近期、远期的碧山村发展用地方向。(四)整治建筑

建筑应保持传统地方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尺度、比例、色彩、新建、扩建、改建的一切建设必须是白墙、黑瓦、马头墙。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要及时整改,整改对象按不协调程度进行分两类,第一类指比例、尺度等与周围环境协调,但色彩、形式、材料不一致的建筑,这类建筑要对其平面、立面外观进行改造;第二类建筑是尺度、比例、色彩的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这类建筑应予以全部或部分拆除。

第五章居民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一、居民保护

居民是古村落的守望者、文化传承者。居民的定义:

在古村落定居的古村落先人的后代,长期受古村落文化浸淫、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的外来

常住居民。

居民的保护内容包括: 1、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 2、保护居民的基本利益;

3、积极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

4、解决居民在就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5、鼓励居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6、严格限制古建筑私下转让;

二、非物质文化保护

1、非物质文化内涵

宗族文化、风水文化、节庆习俗、对联、建筑装饰艺术、三雕技艺、地方方言、饮食、土特产、地方小吃等徽文化系列,是古村落的重要内容,和古村落物质文化一样,必须加以保护、挖掘、展示和利用。

2、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①建立专门保护和研究机构;②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投资力度;

③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内涵,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④建立非物质文化展示平台,健全展示体系;

⑤重视对居民的保护。 3、非物质文化保护对策

村落整体环境保护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保护历史文化地区就是要使古村落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得以保护、继承和发扬。徽州文化(徽派建筑、徽州三雕等等)精髓是保护挖掘的重点,要利用碧山村的有利条件搜集整理徽文化的精华,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碧山村特有的小花影视文化、汪勃古居等也应进行挖掘整理利用。

①一是开发性的破坏。为了接纳更多的游人,不适宜地在古村落内外修建宽阔的马路、宏大的停车场、旅游接待设施,有的古建筑修复或仿制得极为粗糙,形似神不似,与原有建筑很不协调,破坏了原有古村落的意境和纯朴。

②二是生活性破坏。居住在古村落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与攀比使他们对旧宅持全盘否定态度,当他们从事经营或出外打工有了积蓄后,便想翻修原有住宅,或新建住宅、旅馆饭店或其它旅游设施,追求建小洋楼,使用现代电器设备,服装打扮等已与城市融为一体。

③三是自然性破坏。主要是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以及白蚁、蛀木蜂等对古建筑木结构的破坏。

④四是在县、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保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如:传统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节令习俗、宗法习俗、营造习俗、婚丧习俗等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